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的建立及应用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41.16 KB
- 文档页数:3
录井技术发展初探作者:崔波来源:《商情》2013年第06期录井发展,技术为先。
通过促进录井设备研制,筑牢技术装备基础;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储备,夯实录井技术支撑;强化技术服务支持,提升录井技术品质等途径,为录井提供设备技术、技术服务、人才支撑。
录井技术技术装备研发信息化建设0前言录井发展,技术为先。
胜利录井在国内开拓并站稳了新疆、川东、东北等“三大根据地”,国外,开拓了外蒙、伊朗、土库曼斯坦、墨西哥等国际市场,优质高效地完成了科学探索井CCSD—1井、董1井、元坝1井、腰深1井等重点工程项目,都离不开强有力的设备技术、技术服务、人才支撑。
1促进录井设备研制,筑牢技术装备基础一流的录井技术装备是录井发展的坚固基础。
要加快录井设备研制开发,大力改善录井技术装备结构。
1.1要加强录井设备研制工作,助推科研技术进步。
可以通过内外引进、技术合作、消化吸收、自主研发等方式,不断加快科研开发与技术创新。
如近年来,地质录井公司通过从法国Geoservice公司引进GEO6000综合录井仪,以及从美国引进ADVANTAGE综合录井仪等设备,并通过技术合作,加强设备技术改造,为促进自主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经验积累。
1.2要不断加大技术科技攻关,提高设备技术含量。
要从综合录井仪的正压防爆技术、快速色谱技术、数据接口技术、软件系统技术等核心技术入手,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攻克技术难题,突破技术障碍,实现自主研发。
如,胜利探索者综合录井仪Ⅰ型(SL—EXPLORE—ZH—1)的研制成功,不仅顺利通过山东省科技厅鉴定,整体技术功能达到先进水平,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1.3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改善技术装备结构。
要想摆脱技术装备的“短板”,必须失去科研成果转化,真正把科研技术转化为装备生产力。
近年来,通过地质录井设备研制过程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业相继涌现,许多成果被转化为实用先进装备,如“钻井便携红外录井仪”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录井仪通用色谱软件》、《录井仪通用接口软件》、《综合录井仪通用输出平台软件》等软件技术取得国家著作权授权,实现了设备研制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装备产业,也极大的改善了录井技术装备结构。
广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建设 2021.3上新闻文化论坛86融媒体技术平台建设的思考初探黄文向摘要:融媒体技术平台的构建,使得我国媒体融合的速度得以进一步提升,并且使融媒体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所具有的创新性地位得以进一步凸显。
而融媒体技术平台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对诸多创新性技术予以有效的应用,并且需要对诸多创新功能予以有效的实现,使各个设备之间所拥有的高效稳定性以及互联特性得以有效的提升,并且使整体设备所拥有的自动控制特性予以有效的增强,使广电系统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可靠性与兼容性得以进一步的优化。
基于上述特点,文章对我国融媒体技术平台建设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探析,对融媒体技术平台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融媒体;媒体技术;技术平台;平台搭建在目前创新型社会发展过程中,广电媒体以及相应的新媒体技术得到了有效的融合,而整体广电行业也已经开始对融媒体平台进行有效搭建。
融媒体平台的搭建将进一步凸显节目制作与播出的一体化特征,并且使整体广电媒体的数据储存网络化特性得以进一步增强。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融媒体平台能够有效满足安全播出以及多种发布渠道的现实需求,并且使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创新型技术与新媒体的融合程度得以大幅度提升。
同时,又使广播电视传媒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具有较为突出的独立特性。
在这一平台下,对整体融媒体内容进行的有效制作与发布,能够使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特性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传统媒体的竞争能力及市场占有率可以大幅度提高。
一、融媒体平台总体设计思路探析融媒体平台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对数据处理中心、全媒体内容支撑以及新闻指挥与全媒体内容生产与发布等诸多内容进行有效的综合性构建。
第一,在对数据处理中心构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对各类平台数据予以有效的提取与处理,并且使相应的数据能够充分地为全媒体内容的生产提供有效的服务;第二,在对全媒体内容支撑系统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并且对诸多原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与探究,需要构建优质的检索功能,并且对相应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合作媒体的资源、网络资源以及用户分享等诸多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与筛选;第三,在对全媒体内容生产系统构建过程中,需要系统能够为全媒体节目的制作提供有效的制作功能;第四,在对新闻指挥系统构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对项目的选材进行有效的筛选,并且对相应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调度与管理,为具体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的决定性参考,并且对相应新闻的舆情进行有效的研究;第五,在对全媒体对外发布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应的发布内容进行有效的探析,并且需要对服务组件集群进行有效的构建,对用户行为进行有效的收集与归纳管理[1]。
