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迁村并点_实践中的启示_问题与对策_以山东省兖州市新兖镇寨子中心村建设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6
农村迁村并点的障碍及对策分析作者:高骑风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2年第06期摘要区(镇)域村庄布点规划是一种新的规划类型,这种规划类型集研究与实践于一体,农村迁村并点的发展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期间存在的障碍包括发展观念的局限、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缺乏统一的发展战略规划等。
农村迁村并点的空间性主要体现在各种经济元素和社会元素都会重新聚集,特别是从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习惯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生活习惯转变。
分析我国农村迁村并点存在的障碍,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迁村并点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迁村并点;区域发展;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 TU 982.2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6-0261-03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6.06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Analysis on the Obstacl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locating Villages in Rural AreasGAO Qi-feng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Zhejiang 316000)Abstract The district (town) village site layout planning is a new type of planning. This type of planning integrat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location and integration will have a gradual process. The obstacles that exist during the period include limitations of development concepts, slo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lack of unified development strategy planning,etc.The spatiality of rural relocation and reloc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re-gathering of various economic and social elements, especially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living habits of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that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ociety.This study analyzed the obstacles existing in the relocation of rural villages in China,and proposed targeted solution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lo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villages in China.Key words Rural relo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villages;Regional development;Development strategy作者簡介高骑风(1994—),男,安徽濉溪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治理。
村庄布局规划中迁村并点问题初探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小城镇面临着城乡一体化,急需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加快经济发展。
迁村并点,无疑是消除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整合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张强镇为例,分析村庄居民点现状与特征,探讨布局规划中“迁村并点” 的必要性与策略方法。
关键字:张强镇、迁村并点一、迁村并点的必要性千百年来受落后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限制,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只能以一定的“耕作半径”分散居住。
这种散乱的村庄布局,占用了大量土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必然趋势,农民就业非农化,农民居住受传统农业中耕作半径影响减少,使其具备离开自耕地向城镇、中心村集中的条件。
另一方面,布局分散的现状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就学、就业、就医和参加社会活动的一大障碍,零散村庄迁并成为必然。
二、张强镇概况及村庄分布特点1.张强镇概况张强镇位于沈阳北部120公里处,东距康平县城35公里,总面积158平方公里,全镇所辖行政14个村。
2.农村居民点分布特点张强镇村庄布点特点是数量较多、布点较散、碎,规模不均衡。
这种情况下不宜形成聚集发展态势,难以合理布局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不利于农业现代化。
因此本区域的村庄布点规划应优化村庄发展条件,即合理撤并过多的自然村,引导村庄在更适于其发展的区域布点,并增大村庄体系中各级村庄的规模,促进村庄更加集聚发展。
3.居民点规模等级分析行政村规模分析:从村域面积分析,张强镇行政村的平均村域面积为12.28km²,最大行政村村域面积23.53km²,最小的为5.5km²,多数行政村村域面积在8-15km²之间。
从人口密度的角度分析,张强镇行政村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57.5人/ km²,最大人口密度554人/ km²,最小人口密度60.5人/ km²。
新兖镇乡村振兴工作的经验做法及对策建议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当地情况的经验做法,并提出对策建议,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本文将结合新兖镇的实际情况,就新兖镇乡村振兴工作的经验做法及对策建议进行分析和探讨。
新兖镇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东部,地处兖州区西部平原腹地,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近年来,新兖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投入,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新兖镇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乡村振兴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新兖镇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资金改善了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新兖镇还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通过农家乐、民宿等方式吸引游客,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
