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胃炎胃溃疡
- 格式:ppt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38
胃镜活检病理报告胃镜活检病理报告是通过对患者胃部进行活检,然后送检病理科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胃镜活检病理报告的相关内容,包括样本采集、病理学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等方面。
一、样本采集。
胃镜活检的样本采集通常通过内窥镜下取活组织标本,一般包括粘膜表面组织和黏膜下组织。
在取材时,应尽量取得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转变区,以便病理学检查能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二、病理学检查结果。
1. 粘膜炎症。
炎症是胃镜活检中常见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
根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炎症,有时还可见到溃疡形成。
2. 肿瘤。
肿瘤是胃镜活检中重要的病理改变之一,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界限清晰,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而恶性肿瘤生长迅速,有浸润性生长和细胞异型性增强等特点。
3. 非典型增生。
非典型增生是指粘膜上皮细胞增生异常,形态学上有一定的异型性,但尚未达到癌变的程度。
这种改变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有一定的癌变倾向。
4.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镜活检中常见的病理改变,可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的发生。
病理学检查可见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临床意义。
胃镜活检病理报告的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同时,还可以评估病变的进展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总之,胃镜活检病理报告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检查手段,通过对样本的精细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本文能对胃镜活检病理报告的相关内容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胃肠➢胃肠道正常组织:粘膜层:上皮层、固有层(Lamina propria)、黏膜肌层;粘膜下层;固有肌层(Muscularis propria);浆膜层(Serosa)➢食管炎1、发病因素:(1)胃内容物反流(反流性食管炎);(2)感染;(3)物理:胃管、放射;(4)化学:刺激物摄取、化疗药;(5)混合因素(Miscellaneous):尿毒症、GVHD;2、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a) 吞咽困难;b) 疼痛胸骨后疼痛、心窝部烧灼感、返酸;c) 消化道出血,黑便3、食管炎并发症:溃疡、狭窄、B arrett’s食管;4、反流性食管炎病理变化:大体:食管粘膜充血发红,糜烂,溃疡,随病情呈进行性改变。
镜下:i. 鳞状上皮层内炎症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ii. 基底细胞增生,可占上皮总厚度的20%以上;iii. 固有层乳头延长,可延长至上皮层的上1/3;固有膜毛细血管充血。
➢Barrett食管1、*定义:食管远端粘膜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胃肠腺上皮替代,柱状上皮之间可见杯状细胞;化生的柱状上皮可呈异性增生进而形成腺癌;多与长期胃食管反流有关。
2、*病理变化:大体:粘膜呈橘红色、天鹅绒样(velvet mucosa)不规则形病变;在灰白色正常食管粘膜的背景上呈补丁状分布;可继发有糜烂、溃疡、食管狭窄和裂孔疝。
(胃食管连接处可形成不规则的环形带,或呈舌状、岛状、斑片状等)镜下:由类似胃黏膜或小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和腺体构成。
Barrett粘膜的柱状上皮细胞兼有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特征。
腺体排列紊乱,常有腺体的扩张、萎缩、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
局部粘膜肌层常增厚。
组织学上柱状上皮间由肠杯状细胞就可以确立诊断。
3、*临床意义:局部抗胃酸能力增强,但易引发食管溃疡、食管狭窄及食管腺癌。