智能家居的与用户数据收集分析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已成为家居领域的一种趋势。
智能家居是在传统家居的基础上,引入了智能控制、远程控制、智能感知、智能引导等技术手段,以实现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的居住生活环境。
智能家居普及的过程中,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是关键因素之一。
智能设备如传感器、摄像头、智能音响、智能灯光等等,它们可以采集用户的行为数据和使用习惯,以此开展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服务。
一、智能家居如何收集用户数据智能家居的数据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 传感器数据收集。
比如智能开关的电量统计,智能温湿度计的温湿度数据等等。
这些传感器的数据对维护居住环境的安全、舒适、节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 语音识别数据收集。
智能音响通过接受用户的语音指令,来控制智能家居的设备和场景。
在通过语音交互时,智能音响需要识别用户的语音内容,并存储对话数据以优化体验和服务。
3. 摄像头和传感器联合收集。
智能设备可以在用户离开时,通过人体识别技术来检测是否有人在居住环境内,以开展智能家居的人体感知判断和智能警戒,保障居住安全。
二、智能家居数据如何分析采集到大量的数据后,数据分析成为提供更完善体验必经之路。
对于智能家居来说,数据分析主要用于以下方面:1. 用户行为分析。
对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分析,包括用电行为、用水行为、房间活动频率等等。
这些数据能够优化智能设备的日常维护、能源管理,以及安全预警,构建一个完整、高效的智能家居系统。
2. 用户体验优化分析。
基于用户用电、用水等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能够优化智能家居使用场景。
比如,根据用户使用习惯推断出智能家居用户需要的服务,最大化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3. 安全预警分析。
智能家居设备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比如必要时能够实时监测家庭出现异常情况并提醒用户,实现安全监管。
三、智能家居数据收集与用户隐私的关系智能家居数据采集与用户隐私是一个敏感的问题。
储备土地看护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初探摘要:储备土地作为保障城市规划资源的重要资产,在土地出让前由土地储备机构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看护管理。
数字化管理已成为土地资源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对土地资源看护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水平,其对土地看护管理的全过程跟踪对土地看护单位具有很好的支撑意义。
本文从业务需求、系统框架设计、重点功能设计等方面就如何构建土地看护管理系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储备土地看护;土地看护管理系统;土地资源管理;手持终端系统政府储备土地作为保障城市规划资源的重要资产,任何人员和组织未经授权不得实施侵占、使用和破坏。
在土地出让前由土地储备机构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看护管理,防止侵害土地权利行为的发生。
土地看护的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土地看护边界,保证储备土地权利不受侵犯,保证边界完整。
2.维护储备土地现状,不乱搭乱建、乱挖乱堆土方及垃圾。
3.接受上级检查,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
数字化管理已成为土地资源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
通过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对土地资源看护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计算机辅助土地看护管理,对土地看护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信息化建设,采用顶层设计理念,将日常办公、土地看管、土地巡查、看管移动终端联动等内容有机结合,形成以土地看管为核心、以综合办公为手段、以智能分析为依据、以手持终端APP和在线视频监控系统为渠道的多位一体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建立跨部门的协同办公机制,形成专业化、精细化、集约化的内部管理和外部事务管理体系,提升管理的约束性和科学性,全面实现管理信息化、智能化。
一、系统框架设计从业务角度来说,储备土地看护管理过程需要内外协同办公。
外业看护人员对地块进行驻场看护或巡视看护,发现土地违法、违规侵占问题及时将获得的影像资料向内业人员进行报告,内业人员进行问题分析,并将初步应对措施下达外业看护人员。
一方面提高了问题处理的精准度,另一方面及时将出现的问题记录在案,可为相关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1 引言植物物候指植物的各个生长发育节律随着环境因子的周年变化,是陆面过程模型以及植物生产力模型的重要参数[1]。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物候提前,物候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
物候是由气候所决定的,生物物候现象是环境条件季节和年际变化最直接、最敏感的指示器[3-4],其发生时间可以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短期变化的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农时预报、病虫害预测、经济作物区域规划、气候变化趋势鉴定与预测等方面[1],对人类生活及农、林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单一植被类型,最客观和准确的植物物候观测手段是依据物候观测典籍中记录的各种植物发育时期的特征进行人工观测[5]。
