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优质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63.25 MB
- 文档页数:53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2课时《生活与法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二课时《生活与法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日常生活为基础,通过辩一辩、议一议、采访、案例分析、情景与对应的法律连线、讲法律故事等活动,还安排了阅读角和相关链接,让学生感受法律的作用。
本课共设计了三个板块:“法律是什么”“生活与法律”“法律作用大”。
“法律是什么”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内涵,了解法律与纪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关系。
“生活与法律”这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民法、刑法、行政法,知道法律调整和规范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
“法律作用大”这一部分让学生了解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用,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二、说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小学生。
他们经过五年的学习,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的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生活。
他们知道“法律”这个词,但会感觉法律遥不可及。
小学生普遍认为只有在违法乱纪之后才会与法律发生联系,法律的存在是为了惩治罪恶。
由于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与法律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系统地开展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及资料搜集能力,能借助书籍、通过网络开展课外拓展活动。
教师可借此有效拓宽教学的途径和时空。
当然,小学生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要认知形式,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典型生动的事例激发他们的情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三、说教学目标1.培养法律认同感,培养法律意识。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是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保障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知道法律对生活的影响,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他们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但不够深入。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法律的具体内容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学生认识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保障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保障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法律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图片。
2.准备情景模拟的场景和道具。
3.准备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交通事故,让学生思考法律在这个事件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相关的案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法律的作用。
每组选取一个场景,如购物、交通等,模拟其中的法律问题,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保障作用。
每组选取一个案例,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并讨论如何遵守法律。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等。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知识点答:我有财产权,受教育权,人身权,隐私权,通信自由等等。
5.告诉我,作为一名小学生,法律规定了哪些义务?过马路时,要遵守交通法规,爱护公共财产,保护公共场所环境,向别人借的东西要及时归还。
当我们成年后,我们应该努力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6.法律和纪律与道德有什么联系和区别?①联系:纪律、道德和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
②区别:与纪律、道德不同,法律由国家制定和颁布,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
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7.1996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2012年修订规定: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老年节。
生活与法律8.法律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1)法律调节社会关系,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公共秩序。
从国家政治生活到个人家庭生活,处处都有法律。
(2)在法律的大家族中,这些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发挥不同的功能。
它们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生产生活的社会秩序。
9.采访家人和亲戚,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涉及到哪些法律。
①工厂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②道路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③超市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④学校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0.什么是刑法?作用是什么?①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②刑法规定了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对于犯罪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惩罚。
刑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权,保卫,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11.什么是民法?作用是什么?①民法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法律。
②民法保护了我们的生命、健康、名誉,保护我们的房屋、用具、储蓄,民法指导人们签订和履行合同,调整生产、贸易、消费等社会关系。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1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设计期末模拟测试题班级:姓名:分数:一、单选题(4*7=28分)1、生活照中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在工厂里将用()法维权。
A、劳动法B、刑法C、治安管理处罚法D、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法律。
A、刑法B、婚姻法C、民法D、劳动法3、我国的第一部宪法颁布于()年。
A、1949年B、1982年C、1954年D、1999年4、公民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第7---14位为()A、出生日期码B、地址码C、顺序码D、校验码5、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向某错案的家属送达了国家赔偿书,共计赔偿约206万元,其依据是()法。
A、刑法B、行政诉讼法C、民法D、劳动法6、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A、人民代表大会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国务院7、下列()不属于国家机构。
A、银行B、国务院C、监察委员会D、国家主席二、填空题(10*2=20分)1、与纪律、道德不同,法律由()制定和颁布,具有强制力和()。
2、法律如同尺子,衡量我们行为的()。
法律如同指南针,告诉我们行为的()。
法律如同武器,是保护我们的()。
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
4、生活中,公民可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对权利的监督。
例如()、()、()等三、判断题(10*2=20分)1、世界各国的法律对成年年龄的规定是相同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各项合法权利的法律。
()3、2014年,我国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4、宪法是母法,物权法和刑法是子法。
()5、我国允许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6、居民身份证上有姓名、生日、家庭住址等信息,应注意保密。
()7、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8、学校、医院、派出所、邮局都属于国家机构。
()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利机关。
池南学校(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案检查时间:执教时间:年月日一分钟安全教育池南学校(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案一分钟安全教育池南学校(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案检查时间:执教时间:年月日一分钟安全教育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反思六年级的学生对法律的了解还非常少,很多学生认为法律是大人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
因此,本主题的第一个活动目标是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情况,带领他们发现法律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不同门类的法律其实离自己很近。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法律功能和作用的认知比较狭窄,认为法律是比较威严的,认为法律只规定做了错事会被警察抓住进而受到制裁。
