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制图及可视化
- 格式:ppt
- 大小:9.62 MB
- 文档页数:27
地图绘制规范与标准的解读与应用地图是人们认识地球和进行地理研究的重要工具。
而地图的绘制规范与标准则是确保地图准确、可读性强的关键。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地图绘制规范与标准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地图绘制规范的基本原则地图绘制规范的基本原则包括准确性、清晰性、一致性和易读性。
首先,准确性是地图绘制的基本要求,要求地图上的地理要素位置和形状的表达必须精确无误。
其次,清晰性指地图的信息要易于理解和辨认,地图符号和标注要简洁明了。
再次,一致性是指地图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比例尺要符合实际情况。
最后,易读性要求地图的内容要能够被不同群体和专业人士轻松理解和使用。
二、地图绘制规范的要素地图绘制规范包括图框、图例、比例尺、注记、符号等要素。
图框是地图的基本框架,它包括地图的边界、标题、制图单位等信息。
图例是解释地图符号的关键,通过图例可以理解地图上各种地理要素的含义。
比例尺则是衡量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比例关系的工具,根据地图的比例尺可以计算出实际距离。
注记则是在地图上进行文字说明的重要手段,通过注记可以对地图上的要素进行解释和说明。
符号则是地图上各种地理要素的表达形式,不同地理要素有不同的符号表示方法。
三、地图绘制规范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地图绘制规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规范的地图可以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
其次,规范的地图可以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
此外,规范的地图也在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些领域中,地图绘制规范可以为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支持。
四、地图绘制规范的挑战与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图绘制规范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一方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普及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使得地图数据更加准确和精细化。
另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也为地图的可视化呈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Arcgis绘制地图的方法步骤与认知一、前期设计与准备以Arcgis10.0软件为准,进行制图介绍1.地图文档创建第一步:创建地图文档第二步:设置地图文档相对保存路径说明:要特别注意地图文档和数据的存储位置,不同于AutoCAD 将所有信息存储在所有文件夹下,Arcgis的数据可能会存放在多个文件或多个数据库中,且地图文档也是独立于数据单独存在的。
第三步:选择地图文档保存路径2、加载基础地形数据第四步:连接到工作目录,建立指向工作目录的连接;第五步:加载地形图:【添加数据】——【文件夹连接】地形图;3、创建GIS数据第六步:预先设想Geodatabase(个人地理数据库)应包含的内容:要素集-要素类-对象类;第七步:工作目录下新建空的Geodatabase个人地理数据库;第八步:新建要素数据集;新建要素类;二、数据编辑(一)几何数据编辑第九步:调整图层显示顺序,使用绘图工具,开始编辑要素类,绘制几何图形,第十步:边绘边输入属性第十一步:停止编辑并保存编辑第十二步:编辑效果的可视化其一,【通过设置图层透明度】解决现状地块遮挡影像图和地形图的问题;其二,【用颜色区分地块的用地性质】:符号化步骤1:右键单击【现状地图】图层,属性-图层属性-符号系统步骤2:设置符号化类型:【添加值】-【新值】步骤3:设置符号:双击符号化列表框中的色块可以更改其符号样式。
【使用绘图模板更高效的绘图】:按着上述步骤对图层设置了专题符号后,我们可以把每一类符号变成一个绘图模板,该模板类似于一个绘图工具,按照该模板绘制的要素就自动拥有了符号对应的属性值和图形样式,这样可以省去一边绘图,一边还要输属性的繁琐。
步骤1:显示【组织要素模板】对话框:右键单击【现状地图】图层-【编辑要素】-【组织要素模板】;步骤2:创建模板:点击创建模板-【创建新模板向导】-勾选【现状地块】图层,点击下一步,勾选【现状地块】图层下的所有分类,点完成。
步骤3:此时处于【开始编辑】状态,选择任意模板绘图,这事地图窗口中绘制出来的要素都会具有该模板定义的用地性质属性值。
第一章: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星体)表面上的空间信息,经概括综合后以可视化、数字化或可触摸的符号形式,缩小表达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模型,用以传输、模拟和认知客观世界的时空信息。
计算机地图制图,是指以计算机硬件设备为基础,在相应软件系统支持下,以数字格式对地图制图要素进行采集、处理与管理,按照地图制作的规范进行符号化、图版制作与输出、并提供地图自动分析的全过程。
或者说,计算机地图制图是以传统的地图制图原理为基础,以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为工具,采用数据库技术和图形数字处理方法,实现地图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识别、存储、处理、显示和绘图的应用技术。
计算机地图制图的特点:与传统地图制图比较:计算机地图制图信息容量大,易于校正、编辑和更新;无级缩放、无缝漫游;良好的交互性,地图制图自动化程度较高,制图效率高;成图精度高,更新速度快;便于信息共享与交流,易于派生新信息;易于与其他系统结合;计算机图形学是研究怎样用计算机生成、处理和显示图形的一门学科。
