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污无害化处理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122.73 KB
- 文档页数:13
工作研究畜牧业环境 2021.0124畜禽粪污治理关系人们生产生活环境、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养殖从业人员切身利益,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工作推进中的难点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要点。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畜禽粪污治理工作持续深入、成效不断显现。
然而,一些工作中依然存在执法用法不规范、适用标准不明确等情况,为此,笔者对畜禽粪污治理中关注度较高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进行简要解析。
1 禁养区禁养区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止建设养殖场或禁止建设有污染物排放的养殖场的区域[1]。
此定义里面涉及到以下几个关键词:“依法划定”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对禁养区进行划定,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之外的其他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禁养区划定依据[2]。
“禁止建设”包括已建设的和新建设的,已建设的要关闭或搬离禁养区,新建设的要禁止。
“养殖场”以及养殖小区指达到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养殖规模标准的畜禽集中饲养场所[1,3-4],即规模养殖场(小区)。
另外,《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还提及了“养殖专业户”一词,并明确要求“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5]。
以四川省为例,规模养殖场(小区)的界定标准为年出栏生猪≥500头、肉牛≥100头、肉羊≥300只、肉鸡≥3.5万羽、肉鸭≥3万羽、肉鹅≥1万羽,存栏奶牛≥100头、蛋鸡≥2.5万羽、能繁母兔≥400只;养殖专业户界定标准为年出栏生猪50(含)~500头、肉牛10(含)~100头、肉羊 150(含)~300只、肉鸡2 000(含)~35 000羽、肉鸭 2 000(含)~30 000羽、肉鹅1 000(含)~10 000羽,存栏奶牛5(含)~100头、蛋鸡500(含)~25 000羽、能繁母兔40(含)~400只;其余为散养户[6-8]。
“污染物排放”包括水污染物、废渣和恶臭气体排放三部分[9]。
最近几年随着云南省会泽县畜禽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规模化养殖场的数量显著增加,如果没有做好畜禽粪污的针对性处理工作,会对当地的水源、土壤和空气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危及到周边居民和生物的健康生长。
在全新历史时期,做好畜禽粪污的高效处置和转化利用工作已经成为减轻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重要工作,同时通过对畜禽粪污进行有效的资源化处理和利用,能够将粪便污染物变废为宝,转移到农业生产当中,发挥其应有的资源优势,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会泽县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几种方式1、粪便垫料利用模式对液泡粪模式的62个规模猪场配套建设粪污收集池、粪污发酵床、自动翻耙机及喷污平台等设备,粪污通过漏粪网板转移到舍外,利用垫料和微生物菌进行发酵分解,实现粪污水零排放。
2、固体粪便堆肥+污水肥料化利用模式对85个干清粪模式的规模猪场和35个牛场,配套建设雨污分流管道、溢水导流槽、储液池、储粪棚等设施,污水贮存后,通过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后,就近就地农地利用,固体粪便进行堆肥发酵就近肥料化利用或出售。
3、UASB+两级AO处理系统模式对年提供仔猪18万头的雨碌小石山种猪扩繁场猪舍采用集中式、大跨度钢结构建设,配套国际先进的自动化集成系统,实现生产自动化;采用节水工艺,机械刮粪工艺,粪污闭管输送,猪粪场内发酵,废水经处理后绿化灌溉,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病死猪通过无害化降解制成有机肥。
4、集中收集处理生产有机肥模式对全县的密集养殖区及规模标准以下的小型养殖场,依托11个粪污收集处理中心,对周边10-2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粪便和污水进行收集并集中处理,通过收集区域内养殖场的粪便,利用好氧堆肥发酵技术进行集中处理,在经过粉碎、配料、造粒、干燥、包装等流程,生产商品有机肥。
有机肥产品用于外销到种植户或种植企业,形成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
5、种养结合、林下生态养殖利用模式结合会泽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经济林、用材林等林地实施放养与舍饲相结合的饲养方法,通过围栏形成畜禽自由采食区域。
对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不仅仅能够缓解农村地区粪便污染问题,也能够为农村地区发展提供优质的有机资源,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农村地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推动地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实施。
