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细胞学说简介 教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细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对各种动植物细胞能有形象的认识。
2.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说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4.学习使用显微镜;学会制作简单装片;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2) 能力目标通过显微镜的使用,培养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了解观察工具的发展及使用对生命科学微观领域研究的意义。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显微镜的构造;细胞的基本结构;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难点:显微镜的使用三、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各种图片、显微镜使用的视频、细胞分裂的动画2.显微镜、装片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引入设问: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细胞的结构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二、新课展开(一) 认识动植物细胞展示:各种动植物细胞图片质疑:你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生物是否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基本结构?投影动物细胞结构图,介绍各结构及作用。
再展出植物细胞结果,让学生说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总结归纳】归纳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思考】 1.高大的树木之所以能“顶天立地”,与植物细胞中的什么结构有关?2.植物的叶为什么通常是绿色的?【做一做】3道题(二) 细胞学说介绍细胞学说提出的两位科学家施旺和施莱登,以及细胞学说的内容。
讲解:从细胞发现到细胞学说提出的发展过程【谈一谈】从胡克发现细胞到细胞学说的提出,前后经历了近200年时间,其间凝聚了许多科学家的探索成果。
对此谈谈你的想法。
第二课时(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举例:1.取一滴清清的池塘水,仔细观察,并没有看到什么,用放大镜观察,可能也看不出什么。
2.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存在着许多细菌,但是我们肉眼观察不到。
讲解:平时生活中我们用肉眼观察各种事物,其实在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一个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微观世界。
《1 细胞》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2、能识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知道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细胞的形态。
2、通过查阅资料认识细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对事物的观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2、感受科学的发展往往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初步感受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认识各种细胞的形态。
三、教学难点1、认识细胞的特性。
2、通过实验认识什么是细胞。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显微镜、图片。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世界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共同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他们千差万别,各式各样,但是又有着相似之处,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什么是细胞。
新课讲解:一、实验:观察番茄果肉细胞目的要求:1、练习制作临时玻片;2、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番茄果肉细胞的结构;3、练习绘制番茄果肉细胞图。
材料器具:番茄果肉;显微镜,解剖针,镊子,载玻片,盖玻片,胶头滴管,纱布;清水。
方法步骤:1、制作番茄果肉临时玻片;2、观察番茄果肉细胞;3、绘制番茄果肉细胞图。
老师小结: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且细胞质中有大液泡。
讨论:人口腔上皮细胞呈什么形态?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有何不同?老师小结: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不仅是生物体的结构单位,而且还是生物体的功能单位。
1、单细胞生物介绍草履虫的结构,形状很像草鞋,是属于原生动物门纤毛纲的单细胞动物,能用口沟摄取食物,用食物泡消化食物,用肛门点排出食物残渣,用伸缩泡排出飞舞等。
细胞生物,既是一个细胞,也是一个完整的生物体。
它们具备了生命的一切基本特征,如能摄取食物、排出废物,能运动,有应激性,能生长和繁殖,有遗传变异现象。
2、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是由多种多样的细胞构成的。
最新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细胞》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细胞》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绘观察到的细胞;能制作简单的细胞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观察工具的发展及使用对生命科学微观领域研究的意义。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细胞。
教学难点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教授法,实物展示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洋葱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的细胞、动物的细胞、人的细胞、显微镜。
洋葱、镊子。
显微镜、滴管、碘酒、吸水纸等。
学生:预习课文,观察植物。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在自然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自然事物。
