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养生之道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素食——佛教养生的智慧作者:梅榛来源:《科学养生》2009年第12期人活着的大事是“吃”。
吃什么,怎么吃,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吃”成了一门说不清的“学问”。
广告语说,一袋牛奶强壮一个民族。
有人提出异议,牛奶是喂小牛犊的,老祖宗给了我们一个消化纤维的胃肠,不符合中国人体质饮食结构,还是小米粥好。
看世界足球赛,中国足球连连败北,于是又感叹,人家孩子是喝牛奶吃牛肉长大的,我们孩子是喝米粥吃红薯长大的。
于是每家孩子的早餐就成了牛奶牛排。
老中医说“糜粥自养”“红薯抗癌”于是一时又“米贵”“薯缺”。
自古以来人类的食物来源,是荤素不拘的。
今天是倡导膏粱厚味,还是菜根素食?当今的饮食风尚基本倾向于后者。
台湾的陈瑞三教授曾经花了两年的时间对49座寺院里249位出家人做各项身体检查和血液分析,并选出1057位荤食者来做比较,经研究得出了三个结论:素食者体内胆固醇含量非常低,所以很少发生高血压、心脏病或是血管方面的疾病;素食者根本不会营养不良;素食不会造成贫血,反而是肉食者患贫血的比例比素食者高。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一生素食,活到93岁高龄,生前不仅身体非常好,而且思维十分敏捷。
历史上许多闻名的宗教家、哲学家、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名人都是素食者。
中国人的素食观念一直深受佛教的影响,我身边不少居士和不是居士的人都在吃素,而身体都相当不错。
佛教的素食,就是不食荤腥。
荤指葱、蒜、韭菜等五种气味强烈的蔬菜;腥指一切动物肉。
前者主要是为了清净身心,不熏扰他人;后者则出于佛教的慈悲教义,关爱一切生命。
实际上不食荤腥只是佛教教义上的一种要求,养生角度的素食者大不可拘泥。
大家看过电影《少林寺》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反映了李世民登基后特允武僧可以吃肉。
这就是说佛教中的素食,在生活实践中,可以灵活运用。
如古印度僧人可以食“三净肉”。
古印度,佛教僧团实行乞食制度,僧人乞食时不论贫富,乞到什么吃什么。
“志闲而少欲”,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所谓的志闲,指的就是应该放下不应该有的想法,包括对过去的追忆、对现在的不满、对未来的幻想;少欲,指的就是节制自己的欲望,人生来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以及对各种功名与物质的需求。
少欲,并不是要求你无欲,而是要做到提放自如,把欲望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畴之内。
志闲而少欲,大概的意思就是教诲人们要心志闲适而少有欲望。
清闲则足以养心,寡欲则足以养德。
在世俗的尘网之下,背负着欲望的行囊,所以,走着走着就累了,累得心身都布满了伤痕,甚或有人有悖修养,一味的谋取不义之财,在心惊的日子里,过着所谓浮华的生活,高压之下,过着过着就病了。
《培根论人生》讲得好:“灵魂最自由的人,就是那种一举挣断锁链的人。
”要想活得轻松,就必须学会放下,挣断这世俗的锁链。
明朝洪应明“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孤云出山岫,去留无所牵;朗月悬高空,静躁不相干。
”这万古永恒的醒世名言,告诫我们,只有舍弃淫逸侈靡,安于恬惔沉静的人,才能领会人生的真意。
赵朴初先生曾这样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
明月清风,不劳牵挂。
”可见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宁静平和,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武则天以一块无字碑留与后人,一切功过释怀得云消雾散,素心无染,让往来的光阴清澈如水般的归于自然,这是何等的淡然与超脱。