建议: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带动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推动乡村振兴。
二、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带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兖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注重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通过科学种植、畜禽养殖等方式,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厂和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了农民收入。
新兖镇还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通过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建议:发展特色产业需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优势有所选择,科学合理布局,引导和帮助农民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三、推进乡村治理,营造和谐乡村社会。
新的实践新的跨越——山东省兖州市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郭海深; 朱海霞; 李海英
【期刊名称】《《农村·农业·农民A》》
【年(卷),期】2007(000)008
【摘要】今年以来,山东省兖州市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新农村建设三大重点,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村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农民生产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良好局面。
【总页数】1页(P45)
【作者】郭海深; 朱海霞; 李海英
【作者单位】山东省兖州市行政办公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云南跨越发展新答卷——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 [J], ;
2.充分发挥建设部门职能实现村镇建设新的跨越——以山东省泰安市村镇建设实践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J], 李际山
3.亮点纷呈新论层出——解读十八大报告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 [J], 顾耀昌
4.第二篇创新强音“十三五”开局:科技工作新成效书写新答卷——2016年首府科技工作有声有色亮点纷呈 [J], 冯陶;
5.创造新业绩实现新跨越——如皋体育亮点纷呈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达国家“迁村并点”的经验教训与启示发达国家在农村发展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其中之一就是“迁村并点”政策。
这一政策是指将分散居住的村民迁移到一个集中的村庄,并集中建设基础设施,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和其他公共服务。
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发达国家“迁村并点”政策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一个成功的“迁村并点”政策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和有效的管理。
政府应该提供足够的资金和资源,确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迁村并点”政策的顺利实施,并监督村庄的管理和发展。
政府的积极角色对于推动农村发展非常重要。
一个成功的“迁村并点”政策需要充分考虑村民的需求和意愿。
村民应该参与决策过程,并提供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政府应该尊重村民的权益,保证他们能够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
政府还应该提供就业机会,以便村民可以在村庄附近找到工作。
只有满足村民的需求和意愿,才能够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成功的“迁村并点”政策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和信息技术。
科技的发展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政府应该利用科技和信息技术,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其他公共服务,以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和便利。
政府还应该提供网络和其他通信设施,促进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四,一个成功的“迁村并点”政策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
政府还应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广可持续农业和循环经济模式,确保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成功的“迁村并点”政策需要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道路、桥梁、供水、卫生和其他公共设施。
政府还应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设施,以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通过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论乡镇财源建设的结构性创新——以山东省兖州市新兖镇为
例
李传健
【期刊名称】《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3)003
【摘要】我国乡镇财源建设存在的困难和矛盾,影响了乡镇政权职能作用的发挥,为此要推进乡镇财源建设的结构性创新.以新兖镇为例的研究表明,推进乡镇财源建设的结构性创新必须发挥优势,以农业为起点,从发展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着手.同时,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保持财源的稳定性.
【总页数】6页(P16-21)
【作者】李传健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7
【相关文献】
1."迁村并点"实施成效及其思考——以山东省兖州市新兖镇寨子片区为例 [J], 张军民;冀晶娟
2.兴机富农引路人——记山东省兖州市新驿镇农机站站长马守彬 [J], 丁冰冰
3.新的实践新的跨越——山东省兖州市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 [J], 郭海深; 朱海霞; 李海英
4.规划决策与城镇扩张对农村的影响——以山东省济宁市新兖镇寨子片区为例 [J], 马君彦
5.农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对山东兖州市新兖镇的调查思考 [J], 王亚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_迁村并点_的政策分析一关于“迁村并点”的政策分析任春洋姚威农村人口的集中和转移关系到中国城市化进程和下一个世纪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在进一步推动郊区的城市化进程中,提出“三集中”战略,迁村并点政策是这一战略的重要基石。