4、并发症:食管溃疡、食管狭窄、食管腺癌;➢食管癌1、分布特点:鳞癌最常见(上1/3,20%;中1/3,50%;下1/3,30%);腺癌(下1/3);2、发病因素:(1)饮食:维生素、微量元素(trace metals)缺乏,食物真菌污染,亚硝酸盐摄入过多;(2)生活方式:烟酒;(3)食管动力紊乱或结构异常:食管炎,贲门失弛缓(achalasia),缺铁性吞咽困难综合征(Plummer-Vinson syndrome);(4)遗传易感:胼胝症(tylosis,手掌脚掌角化过度hyperkeratosis of palms and soles)、种族倾向(racial disposition);(5)腺癌与Barrett食管有关:Barrett 食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状态。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一、名词解释:1.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或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2.【坏疽】:大块组织坏死继发腐败菌感染,称坏疽二、简答和填空1.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2.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含量显著增多。
3.萎缩的类型?①营养不良性萎缩②废用性萎缩③去神经性萎缩④压迫性萎缩(脑萎缩、肾压迫性萎缩)⑤内分泌性萎缩(甲状腺等器官)4.化生的类型?①鳞状上皮化生:吸烟对气管支气管粘膜的刺激②肠上皮化生:胃炎的胃粘膜③间叶组织化生:骨化性肌炎5.变性的类型?①细胞水肿:是细胞损伤中最常见的早期变化。
水肿细胞体积增大出现许多红染细颗粒(内质网、线粒体)。
至极期细胞膨胀如气球,称气球样变,常见于病毒性肝炎②脂肪变性:常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③玻璃样变:细微动脉壁玻璃样变常发生于缓进型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细胞内玻璃样变形成酒精小体※6.细胞核改变的表现:①核固缩②核碎裂③核溶解※7.坏死的基本类型:①凝固性坏死②液化性坏死③纤维素样坏死其中凝固性坏死常见于心肾脾等实质器官。
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病。
液化性坏死常见于脑软化、脓肿、坏死性胰腺炎。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的常见坏死形式。
坏疽发生在四肢或于外界相通的内脏8.干性、湿性和气性坏疽的比较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发生部位四肢末端,多见于足肺、肠、阑尾、子宫、四肢等肌肉丰厚部位、肺、子宫9.坏死的结局:①溶解吸收②分离排出③机化和包裹④钙化10.各种类型细胞的再生能力①持续分裂细胞又称不稳定细胞:造血细胞、间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等②静止细胞又称稳定细胞:肝细胞、骨细胞、内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③非分裂细胞又称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11.毛细血管的再生主要是以生芽方式完成。
※12.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比较 (论述)一期愈合二期愈合伤口状态缺损小,无感染缺损大,或伴有感染创缘情况可缝合,创缘整齐、对合紧密不能缝合,创缘无法整齐对合,开始再生炎症反应轻,再生与炎症反应同步重,待感染控制、坏死清除后,开始覆盖再生顺序先上皮覆盖,再肉芽组织生长先肉芽组织填平伤口,再上皮覆盖愈合特点约会时间短,瘢痕小愈合时间长,瘢痕大13.肉芽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形态: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以及少量炎细胞组成,外观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形似鲜嫩的肉芽。
名词解释:*化生:已分化成熟的组织,由于适应细胞生活环境的改变或理化原因的刺激,在形态和技能上完全变成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机化:在疾病过程中,于机体内出现的各种病理性产物或异物等不能被游走细胞吞噬、吸收时,将被新生的结缔组织清除、取代或包围的过程。
变质:炎区局部细胞组织发生变性、坏死等损伤性病变。
渗出:炎区局部炎症充血、血浆渗出及白细胞游出。
白细胞游出:大量白细胞穿过血管壁,向炎症区移行并聚集的过程。
*增生:炎症后期的主要变化,通过巨噬细胞、血管内皮及外膜细胞,以及炎区周围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使炎症局限化,并使损伤组织得到修复的过程。
*绒毛心:心外膜发生纤维性炎时,浆膜腔内积有多量混有淡黄的网状的纤维蛋白凝块和渗出液,由于心脏的搏动,渗出在心外膜的纤维蛋白形成无数绒毛样物。
纤维素性绒毛心:心外膜被覆薄黄白纤维蛋白,经时较久,心脏跳动摩擦牵引成绒毛状。
纤维性绒毛心:炎性呈慢性经过时,纤维蛋白发生机化,形成灰白色纤维性绒毛。
*虎斑心:心肌脂变,左心室乳头肌心内膜下出现黄色斑纹,与未变性红褐色心肌相间。
盔甲心:结核性心包炎,浆膜上形成肉芽肿,厚层干酪样坏死物附着,数厘米,盔甲状。
*槟榔肝:肝淤血较久,淤血肝组织伴发脂变,切面见红黄相间网格花纹,似槟榔切面。
*西米脾:脾脏发生滤泡型淀粉样变时,眼观可见脾脏体积肿大,质地稍硬,切面干燥,脾白髓如高粱米至小豆大小,灰白色半透明颗粒状,外观与煮熟的西米相似。
*火腿脾:脾脏发生弥漫型淀粉样变,眼观可见脾脏肿大,切面呈红褐色脾髓与灰白色的淀粉样物质相互交织,呈火腿样花纹。
*白斑肾:发生间质性肾炎较久时,位于肾表面的病灶相互融合扩大,形成豆大、榛子大或更大的灰白色猪脂样病灶。
皱缩肾:慢性间质性肾炎时,结缔组织弥漫性增生压迫肾实质使之萎缩,呈现肾体积缩小,表面呈凹凸不平的颗粒状。
心力衰竭细胞:慢性肺淤血时,常在肺泡腔内见到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由于慢性肺淤血多见于心力衰竭,故称~透明变性:细胞或间质出现一种均质、半透明、无结构的蛋白样物质。