春秋时期,曾有一位叫百里奚的人,因虞国被灭,失去了官位,做了奴隶,但他能泰然处之,安心养牛,把牛养得膘肥体壮,后来,秦穆公发现了他聪明的才智与旷达的心胸,派人以五张黑公羊皮将百里奚换回,把秦国的政事交给他来主持,成为秦穆公的贤臣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春秋时宋国还有“子罕辞玉”不贪为宝的故事:有一天,一个宋国人得到一块美玉,前来送给子罕。
子罕说:“我从来不收受别人的馈赠,你拿回去吧。
”献玉的人说:“您怎么不收呢?我拿这块玉給玉工看过,玉工说这是一块宝物,我把宝物献给您,您为什么推辞呢?”子罕说:“我已经有宝物了,所以不收。
过午不食的好处摘自《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义》大愿法师第一个方面,人体新陈代谢是凌晨四点钟开始就加速,一直到下午四点钟是最高峰,以后新陈代谢就比较慢了,如果你晚上有吃东西,晚上加油,它就变成废物,变成脂肪。
第二个方面,如果我们吃了食品到肚子里面去,血就集中到消化系统去了,所以心、脑、肾、肺、肌肉都会缺血,尤其是心脏缺血。
有心肌梗塞的人不能够吃得太饱,如果吃得太饱,马上就会发生突然的死亡,有50%以上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或者猝死,都是因为吃得太饱。
第三个方面,我们受持八关斋戒,也能够让我们的肠胃得到休息。
第四个方面,饥饿的时候,我们身体里面的那种吞噬细胞,活性是最强的。
我们身体里面有一种很好的细胞,她能够把那些坏死的组织吞掉,如果有一点饿的时候,她的活力是比较强的。
第五个方面,有一点饿的时候,肝脏、胰脏、胃、肠,才容易分泌消化液。
第六个方面,小孩子小时候在发育身体的时候,如果吃得太饱,他就可能长得很胖,只长宽度,不长高度,非常胖,身材很矮小。
这都是父母亲让他吃得太饱的缘故。
因为小孩子要生长,他要依靠脑垂体分泌生长素,如果是你要吃得很饱,这个脑垂体就不怎么分泌生长素,所以胖胖的,但是不高,很快就停止生长了。
第七个方面,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要能够成绩好,要能够大脑得到开发,就需要有充足的睡眠;睡眠要好的话,晚上要少吃东西,或者不吃东西是比较好的。
因为胃不和,睡不安;肝不和,睡多梦。
胃不调和的时候就睡不安稳;肝如果是热的时候,就会多梦,做噩梦。
如果晚上吃东西,肝还是要工作,还是要去解毒,胃也要消化,所以睡眠也会受影响的。
第八个方面,我们眼睛要明亮,也是需要能够过午不食。
第九个方面,肌肉要有力量,也要能够保持过午不食是比较好的。
第十个方面,如果是要能够严持戒律,持清净戒,男众能够不遗精,过午不食也是比较好的。
并且来说,能够受持八分斋戒,也是能够让我们肠道比较清净。
养生的方法上说:欲得不老,腹中不饱;欲得不死,腹中无滓。
人参文化薪火相传抚松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脚下,是“中国人参之乡”、“中国蓝莓之乡”和“中国人参文化之乡”。
长白山机场、环长白山旅游公路、国道201、省道302交汇于此。
全县辖区面积6530平方公里,下辖14个乡镇,3个省级园区和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有汉、朝鲜、回、蒙古、满、壮、侗、锡伯等21个民族,人口32万。
这里山青水碧,风光旖旎,森林覆盖率达87%,拥有长白山天池、锦江大峡谷、仙人洞、锦江木屋村落、露水河国家森林公园、渤海“朝贡道”、新屯子“西山遗址”等多处独特迷人的风景名胜。
红松、人参、林蛙等3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在莽莽林海中繁衍生息。
溯源抚松历史悠久穿越历史迷蒙的烟雾,拨开石器时代的神秘面纱,长白山宛如隐逸世外的卧佛,拈花微笑。
抚松新屯子镇西山和仙人桥镇大青川村小南沟一带,遗留着远祖采摘渔猎、刀耕火种的痕迹。
商周时期,这里是东北最早先民肃慎族人的核心栖息地。
在长白山群峦的皱褶里,隐藏着渤海国陆上朝贡古道曾经的辉煌。
抚松在辽时属东京道,金时属上京路会宁府,元时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时属奴儿干都司建州卫。