这一课通过生动的事例改变学生认知的局限性,让学生理解法律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保护人们的生活,法律的存在让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让生活更美好。
在本节课中,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1.利用教材材料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说一说旅游时要注意什么,去医院看病会遇到哪些情况。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共同学习事例中的哪些环节与法律有关。
让学生进一步发言,说一说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其它事例。
2.向学生提问:你有哪些财产,家里的哪些东西是你可以支配的?如果爸爸妈妈不让你上学你觉得对吗,为什么?别人可以伤害你的身体吗,可以侮辱你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生活现象背后有权利。
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遵守交通法规?为什么不能伤害野生动物?欠债有没有偿还的义务?开办工厂有没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引导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生活现象背后有义务。
3.在课堂上展示某一步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若干条文,由学生列举本校的学校纪律,对比法律和纪律。
让学生讨论、交流,说一说法律和纪律分别是谁制定的?它们的内容和要求有什么差别?违反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差异何在?利用阅读角材料,引导学生列举其他道德和法律相互影响、融合的事例。
3.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几种不同的法律,让学生认识生活与法律的关系,体会法律调整关系的广泛性。
教学(jiāo xué)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题感受身边的法律(第二课时)教科书书名:道德与法治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2020 年 8 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法律。
2.了解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
3.学习用相应的法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法律。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4分钟一、视频导入,设疑激趣1.过渡: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法律就在身边,下面,请大家看视频:这些工作和生活的场景,涉及到了哪些具体的法律?2.学生观看并交流。
3.教师小结:法律保护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的生活到我们的学习与工作,都有它的身影。
在它的保护下,我们才能真正地健康生活,快乐成长。
3分钟二、通过活动了解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具体法律(一)环节一:深入了解生活中的法律1.小活动:你知道下面这些图片跟哪些法律有关吗?2.学生抢答。
3.教师公布正确答案。
(二)环节二:归纳总结1.通过这个小活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2.学生交流3.教师小结: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公共秩序。
大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小到个人的家庭生活,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
12分钟40秒三、初步了解中国的主要法律(一)环节一:介绍我们国家的主要法律1.出示一些法律条文:请你找一找,这些法律条文有什么共同点呢?2.学生交流。
3.教师介绍刑法。
(二)环节二:观看视频,思考在“约法三章”中,刘邦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规定?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在“约法三章”中,刘邦与大家约法三章,禁止杀人、伤害和盗窃,否则要严厉惩罚。
杀人者会被处死,伤害他人和盗窃要处以相应的惩罚。
正因为有了约法三章的规定,使大家获得安全感,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推动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3.教师补充:刘邦制定的是约法三章,在今天,我国的刑法规定了四百多种犯罪,包括盗窃罪、抢劫罪、绑架罪、贪污罪、交通肇事罪等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纪守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力量,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理解尚不够深入。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一些法律现象,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此外,学生们的思维活跃,善于表达,乐于参与讨论,但对复杂法律问题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法律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
2.教学难点:法律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对复杂法律问题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呈现多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3.知识讲解:针对案例中涉及的法律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概念。
4.情景模拟:设置一个模拟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法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5.讨论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模拟过程中的感受和认识,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说课稿《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二课时)》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纪守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法律、感受法律,并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一些法律现象有所了解。
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较为片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缺乏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体验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法律的基本特征,知道法律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法律的基本特征,知道法律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认识法律的基本特征。
3.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案例,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公开课教案部编版1课题: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科目:道德与法治提供者:教学对象:六年级单位:课时:第三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研究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研究内容的重要性)本课是六年级法治专册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的第一课,本课内容由三部分组成:法律是什么、法律与生活、法律作用大。
“法律是什么”这一部分主要是了解法律的内涵,了解法律与纪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关系,“法律与生活”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民法、刑法、行政法,知道法律调整和规范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保障着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
“法律作用大”这一部分了解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用,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本课的第三部分“法律作用大”,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法律的三个作用——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用;判断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作用;法律维护我们权利的保障作用。
作为本册教材开篇之课,努力利用好一切教学资源,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形象感知生活中的法律,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二、讲授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代价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估计要达到的讲授目标做出一个团体描述)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讲授指导学生感受法律维护我们的正常生活,认识法律公平公理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经验与经历的回顾,巧用形象的比喻,体会法律的指引、评价、保障作用。
3.情感态度代价观:懂得珍惜权力,同时又要恪守自己应尽的义务,从而加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
三、研究者特征分析(说明研究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准备(研究起点),以及学生的研究风格。
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研究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本课针对的讲授对象为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小学生,六年级学生知道法律这个词,但会感觉法律遥不可及。
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观点认为,只有在违法乱纪之后才会与法律发生接洽,法律的存在是为了惩治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