本文拟对该政策的目标、内容、政策实施过程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土地、经济、社会等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政策制定背景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已成为大趋势,市郊县人口快速向城镇、集镇、边缘市区集聚。
农村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原因在于近年来、特别是90年代开发浦东以后,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1995年上海郊区工农业总产值已突破2000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8.5:60.5:31,第二产业已占主导地位。
在强大的经济推动力下,农村的生活水平得以明显的提高。
但同时由于原来的低起点,农村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
针对这种状况,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农民向集镇集中,农田向农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都市郊区发展战略,简称“三集中”战略。
“三集中”战略目的在于其作为政策力,配合经济力来共同推动和引导上海的城市化进程。
“迁村并点”——实现自然村向中心村的集中,才能改变现有的规模小、分散零乱的自然村落现状,被分割的农田才有可能得以集中。
只有集中形成较大的中心村或小自然村并入集镇,才有可能使小规模的村办工业得以相对集中,形成较大规模的园区,从而改变原有乡镇企业的小规模、高资源消耗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同时,基础较好的中心村,可以进一步发展成集镇。
二、政策目标和拟解决的问题1.解决现有自然村过多过小问题,节约使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至1996年底,上海共有214个乡镇,2984个行政村,近50000个自然村。
平均每个镇的镇域约22平方公里,人口1.7万;每个行政村的村域2平方公里,人口约1600人。
新兖镇乡村振兴工作的经验做法及对策建议新兖镇是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下辖的一个乡镇,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是典型的农村经济发展区。
近年来,新兖镇把乡村振兴作为重要任务,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的经验做法和对策建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兖镇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村电商、农业保险等新型农业服务也得到了广泛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
二、推进乡村旅游新兖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新兖镇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并广泛宣传推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三、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兖镇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优化农业布局和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
同时,推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打造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四、完善农民收入保障机制新兖镇不断完善农民的收入保障机制,积极发放农村低保、农村特困人员救助金、农村医疗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政策。
此外,新兖镇还注重增加农民的社会保障收入,推广种植业、养殖业等增收项目,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五、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新兖镇注重乡村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乡村旅游活动,发掘并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增强了农村文化的活力,提升了当地的文化软实力。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服务保障新兖镇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统筹协调、推进农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
同时,还加大了对农村振兴工作的经费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加强对农民的政策宣传和服务,保障了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对策建议新兖镇的乡村振兴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强。
下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压煤村庄搬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兖州市为例曾琦;杨耀淇【摘要】我国的煤炭资源开采大部分都是采取井下开采的方式,该种开采方式在进行过程中容易引起覆岩层的原始平衡状态遭受破坏,同时伴随冒落、断裂或者弯曲等移动变形的情况出现,并最终涉及地表.到目前为止,由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和地表开裂,已经导致了大量建筑物被破坏,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扰,减少了耕地,形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地区的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压煤村庄搬迁能改善矿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但是由于村庄搬迁引起的耕作半径增加,改变了从居住区到田地的距离,引起机械化程度、耕种方式和农业劳动力需求等变化,从而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地区的社会稳定性,也会增加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山东省是重要的产煤发展基地,村庄搬迁后远离耕地,为农民的往返与出入带来了不便.本文以兖州市已搬迁的八个村庄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将调查后的数据进行了分类统计与回归分析,运用SPSS软件进行Logit模型回归分析,最终确定主要生活来源和田间道路修建两个因子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交通工具的变更与大型机械的配备对其也有较大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该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村庄搬迁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Underground mining is the main exploitation method of coal resource in China.It usually causes the unbalance of Overlying Strata accompanying with the surface movement, such as falling, breaking and bending.So far, mining activities have led to the destru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buildings due to subsidence and surface cracking.Moreover, they cause great inconvenience to living of