在清代,因长白山为满族皇室龙兴之地,这里曾一度被封禁。
清末,闯关东饥民迫于生计大批涌入。
他们筚路蓝缕,万里间关,垒木而居,渔猎垦殖,人丁繁衍,遂商贸勃兴。
1910年,清朝廷取“安定镇抚松花江上游”之意,始设抚松县治。
民国时期,抚松成为长白山木材及主要土特产的集中疏散地,人参等珍贵药材成货集中,经由抚松转运临江、营口、大连、天津、上海等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成立抚松县人民政府。
自此,聚天南地北之客,结九州四海之商,抚松人民用一代代人的智慧和汗水,把曾经的蛮荒之地,变成了富庶繁华的人间福地。
造化神奇于斯为盛长白山人参为关东三宝之首,这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珍宝。
人参又名棒槌,是地球上的孑遗物种,被誉为“百草之王”、“中药之王”、“补药之王”。
因生长环境不同,有天然野生人参和人工种植人参之分。
我与赵朴初先生的一段佛缘作者:刘梵天来源:《世纪》2017年第05期唐鉴真像回中国探亲,我临难受命佛教讲究一个缘。
赵朴初先生生前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我有幸和他结下了一段佛缘。
缘由是“文革”结束后,邓小平、邓颖超相继访问日本,拜谒了唐招提寺,住持长老陪同瞻仰了唐鉴真像。
这尊像是鉴真临圆寂前,他的弟子用夹纻干漆制作的,与真人等身,在日本定为国宝级文物。
每年只在鉴真特定的节日对外开放,平时只有外国元首提出申请,方可一拜。
邓小平在参谒后,住持长老提出愿望:在他有生之年,能举行一次唐鉴真像回中国探亲的活动。
邓小平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一促进中日友善的要求。
根据双方协议,日本佛教组团护持鉴真像回国探亲,在扬州鉴真纪念堂和北京举行两次大法会。
其间,日本佛教代表团要到鉴真生前到过的寺院,进行参拜。
邓小平回国后就把此事交托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先生主持实施。
因鉴真在第五次东渡失败后,从海南一路北上,曾在金陵栖霞古寺调养居住了半年,才渡江重回扬州大明寺的。
这样,南京栖霞寺就是日本佛教代表团必来参拜的地方,必须完好。
一查,南京栖霞寺经过“文革”浩劫,不仅殿堂中的佛像荡然无存,连屋顶都多见天光,院墙破败不堪,特别是寺前空地成了铅锌锰矿的开采工地和工棚,多处塌陷。
中央文件下达地方后,江苏省及南京市宗教局领导立即调集干部(有的还在五七干校劳动)组建班子。
拿着尚方宝剑,首先到冶金矿业部把采矿队伍搬走,批拨资金修复栖霞寺。
好在寺院的建筑骨架主构架完好未损,建筑工人依样修复即可,麻烦出在殿堂佛像荡然无存,而且所有庙中原有资料全部被烧光或消失不见,只有重塑了。
省市宗教局到处寻找承担单位和人才,近月无果。
后来便在栖霞寺现场召开有关专业人士会议,有南京艺术学院雕塑教研室的张祥水,江苏省美术创作室雕塑组组长叶宗浩,我作为南京市工艺美术系统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上省宗教局领导介绍了以上情况和现状,目的在落实任务,落实承担单位。
开头泛议一通,当落实到具体时,叶张二位都推托:一是他们一直从事工农兵现代题材创作,从来不搞古代题材和佛教内容的创作,而且也没有人手和团队,不能胜任担当。
58快乐养生 2017.08☉幸 鹏台州在浙江。
台州有个天台县。
天台县有个天台山。
台州和天台里的“台”字,都念“tāi”(音胎)。
台州因天台山得名。
而天台山得名则因上应28星宿之“台宿”得名。
古人做事大多乐意符合天相,此乃大吉,或是上天之意。
虽然古人的意思今人参悟不透,但从流传下来的名字便知天台山自古就是不寻常之所。
天台有茶,是中华茶道的重要起源,流传日本,形成后来的日本茶道;天台有药,名为乌药,是著名的“长生不老药”;天台有佛,是第一个汉传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有道,道教南宗正统发源于此;天台有僧,济公大和尚名震天下,老家天台;天台有仙,和合二仙文化孕育之所,寒山、拾得谁人不晓?汉代葛玄在天台山采药炼仙丹,王羲之在天台山求法于白云道长,和天台有关的名人多得不寻常。
