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话关系看《水仙》与华兹华斯
- 格式:pdf
- 大小:272.47 KB
- 文档页数:3
从《水仙》看华兹华斯的浪漫生态观摘要: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他的诗纯朴自然,清新流畅,展示了人要尊重自然,合理开发自然,脱离自然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会造成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疏远等一系列的观点。
这在充满浪漫主义诗风的同时,又与生态批评观点不谋而合。
近年来兴起的“浪漫生态学”便从新的角度重塑绿色经典。
文章以华兹华斯代表作之一《水仙》为例,分析华兹华斯作品和思想中蕴含的浪漫生态学观点,从中发掘出诗行中饱含的“浪漫生态学”的蕴意。
关键词:华兹华斯;水仙;浪漫生态学;人;自然引语:生态批评是一种后现代批评。
“浪漫生态学”中的“生态学”不是指一种科学学说,而是一种文学生态思想。
它一般特指英美浪漫主义文学中蕴含的生态自觉(ecological consciousness),也可用来概括其它文学文本中体现的此种思想。
具体说来,浪漫生态学的内涵包括:通过弘扬有机整体论的自然观,对抗机械论的自然观;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具有一种深切关怀自然的生态伦理精神;在关于自然的创作中,不是把自然作为背景,而是突出自然本身的重要性,并通过这种创作,体现对现代工业文明弊端的批判,表达完善人类社会的理想。
华兹华斯在《水仙》中诠释了这种观点,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自然与人和谐存在,从而批判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支配,破坏,疏离。
1.1自然诗人这首诗创作于1804年,发表于1807年。
诗中所描写的是华兹华斯在1802年所见到的一片水仙花的景象。
据诗人的妹妹多萝西回忆,华兹华斯在一次拜访友人归来之时:“看见水边长有几棵水仙。
我们想这一定是湖水把种子漂到岸上,这小小的群体就此繁殖起来了。
可是再往前走却越来越多。
最后,在那树荫下面,我们看见,沿着湖岸约有乡间公路宽的一长条地方长着我从未见过的那么美丽的水仙。
它们和长满青苔的岩石点缀在一起,有的把花序倚靠在岩石上,仿佛枕着枕头在休息;有的摇曳、摆动,舞蹈着,就象是迎着从水面上吹来的风在欢笑。
它们看来是那么欢乐,光彩夺目,千姿百态,这里一堆,那里一簇,再高处还有零零落落的几棵。
从《咏水仙》探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主要特点。
在他的诗歌中,自然被赋予了神圣和美好的力量,成为他表达情感和思考人生的重要媒介。
《咏水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探究这首诗歌的内容和意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华兹华斯将自然视为激发人类情感和思考的灵感之源。
在《咏水仙》中,他以细腻而精致的笔触描写了水仙花的美丽,赞美了它们散发的清香和神秘的品质。
华兹华斯将水仙花与诗歌创作相联系,认为它们具有启发和激励人类灵感的能力。
他写道:“触摸时,使心灵雀跃,觉得诗人/人的所有情感都得到了启示。
”这表明华兹华斯相信自然景色可以引发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并且是创造艺术的重要源泉。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每个个体都应该尊重和保护大自然。
在《咏水仙》中,他通过对水仙花的描写,将其与自然的美丽和纯洁联系在一起。
他写道:“面朝黄土更披娇,青青园中葵。
”这种赞美水仙花和自然界的诗意语言,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珍稀美妙之处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他也通过描写水仙花在自然中的自由生长,表达了自然的力量和神奇之处。
华兹华斯通过《咏水仙》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提醒人们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界的美好。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精神共鸣。
他相信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可以疏导和滋养人类的精神。
在《咏水仙》中,他描绘了水仙花的美丽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长和变化,呈现了一种灵性和神秘的特质。
他写道:“花儿被吹动,自然芬芳四溢,/如露珠般清晰。
”这种描写传递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体验,让人们深入感受到自然界的神秘和智慧。
通过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和体验,人类可以获得洞察力和启示,使他们更接近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这种精神共鸣进一步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度联系和互动。
华兹华斯《水仙》的诗歌语言评析-精选文档华兹华斯《水仙》的诗歌语言评析引言罗伯特?华兹华斯创作的诗作《水仙》因其独特的文字魅力长久以来都被文学爱好者所钟爱,这是一首非常杰出的浪漫主义抒情诗。
这篇诗作之所以多次出版,不仅是由于它出色地实践了诗人浪漫主义写作准则,而且行文忠诚且客观地展现出诗人自成一家的文学语言观。
尤其是后面一点,在诗人自成一家的文学语言观的指引下,这篇浪漫主义诗作最终在语言上突破了古典主义对诗歌写作的约束。
华兹华斯凭借这篇诗作朴实、清新的文风获得了全世界阅读者的广泛好评。
所以,在笔者看来应当融合自身阅读体验,解析作品的语言特色。
运用“自然化的语言”去归纳诗人作品的语言特征尽管十分贴合,可是如此归纳还是无法对这篇作品语言特征展开深层次解析。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诗作首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解析作品的语言特点不能抛开别的诗作要素予以单一的解析。
在诗歌这样一个有机的“系统”当中,作品的语言要素和别的诗作要素应当放在一块来解析,才可以更加贴近华兹华斯写作理念,并让阅读者赏析时加深对作家真实状况的理解。
也就是说作品语言身为诗作的构成要素,无法在探索之中“为语言而语言”。
[1]其二,在实际探索中需参考诗歌的其余要素来予以解析,这是因为诗作的语言是一个单独的探索对象,它会展现出作家自身的特色。
诗歌语言特色自宏观方面来解析,就是语言使用方法中的特征;自微观方面来解析,诗歌语言特色就是创作者在其写作时不由自主地展现出的独到之处。