其中哪些是有生命的?讲解:植物、动物、人都是有生命的。
由于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统称“生物”。
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砂、岩石、水、空气等,称为无生物。
植物、动物、人,从外表看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身体是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问题。
二、新课学习1.指导学生认识细胞讲述: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项观察。
每个组都有一块洋葱(俗称葱头),用镊子在洋葱表面撕下一层薄薄的膜(教师演示一下),这是洋葱的表皮,观察它是什么样的?分组观察。
汇报观察结果。
讲述:用肉眼看,我们只能看出洋葱表皮是一层薄薄的、软软的、。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备课时间:2月19日共第1 课时主备人授课人课题细胞第1 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绘观察到的细胞;能制作简单的细胞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2、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
教具学具显微镜载玻片镊子教学过程一、以生活现象导入新课题1、提出问题:同学们,长时间不洗头,头上有很多头皮屑,你发现过吗?(学生交流)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头皮屑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简单交流。
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
下面我们一起探究一下吧。
二、学习使用显微镜1、认识显微镜的结构2、学会用显微镜观察物体⑴取镜和安装。
把显微镜放在距试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略偏左处,检查一下物镜和目镜。
⑵对光。
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调整光源,使光线通过光孔,达到最好效果。
⑶观察。
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⑷转动调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
⑸左眼向目镜内看,转动调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练习将所观察的标本移到视野中央。
先移动一下标本,看物像朝哪个方向移动,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⑹实验完毕,把显微镜放进镜盒里,送回原处。
三、制作临时装片1、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2、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四、引导学生进行观察1、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学生分组调节好显微镜后,观察自己制作的装片。
教师要巡视进行指导并对学生进行协助。
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把自己观察到的画出来。
2、学生交流(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观察结果)3、分析观察现象,获得结论。
五、引导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细胞的资料。
六、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继续观察细胞。
上课班级授课时间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教后反思。
《科学》六年级下册笔记内容李大敏整理2011-2-19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哪些工作需要经常使用放大镜?答:需要用到放大镜的行业或人员有:公安侦查人员(寻找现场证据);仪器修理工(观察小型的零件);农业科技人员(观察花、种子、植物的结构);考古工作者(寻找古迹中的遗存);医生(观察病菌细菌);测绘人员(看地图)等…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P2)答:方法有两种:①观察对象不动,人眼与观察对象之间距离不变,放大镜在物体与人之间来回移动;②把放大镜放在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放大镜的作用:(P 3 )答: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三、放大镜的特点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2、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的,放大倍数就越大。
3、为什么一些器具也有放大图像的功能?答:因为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的镜片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4、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又叫凸透镜?答:因为它的镜片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四、13世纪,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培根设计并制造了增进视力的眼镜。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苍蝇的复眼:有几千个小眼组成,观察范围广,易于发现周围的敌害;2、昆虫的触角:是他们的“鼻子”,可以分辨各种气味,是嗅觉器官;3、蟋蟀的“耳朵”在头上吗? 不是,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可以迅速感知来自周围的动静。
4、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5、苍蝇落在竖直的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爬行,主要和他的脚的构造有关。
二、蚜虫的天敌——草蛉(草蛉是怎样消灭蚜虫的?)草蛉的幼虫用“镰刀”勾住蚜虫,把尖尖的嘴刺入蚜虫的体内,只用大约20多秒就可以把蚜虫的体内的汁液吸食一空;草蛉还会把蚜虫的空壳背在自己的背上伪装自己。
课题细胞课型新授主备单位、教师使用单位、教师教学目标1.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绘观察到的细胞;能制作简单的细胞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2.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用图示的方式描绘观察到的细胞;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用图示的方式描绘观察到的细胞。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搜集到的各种资料;橡皮泥。