胃镜病理图文报告一、引言胃镜病理图文报告是一种通过胃镜检查后对患者胃部病变进行诊断和描述的文档。
胃镜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可以通过将一根柔软的管子插入患者的口腔,进而到达胃部,以获取胃部的照片和组织样本。
病理学家会根据这些照片和样本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最终生成胃镜病理图文报告。
二、检查流程1.患者准备:检查前,患者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例如禁食、排空胃部等。
这样可以确保胃镜检查的准确性。
2.镜检:医生会将胃镜插入患者的口腔,通过食管到达胃部。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会仔细观察胃壁的形态学特征,例如颜色、纹理、溃疡等。
同时,医生会使用胃镜上的摄像头进行拍照,以便进一步分析和记录。
3.取样:如果医生发现可疑的病变,他们可能会使用胃镜上的工具取一小块组织样本,称为活检。
这些组织样本将用于进一步的病理学分析。
4.报告生成:医生将收集到的胃镜图片和组织样本交给病理学家进行分析。
病理学家会仔细观察组织样本中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并与正常胃组织进行比较。
根据这些观察和比较,病理学家将生成胃镜病理图文报告。
三、报告内容1.临床信息:胃镜病理图文报告的开始部分通常会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病史。
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2.镜检结果:报告的主体部分是对胃镜检查结果的描述。
医生会详细描述胃壁的形态学特征,例如溃疡的大小、位置、边界清晰度等。
这些描述将有助于病理学家进行进一步分析。
3.组织学分析:病理学家将对胃镜活检组织样本进行细胞学和组织学分析。
他们会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例如细胞核的形状、大小、染色质分布等。
同时,他们还会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例如细胞排列的异常、炎症细胞浸润等。
这些分析结果将有助于最终的诊断。
4.诊断与建议:根据镜检和组织学分析的结果,医生将给出最终的诊断。
例如,他们可能会诊断为胃溃疡、胃炎、胃癌等。
此外,医生还可能会给出一些建议,例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四、报告意义胃镜病理图文报告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消化性溃疡病理学特点
溃疡病亦称慢性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病之一,多见于成人。
患者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返酸、嗳气等症状。
本病易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两种,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
1.病理变化
十二指肠溃疡病占70%,胃溃疡病占25%,复合性溃疡病占5%.胃溃疡多发生在胃小弯近幽门侧,尤多见于胃窦部。
多为单个,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cm以内,边缘整齐,底部平坦洁净,常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
溃疡周围的黏膜皱襞呈放射状向溃疡集中。
镜下可见溃疡底由内向外分为4层:(1)渗出层;(2)坏死层;(3)肉芽组织层;(4)瘢痕组织层。
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或后壁,溃疡较小而浅,直径常在1cm之内,较易愈合。
2.并发症
(1)出血。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于10%~15%的患者。
少量出血时大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
较大血管受侵蚀时,发生大出血,患者可有呕血和排出柏油样便,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
(2)穿孔。
约发生于5%的患者。
急性穿孔时,大量胃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如果溃疡穿孔前已与周围器官粘连,则引起局限性腹膜炎。
(3)幽门梗阻。
约发生于3%的患者。
其发生除由瘢痕组织收缩所致外,也可因溃疡周围粘膜炎性水肿及幽门括约肌痉挛而引起。
患者可出现反复呕吐,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4)癌变。
主要见于长期胃溃疡病的患者。
癌变仅为1%或1%以下。
十二指肠溃疡极少癌变。
《病理学》学习重点整理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适应的形态学改变:萎缩、肥大、增生、化生.2.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萎缩时,常继发其间质增生3.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和支持组织化生4.脂肪变性:苏丹Ⅲ染色,脂滴则呈橘红色;锇酸染色,则呈黑色。
病理变化:脂肪变性常见于肝、心、肾等实质脏器,其中以肝最为常见。