当然不寻常,否则著名的徐霞客才不会一连三次来到这里,写下两篇文章,《徐霞客游记》里第一篇便是《游天台山日记》。
1400年风雨国清寺声名赫赫的国清寺,始于隋代。
国清寺建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创立者为智者大师。
大师生平造寺36所,入灭(圆寂)后,晋王——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依其遗愿在天台山另行创建佛刹,定名“国清寺”。
这名字一叫就是1400多年。
千年历史,风云变幻,政权更迭,从唐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国清寺几度毁于兵火,摧于风暴,屡毁屡建,屡建屡毁。
到20世纪60年代动荡时期,国清寺又一次被毁,直到1973年,周恩来总理下令敦促在两年完成国清寺修复,并拨款30万元,从北京调运大量珍贵的佛像、法器到该寺。
1984年重新复办了天台宗佛学研究社(如今的天台山佛学院),国清寺复又辉煌。
走到木鱼山下,便近国清寺,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溪水,溪水盘一片农田生机勃勃,远可见隋塔。
隋塔是国清寺的标志性建筑,此塔六面九级,高近60米,原为楼阁式砖木结构。
塔内有《法华经》石刻碑和线刻佛像石碑,现已移入国清寺内三圣殿的东西厢房,镶嵌在墙上加以保护。
书法养生浅谈自从有了人类,养生之法便随之产生,文字的发展促进了养生之法在人类中的广泛播。
中国养生学道、儒、释三足鼎立,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秋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主张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登西方极乐;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羽化成仙。
也就是说,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点则在于世。
道家从养生健身,延寿成仙的宗旨出发,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传统诸家各种炼养方法,吸收了佛教和外来的养生精妙之法,形成了自家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养生渠道。
较之以精神解脱为根本宗旨的佛家及以道德修养为根本立场的儒家,道家显然长于养生,独具佛、儒两家所缺的叩咽、辟谷、服饵、房中等术,具备动静兼备,内外结合的特点。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向来被奉为历代帝王之教条。
从衣食住行到琴棋书画,从刀耕火种到游浴猎钓,无不蕴藏着养生的道理。
民间有“早晨一杯水,晚上搓搓腿”、“酒色财气一堵墙,世人都在墙里藏,有人能跳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善用三宝可长生”等说法,这些都是养生学的朴素箴言。
人们对书法养生还是比较陌生的。
中国书法这艘浩瀚历史长河中的大船,它从远古出,时而激荡浪尖,乘风破浪,时而穿越峡谷,跌宕起伏,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理念,驶向未来。
祖国医学讲到的“精、气、神”是人身之三宝,缺一便不能生存。
实践证明,青年人如果“精气神”充沛,则富于创新,克坚排难,游刃有余;中年人如果“精气神”充沛,则工作高效,生活得心应手,休闲怡致;老年人如果“精气神”充沛,则至臻寿域,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而度百岁乃去。
”所以,要养生必须保持“精气神”的充沛,才能抗病防衰,延年益寿。
书法养生正是基于此,从起势捉笔到收势搁笔,它认真地完成了一个“精气神”的保摄过程,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赵扑初先生的宽心谣,【全文】赵朴初先生92岁时写了一首《宽心谣》,读来发人深省: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身也舒坦,心也舒坦;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另1:依山傍水房数间,行也安然,坐也安然。
