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当代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论语对当代价值观的影响引言: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时代变迁,论语中所蕴含的智慧与道德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分析论语对当代价值观的影响,从孝道、仁爱、诚信与教育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孝道的传承与发展孝道是论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对父母的敬爱与侍奉。
在当代社会,尽管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孝道的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中的“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更是一种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当代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关心照顾年长者、尊重家庭成员的意愿和需求,传承和发展孝道的精神。
二、仁爱的实践与推广论语中强调仁爱的价值观念,即对他人的关心、关爱和尊重。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
论语中的仁爱观念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理解和实践论语中的仁爱观念,人们可以培养互助、友善和公正的品质,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三、诚信的重要性与实践论语中强调诚信的价值观念,即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在当代社会,诚信问题日益突出,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论语中的诚信观念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理解和实践论语中的诚信观念,人们可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的诚信意识,促进社会诚信建设与发展。
四、教育的价值与改革论语中的教育观念强调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
当代社会,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论语中的教育观念对于解决当代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理解和实践论语中的教育观念,人们可以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结论: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时代变迁,论语中所蕴含的智慧与道德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传承和发展孝道、实践和推广仁爱、弘扬诚信、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努力,可以使论语中的价值观对当代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论语中的儒家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儒家伦理思想概述《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儒家伦理思想,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仁爱与人伦关系儒家强调仁爱,即对他人的善良和关怀。
通过塑造良好的人伦关系来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2. 君臣礼法关系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并通过礼仪和法律来规范君臣之间的行为。
3. 家庭伦理重视家庭关系,注重孝道、父子尊卑、夫妻亲密等价值观念,通过建设和谐的家庭来培养良好的品性。
4. 教育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塑造美好社会所必不可缺的因素。
同时,个体应先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二、论语中的儒家伦理思想实践案例1. 孝道尊卑关系的案例——曾子孝道之事论语中记录了曾子孝顺父亲的事例,表现出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强调了孝道与尊卑关系。
2. 君臣义务和责任的案例——颜渊谏君之事通过颜渊对君王提出忠言逆耳之事例,强调了君臣关系中君主要履行的职责,并表达了儒家秉持良知、服务社会的精神。
3. 巧立名分与传统礼制的案例——子路进见之事通过记录子路在拜见孔子时巧妙地借用名分来示敬和表达自己态度的情节,展示了善于运用传统礼制来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三、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1. 倡导仁爱共享社会价值观儒家伦理思想中强调以仁爱为核心,促进人与人之间友善、平等和互助。
这一价值观可以启发当代社会推动社会公平和人道主义事业。
2. 弘扬家庭伦理,营造和谐家庭儒家伦理思想中对家庭的重视为当代家庭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参考。
秉持孝道、尊重夫妻关系、培养下一代等都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因素。
3. 借鉴儒家教育理念,塑造优秀人才儒家注重教育的普遍启示深入浸润着当今教育领域。
通过传递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以及强调实践与实用能力结合,可以培养出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具备领导能力的优秀人才。
总结起来,《论语》中的儒家伦理思想在仁爱与人伦关系、君臣礼法关系、家庭伦理以及教育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论语》之君子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孔子的君子精神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君子精神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修身方面,君子注重内在修养,以德修身,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高尚。
君子具备仁、义、诚、信等美德,注重道德规范的遵守,并以此为行为准则。
在齐家方面,君子注重家庭伦理,尊重长辈、关心家人,促进和谐的家庭关系。
在治国方面,君子注重公正、廉洁、勤政,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平天下方面,君子注重和谐、宽容、包容,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君子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君子精神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的现象层出不穷,各种不诚信、不公正的行为屡见不鲜。
弘扬君子精神,鼓励人们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于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君子精神强调家庭伦理,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家庭关系的破裂、家庭暴力等问题屡见不鲜。
君子精神强调亲情、爱与责任,提倡尊重和关心家人,为家庭和睦、和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再次,君子精神强调公正、廉洁、勤政,对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