肝脂肪变性:槟榔肝→脂肪肝→瘀血性肝硬化心肌脂肪变性:贫血→虎斑心5.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坏死是组织和细胞最严重的、不可复性变化。
坏死组织代谢完全停止,功能全部丧失。
1)病理变化:(1)细胞核的变化: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2)细胞质的变化(3)间质的变化2)类型:(1)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2)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3)坏疽: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者3)结局:(1)溶解吸收(2)分离排出(3)机化(4)纤维包裹、钙化和囊肿形成6.组织的再生能力:按再生能力可将人体细胞分为三类:(1)不稳定细胞:再生能力较强。
如表皮细胞、淋巴细胞、造血细胞、粘膜及腺体的上皮等(2)稳定细胞:只有在遭受损伤或某种刺激情况下才发生再生。
如肝、肾、胰腺、腺、皮肤的汗腺、皮脂腺以及间叶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3)永久性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如神经细胞、骨骼肌或心肌细胞7.肉芽组织:旺盛增生的幼稚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
结构:①新生毛细血管②成纤维细胞③炎性细胞作用:①抗感染及保护创面②填补创口和组织缺损③机化坏死组织、凝血块和异物结局:这种纤维化的肉芽组织呈灰白色,质较硬,缺乏弹性,称为瘢痕组织8.一期愈合:见于组织损伤范围小、缺损少、创缘整齐、对合紧密、无切口感染,如皮肤的无菌手术切口二期愈合:见于组织损伤范围及缺损大,创缘不整齐,无法对合,并伴感染、坏死、出血、渗出物多,炎症反应明显的创口9.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1)全身因素:①年龄:青少年的组织再生能力强,愈合快②营养:在维生素C缺乏时,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障碍,可致创面愈合速度减慢,抗张力强度受损。
84如何区分胃溃疡和胃癌呢刘康在我国临床上,由于胃溃疡与胃癌的早期临床症状都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因此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是不容易被准确区分的。
同时,由于胃溃疡属于一种良性病变,胃癌属于一种恶性肿瘤,二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这也就充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为此,若不能准确地区分胃溃疡与胃癌,就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
基于此,本文章主要带领大家一起掌握有效区分胃溃疡与胃癌的有效方法。
一、胃癌常见的临床症状1. 疼痛性质改变:胃溃疡患者的疼痛症状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一般情况下,胃溃疡患者会在饭后半小时到2小时出现疼痛,直至下一次进食前症状消失。
在这一过程中,若患者疼痛的症状持续8小时以上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就要警惕发生癌变,应该尽早到医院接受检查。
2. 出现固定包块:部分胃溃疡患者的心窝部位会出现质硬且表面粗糙的包块。
与此同时,随着包块体积的不断增长,其呕吐感与按压时的疼痛感也会明显加重,这种症状就预示着胃癌的发生。
3. 身体明显消瘦:40岁以上的胃溃疡患者若在短期内出现食欲缺乏、恶性呕吐、厌肉食、吐隔宿食等症状,且表现出明显的疲乏无力、营养缺乏以及消瘦感,经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这就说明患者身体可能发生恶变。
4. 无法解释的黑便情况: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在排便过程中出现黑便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近期进食了大量的猪血、鸭血以及鸡血等动物血,同时也可能是服用部分药物所致。
但若胃溃疡患者的黑便情况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者是经化验大便持续有血,这就要引起患者充分的重视与警惕,以防癌变。
二、区分胃溃疡与胃癌的有效方法在临床诊断中,要想有效地区分与鉴别胃溃疡与胃癌,就要注意如下几点问题:1. 病程:年轻人为胃溃疡的主要发病群体。
在一般情况下,胃溃疡的病程相对较长,且时好时坏,极易复发,彻底治愈也具有较大的难度,一旦患者出现饮食不当的行为,其病情就会突然发作或者加重。
而胃癌的病程较短,病情发展较快。
病理学各章必掌握知识点病理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研究各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为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依据。
病理学的知识点非常广泛,下面将介绍病理学各章节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一、细胞和组织学基础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的组成,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器的功能。