一头耕牛半倾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雨过天凉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路逢骚客问诗篇,好也几言、歹也几言。
布衣得暖胜丝棉,新也可穿,旧也可穿。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夜归妻子话灯前,今也谈谈,古也谈谈。
一觉睡到日三杆,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另2:红尘相聚总是缘,顺也坦然,逆也坦然。
奔波劳苦数十载,有也一般,无也一般。
儿孙自有儿孙福,笑也自然,哭也自然。
饥来吃饭困来眠,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日出东海落西山,忧也一天,愁也一天。
粗茶淡饭随意过,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遇事不钻牛角尖,东也天边,西也天边。
旦夕祸福天之道,病也心安,灾也心安。
与世无争心地宽,得也喜欢,失也喜欢。
多行善举避邪念,身也舒坦,心也舒坦。
另3:行也安然,坐也安然,新也可穿,旧也可穿,布衣得体胜丝娟。
名也不贪,利也不贪,早也香甜,晚也香甜,粗茶淡饭饱三餐。
书在一边,诗在一边,今也看看,古也看看,闲暇无事读几篇。
稿放一端,典放一端,左也翻翻,右也翻翻,专心致志忘时间。
与世不争,与人为善,顺也乐观,逆也乐观,有容乃大心坦然。
梁漱溟:一生吃素作者:项力来源:《祝您健康》2012年第07期梁漱溟,又名焕鼎,广西桂林人。
生于1893年,逝于1988年,享年95岁,是国学大师级人物中的一个。
梁先生早年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佛学。
曾积极从事乡村建设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过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防会议参议员。
1941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前身)。
1950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是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人生态度梁先生是个性情中人,由于厌恶旧社会黑暗的政治,他接连自杀过两次。
后来受到佛学的感召,一心皈依佛门,从此也就一直吃起素食来。
他回忆往事这样说道:“我在二十岁的时候,曾有两度的自杀,那都可以表现出我内心的矛盾冲突来。
就是自己要强的心太高,看不起人家,亦很容易讨厌自己;此缘故是一面要强,一面自己的毛病又很多,所以‘悔恨’的意思就重,使自己跟自己打架;自己打架,打到糊涂得真是受不了的时候,他就要自杀。
”“这时候最要紧的是:帮助他‘忏悔’、‘自新’的力量,从此得到了解脱:‘过去的不说了,我们再努力开拓新生命吧!’”而这,或许正是梁先生所说的“人生的艺术”、“人生的态度”。
梁先生认为,人生的态度有三种。
第一种可用“逐求”二字表示。
逐求意同追求,如对“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等的逐求不已。
第二种可用“厌离”二字表示。
当人“逐求”之后转回头来冷静观察,会感觉在逐求过程中人生太苦,更会因看到社会上充满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等种种现象而觉得人生太没意思。
这样,乃有一种厌离人世的态度。
第三种可用“郑重”二字表示。
其主要意义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亦即按照儒家所谓的“慎独”、“仁义”、“忠恕”、“正心诚意”之类的要求去生活。