但是受传统思想影响,农村地区扩大养殖规模过程中,并未同时建设污染处理设施,导致周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1.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现状随着我国农村畜牧业不断发展,为了能够获取更大的发展机会,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庞大的畜禽粪便量限制农村发展。
大量的畜禽粪便没有得到有效处理,成为农村地区主要的污染源,不仅仅造成土壤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也是恶劣的,附近居民更是有苦难言。
1.1空气污染严重,传播致病细菌若是畜禽粪便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向环境中排放,将导致周边的环境充满恶臭味,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畜禽粪便产生的恶臭气味对人的呼吸道等系统损害严重,严重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
此外,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若是未将畜禽粪便处理就随意排放,极易造成致病微生物向周围扩散,导致周边养殖场的畜禽患病。
畜禽粪便极易污染水源,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大量的水中微生物、动物死亡。
1.2治理难度巨大,扶持力度不足以猪类养殖场为例,规模在五百到一千头的养殖场内,若是相应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前期需要投入资金两百万左右,政府基于的补贴力度在四十万左右,剩余的资金需要养殖户自行解决。
再加上养殖业风险较大,养殖户受资金等因素限制很难配置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无害化处理系统。
1.3农村养殖脱节,资源利用率低随着城市经济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壮劳力为了获取更高的报酬,远离农村向城市转移。
老人、父女儿童留守农村地区,这部分人群接受能力弱,无法发挥农业耕地接纳畜禽粪便的能力。
此外,畜禽粪便需要经过发酵才能够使用,农村缺乏劳动力进行发酵处理,使得耕地以化肥为主要肥料。
农村养殖与农业发展严重脱节,不利于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无害化资源,每天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得不到有效处理,直接向外排放,对周边环境污染严重。
2021年第03期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也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重点。
其中因畜禽的大规模养殖而产生的诸多污染危害让人们警醒,注意力也从经济发展转向科学处理畜禽粪污,让这些垃圾得到有效的利用。
首先人们需要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处理,再将废弃物变成可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转化为对环境有用的物质,以获得资源循环最大化的目标。
1畜禽粪污对环境的危害在畜禽养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
其含水量高,黏着性强,气味臭,不易处理。
且其中含有细菌,容易被虫卵寄生,这都是传播病毒的途径,因此需要对其加以处理。
过多的有害物质也需要人们在处理畜禽粪污时注意方式,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避免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也减少因为处理不当导致的细菌衍生。
如果随意处置畜禽粪污,放在不合适的位置,或者直接用其给田地施肥,其中的各种化学物质容易随着水流或者雨水流入田间水源,也会有少量侵入土壤,对水源和土地都会产生污染。
畜禽粪污中含有氮磷钾等元素,如果处理不当流入到河流中,会导致水中藻类植物及一些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这些动植物的耗氧量大幅度增加,水质会极速恶化,水中鱼类也会因为缺少氧气而大量死亡,活水的质量大打折扣。
畜禽粪污在空气中会分解出有害气体,产生恶臭气味,有大量病原微生物随着粪污的分散挥发到空气中,导致周围空气被污染,使空气中的粉尘被病毒占据。
而粉尘的流动,导致病毒不断扩散,极容易影响畜禽的养殖生产,也会对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长此以往,地区的空气质量将大大下降,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元素也会不断增加,有害元素在环境中的含量达到一定极限时,对于抵抗力较弱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影响。
为了畜禽养殖的生产效益,如今的畜禽饲料中都添加了一定的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随畜禽粪便排到体外,畜禽粪污浸入土壤会产生重金属污染,对农田产生极大的侵害。
同时微量元素在土壤中渐渐堆积,易与土壤本来含有的物质产生反应,造成土壤结块。
整个环境土质将大大受到危害,将会严重降低作物的生长速度和收益。