但是,人工观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观测尺度小、物种少、站点数量有限、时间不连续等问题[6],而且该观测方法很难适用于植被类型复杂下垫面的综合物候观测[7]。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NDVI、EVI等遥感产品已成为植被对气候响应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卫星遥感传感器(NOAA、MODIS、SPOT、AVHRR)得到的时间序列数据,具有多时相、覆盖范围广、空间连续等优点,适用于区域及全球尺度上植物动态监测[8],但其空间分辨率较低[9-10],且受传感器自身性能、传输丢包、阳光照射角度、观测视角、云、大气气溶胶等随机干扰因素的影响,数据中存在大量的噪声干扰[11]。
目前,NDVI数据集预处理的方法有最大值合成法(MVC)、非对称高斯函数(AG)拟合、双逻辑斯蒂曲线拟合法(Double Logistic Curve Regression,下称D-L拟合法)和Savitzky-Golay (S-G)滤波法等,但是除最大值合成法(MVC)得到基本认可外,其它方法在NDVI数据集预处理的研究应用尚未达成共识[12-13],还需要大量的地面验证才可以获得有效结论。
同时,研究也指出AG与D-L拟合法表现相似且在高保真性能方面表现得更稳健,拟合效果更优。
物候相机的数字重复摄影技术,又被称作近地面遥感技术,通过对图像信息的提取,实现基于时间序列的物候节律分析。
露天煤矿移动变电站集中监测系统技术初探 摘 要 移动变电站综合监测系统同时具备无线监管功能,使供电管理部门和运行部门管理人员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实时掌握现场设备的准确运行情况,对移动变电站实时数据的监测、历史运行数据的查询、故障和告警信息的在线提示。se-900系统实时采集全站测控单元、保护装置等设备的数据,包括遥测、遥信、电度、数字量,保护信号等数据,同时向间隔层设备发送各种数据信息。 关键词 露天煤矿;移动变电站;监测系统;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 td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8—0044-02 1 监测系统的总体技术要求 1)移动变电站综合保护装置为sel-351、sel一551、能量测量装置ion6200。装置的通信接口有rs232和rs485两种,在集中监控系统中,乙方提供的通讯设备要兼容各个厂家的通信接口和通信规约; 2)矿调度和供电工区以及矿主管部门对所有的移动变电站的运行数据能实行集中采集与监测; 3)移动变电站实现:35kv侧通过sel-351保护模块上传:有功、无功的监测采集,电流、电压及尖峰的监测,提供实时曲线波形图;线路过载、短路,变压器温度、气体、压力、中性点接地电阻故障等的声光告警,以及真空断路器的分合闸状态能图文显示。6,3kv侧配出柜通过ion6200实时上传:电压、电流、总功、有功、无功。sel-551保护模块线路过载、短路故障、接地电阻保护和零序电流保护的声光告警,以及真空断路器的分合闸状态能图文显示: 4)监测主机具有主处理器及服务器的功能,是移动变电站集中监测系统的主要人机界面,用于图形及报表显示、事件记录及报警状态显示和查询,设备状态和参数的查询,操作指导,操作控制命令的解释和下达等,实现所有移动变电站的运行监视。采用一台工作方式; 5)监测主机设在供电队,调度室通过局域网进行转发; 6)分站与主机之站为无线联络,乙方充分了考虑露天矿的地形,天气因素,保证信号稳定传输,且符合无线通讯网络的有关规定: 7)所有数据存储期在1年以上; 8)移动站各点采集具有独立的采集功能,一个采集点的故障不影响其它信息传输; 9)主站天线设在甲方对讲系统的天线位置处,高度、数量等有关技术参数由乙方设计确定,保证通讯质量。主站天线与主站数数传电台、监控主机、通讯管理机等通讯设备的连接方式由乙方一并考虑。 2 监测系统遵循的技术标准。 dl5003-91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 d13t 635-97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功能规范; gb/t 15153-94远动设备及系统工作条件; gb/t 16435.1-96远动设备及系统接口(电气特性); gb/t 16436.1-96远动设备及系统; dl/t 634-97基本远动任务配置标准; dl/t 630-97交流采样远动终端技术条件; dl q/sd-001-1999无人值班变电所运行管理导则; iec-255.22抗干扰标准; dl476-92电力系统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 1ec870-1远动设备及系统总则一般原理和指导性规范; iec870-2远动设备及系统工作条件环境条件和电源; iec870-3远动设备及系统接口(电气特性); iec870-4远动设备及系统性能要求; iec870-5远动设备及系统传输规约; iec870-5-101远动设备及系统传输规约基本远动配备标准; iec870-5-102电力系统中传输电能脉冲计量配套标准; iec870-5-103远动设备及系统传输规约保护通信配套标准; iec870-5-104远动网络传输规约; gb2887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 gb/t-13729远动终端通用技术条件; gb/t-13730地区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dl 5003-92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 gb/t13730-92地区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dl 476-92电力系统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 dut 5103-1999 35kv-110kv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规程。 3 变电站综合监控系统硬件结构。 3.1 通信管理机 完成数据采集和通讯功能,收集全站测控单元、保护装置等设备的数据上传至集中控制中心主机,并将集控中心下发的遥控、遥调命令向间隔层设备转发。通信管理机需具备与各类保护测控装置的实时数据的通信功能,实现四遥功能和管理保护测控节点,并向上提供多协议的应用接口,同时负责第三方装置的通信接人。通信管理机应用软件需包括常用上行至主站通信规约。系统具有丰富的第三方装置规约库,如直流屏,电度表,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等,可以现场重组,并具备自定义协议的装置接人能力。 