看来,梁先生努力实行的是“郑重”的亦即“尽力于当下之生活”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人生态度也包含着诸多养生之道的内容。
一生吃素梁先生20岁那年想“出家”,被家人劝止后就改为吃素,而且一直长期坚持,即使参加国宴时亦不进肉食。
自我保健的一些小方法一、深呼吸经常深呼吸有利身心健康。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90%以上的成年人都不会有意识地调节呼吸。
而据我国呼吸科专家统计,城市中一半以上人呼吸方式不正确,短浅的呼吸不仅让许多人大脑缺氧,容易疲惫,而且还容易诱发多种疾病!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虽然体积不大,但肺泡壁面积约有70平方米。
很多人因为呼吸太短促,使空气不能深入肺叶下端时,导致换气量小,所以大多数人一生中只使用了肺的1/3。
每日做至少2次深呼吸,因为人体肺部在所谓深呼吸,就是胸腹式呼吸联合进行,可以排出肺内残气及其他代谢产物,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以供给各脏器所需的氧分,提高或改善脏器功能。
深呼吸能使人的胸部、腹部的相关肌肉、器官得以较大幅度的运动,能较多地吸进氧气,吐出二氧化碳,使血液循环得以加强,对于解除疲惫,放松情绪,都是有益的。
深呼吸是自我放松的最好方法,深呼吸不仅能促进人体与外界的氧气交换,还能使人心跳减缓,血压降低。
出现严重压力时,人们可以采用深呼吸的方式。
深呼吸减压具体方法是:选择空气新鲜的地方,每日进行2—3次。
胸腹式联合的深呼吸类似瑜伽运动中的呼吸操,深吸气时,先使腹部膨胀,然后使胸部膨胀,达到极限后,屏气几秒钟,逐渐呼出气体。
呼气时,先收缩胸部,再收缩腹部,尽量排出肺内气体。
反复进行吸气、呼气,每次3—5分钟。
二、摩腹唐代名医孙思邈“常以手摩腹”作为养生之道。
宋代诗人陆游也常作“摩腹功”。
赵朴初也说养生之道“每晨起床前摩腹二百次左右,消化系统良好,所谓养生之道唯此而已”。
他们都成了古今闻名的长寿者。
现代医学证明,摩腹不仅可以调节胃肠道的蠕动功能,而且还能加强胃肠道的血液循环,防止胃肠消化功能失调,“泌别清浊“即可以发挥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作用。
补法逆时针方向摩腹,泻法顺时针方向摩腹。
大便每日一次没有问题时,平补平泻,即逆时针100次,顺时针100次。
便稀时,用补法,逆时针摩腹200次。
大便干燥时用泻法,顺时针200次。
吃茶去
《吃茶养生记》中写到“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山谷生之,其地则灵,人若饮之,其寿则长。
茶称为“万病之药”,并非是说茶能直接治好人的每一种疾病,而是从传统中医学去总结茶的医疗保健功效。
常期饮茶可使人元气旺盛,百病自然难侵,有病自然易愈。
这是讲茶的物质功效,茶中富含人体所需的三百多种有效成份,还有哪一种药物或配方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且如此阴阳平衡,生态有机呢?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若能偷得浮生半日闲,静心下来品茶,就好像是到了心灵驿站,使自己终日紧绷着的心弦得以松弛,使自己疲惫的心得到歇息,放下外界社会压在自己心头的重负,可使全身气脉畅通,血气调和,从而心情怡悦,达到延年益寿。
所以,喝茶是一种很好的休息,一种随意的禅定,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您把茶饮当成一种生活习惯,懂得品尝每一种好茶,懂得茶的妙用,您就拥有了一个健康的人生。
小记:
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是一位寿星,活到一百二十岁(778—897)。
他在赵州观音院禅修时,有僧来拜谒,他问来者“曾到此间否?”答“曾到。
”从谂说“吃茶去!”又有僧来观音寺,从谂问“曾来此间否?”答“未曾来。
”从谂说“吃茶去!”
院主不解其意,遂问师曰“何以来者说‘曾到’或说‘不曾到’都说‘吃茶去’!”从谂照说“吃茶去!”