华兹华斯的作品语言非常有特点,不过前人并未将关注点放到诗作语言,而是更多地关注了作品的组成要素。
在“诗歌”这样一个有机系统中,参考华兹华斯其他诗作,对诗歌语言研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多角度、辩证地解析其语言的有关情况是很重要的。
《水仙》是一篇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作,展现了古典主义朝着浪漫主义转变时期的诗歌语言的特点。
除此之外,这篇诗作的语言非常客观且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自身特有的文学语言观。
从《咏水仙》探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咏水仙》是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创作的一首自然抒情诗,该诗以水仙为主题,通过对水仙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华兹华斯深沉的自然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与敬畏之情。
本文将从诗歌中抽丝剥茧,分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首先,华兹华斯认为自然是人类重要的情感源泉。
在诗歌中,他通过描绘水仙的美妙之处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几朵自在的美丽,水仙花,/扬起头来默默微笑/…../如春日洒落的阳光一般柔和,/吐露出恬静而美好的气息”。
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水仙的美妙赞美,更彰显了自然给他的喜悦之情。
诗人从直观经验出发,通过精细描写,以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自然的境界,使得他的自然观富有感性和生动性。
其次,华兹华斯主张个体与自然一体。
在诗歌中,他将自己置于自然之中,“寂静情状无言闻”。
他非常注重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个体和自然应该是和谐的整体,相互依存互为生命源泉。
因此,“自在的美丽”不仅是水仙所共有的,更是自然的表现。
“微笑变得默默无言”则是一种双向沟通,任何一个个体与自然之间的互动都既需要听取自然的沟通,同时也应该对自然有所回应。
而华兹华斯在这个过程中,更是通过讽刺的手法,反对将自然视为客观“物”的看法,强调个体与自然的主体性,推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最后,华兹华斯主张在自然面前保持敬畏之情。
在诗歌中,他对自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天和大地所有的光辉、/她尊严的事物、/春日在阳光下的光度/凭良心说也不过这么多。
”这些描写充分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他认为自然既是我们的情感源泉,也是我们的生命源泉,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礼待。
华兹华斯提倡人们应该像对待慈母一样对待自然,感谢她的恩惠,珍惜她的生命,从中获得灵感和力量。
综上所述,《咏水仙》是一首极具自然抒情色彩的诗歌,从多个方面展现了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个体与自然和谐,敬畏自然和感性与理性结合。
通过诗歌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自然美,从而发现自然孕育着我们人类的文化精神,体验生命的尊严与价值。
从《咏水仙》探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他的诗歌中,自然常常被赋予了神秘而又美丽的意义,成为他追求心灵平静和美好生活的象征。
在他的诗作《咏水仙》中,更是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将从《咏水仙》这首诗中探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以期更好地理解他在浪漫主义时代对自然的独到见解。
《咏水仙》是华兹华斯的一首著名诗作,其中他描绘了水仙的生长和美丽,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在诗中,华兹华斯首先以描写水仙的方式开篇,正如他在诗中写道:“孤光一点入秋深,卓绝无双海之心,羞影结花眠碧洁,芳馨惹忆映幽砧”。
这些文字营造了一种清新的氛围,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自然美景的环境中。
华兹华斯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感悟,深刻地描绘了水仙的美丽和生命力。
在他的诗中,水仙不仅仅是一种花朵,更是自然的化身,是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的表达。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可以从他对水仙的描写中得到体现。
他在诗中写道:“奇光冰沁绮户中,犹映栈影残秋屋,素雾凝云玉串妆,鸳鸯梦断变声聚”。
这些文字凸显了水仙的娇媚和妩媚之美,以及她们在清秀和纯洁自然中的形象。
华兹华斯通过对水仙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将自然描绘得如此细腻而又真实,使读者在阅读诗作时仿佛可以感受到水仙所散发出的那种清新和纯洁之美,进而被自然所感染,从而引起读者对自然的共鸣和感悟。
在华兹华斯的诗作中,自然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和情感体验。
他在诗中写到:“幽怨竞宜拂面记,凝红双凤别梦娇,露泪沉烟妆微月,澄圆飞凤合裙轻”。
这些文字饱含深情,使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华兹华斯内心的激动。
华兹华斯将自然视作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体验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使人们不仅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还领悟到了自然对人类精神的洗涤和力量的激励。
从《咏水仙》探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咏水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一首著名诗歌作品,诗中描绘了水仙花的美丽和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探究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体现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