farmers and obstac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 reduction of arable land has a seriously negative effect of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The relocation of coal mining villages can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s of mining areas.It acceler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ural integration.However, the relocation leads to the increase of the radius of farming.The distance change from the residential area to the fields leads to the change on mechanization, farming methods and agricultural labor demand.These will affect the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region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will increase pressure of unemployment.The study chooses eight villages of Yanzhou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that have been reloca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by taking the questionnaire.With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urvey data, the study applies Logit model by using SPSS software.The results ultimately found that living source and the road construction are the two main factors which have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engag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ransport tools and change of large mechanical equipment also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arigulture production.The implication of results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suggestion to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for developing the relocation of villag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7(027)002【总页数】7页(P102-108)【关键词】压煤村庄搬迁;影响因素;回归分析【作者】曾琦;杨耀淇【作者单位】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北京10019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1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增长,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问题。
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391“迁村并点”实践中的启示、问题与对策8——以山东省兖州市新兖镇寨子中心村建设为例张军民 冀晶娟【摘要】 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山东省兖州市新兖镇寨子中心村在“迁村并点”实践中的启示,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迁村并点;启示;问题;对策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近年来山东省兖州市突破单纯依靠矿产资源富民的老路,立足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大力实施迁村并点,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带领广大农民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新兖镇寨子中心村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迁村并点”实践中的得失,使寨子中心村的经验可以得到推广与应用。
1实践1.1中心村概况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新兖镇位于兖州市郊,全镇85个行政村,总面积93km 2,耕地面积49.4 km 2,人口9万人。
寨子中心村位于新兖镇辖区的南部,由前寨村、后寨村、倪村、乔村和于桥村经“迁村并点”后组成,有731户村民,常住人口2801人(图1)。
1.2中心村建设1998年,新充镇镇政府本着节约耕地、共享公共服务设施的原则,确定了寨子中心村的“迁村并点”方案,并于2000年组织实施。
“迁村并点”建设以政府推动为主,依据规划方案,乔村和于桥村需整体迁移,前寨村、后寨村、倪村进行旧村改造,形成“五村合一”的寨子中心村(图2)。
8山东省教育厅科研项目(J06P09-2)、山东建筑大学校内基金资助项目(XZ050104)图2 中心村现状总平面图1 中心村区位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3921.2.1 村民住宅1999年倪村首批建设了60户6联体2层住宅。
随后,于桥村进行了整体搬迁,乔村进行了部分搬迁,前寨村、后寨村改造了部分旧村。
目前已建成了332套村民住宅,每栋住宅建设成本约5—7万元,由村民自筹资金建设,村委统一验收。
基于节约土地的原则,新规划宅基地平均占地约130m 2/户,相比旧宅基用地(约240m 2/户)有大幅减少。
“迁村并点”完成后,村庄建设用地将节约33.4hm 2(图3)。
1.2.2 公共基础设施寨子中心村规划建设了占地5600 m 2的中心小学,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心村村民;在村中心路设立了百货商店,服务于附近村民;新建了720m 2办公楼,将五村村委管理部门统一安排,方便管理各项事务;另外还建成了卫生站、老年活动室、运动场地等设施。
在基础设施方面,镇政府投资进行了中心村主要道路的硬化、打了一眼深井,解决了中心村供水水源问题(图4)。
1.2.3 村容村貌通过建设农民新住宅,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建筑景观;中心村街道通过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形成了清新的街道景观,中心村的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图5)。
图5 村容村貌1.3 村民意识通过与2002年调研的数据比较,可以得出赞同“迁村并点”的人数比例由原来的65%提高到76%,说明村民中的绝大部分已认可“迁村并点”的实践。
其中,在肯定“迁村并点”的原因(降低重复建设费用、可共享服务设施、政府号召、交通便捷)中,选者可共享服务设施的人数比例由38.4% 上升至57% ,而选择政府号召的人数比例由47.4%下降到33%,说明通过“迁村并点”,村民切实感受到共享公共设施所带来的便捷、高效,逐渐从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参与。
2 启示2.1 树立“迁村并点”是长期历史任务的意识1998年完成了寨子中心村迁村并点的规划,2000年开始实施,截至到2007年5月,共建成小康楼332户,占总户数的45.5%,于桥村已经整体迁移到中心村,乔村仅有38.6%农户迁移到中心村。
由于“迁村并点”涉及到房屋拆除和迁移重建问题,村民不但要考虑资金的承受能力,还要改变几十年的居住生活习惯和血缘、地缘关系。