“吃茶去”这三字禅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也从而奠定了赵州柏林禅寺是如今“禅茶一味”的故乡的基础。
由而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做诗云: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佛门养生十大秘诀说说高僧大德长寿那些事2013年02月21日 08:54来源:《觉群》作者:何止米分享到:更多33人参与05条评论0“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人大多居住在山林里。
那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对长寿有特殊的功效。
(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长寿是千百年来人类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秦始皇为了能使江山千秋延续,派术士徐福率到东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古代的方士为了延年益寿,隐居山林炼食仙丹;世间的芸芸众生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探求着长寿的秘诀。
长命百岁一直是世人所希求的,表现了人类对生命永恒的向往。
佛教追求解脱,不追求长寿,可是偏偏向佛的僧侣、居士多高寿。
据《历代名人生卒年表》(清未民初梁庭灿著):自公元232年(三国)~1884年(清朝)的1652年间,生活在全国各地的571个高僧平均寿命达76.4岁,比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高36.1岁。
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能达到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实属奇迹。
就近现代而言,高寿的僧人、居士也比比皆是,清定上师世寿97岁、广钦老和尚世寿95岁、赵朴初居士世寿93岁、李柄南居士世寿96岁。
可以说,这些高僧大德,全是以高龄之相示寂。
佛家的寿命超出皇帝和一般人,可见佛法中隐藏着长寿的因子,这种因子在滋养着佛教信徒的身心,最终使他们的普遍高寿。
下面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些探讨,以解析与探秘僧人高寿的原因。
在探讨僧人长寿之谜之前,先让我们看一看世界公认的十大长寿之道。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对世界五大长寿地区――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吉亚、中国新疆的和田及广西的巴马进行探访。
他们通过对500名百岁老人的跟踪与研究,发现长寿者有如下生活特征:一是心胸开朗,慈善宽厚,知足温和;二是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不偏食,不暴食;三是无不良习惯,少喝酒,不吸烟,适量饮茶;四是热爱劳动,勤快好动;五是生活起居有规律,坚持早睡早起;六是家庭和睦,与子孙关系融洽;七是邻里团结,乐善好施,深受尊重和爱戴;八是居住环境好,无污染,空气新鲜,饮水洁净;九是一生中没有患过大的疾病,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十是家族有长寿史,胎次靠前,多为长子长女。
前言马礼堂是周恩来总理介绍傅作义看病的老中医。
马礼堂是为彭德怀,徐特立,傅作义,肖劲光(开国十大将之一),黄炎培(政务院副总理),李烛尘(轻工业部部长),南汉宸(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叔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涤新(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等人看病的老中医。
马礼堂养气功是国家体育总局审批通过,合法的健身气功。
值得一体的是,“六字诀”也是国家体育总局所推广的健身气功之一。
只是六字诀的国家体育总局版,出现于马礼堂六字诀之后,而从疗效、练习人数以及口碑上看,马礼堂六字诀是当今六字诀的首选。
本书的缘起:最初仅仅是向大家推荐了本书,仅仅提了名字:“六字诀”。
结果很多朋友提出了很多问题。
由于本书已经绝版,二手的又比较贵,于是我向大家推荐了pdf电子版。
也许是pdf版阅读不便,很多朋友都不看,继续向我提问题。
于是我整理出了一些文字,发现仍然满足不了大家的胃口。
于是整理的内容越来越多,2个月下来,就成了本书。
练气功要有所选择。
目前口碑,品德,功德良好的,我目前只发现了:“马礼堂养气功”以及“大雁功”[1] 。
可以说,“气功”二字被很多骗子给糟蹋了,如同庸医和江湖赤脚医生对于“中医”一样。
但如果看到“气功”二字,就把本书扔之一边,那么我会替您感到损失很大。
可以说,本书非常切实,没有半点玄虚。
“气功”实际上就是呼吸导引之术,而“洗髓金经”,就是八八呼的广播体操。
本书收录了适用于初学者(以治病,强身为目的,而不是追求特异功能)的内容。
本着简单易学的原则,没有收录原书的内容如下:“太极功,部分站功,部分卧功,行功,大循环的循经按摩”。
也收录了很多网上的讨论,痊愈病例,学习经验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此特地感谢“蓬蒿人”等各位热心朋友的默默付出!开卷有益,书中自有养生大道。
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多下功夫,人人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高质量的幸福人生。
申思维2009.11.131.1. 出版者的话气功大师、老中医、武术名家马礼堂先生1903年出生于河北省河间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9年5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赵朴初:心中有佛功德无量蔬食养生按摩益寿
