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1课时政治文化中心)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75.50 KB
- 文档页数:3
第4节祖国的首都——北京第一课时政治文化中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北京市地形图,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并对其作出简要评价。
2.依据图文资料总结出北京的城市职能。
3.了解北京古城城址的变迁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加深学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1.北京的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
2.北京的城市职能。
【难点】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调查班内去过和没去过北京的同学各有多少。
请大家在组内做一下交流,然后分别请两位代表谈谈自己的北京见闻与感想。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教师: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心脏,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和热切向往的地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去聆听祖国母亲的心跳。
知识点政治文化中心【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32~P35的内容,自主完成)1.读教材图6.42,说出北京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其周围的省市。
答案:经纬度位置——116°E 、40°N 。
相对位置——被河北省所环绕,东南与天津市为邻。
海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北两面背靠群山,面向渤海。
2.读教材图6.42,根据图例分析北京的地势变化特点;根据北京气候资料图说出其气候类型及特征。
答案:地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主要的河流有潮白河、永定河。
3.阅读教材第33~35页,分别举出能说明北京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例证。
答案:首都、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说明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国家图书馆、CCTV 、博物馆等说明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外国大使馆、外企代表机构、跨国公司、各种国际会议等说明北京是全国的国际交往中心。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第一课时)【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祖国的首都——北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四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北京的基本概况、北京悠久的历史、以及北京现代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八年级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的一节内容。
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作为专题介绍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北京,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②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城市建设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1、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学习查找资料并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总体把握北京的城市职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名胜古迹众多。
2、了解我国曾经的辉煌,增加爱国主义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教学难点】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重点难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学生多计算机网络的学习,通过地图、资料、视频等多种辅助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对北京并不陌生。
从所接触的电影新闻中、从有关的歌曲中有了大致的印象。
又基于学生喜欢探讨的特点,教学中实行多渠道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收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节课的内容比较熟悉,有的同学是北京的,有的同学去过北京。
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厚一些,学习这部分内容会相对比较方便。
【说教法、学法】1.教法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交流合作、讨论探究法等2.学法自学读图、探究、讨论【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2016年巴西奥运会引到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
第六章北方地区一、单元知识结构本单元主要介绍北方地区主要三大区域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读图描述、了解、知道并识记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等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2、阅读齐齐哈尔、石家庄和延安的气温和降水图,总结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3、阅读课文并了解土壤特点,分析气候与土壤对农业的影响。
4、读图文资料,总结本区的农业特色,试着分析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5、掌握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气候特征,了解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变化、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和在我国的地位,知道该地区是我国的最大的重要工业基地。
6、读图,认知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和特点,形成原因。
7、了解北京的自然环境特征、历史文化传统、未来发展趋势,识记重要的历史古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用图,进一步熟悉读图、用图的方法,会利用图中的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继续巩固读图、用图的能力、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本区工农业的学习,体会本区是北方乃至全国重要的地理区域。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发展农业的优势与不足,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和谐、文明、富强的理解和情感加深。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图描述、了解、知道并识记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等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会利用图中的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继续巩固读图、用图的能力、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及课时分配教学措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多媒体授课合理创设情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课时分配:6.1自然特征与农业 2课时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2课时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2课时6.4祖国的首都——北京 2课时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利用地形图,找出北方与南方、青藏、西北地区的界线,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2)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特征;3)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于和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的农作物;4)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解决措施。
课时设计
第 1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北方地区的概述。
北方地区是四大地理区域中最先讲述的一个区域,教材比较全面地讲述和分析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教材内容共设计了两个标题。
第一个标题是“黑土地黄土地”。
在此标题下,教材从地表景观特征入手,介绍了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对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形成的作用。
第二个标题是“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在此标题下,教材重点介绍了北方地区适宜
发展旱作农业的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还简介了旱作农业的主要农作物,以及春旱对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的不利影响。
6.课堂板书设计
7.课堂教学反思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6.课堂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6.课堂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6.课堂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要点1:政治文化中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北京面积1.641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188.6万(2020年)。
1.北京的符号(1)首都北京的符号: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国家博物馆等。
(2)古城北京的符号:故宫、长城、四合院等。
(3)现代北京的符号:“鸟巢”、“水立方”、王府井商业街等。
2.北京的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北京大致位于(40°N,116°E),属于北温带、中纬度地区。
(2)相对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面向渤海,与天津市和河北省为邻。
方法总结1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北京位于几条古代交通大道的交叉点,又是京杭运河的起点,对外联系方便。
向东出山海关可进入东北地区;从西北出居庸关可进入内蒙古高原;向西可联系黄土高原;向南可进入华北平原。
(1)北京经纬度位置优越,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温度与干湿度适中。