教师准备:学生显微镜(每组一台)、洋葱表皮装片、口腔表皮装片、叶子表皮装片等等。
对本主备稿的评价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谈话导入新课师:在自然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自然事物。
其中哪些是有生命的?学生交流:植物、动物、人都是有生命的。
由于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统称“生物”。
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砂、岩石、水、空气等,称为无生物。
[来源:学科网]师:植物、动物、人,从外表看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身体是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细胞师:上一节课老师要求同学们积极查找关于细胞的资料,你们做到了吗?生:做到了!师:现在我们就“细胞”问题交流一下资料好吗?生:好!学生交流关于细胞的资料。
师:同学们就“细胞”搜集了这么多资料,并且提出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
讲述:我给同学准备了一种植物——洋葱,我们先来进行一项观察。
每个组都有一块洋葱,用镊子在洋葱表面撕下一层薄薄的膜(教师演示一下),这是洋葱的表皮,观察它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也可以观察我们的身体。
分组观察。
汇报观察结果。
讲述:用肉眼看,我们只能看出洋葱表皮是一层薄薄的、软软的、近似透明的膜;而对于自己身体仅仅看到皮肤。
要看得更清楚,需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
(出示显微镜)2、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使用显微镜。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图文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凡是和放大镜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皿(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所看到的色彩点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2.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 放大倍数就越大。
由此可推断, 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4.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 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 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5、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如: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 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蝇的眼睛是复眼, 每只小眼睛都是六角形;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 实际上都是扁平的细毛。
6.昆虫复眼虽有很多小眼组成, 但他们的视力很差, 但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很灵敏。
7、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能分辨各种气味, 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蟋蟀和蝗虫的触角丝状、蚕蛾的触角羽毛状、天牛的触角鞭状、蜜蜂和蚂蚁触角膝状;口诀: 蝗蟋丝, 蜜蚂膝, 天鞭蛾羽蝴蝶棒8、蚜虫喜欢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 它的大小如针眼, 在10倍放大镜下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虫及其幼虫。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我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 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 肉眼可见, 有的较小, 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1.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晶体: 雪、霜、冰、食盐、碱面、味精、白糖、石英、水晶、明矾、各种金属、各类矿物等。
非晶体: 玻璃、塑料、泡沫、蜡烛、橡胶、石油、动植物脂肪、松香、沥青、蜂蜡等。
细胞【教学目标】1.学生能了解细胞的发现过程。
2.学生能知道细胞的形态和大小。
3.学生能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重难点】1.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2.如何使用显微镜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地球上的生物形态各异,多种多样。
你们知道生物体是由什么细微结构构成的吗?学生讨论得出:细胞。
二、讲授新课1.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依靠肉眼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事物。
由于人眼不能看清直径小于100μm的物体,人类一直设法利用工具来放大物体,探究生物体是由什么细微结构构成的。
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简易显微镜观察栎树软木塞切片时,发现其中有许多小室,他把这些小室称为细胞,实际上胡克当时看到的是细胞壁。
这是人类发现细胞的第一步。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使用分辨率达1μm的显微镜,观察了量的植物组织后提出:“植物,不论发展到多么高级,都是由充分个体化的、各自独立的、分离的物体组成的聚合物,这些物体就是细胞。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通过对鱼、蛙、猪、等多种多细胞的系统观察后提出:“细胞是有机体,整个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体,它们依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动植物体内。
”1858年,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魏尔肖指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2.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出示各种各样细胞,让学生探讨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并自我归纳出:1.细胞很小;2.细胞的形状:各种各样。