2.组织学基础:包括不同类型的组织和其结构特点、功能及其病理变化。
二、炎症和修复1.炎症概述:包括炎症的定义、分类、病理生理过程和病理变化。
2.炎症的类型:包括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特点及其病理变化。
3.细胞损伤与修复:包括细胞损伤的类型、损伤机制及细胞的修复过程。
三、血管和淋巴系统病理学1.血管和淋巴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淋巴结的结构和功能。
2.血管病理学:包括动脉硬化、血栓形成、高血压等血管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影响。
3.淋巴组织病理学:包括淋巴结肿大、淋巴管的疾病等的病理变化和影响。
四、新生物学与肿瘤学1.细胞增殖与分化:包括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的调控机制。
2.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肿瘤的发生原因、不同类型的肿瘤的发生机制。
3.肿瘤的分类和分级:包括肿瘤的分类方式、肿瘤分级和分期的意义。
4.肿瘤的病理变化和影响:包括肿瘤的形态学特点、生长方式、侵袭和转移等。
五、器官系统病理学1.心血管系统病理学:包括心脏病、动脉病、静脉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2.呼吸系统病理学:包括肺炎、肺结核、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3.消化系统病理学:包括胃炎、胃溃疡、肝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4.泌尿系统病理学:包括肾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5.生殖系统病理学:包括妇科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6.神经系统病理学: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六、免疫病理学1.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及其功能。
2.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免疫反应的类型、机制、免疫系统的病理变化。
病理学知识要点速记病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且复杂。
以下是一些病理学知识要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细胞和组织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
适应可分为生理性适应和病理性适应。
2、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和组织对于各种有害因子产生的反应称为损伤。
损伤可以是可逆的,也可以是不可逆的。
3、凋亡: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
凋亡与坏死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主动的、程序性的,而后者是被动的过程。
4、缺氧:缺氧是指因供氧不足或耗氧过多而导致的组织缺氧。
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四种类型。
5、炎症: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炎症可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6、肿瘤:肿瘤是指局部组织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
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类型。
7、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指心脏和血管的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心律失常等。
8、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指鼻腔、喉、气管、肺和胸膜等部位的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
9、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口腔、咽、食管、胃、肠、肝、胆、胰腺等部位的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肝炎、肝硬化、胆囊炎等。
10、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是指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部位的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包括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以上是病理学的一些知识要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有更多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