3.2 主机,操作员站 se-900的主机/操作员站系统数据库、图形、表格、历史数据、事件记录信息都在主机,操作员站上,主要数据处理程序也在主机,操作员站上运行。主机,操作员站具有主处理器及服务器的功能,为站控层数据收集、处理、存储及发送的中心。是站内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人机界面,用于图形及报表显示、事件记录及报警状态显示和查询,设备状态和参数的查询,操作指导,操作控制命令的解释和下达等,实现全所设备的运行监视和操作控制。 3.3 时钟系统 se-900系统采用gps天文时钟作为统一时钟源,网上各台机器的时钟都以gps时钟为准,系统定时向其他设备下发对时命令。se-900系统配置大小可根据客户的需求灵活调整、扩充,可以适应不同规模变电站监控系统的要求,为客户提供了方便。 4 se-900变电站综合监控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se-900系统的拥有一套开放的软件体系,它以windows2000/xp操作系统、商用数据库、网络管理系统为基础,在此之上我们开发了大量的实用软件模块。主要有:系统主控软件、图形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报表软件、报警处理软件、系统维护调试软件、远程维护软件。系统主控软件各项功能指标均超过部颁标准。se-900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较为齐全的维护子系统,借助这一系统,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对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提供了一个系统管理界面,借助这一工具,用户可实现完成系统配置、权限管理、程序屏蔽、桌面定制等各种功能。 5 设备运行无线监管系统具备的功能。 监测软件采用设备运行无线监管系统软件,该软件通过国家权威部门的相关鉴定。通过智能终端查看移动变电站设备实时遥测数据和当天及历史曲线的无线查询。通过智能终端查看移动变电站各设备实时遥信数据;事件信息、故障告警实现移动智能终端的在线提示,并有闪烁、声音等形式报警;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实现移动变电站的事件信息、故障告警的历史记录的无线查询;移动智能终端的安全认证控制,具有机器码、帐号和密码三级验证体系;能够对不同部门、不同人员进行权限配置和分组控制,不同人员具有不同权限。gprs接人可满足以下要求:在移动变电站集控中心安装防火墙进行内网、外网的保护隔离;给“移动变电站无线监管系统”应用服务器分配ip地址时,与内网ip地址处于同一网段。 6 结论 数据库应用程序服务器是商用数据库和客户端程序的桥梁,运行于服务器上,担负着整个数据库系统的枢纽的重任。se-900数据库系统由历史数据库和实时数据库组成。实时数据库建立在主,备服务器的内存中,其特点是访问速度快,se-900采用实时数据库与商用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将实时性要求不高的数据存放在历史数据库中,而将实时性要求高的数据放在实时数据库中。既能满足电力系统中实时性的要求,又能利用商用数据库强大且完善的查询及管理功能。
基于 ArcGIS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初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逐渐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先进科技开始涌现。
在信息技术的推助下,地理信息系统也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用于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绝大多数涉及到空间数据和信息的部门都可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来辅助决策。
本文简单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基于ArcGIS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开发。
关键词:Arc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引言ArcGIS地理信息系统是目前应用非常普遍的空间信息系统管理技术,凭借着ArcGIS技术的功能性与技术性优势,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性也得到有效拓展和补充,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ArcGIS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免除传统管理下耗时耗力的计算过程,可以实现更大批量数据的更快分析,进一步提高数据分析效率,为决策和管理工作提供更多可靠的解决方案。
一、地理信息系统介绍地理信息系统也就是GIS,属于一类决策支持系统,具备着信息系统的各项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的差异就在于,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现实中的地理要素及现象等直观表现出来,而且存储与处理后的信息也经过了特殊的地里编码,地理位置信息以及区位周边的物的信息也能被记录统计下来,是地理信息检索中的主要条件之一。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地图这类视觉化的地理分析和寻常的数据库操作进行集成化,可以对空间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分析、输出等,能够收集各种地质下的事与物的信息,并将其进行成图处理。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是一门学科,集结计算机科学、地理学、地图学等多个学科于一身,描述和分析控价内心戏理论与方法,具有明显的交叉性特征。
同时地理信息系统也是一类技术系统,将地理空间数据库作为基本要素,运用地理模型分析法,采集空间与时间信息。
和寻常的信息系统相比,地理信息系统通常分为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空间数据、系统管理操作四个部分,最基本的便是计算机软件与硬件两个部分,空间数据能够将地理信息反馈出来,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特定的操作来调整系统运作模式以及地理信息表述方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