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9.52 KB
- 文档页数:3
【导语】送别诗⼀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的意象有长亭、杨柳、⼣阳、酒、秋等。
诗歌题⽬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之别、友⼈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的⼿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下⾯是为⼤家带来的:送别诗:王维《送元⼆使安西》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送元⼆使安西唐代:王维渭城朝⾬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尽⼀杯酒,西出阳关⽆故⼈。
译⽂清晨的微⾬湿润了渭城地⾯的灰尘,馆驿青堂⽡舍柳树的枝叶翠嫩⼀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
注释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yì):润湿。
客舍:旅馆。
柳⾊:柳树象征离别。
阳关:在今⽢肃省敦煌西南,为⾃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名“赠别”,后有乐⼈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名“渭城曲”。
它⼤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这位姓元的友⼈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北岸。
赏析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百⼆⼗⼋。
下⾯是唐代⽂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氛。
清晨,渭城客舍,⾃东向西⼀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氛浓郁。
“朝⾬”在这⾥扮演了⼀个重要的⾓⾊。
早晨的⾬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道上,平⽇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乍停,天⽓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得很有分⼨,显出这⾬澄尘⽽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愿,特意为远⾏的⼈安排⼀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导语】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友之间往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吟咏的⼀个永恒的主题。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送别诗:骆宾王《于易⽔送⼈》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于易⽔送⼈ / 于易⽔送别唐代: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发冲冠。
昔时⼈已没,今⽇⽔犹寒。
译⽂在这个地⽅荆轲告别燕太⼦丹,壮⼠悲歌壮⽓,怒发冲冠。
那时的⼈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易⽔: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中易⽔、北易⽔,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寒,壮⼠⼀去兮不复还。
”此地:原意为这⾥,这个地⽅。
这⾥指易⽔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丹。
壮⼠:意⽓豪壮⽽勇敢的⼈;勇⼠。
这⾥指荆轲,战国卫⼈,刺客。
发冲冠:形容⼈极端愤怒,因⽽头发直⽴,把帽⼦都冲起来了。
冠:帽⼦。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倚柱,怒发上冲冠。
”昔时:往⽇;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情重昔时。
”⼈:⼀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
没:死,即“殁”字。
⽔:指易⽔之⽔。
犹:仍然。
创作背景 唐⾼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第⼆年(679年)秋遇赦出狱。
冬,奔赴幽燕⼀带,侧⾝于军幕之中,决⼼报效国家,此诗⼤约写于这⼀时期。
赏析 唐⾼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带,侧⾝于军幕之中,决⼼报效国家。
《易⽔送别》⼀诗,⼤约写于这⼀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是⼀⾸咏史诗。
离别古诗王维《送别》赏析《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
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供大家阅读。
《送别》原文:年代: 唐作者: 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别》译文: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王维《送别》赏析: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送别诗:白居易《草》原文翻译及赏析草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当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赏析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来说,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不过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古典诗词鉴赏:杨柳青青著地垂——《送别诗》赏析送别诗隋代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译文: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鉴赏一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
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
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
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
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
看来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
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
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
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
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
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
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
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意思|赏析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赏析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
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
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
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
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
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
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
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
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
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
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
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
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
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
一、送别诗中典型的表现手法(转)1、直抒胸臆。
2、借物抒情。
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①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的赠别之作,原共两首,此为第二首。
②这两句说,本来多情的人,由于离别,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倒像彼此无情;在饯别的酒宴上,强颜为笑也难以做到。
樽:酒杯,此指酒宴。
③这两句说,蜡烛好象懂得别人的心事,也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为离人流着痛苦的眼泪直至天亮。
[简析这首诗主要写离别时的惆怅情怀。
前两句抒情。
作者从侧面落笔,通过“却似”、“唯觉”等语,以无情衬托有情,把一对情人在离别时难分难舍的细微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后两句赋物。
作者以物设喻,使无知之物人格化,由烛之垂泪拟人之悲痛,把离别悲伤的感情写得含蓄幽深,余味无穷。
赏析: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
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
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
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
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3、借景抒情。
4、借乐景衬哀情。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赏析:首句写离人乘舟而去,点明送别。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
李白王维的送别诗
导语: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王维的送别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李白的送别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分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仙”。
他的诗想象奇特,感情饱满,风格豪放飘逸,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
《赠汪伦》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
诗中首先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一位普通村民对诗人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后两句诗人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自己那份真挚深厚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二、王维的送别诗
《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赏析: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
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送别诗赏析
2018-03-27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
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
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
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
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
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3.《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
纯洁的深情。
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
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
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
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
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
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
境优美,文字绮丽。
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5.《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
念,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前两句直写日落之景,纯用白描。
6.《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落笔,大
大加重了离愁别绪,次句虽平直、刻露却因承上句而无平淡之感,倒
为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
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但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
别之情。
寒云给人以沉重阴冷之感,烘托了悲凉的心境。
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仍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伤
怀合在一起,形成全诗思想发展的高潮。
四联仍归到悲字遥望远方掩面而泣,最后一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