诗中的水仙花被描绘成“孤零零”的花朵,高矗在湖水之上,它们是一种高洁纯净的存在,犹如天使降临人间。
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的景仰之情。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强调了与自然的亲近和融合。
诗中的水仙花在春天绽放,它们是自然界中最美的花朵之一,而且它们生长在湖中,与水融为一体。
作者通过描绘水仙花与湖水的亲密关系,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在华兹华斯看来,人类与自然应该保持一种亲密的连接,而不是与自然对立或征服。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强调了自然的神性。
诗中的水仙花被描绘为“耐寒的植物”,它们在严寒的冬季中依然可以顽强地生长和开花。
这种神奇的生命力被赋予了一种超凡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界的伟大和神性。
水仙花在冬天中独自盛放的景象也被视为一种奇迹,显示了自然界的奇妙和美好。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强调了自然的恢宏和宽广。
诗中的湖水如镜面一般平静,周围山脉环绕,形成一幅壮丽的画卷。
在这里,自然界的元素与人类和谐共处,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图景。
作者通过描绘自然的恢弘和壮丽,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界的无限广阔和宏伟。
华兹华斯的《咏水仙》呈现了他独特的自然观。
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与自然的亲近和融合、对自然的神性的认知以及对自然的恢弘和宽广的感受,都成为他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通过诗歌将自然之美描绘得如此细腻而深刻,呼吁人们要保护和珍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浪漫的基调象征的手法——华兹华斯《咏水仙》赏析弗朗西斯福克纳华兹华斯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被誉为最美的英语诗歌。
在他的大量作品中,《咏水仙》最为知名,且深受读者的喜爱。
《咏水仙》的前八句描述的是水仙的个性和美丽:“细腻的山谷里,静静地看着水仙,绽放在光辉的鲜花上,犹如天使的吻,闪耀的光芒照在小溪上。
”这句话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力,表达出作者对水仙的美丽之爱。
第九句和第十句描写了水仙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温柔:“它淡淡地泛着湛蓝的色彩,守护着幽静的幽谷,不断唱着令人着迷的清歌,把人带入一个宁静的天堂”。
通过抒情的语言,诗人很好地表达出水仙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尊重。
在后面的四句中,华兹华斯用象征手法来抒发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它令我想起一切美丽的事物:乡间林荫,幽深的湖泊,清新的空气中,连绵不断的小河和溪流”。
这四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宁静、美丽的渴望,他本质上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依靠象征的手法来抒发心中的感受,表达了天真、热烈的情感。
另外还有一个与《咏水仙》的密切关系的地方就是结尾的“永恒的歌唱”,这也是华兹华斯最具代表性的语句。
它暗示水仙将永远给世界带去和平,爱与希望,正如歌中所唱:“永恒的歌唱,不止一次,它将带来温暖和爱”。
以这四句话作为结尾,华兹华斯提出了自己的理念:用爱与和平来解决问题。
总之,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以浪漫的语言描写美丽的景象和秋雨的沁肺,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界的宁静与美丽,而他用象征的手法,抒发自己的爱与和平,使读者看到了一只情怀深沉的水仙,以及永恒的歌唱,投射出和谐、宁静、美好的生活。
正是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象征的手法,使华兹华斯的诗歌流传至今,被世人深深热爱。
他的诗歌给我们带来温馨的慰藉,让我们坚定地追求真实的平安与爱。
例2:《红楼梦》第24回有这么一句话:“即使是巧媳妇也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杨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 ’t cook a meal with -out rice .霍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 ’t make bread withoutflour .“粥”作为我国居家饮食习俗的一部分,源远流长,且雅俗共赏,俗称“稀饭”,“水饭”等,并有药粥、养颜粥、供粥等类别,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主食,主要以大米、小米、玉米、糯米等为主料,添水文火煮成,没有米,粥就做不出来,就没有饭吃,所以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说。
西方则不以粥为主食,也没有喝粥的习惯,对于“米”和“粥”间的关系,可能会不以为然,这就造成了指称意义的非对应。
杨译以“a meal without rice ”是对“无米之炊”的字面翻译,有利于保留中国这一饮食文化的特色,但是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人对此可能接受度有限。
霍译处理成“bread without flour ”根据西方人日常生活以面包为主食的习惯,借用面粉flour 与面包bread 的关系传递“无米之炊”的含义,也成功地译出了其中的涵义。
因此,在指称意义的传递中,由于民俗文化系统的差异造成的非对应情况是非常普遍的。
译者或尊重原有文化风格进行异化处理,但也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不能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形象进行死译,或根据读者接受情况进行归化处理,但应注意挖掘原文中蕴涵的本意,在不影响原文语用意义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对原文文化色彩的损失程度。