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实验室无害化处理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实验室工作环境、水生动物及其产品、病原微生物及其污染物、常见化学废液的无害化处理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实验室、水生动物检疫检验实验室、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鱼病实验室等的无害化处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无害化处理在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实验室,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方法,处理水生动物粪污、尸体,实验室废弃物或其它被污染的物品,达到减少污染,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病原扩散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4 处理对象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实验室工作环境、水生动物及其产品、能引起水生动物疫病的病原生物及含有病原生物的液体或其他污染物、常见化学废液等。
5 实验室工作环境的无害化处理5.1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穿工作服,必要时戴手套、口罩和防毒面具。
5.2 实验室装修和家具的添置应符合环保要求。
5.3 实验室空气净化方法。
5.3.1 实验室应经常开窗通风。
5.3.2 室内安装紫外线灯消毒。
如每(10~15)m2安装1支30W低臭氧紫外线灯,需要杀菌消毒时照射1小时以上;或者安装高强度紫外线灯,强度为1500 0μw/m2,消毒(15~30)min。
5.3.3 化学熏蒸法消毒。
用过氧乙酸,食醋熏蒸。
消毒时,将药液按需注入耐热耐腐蚀容器中,放在电炉、煤炉或酒精炉上加热,使之气化,液体蒸发完,计算消毒时间。
在温度15℃以上,相对湿度在60%以上时,每立方米用药液1克,熏蒸1小时。
消毒时易腐蚀物品应加盖,以免损坏,消毒后通风半小时再进入。
猪场粪污无害化处理小型化技术摘要:畜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活质量、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产业,在我国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下,生态畜牧业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以满足国际公认的要求,以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猪场养殖企业的增加以及养殖数量的增加,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猪场粪污的产量也随之增加。
猪场粪便若是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增加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增加疾病发生的机率。
因此,提高猪场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猪场粪污;无害化处理;小型化技术1当前我国小型化猪场粪污处理的现状1.1猪场粪污年产量以江苏省为例,据调查了解,截止2017年底,猪场存栏数量约1015.8万头,粪污产量为1256万吨/年,并且每年都会有数量增加的趋势,年产粪污量的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粪污处理工作人员的难度,对环境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
1.2处理情况从调查情况来看,全省猪场粪污处理情况总体效果较好,生猪养殖企业对粪污处理技术人员严格要求,对于粪便污染处理的重视度相对较高,并且对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并且针对小型化处理技术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以大丰小型猪场粪污总体设计情况为例粪池面积为3000立方米,共六个粪池,总投资300万,年产有机肥数量为9.78万吨。
除此之外,盐城市的其它县市也分别建设了多个小型处理场。
正在修建的小型粪污处理场数量也有很多,年存栏头猪数量高达30000万头,年处理粪污高达4.16万吨。
虽然小型粪污处理场很多,粪污处理量也有较大程度的增加,但是,建设的这些猪场粪污处理厂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甚少。
当前的大部分粪污处理方式为晾晒、烘干、发酵、堆腐等等,由此可见,我国当前的猪场粪污无公害处理仍旧处于粗放式状态,粪污处理效果受到资金技术以及处理技术人员思想观念的影响,能够达到国家规定处理标准的10%~15%左右。
无害化处理制度
1、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1)当生猪发生疫病死亡时,必须坚持“五不一处理”原则:即不宰杀、不贩运、不买卖、不丢弃、不食用,不得将病死猪随意出售或抛弃。
(2)生猪死亡后,应在详细登记死亡原因、头数等基本信息后,将病死猪尸体投放到化尸池内进行无害化处理。
(3)无害化处理完后,必须彻底对圈舍、用具、道路等进行消毒,防止病原传播。
2、粪污无害化处理
(1)实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每天对圈舍猪粪定时清除,集中运送到干粪堆场进行堆积发酵后作为有机肥农业利用。
(2)冲洗圈舍的污水及生活用水经排污暗沟排放到污水沉淀池,经多级沉淀后农业利用。
(3)不得随意将未经处理的粪便、污水直接向场区外排放,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3、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1)使用后的疫苗瓶、兽药瓶、注射针头等医疗废弃物回收后分类存放,不得到处乱丢。