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内容:图形输入技术,图形建模技术,图形操作算法图形处理与输出技术,图形标准,计算机制图软件与系统开发,真实感图形、科学计算机可视化与多媒体制图图形应用技术。
计算机地图制图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硬件、软件、制图数据、地图模型与方法以及操作管理与应用人员。
计算机硬件系统: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控制器与运算器称为CPU,CPU 与存储器称为主机。
第二章:地图的概念: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他星球)上的自然和社会现象,通过制图综合所形成的信息,运用符号系统缩绘到平面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地图的分类:按地图的内容(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按地图比例尺(大比例尺地图大于等于1:10万,中比例尺地图大于1:100万小于1:10万,小比例尺地图小于等于1:100万),按制图区分,按用途分,按承载介质分,其他分类。
1计算机地图制图:计算机地图制图又称机助地图制图或数字地图制图,它是以传统地图制图原理为基础,以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为工具,采用数据库技术和图形数据处理方法,实现地图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显示和绘图的应用学科。
2地图数据:计算机地图制图系统的操作对象是地图数据,它描述了地理实体的空间特征,属性特征,时间特征和地理实体之间的相互联系。
3地图:地图是现实世界的模型,它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投影原则,有选择的将复杂的三维地理空间的某些内容投影到二维平面介质上,并用符号将这些内容要素表现出来。
4地图投影:地图是一个平面,而地球椭球面是不可展曲面,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点映射到平面上的方法称地图投影。
5空间数据:空间数据是描述地图要素中空间特征部分的数据,也称几何数据,及描述地理现象或地理实体的空间位置、形状、大小等的数据。
6关系数据:关系数据是描述空间数据之间的空间爱你关系的数据。
7属性数据:属性数据是描述实体属性特征的数据,也称为非几何数据,及描述地理现象或地理实体的定性或定量指标,包括语义与统计数据,如类型、等级、名称,状态等。
8地图数据结构:主要是指地图数据中空间数据的结构,即指空间数据适合于计算机存储管理及处理的几何数据的逻辑结构。
9矢量数据结构:是表达地图空间数据的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它通过记录坐标值的方式尽可能精确地表示呈点、线或面状分布的地理实体。
10栅格数据结构:可将地图区域的二维平面表象按行和列作规则划分,形成一个栅格阵列,其中各栅格阵列元素又称为像元,各个像元可用不同灰度值来表示相应的属性值。
11数据编码:是指确定属性数据代码的过程。
12数据质量:用该数据来表达数据三大特征时所能达到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以及它们之间统一性的程度。
13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部分现象的抽象,它描述了数据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数据上的各种操作。
14层次模型:层次模型是把数据按自然的层次关系组织起来,以反映数据之间的隶属关系,它是一种树结构模型。
如何进行测绘成图与制图测绘成图与制图是地理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在于通过测量和记录地球上各个位置的准确坐标、形状和特征,进而绘制出各种类型的地图。
地图作为一种空间数据可视化工具,可以直观地展示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信息,并为人们提供空间位置参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进行测绘成图与制图的过程以及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
1. 数据采集测绘成图与制图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数据采集,即通过测量和记录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
这可以通过使用传感器、测量仪器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工具来完成。
其中,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基于卫星导航的定位技术,可提供地球上任意点的准确经纬度坐标。
此外,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表的遥感影像数据,如卫星图像、航空摄影图像等。
2.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测绘成图与制图之前,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对数据进行清洗、校正、配准和投影等操作,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例如,在地理坐标系统中,需要将采集到的经纬度坐标转换为投影坐标,以便在地图上进行绘制。
3. 地图制作在进行地图制作时,需要选择适当的地图投影方式。
投影方式决定了如何将地球上的三维空间转换为二维平面。
常见的投影方式有等经纬度投影、兰勃托投影、墨卡托投影等,每种投影方式都具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在选择投影方式时,需要考虑地图的使用目的、区域范围和形状畸变等因素。
