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二年级美术下册《重叠的形状》 图片素材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8
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第2课重重叠叠》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2课重重叠叠》是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掌握重叠的画法。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将两个或多个物体重叠在一起,形成一幅有趣的画面。
教材还介绍了重叠画法的意义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到重叠画法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他们能够运用简单的线条和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但是,对于重叠画法的理解和运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重叠画法的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重叠画法的概念和意义,知道如何用重叠的方式表现物体。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和互相欣赏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叠画法的概念和技巧。
2.如何将重叠画法应用到实际绘画中。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向学生展示重叠画法的技巧。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让学生自主探索重叠画法。
3.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幅重叠画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第2课重重叠叠》2.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材料3.实例图片或实物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重叠画法。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或实物,发现它们之间的重叠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重叠画法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知道如何用重叠的方式表现物体。
同时,教师进行实际操作,示范重叠画法的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自己尝试运用重叠画法进行绘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重叠画法的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幅重叠画作品。
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互相学习,巩固所学的重叠画法。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尝试将重叠画法应用到其他绘画作品中,如背景、人物等。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2课《重重叠叠》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叠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现重叠现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造型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重叠现象,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重叠现象的概念和特点。
2. 重叠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如何表现重叠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叠现象的概念和特点,学会表现重叠现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表现重叠现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造型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PPT、图片、范画等。
2.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重叠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重叠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重叠现象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叠现象。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重叠现象的表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造型能力。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重叠现象,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重重叠叠2. 重叠现象的概念和特点3. 重叠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4. 如何表现重叠现象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重叠现象,进行绘画表现。
2. 让学生收集一些重叠现象的图片,进行欣赏和分析。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过程是否合理。
2.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3.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恰当,是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4. 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表现重叠现象,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叠现象的概念和特点,学会表现重叠现象。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重重叠叠-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重叠叠”的概念,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生活中的重叠现象。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准确地表现物体的前后、上下、里外等空间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能够运用重叠的手法,创作出有趣、美观的作品。
教学内容1. 重重叠叠的概念:介绍“重重叠叠”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生活中的重叠现象。
2. 重叠的技巧:讲解如何通过重叠的手法,表现出物体的前后、上下、里外等空间关系。
3. 重叠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重叠的技巧,创作出有趣、美观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重重叠叠”的概念,掌握重叠的技巧,能够运用重叠的手法创作作品。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地表现物体的前后、上下、里外等空间关系,如何运用重叠的手法创作出有趣、美观的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实物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重重叠叠”的概念。
2. 讲解:讲解重叠的技巧,如何通过重叠的手法,表现出物体的前后、上下、里外等空间关系。
3. 示范:示范如何运用重叠的技巧,创作出有趣、美观的作品。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运用重叠的技巧,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重叠叠”的概念和重叠的技巧。
板书设计1.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重重叠叠-人教新课标2.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展示与评价、总结。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运用重叠的技巧,创作一幅有趣、美观的作品。
2. 作业要求:作品要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前后、上下、里外等空间关系,要有趣、美观。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展示与评价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重重叠叠”的概念和重叠的技巧。
2重重叠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叠的绘画技法,能够运用重叠手法进行创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掌握重叠的绘画技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重叠手法进行创作。
2.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 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材料。
2. 重叠的绘画作品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如树木的叶子、人群的背影等。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重叠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主题。
二、新授1. 教师讲解重叠的绘画技法,示范如何运用重叠手法进行创作。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尝试运用重叠手法进行绘画。
三、实践1. 学生自主选择绘画主题,运用重叠手法进行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2.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回家后,运用重叠手法绘制一幅自己喜欢的画作。
2. 家长签字确认,下次课带来学校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重叠的绘画技法,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环节,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绘画主题,运用重叠手法进行创作,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在展示与评价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接受他人的评价和建议,体现了良好的学习态度。
总体来说,本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运用重叠手法时,画面过于杂乱,缺乏整体感。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引导他们更好地运用重叠手法,提高画面的整体效果。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更多地引入生活中的重叠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叠的绘画技法,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