(三)文化差异与语用意义的传递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 )是指语言符号与其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强调语言符号对人产生的影响,即通常所说的蕴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 )、联想意义(asso -ciative meaning )或象征意义(symbolic meaning )。
从《咏水仙》探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咏水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仔细品读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华兹华斯式的自然观念。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中强调了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中描述的水仙是自然界中的美丽花卉,它们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美丽的景象。
华兹华斯通过描写水仙在清澈的河水中盛开,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美的赞美。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界,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其进行剥削和破坏。
这种自然观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也被后来的环保主义者广泛接纳。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强调了自然的纯洁和美丽。
诗中描绘了白色的水仙在碧绿的河水中缓缓开放的情景,形象鲜明地表达了自然的纯洁和美丽。
他用“绝色”和“珍珠”的比喻来形容水仙的美丽,将其与宝石般的光彩相比,形成对比,显示出水仙的极致之美。
华兹华斯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让人们意识到自然的宝贵和需要保护,同时也传达出对纯洁美丽的追求。
华兹华斯还通过《咏水仙》表达了对自然的寄托和心灵寄托。
诗中写道:“心灵有时可以逃脱/ 旅人幻想的世界”,表达了诗人通过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景象来寻求心灵安宁和慰藉。
在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中,自然被视为人们心灵的寄托,能够给人带来宁静和平和。
诗人调动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感应和感知,使之成为心灵与大自然交流的桥梁。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被《咏水仙》这首诗充分展示出来。
他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界。
他也强调自然的纯洁和美丽,传达出对纯洁美丽的追求。
他认为自然是人们心灵的寄托,通过欣赏自然界的美丽景象来寻求心灵的安宁和慰藉。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对当代人们在追求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从《咏水仙》探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咏水仙》是英国文学大师华兹华斯的一首杰作,它通过对水仙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对生命的思考。
本文将围绕这首诗歌,探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以及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华兹华斯在《咏水仙》中意识到了自然与人类的紧密联系。
他用“happy, happy liver, pressed”来描绘水仙的愉悦,表现了自然界的活力和生命力,同时也勾勒出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境界。
他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对人的滋养和照顾,让我们意识到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中也流露出对自然的思考和反思。
他用“Chill and safe the lily floats and is not chill'd”来表现水仙的高洁和自持,提醒人们要在自然中保持纯净和坚韧。
他通过对水仙的赞美,表现了对自然原始、纯净之美的向往和赞扬,同时也呼吁人们要珍惜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浪漫情怀。
他用“Sweet is the lore which Nature brings”来表达自己深深地享受自然赐予的美好,同时也鼓励人们要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去体验和感受自然的魅力。
他认为自然是灵感的源泉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是人类心灵的寄托,也是人类精神的寄托。
通过《咏水仙》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华兹华斯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他的自然观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思考。
他用诗歌讴歌了自然的美好,也呼吁人们要珍惜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些思想和情感对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污染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迫切需要回到自然、重新审视自然、重新体验自然,从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给了我们启示和指引,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自然,激发我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