(2)委托有资质条件的单位定期上门回收医疗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猪场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规范
一、规范性引用文件
GB5084 农业灌溉水质标准
GB16548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HJ497 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二、猪场废弃物种类
1、粪便等固形物:主要包括猪排泄的粪便、废饲料、废弃垫料等
2、尿污等污水:包括猪排泄的尿液、圈舍冲洗水和生活污水。
3、病死猪: 病死猪尸体和解剖后猪只的器官。
4、特殊废弃物:包括组织样品、过期失效药品、医疗废弃物等。
三、处理原则
按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和成本低廉化的原则,实施清洁生产、种养结合,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四、处理工艺
选择HJ49中6.2.2模式Ⅰ处理工艺
五、废弃物处理地点
废弃物处理应在猪场隔离区域进行。
六、废弃物处理方法及利用
1、粪便等固形物
采用好养堆肥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利用。
(a)猪粪宜在舍内进行人工收集,用专用车经污道转运到粪场,在粪场经过灭蝇咀、除菌、消毒或者好养堆肥进行无害化处理。
(b)堆粪场宜采用顶半敞式砖木结构,地面宜为15-20cm混凝土、坡度为2%。
堆粪场内应设渗滤水收集沟,并与污水收集系统相连。
(c)粪便等固形物经无害化处理符合GB7959-87要求后可直接还田,或者生产有机物、复合肥后还田,粪便用量不能超过当年所需要的养分量。
2、液态粪污的收集、处理与利用
(a)。
奶牛场粪污无害化加工与应用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的建设与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本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GB 50046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 50069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CJ/T 3059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技术评价指标 CJJ 60-1994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 CJJ 64-1995 城市粪便处理厂(场)设计规范 CJJ/T 30 城市粪便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 CJJ/T 54 污水稳定塘设计规范 HJ/T 81-2001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NY/T 1167 畜禽场环境质量及卫生控制规范 NY/T 1168-2006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NY/T 1222-2006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设计规范 NY/T 1220.3 沼气工程技术规范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奶牛粪污 Fecal residue and waste water 指奶牛场产生的废水和固体粪便的总称。 3.2 奶牛养殖废水 Waste water 指由奶牛场产生的尿液、全部粪便或残余粪便及饲料残渣、冲洗水及工人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的总称,其中冲洗水占大部分。
3.3 干清粪工艺 Dry collection 指奶牛排放的粪便一经产生便通过机械或人工收集、清除,尿液、残余粪便及冲洗水则从排污道排出的清粪方式。
3.4 水冲粪工艺 Manure cleaning by rinsing 指奶牛排放的粪、尿和污水混合进入粪沟,每天数次放水冲洗,粪水顺粪沟流入粪便主干沟后排出的清粪工艺。
3.5 水泡粪工艺 Manure cleaning by water submerging 指在奶牛舍内的排粪沟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将粪、尿、冲洗和饲养管理用水一并排放至漏粪地板下的粪沟中,贮存一定时间(一般为 1~2 个月)、待粪沟填满后,打开出口闸门,沟中的粪水顺粪沟流入粪便主干沟后排出的清粪工艺。
3.6 堆肥 Composting 指将奶牛粪便等有机固体废物集中堆放并在微生物作用下使有机物发生生物降解,形成一种类似腐殖质土壤的物质过程。〔NY/T 1168-2006〕 3.7 好氧堆肥 Aerobic composting 指在充分供氧的条件下,主要利用好氧微生物对废物进行堆肥的方法。〔DB11/T 272-2005〕
3.8 腐熟度 Maturity 指堆肥过程中的有机质经过矿化、腐殖化过程最后达到稳定的程度,是反映堆肥化过程中稳定化程度的指标。
3.9 恶臭污染物 Odor pollutants 指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害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GB 18596-2001〕
3.10 无害化处理 Non-hazardous treatment 指利用高温、好氧或厌氧等工艺杀灭奶牛粪污中病原菌、寄生虫和杂草种子的过程。〔NY/T 1168-2006〕
4 工艺选择