(2)北京海陆位置优越,虽居内陆,但距海较近,交通发达。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有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拱卫,所以北京虽然距海很近,但十分安全。
(3)北京战略位置优越。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联结的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4)北京经济区位优越。
北京西有黄土高原,西北有内蒙古牧区,南有黄淮海平原,能源、原材料、物产供应丰富。
4.北京的城市职能: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1)全国政治中心: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中南海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2)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文化教育事业发达。
这里有著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上百所高等院校,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各类科学研究机构,有全国藏书最多的国家图书馆,有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有许多著名的博物馆、展览馆、体育场馆……(3)国际交往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北京有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以及众多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文历史等方面内容。
本章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北方地区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北方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需要通过本章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北方地区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对于北方地区的一些特定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和分析北方地区的一些特定现象。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教材、PPT、地图、图片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北方地区的特点。
2.呈现(15分钟)对于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北方地区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北方地区的某一特定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说。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选择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反馈,纠正学生的错误。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教学要求1.运用地图说出的位置、X围,并对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利用资料说出首都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城市建设的成就。
结构分析选择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根本的考虑:首先,是我国的首都,每一个中国的公民都应该了解首都的基本状况;另外,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教材的内容主要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几点要求:①能够运用地图说出的位置、X围,并对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②能够利用资料说出首都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城市建设的成就。
本节从内容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作为首都的城市职能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第二部分介绍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第三部分描述了的未来发展趋向。
本节教材的线索非常明确,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政治职能;正是由于自古就是政治中心,所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全国的文化中心;正因为是首都,所以需要进一步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方向发展,又因为它是历史古都,所以在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传统风貌的保留。
从整体上来看,教材始终围绕着“自然环境──城市职能──城市发展建设”三个方面展开的。
首先,教材通过图片、文字资料及活动式课文介绍了作为中国的首都,在地理位置、对外联系、地形地势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并且通过“的国家机关、对外机构等部门数量多、文化机构和设施密度大”的事实,进一步来验证“它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的城市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与古都有着直接的渊源。
于是,教材在第二部分介绍了的传统文化,包括城市的格局、历史遗迹等,同时还提出了如何保护古城特色的问题,为后面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介绍了古城现代化的一面,无论从城市的建设还是从城市的经济发展来看,都体现了时代的气息。
当学生对“传统”与“现代”的层面都有所了解之后,教材又很自然地提出了是“保护”还是“发展”的问题,启发学生辩证、全面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1课时政治文化中心
1.读北京市地形图,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面积等自然环境的特征,并对其作出简要评价。
2.依据图文资料总结出北京的城市职能。
3.结合北京古城城址的变迁分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重点:北京的城市职能。
难点: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导入素材】
素材1 教师展示天安门、城楼、鸟巢的图片(见课件),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自己心中的北京。
(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北京,见识同学们心中的首都。
素材2 (复习导入)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大家还记得是哪三级吗? 学生:省、县、乡。
教师:那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为哪几类?
学生: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教师:那你认为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学生:北京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
素材3 (谈话导入)教师:咱班有没有同学去过北京?去过的同学请举手。
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印象中的北京好吗?
学生:(介绍略)。
教师:很好,那别的同学想去吗?
学生:想去。
教师:那你们想去北京干什么?
学生1: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想去爬长城。
学生2:我想去天安门广场、故宫玩。
教师:除了去旅游,还有呢?
学生3:我想去北京上大学。
学生4:我愿意在北京工作,那儿的工资高。
教师:愿望挺好,不过从现在开始就得好好学习。
还有吗?
学生5:我想去中关村,听说那儿的高新技术产业很发达。
学生6:我想去看看中央电视台,中央台的节目太多啦,我想看看是怎么制出来的。
教师:看来大家对北京的“梦”还真不少,其实老师也很想去,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梦”一起走进北京。
【预习内容】
1.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 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2.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 中南海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3.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有著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和许多科研机构等。
4.北京还是国际交往中心,这里有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等涉外机构,使北京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
【师生交流】
探究活动1 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见课件)
结合两幅图,从气候、地形、交通等方面分析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答案:(1)北京大致位于(40°N,116°E),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较优越。
(2)东、北、西三面连接东北、内蒙古、西北地区,南面是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即华北平原),是扼守连接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东南虽距渤海较近,但因其是内海,战略位置十分安全。
(3)北京位于经济发达地区,有稠密的铁路、公路、航空网,交通便利,是对外联系、发展的窗口。
总结过渡:我们通过学习北京的地理位置,了解了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下面就来了解北京的城市职能。
探究活动2 北京的城市职能
分别各举两个实例证明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见课件)
答案:政治中心: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
文化中心: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
国际交往中心:外国大使馆和世界跨国公司驻京办事处。
【板书设计】
(见课件)
2014年暑假期间,北京的小明一家去上海旅游,他们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如查阅地图、准备衣物等。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2题:
1.小明一家如果乘坐火车去上海,应该选择的铁路线是( D )
A.京广线
B.京九线
C.京哈线
D.京沪高铁
2.小明一家去上海的必备物品是( B )
A.毛衣
B.雨伞
C.指南针
D.水
3.2013年北京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关于两座城市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上海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B.北京是我国最大的城市
C.上海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D.北京是我国的国际交往中心
4.近年来,影响北京的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表现出加剧的趋势,但大多数沙源却不是来自北京本地,其沙源最有可能来自( A )
A.内蒙古高原
B.东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5.下列体现北京政治中心职能的图片是(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