4. 符号化与分类地图的符号化与分类是指将地理现象和信息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在地图上。
符号是地图中的可视化元素,用于表示不同种类的地理对象,如城市、河流、道路等。
在进行符号化时,需要选择适当的符号样式和颜色,以便清晰地表达地理信息。
而分类则是将地理对象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划分,如根据人口密度将城市划分为高、中、低等级的分类。
分类有助于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
5. 注记和标注地图的注记和标注是为了提供更详细的地理信息,使观察者更容易理解地图中的内容。
注记是地图上的文字说明,用于标示地理实体的名称、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等信息。
测绘技术地图制图原则测绘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地理、地质、土地规划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而地图作为测绘技术的产物,扮演着传达信息和指导决策的重要角色。
在制图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是确保地图质量和准确度的关键。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测绘技术地图制图的原则。
首先,测绘技术地图制图的第一个原则是准确性。
地图的准确性是制图的核心目标,它对于测绘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
在制图过程中,需要使用准确的测量工具和技术,确保绘制出的地图与实际地理环境相符。
为了达到更高的准确性,测绘技术人员需要采用合适的测量方法,如GPS定位、遥感技术和激光测量等,以获取高精度的地理信息。
其次,地图的可视化表达是测绘技术地图制图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地图作为一种传达信息的工具,需要通过可视化的手段将复杂的地理数据以简单直观的方式展示给用户。
在制图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地图的比例尺、符号、颜色和标注等因素,以确保地图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此外,根据地图使用者的需求,地图的样式和表达方式也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
第三,地图的完整性是测绘技术地图制图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地图应该提供全面准确的地理信息,而不应该有遗漏或误导。
为了保证地图的完整性,测绘技术人员需要确保获取到的数据来源可靠,并进行合理的处理和整合。
同时,制图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数据验证和核实,以排除可能存在的错误或缺失。
此外,地图的更新和维护也是测绘技术地图制图的重要原则。
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地图也需要随时更新以反映最新的情况。
测绘技术人员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新地图数据,以确保地图的时效性和可信度。
另外,地图的维护也意味着对已有地图进行修正和改进,以保持地图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最后,地图的可访问性是在测绘技术地图制图中需要考虑的另一个原则。
地图应该能够适应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和背景,包括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
在制图过程中,需要注意编写地图信息的语言和符号的易懂性,并提供多种语言和格式的地图版本,以方便广大用户的使用和理解。
gis技能考试
GIS技能考试是针对从事地理信息系统(GIS)相关工作的人员的职业技能考试。
考试的内容涵盖了GIS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旨在评估考生在GIS领域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
GIS技能考试通常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
考试内容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GIS基础知识: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原理、数据模型等基础知识。
2. GIS软件应用:考察考生对常用GIS软件(如ArcGIS、QGIS等)的熟悉程度,包括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地图制作等方面的操作技能。
3. 空间数据采集和处理:考察考生对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包括遥感数据处理、地理信息数据编辑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4. 地图制图和可视化:考察考生在地图设计、制图规范和地图可视化等方面的能力。
5. GIS应用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考察考生综合运用GIS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备考GIS技能考试,建议考生提前了解考试大纲和考试要求,系统学习GIS相关课程,掌握常用的GIS软件操作,积累实际项目经验,并多做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进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