4.1 粪污收集与贮存 4.1.1 粪污收集 新建、改建、扩建的奶牛场宜采用干清粪工艺。现有采用水冲粪、水泡粪清粪工艺的奶牛场,应逐步改为干清粪工艺。 奶牛粪污应日产日清。 奶牛场应建立排水系统,并实行雨污分流。 4.1.2 粪污贮存 奶牛粪污处理区应设置专门的贮存池。 贮存池的位置选择应满足 HJ/T 81-2001 第 5.2 条的规定。 贮存池的总有效容积应根据贮存期确定。贮存池的贮存期不得低于当地农作物生产用肥的最大间隔时间和冬季封冻期或雨季最长降雨期,一般不得小于30d 的排放总量。 贮存池的结构应符合 GB 50069 的有关规定,具有防渗漏功能,不得污染地下水。 对易侵蚀的部位,应按照 GB 50046 的规定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 贮存池应配备防止降雨(水)进入的措施。 贮存池宜配置排污泵。
4.2 粪污处理基本工艺模式 4.2.1 工艺选择原则 选用粪污处理工艺时,应根据奶牛场养殖规模、粪污收集方式、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以及排水去向等因素确定工艺路线及处理目标,并应充分考虑奶牛养殖废水的特殊性,在实现综合利用或达标排放的情况下,优先选择低运行成本的处理工艺;应慎重选用物化处理工艺。 当采用干清粪工艺时,清粪比例宜控制在 70%。
4.2.2 模式Ⅰ 模式Ⅰ的基本工艺流程见图 1。 图 1 模式Ⅰ工艺基本流程 模式Ⅰ工艺以能源利用与综合利用为主要目的,适用于当地有较大的能源需求,沼气能完全利用,同时周边有足够土地消纳沼液、沼渣,并有一倍以上的土地轮作面积,使整个奶牛场(区)的奶牛排泄物在小区域范围内全部达到循环利用的情况。 粪尿连同废水一同进入厌氧反应器;未采用干清粪工艺的,应严格控制冲洗用水,提高废水浓度,减少废水总量。
4.2.3 模式Ⅱ 模式Ⅱ工艺基本流程见图 2。
图 2 模式Ⅱ工艺基本流程 模式Ⅱ工艺适用于能源需求不大,主要以进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降低有机物浓度、减少沼液和沼渣消纳所需配套的土地面积为目的,且奶牛场周围具有足够土地面积全部消纳低浓度沼液,并且有一定的土地轮作面积的情况。 废水进入厌氧反应器之前应先进行固液(干湿)分离,然后再对固体粪渣和废水分别进行处理。 5 废水处理 5.1 预处理 奶牛场废水处理前应强化预处理,预处理包括格栅、沉砂池、固液分离系统、水解酸化池等。
5.1.1 格栅 废水进入集水池前应设置格栅。 当污水量较大时,宜采用机械格栅,栅渣应及时运至粪便堆肥场或其他无害化场所进行处理。 格栅的技术要求按 GB 50014-2006 的有关规定执行。
5.1.2 沉砂池 处理散栏式奶牛场废水时应强化沉砂池设置;其他奶牛场废水处理可使设置的集水池具有一定的沉砂功能,不单独设置沉砂池。 沉砂池的设计参照 CJJ 64-1995 第 3.3 条的有关规定。
5.1.3 集水池 厌氧处理系统前应设置集水池。集水池的容量不宜小于最大日排放量的50%。集水池的设置应方便去除浮渣和沉渣。
5.1.4 固液分离 固液分离设备可选用水力筛网、螺旋挤压分离机等,应根据处理水量、水质、场地、 经济情况等条件综合考虑选用,并考虑废渣的贮存、运输等情况。 当采用螺旋挤压分离机时,宜在排污收集后 3h 内进行污水的固液分离。 5.1.5 水解酸化池 废水经固液分离后、进厌氧处理系统前,根据工艺要求宜设置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容积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废水经固液分离的,水力停留时间(HRT)宜为12h~24h。
5.2 厌氧生物处理 5.2.1 一般规定 厌氧生物处理单元通常由厌氧反应器、沼气收集与处置系统(净化系统、贮气罐、输配气管和使用系统等)、沼液和沼渣处置系统组成。 厌氧反应器的类型和设计应根据粪污种类和工艺路线确定。 当温度条件不能满足工艺要求时,厌氧反应器宜设置加热保温措施。
5.2.2 沼气净化、贮存及利用 厌氧处理产生的沼气须完全利用,不得直接向环境排放。经净化处理后通过输配气系统可用于居民生活用气、锅炉燃烧、沼气发电等。 沼气的净化、贮存按照 NY/T 1222-2006 第 8.5 条、第 8.6 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5.2.3 沼液、沼渣处置与利用 沼渣应及时运至粪便堆肥场或其他无害化场所,进行妥善处理。 沼液可作为农田、大棚蔬菜田、苗木基地、茶园等的有机肥,宜放置 2d~3d 后再利用。
6 固体粪便处理 奶牛固体粪便宜采用好氧堆肥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未采用干清粪的奶牛场,堆肥前应先将粪水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出的粪渣进入堆肥场,液体进入废水处理系统。
6.1 堆肥场地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 a)堆肥场地一般应由粪便贮存池、堆肥场地以及成品堆肥存放场地等组成; b)采用间歇式堆肥处理时,粪便贮存池的有效体积应按至少能容纳6个月粪便产生量计算; c)场内应建立收集堆肥渗滤液的贮存池; d)应考虑防渗漏措施,不得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e)应配置防雨淋设施和雨水排水系统。
6.2 好氧堆肥 奶牛粪便的好氧堆肥通常由预处理、发酵、后处理、贮存等工序组成。 6.2.1 奶牛粪便经预处理调整水分和碳氮比(C/N),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堆肥粪便的起始含水率应为 40%~60%; b)碳氮比(C/N)应为 20:1~30:1,可通过添加植物秸秆、稻壳等物料进行调节,必要时需添加菌剂和酶制剂; c)堆肥粪便的 pH 值应控制在6.5~8.5之间。 6.2.2 好氧发酵过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a)发酵过程温度宜控制在 55℃~65℃,且持续时间不得少于 5d,最高温度不宜高于 75℃; b)堆肥时间应根据碳氮比(C/N)、湿度、天气条件、堆肥工艺类型及废物和添加剂种类确定; c)堆肥物料各测试点的氧气浓度不宜低于 10%; d)可适时采用翻堆方式自然通风或设有其他机械通风装置换气,调节堆肥物料的氧气浓度和温度; 6.2.3 发酵结束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碳氮比(C/N)不大于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