给出大象和老鼠的体型及对话,学生探讨,通过探讨再次证明:大象和小鼠的体型相差十分悬殊,但他们的细胞大小也无明显的差异。
3.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结合多媒体和学生一起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学会使用显微镜,同时注意在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先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点击多媒体上所要认识的显微镜的部位,会出现对应的名称和作用介绍(14个部分分别为:目镜、粗调节器、细调节器、镜臂、物镜、转换器、通光孔、镜柱、镜座、镜筒、弹簧夹片、载物台、光圈、反光镜)。
《1 细胞》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细胞的形态;2、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结构的功能;3、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细胞的形态。
2、通过查阅资料认识细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对事物的观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2、感受科学的发展往往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初步感受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认识各种细胞的形态。
三、教学难点认识细胞对于生命的意义。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细胞图片、图片。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问:每位同学都吃过西瓜,西瓜多汁美味,那你知道西瓜汁是哪里来的吗?为什么多数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那就请同学们认真听课,答案本课中找!教师:细胞很小,我们应该怎么观察呢?新课讲解:一、活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目标要求:1、学习制作临时装片;2、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结构;3、学会绘制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图。
材料器具:洋葱鳞片叶;显微镜,解剖刀,镊子,载玻片,盖玻片,胶头滴管,纱布,吸水纸;稀释的碘液,清水。
方法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细胞临时玻片,利用显微镜观察,并绘制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图。
观察番茄果肉细胞:目的要求:1、练习制作临时玻片;2、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番茄果肉细胞的结构;3、练习绘制番茄果肉细胞图。
材料器具:番茄果肉;显微镜,解剖针,镊子,载玻片,盖玻片,胶头滴管,纱布;清水。
方法步骤:1、制作番茄果肉临时玻片;2、观察番茄果肉细胞;3、绘制番茄果肉细胞图。
老师小结: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且细胞质中有大液泡。
讨论:人口腔上皮细胞呈什么形态?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有何不同?老师小结: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二、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1、细胞壁:是植物细胞饿细菌细胞的特由结构。
主要是由纤维素等构成的,比较坚硬,能维持细胞的形状,对细胞由保护和支持的功能。
细胞学说简介
细胞学说引是 1838—1839 年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
提出,直到 1858 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细胞学说论证
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这一学说的建立地
推动了 生物学 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 自然科学 依据。革命导
师 恩格斯 曾把细胞学说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等并誉
为 19 世纪最重大的自然科学发现之一。
细胞学说的内容简介:
1.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
胞的产物所构成;
2.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
3.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
4.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5.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6.生物体是通过细胞的活动来反映其功能的。
7.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于其他细胞共同组
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8.新的细胞可以由老的细胞产生。
在 18 世纪的德国 ,自然哲学非常盛行。这个体系的内容之一是描述他们
认为是组成有机世界多样性的典型单位。歌德认为叶子是各种不同植物的典型单
位结构,而奥肯则主张脊椎节是一般动物原型结构的基本单位。奥肯还进一步认
为有机体由粘液囊泡或活的单位所组成,并在它们暂时所属的有机体死亡后继续
生存着,形成另一个生物的一部分。在 19 世纪早期,这样一种观点相当流行,
并且同对动植物结构的显微镜观察结合在一起,导致了细胞学说的发展。
在 17 世纪初胡克 (Robert Hooke)、马尔比基和列文虎克,都曾用显微镜
看到了植物细胞,但是并没有被认为是植物世界的独立的、活的结构单位。
在 19 世纪初期,植物解剖的研究复活了,德国植物学家特雷维拉努斯和
冯·莫尔认识到细胞是植物的结构单位。19 世纪 20 年代, 意大利的亚米齐和
其他人制成了改进的消色差显微镜,使人们得以观察到有机细胞的详细情况。一
个伦敦医生罗伯特·布朗于1831年观察到植物细胞一般具有一个核,不过他对
自己的发现并不怎样重视。 捷克人普金叶在 1835 年用显微镜观察了一个母鸡
卵中的胚核,并指出动物的组织在胚胎中是由紧密裹在一起的细胞质块所组成,
这些细胞质块与植物的组织很类似。
这些观察导致耶拿大学的植物学教授马提阿斯·施莱登于1838年宣布,细
胞是一切植物结构的基本活动单位和一切植物借以发展的根本实体的学说。卢万
大学的解剖学教授泰奥多尔·施旺于1839年把细胞说扩大到动物界。
19 世纪 40 年代许多研究者纠正了他们其中的一些错误观点,特别是植物
学家冯·莫尔,耐格里和霍夫迈斯特以及动物学家克里克尔、莱迪希和雷马克,
他们证明新细胞是靠分裂形成的,细胞核先在母细胞内分裂为二,然后是母细胞
分裂为两个子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