东方啸
【期刊名称】《药物与人》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 朴老能够享有这样的高寿.同他正确的养生很有关系.1999年,他曾在一封信中透露过自己的养生之道:rn弟今年九十有二,在同辈人中,堪称健者.蔬食已七十年,每日两菜一汤,饭二两左右:每晨起床前摩腹二百次左右,消化系统良好.所谓养生之道惟此而已.近有诗云:"不知肉味七十年,虚度自渐已九十;客来问我养生方,无他奉告惟蔬食.质诸姚先生或亦暗合道欤."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东方啸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养生益寿养生在脚底下功夫 [J], 王飞
2.赵朴初的"养生信" [J], 管恩琨
3.养生益寿勤按摩 [J], 王荣华
4.“我心中的观音”──记赵朴初会长往昔二三事 [J], 桃园;张琳
5.佛教领袖诗书泰斗——忆赵朴初先生与噶喇藏活佛的一世佛缘 [J], 额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养生/睿智人生曾问先生:“经历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还这么乐观?”在、将来。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很短暂,很快也会过去,他的高寿,与他思维活跃、心胸宽广、谦恭幽默、风趣幽默启功先生说他有“二不怕”,一不怕病,二不怕死。
启功先生患有美尼尔氏综合征,发作时眩晕、耳鸣、呕吐,但他却能在苦中取乐,戏作《沁园舂·美尼尔氏综合征》词一首:“夜梦初回,地转天旋,两眼难睁。
忽翻肠搅肚,连呕带泻;头沉向下,脚软飘空。
耳里蝉嘶,渐如牛吼,最后悬锤撞大钟。
真要命,似这般滋味,不易形容。
明朝去找医生,服‘苯海拉明’‘乘晕宁’。
说脑中血管,老年硬化,发生阻碍,失去平衡。
此症称为,美尼尔氏,不是寻常暑气蒸。
稍可惜,现药无34RRJK候台光。
”将死亡说得如此轻松,如果没有“无身忘我”的超凡心胸,实难信手拈来如此幽默诙谐的诗句。
启功先生能如此乐观地看待生死,连阎王也无可奈何了,于是他又一次“策杖回家转”了。
谦恭温和学问深时意气平,有真才实学的传统学人,大多都谦虚谨慎,平易温和。
启功先生曾这样自叙生平:“检点平生,往日全非,百事无聊。
计幼时孤露,中年坎坷,如今渐老,幻想俱抛。
半世生涯,教书卖画,不过闲吹乞食箫。
谁似我,真有名无实,饭桶脓包。
偶然弄些蹊跷,像博学多闻见识超。
”在北师大校园内,师生们尊称他为“博导”。
启功便笑着说:“老朽垂垂老矣,一拨就倒,一驳就倒,我是‘拨倒’,不拨‘自倒’矣!”启功先生外出讲学时,听到会议主持人说到“现在请启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话便是:“指示不敢当。
本人是满族,祖先活动在东北,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胡人’。
因此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如此见面语,立马活跃了会场气氛。
1978年启功先生为自己拟定了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
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
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
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
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
赵朴初养生之道
赵朴初老人健康幸福地活到93岁高龄,和他正确的养生之道是密切联系的。
赵朴老的养生之道有三:一是蔬食,二是按摩,三是“梦想”。
在赵朴初先生给友人的书信中,他这样说:“弟今年九十有二,在同辈人中,堪称健者。
蔬食已七十年,每日两菜一汤,饭二两左右;每晨起床前摩腹二百次左右,消化系统良好,所谓养生之道唯此而已。
近有诗云:“不知肉味七十年,虚度自渐已九十;客来问我养生方,无他奉告惟蔬食。
质诸姚先生或亦暗合道妙欤,弟仍住医院,遇有重要活动,向医生请假外出。
此间医护条件好,亦可以略避人事烦嚣耳。
”
正如养生学专家姚品荣先生所说:“这三条养生内容很实在,很全面。
按摩是运动,蔬食是营养,梦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撑。
”这三条中,精神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没有“梦想”,精神就振作不起来,就谈不上健康长寿了。
这三条,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一个人一生中能做到一条两条是可能的,三条都做到就困难了。
有人说“乐观是养生的不老丹”。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使人能逾越一切困难。
“善良是养生的营养素”。
心地善良的人,就会献爱心,就会乐于助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善良者必得善报。
“淡泊是养生的免疫剂”,有了淡泊心态的人,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名逐利,就不会得之大喜,失之大悲,就不会攀比妒忌,牢骚满腹,就不会犯错误。
“宽容是养生的调节阀”。
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是难免的,宽容就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调节阀。
赵老的《宽心谣》就充分体现了他乐观、善良、淡泊、宽容的心态。
宽心谣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