从寨子中心村的实践看,村民思想上完全接受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所以说,村庄结构的重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必须树立“迁村并点”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的意识,避免一窝峰的短期行为,要依照量力而行,稳妥推进的原则,与当地的社会图3 村民住宅(a) 两连体住宅(b) 六连体住宅 (a)办公楼 (b)中心村小学 图4 公共设施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393经济发展相适应,引导村民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迁村并点。
2.2 采用积极合理的规划手段,指导“迁村并点”的实践合理的规划是进行“迁村并点”建设的关键环节,要从区域研究的高度对村庄分布、产业构成、用地布局、基础设施等城乡经济社会总体发展予以统筹安排,确定“迁村并点”方案。
寨子中心村规划方案中将于桥村迁移至倪村、后寨村与前寨村中间,将乔村迁移到前寨村南部建设,五村在空间上聚集,形成中心村(如图6)。
村址地理位置适中,具备良好的用地、供水和环境等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东临银杏路,交通便捷,离市区更近,符合经济流向。
前寨村、后寨村已有一定的规模和设施,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于桥村和乔村村民也赞成迁移到此地点。
因此,迁并地点的选择将是“迁村并点”是否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城镇化是“迁村并点”的必备条件。
通过对寨子中心村建设用地进行重新布局,建立道路交通系统,配套公共设施和增加绿化空间,改变中心村建设无序的现状;对公共建筑和市政设施配套等改善环境的内容做作出针对性地安排,设置村委会、小学、医疗卫生所、文化活动、老年中心等服务设施,布置道路、电力、给水等基础设施。
村民可以看到在乡村也能享受到城市般的各项服务设施,意识上逐渐认识到“迁村并点”所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提高,从而更加积极响应、主动参与,使寨子中心村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2.3 通过公共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迁村并点”的建设“迁村并点”意味着一部分村庄迁移到另外一个村庄,要对住宅、基础设施进行新建和改建,必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
因而,资金是首要问题。
从理论上分析,“迁村并点”关系到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条难行又必行的乡村城市化之路。
中央政府已经提出了建构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并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采取“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发展战略。
毫无疑问,“迁村并点”是政府的责任之一,政府应当成为“迁村并点”的筹资主体,通过有效的配置公共财政资源,引导“迁村并点”的建设。
从韩国“新农村运动”及日本“并村运动”的国际经验来看,农村人口的相对集中和居住乡村的适当合并对于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和公共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是非常必要的。
在寨子中心村建设过程中,镇政府首先投资建设了银杏路,改善了交通条件;后又在2001年和2002年投入420万元为中心村进行了村委办公楼、小学、给水设施和硬化主要街道的建设;投资20万元用于建设公共绿化广场。
通过这些公共财政资金的有效配置,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从而引导村民向中心村迁移,实现“迁村并点”的目的。
2.4 提出可操作的措施,加快“迁村并点”的实施“迁村并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农民角度看,它涉及到原住村民和迁移村民两方面的切身利益;对政府部门来讲,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解决目前的问题,又不会引起大的社会、经济问题是关注的要点。
寨子中心村的建设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加快了“迁村并点”的实施。
首先,将迁移村民按原自然村成片安置,于桥村迁移到倪村、后寨村与前寨村中间、乔村迁移到前寨村南建设,尽可能保留原有的邻里关系,使迁移村民易于接受。
其次,迁移村民建设要使用原住村民的土地,关系到被征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益。
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建立协商机制,根据原住村民的实际条件,采用两种方式解决土地使用问题。
一是进行两村间的土地置换,二是采用土地租赁。
乔村按1:1.3的比例与前寨村进行土地置换,于桥村按每年7496元/hm 2的价格租赁后寨村的土地,使于桥村和乔村迁移能较快地实施。
第三,在“迁村并点”过程中,原有的住宅要予以拆除,这对村民来说有可能损害其短期利益,会产生抵触情绪,给“迁村并点”带来阻力。
为解决这个问题,镇政府对迁移村民的经济损失给予每户8000元的补偿,并签订有关协议和公正,规范操作,从而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394使中心村建设工作能够有效和有序的进行,加快了“迁村并点”的实施。
2.5 改善村民生活质量,起到“迁村并点”的范例寨子中心村经过合理的规划与多年建设,农民居住集中;住宅式样新颖、内部配套设施齐全;基础设施布局合理;拥有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文体设施;村民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兖州市的“迁村并点”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据此,兖州市政府提出了“发展建制镇,建设中心村,小村并大村,四百变一百”的战略构想,依靠土地置换推动中心村建设,计划用10-15年时间,把全市400多个行政村迁并成100个中心村,节约土地66.70km 2。
寨子中心村的建设对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3 问题3.1 相关政策配套不完善,“迁村并点”后的土地节约效益难以充分实现“迁村并点”通过村庄土地、人口和其他经济资源的全方位流转实现生产要素的聚集和规模经营,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迁村并点”涉及到最多的就是土地问题,经过预测,寨子中心村通过“迁村并点”大约可从原来的占地52.2hm 2减少到18.8hm 2,可节约土地33.4 hm 2。
但实际上,于桥村已占用2.8 hm 2土地建设了新村,老村的4.3 hm 2还在撂荒中;中心村建设了332户新住宅,仅拆除272户旧住宅,还有459户旧住宅没有拆除,到目前为止整理出的土地只有14 hm 2,与规划目标相差甚远,土地节约的效益并不显著(图7)。
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
一是在中心村建设初期,为吸引于桥村和乔村村民迁移每户村民补贴8000元,但原住村民(前寨村、后寨村、倪村)没有任何补贴,造成攀比心理,使原住村民建新不拆旧。
二是退宅还耕耗用工时多,成本高(依据山东省经验,每公顷大约需要12—15万元),投资效益低。
政府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与“补偿政策”,造成退宅还耕积极性偏低。
三是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没有建立起来,中心村土地整理和土地资源的调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展,不能及时进行土地集约经营。
3.2 村级组织调整不及时,“迁村并点”后的乡村社会结构难以根本改变“迁村并点”是乡村结构重组的重要手段之一。
考虑到“迁村并点”的顺利实施,寨子中心村保持五套村级组织,在迁并初期确实起到了加快中心村建设步伐的作用,但随着建设的深入,有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这种管理模式导致在村民日常组织活动中仍以原有村为单位,迁移村民与原住村民往来困难,阻碍了村民的融和程度与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