君子精神倡导廉洁奉公、公正执法,为国家治理提供了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最后,君子精神强调和谐、宽容、包容,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依然存在,需要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君子精神倡导和谐相处、宽容包容,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君子精神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它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家庭伦理、公正廉洁、和谐宽容,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家庭、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
论语的现实意义《论语》的现实意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1. 道德伦理教育:- 论语强调个人修养和品德规范,如孝悌忠信、仁爱礼义等,这些基本道德准则对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依然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论语》,人们可以了解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 教育理念:-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主张以教育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体系中平等对待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有着直接的借鉴价值。
3. 社会治理哲学:- 《论语》中的许多言论涉及政治治理和领导艺术,孔子倡导的德治、仁政以及“为政以德”等原则,有助于启发当代领导者实现公正公平、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4. 文化包容性与和谐社会构建:- 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它鼓励我们尊重差异,追求和谐共存,这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国际和平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5. 个体心理调适与人生观:- 《论语》中关于修身养性的论述,诸如“吾日三省吾身”,教导人们内省自我,不断提升人格境界;同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又强调了在学习与工作中的积极态度和兴趣的重要性。
6.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面对《论语》中的内容,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既要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智慧,又要摒弃其中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悖或已经过时的部分,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综上所述,《论语》不仅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核心文献,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的现实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套道德伦理标准、教育方法、社会治理策略和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宝贵资源,对于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个人品格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论语》君子观对学生当代价值观的影响
《论语》是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的一部杰出著作,对于广大学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涵盖一系列的代表道德的理论,包括仁爱、忠信、勤奋、仁慈、友善等,帮助学生们建造自己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首先,《论语》强调了崇尚仁义和尊师的重要性。
学生们从《论语》中学习到
了尊重他人、宽厚仁慈、奉献自己的益处,从而树立了对自身与他人的仁义思想,努力做到尊重老师,学习良好学习习惯。
另外,《论语》通过详细讲解道德法则,使学生们逐步建立信任、尊重、勤奋
学习和团结协作等正确价值观。
比如“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使学生们认识到了仁爱社会的重要性,学会去尊重别人。
另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句子,也助力学生们形成了能够洞悉老师心间,真诚善良的友谊,有助于强化同学间的认同感。
最后,《论语》让学生们学习到了上进和自励的重要性,努力实现自身的抱负、做出对于时代的贡献。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谚语曰:‘慎独’”等句子,让学生们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严格要求自身,克服自我的惰性,努力朝着理想的方向进发。
总的来说,《论语》与众多的名句,博大精深的教化思想与坚定的道德观,对
当代学生的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生们通过学习《论语》,有助于他们学会尊重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摘要:《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它囊括了道德、仁爱、孝道、教育等诸多思想。
其中的“道德”“仁”“礼”思想、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髓。
它启迪着人们自觉修身道德达“仁”,完善自我,去追求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字:《论语》道德仁爱孝道教育和谐价值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论语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论语作为我国古代儒家经典文献中的一部分,自问世以来一直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教化后世的重任。
它以言简意赅的表述方式,回答了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的重要问题。
即使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但是其中蕴含的思想精华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本文将依托论语,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论语》教育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论语》中极为有名的一句话,也是孔子对于学习方式的坚持。
与当下全民热衷于“吸取经验”这种模式不同,孔子强调学习应该是一个思维活动,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思考的过程。
自己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最优的决策,而不是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
如今,社会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许多人习惯于轻信与自己不一样的观点。
这种心态导致人们口口声声追求“独立思考”,却很少努力向内探索自我内心。
如果全民都能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通过学习吸取外部经验,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那么社会就能更加和谐。
二、《论语》倡导诚信为本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诚信成为很多人所忽略的价值观。
然而,《论语》却强调诚信,早在2000多年前就给出了这种价值的答案。
孔子认为,当一个人处事公正、言而有信,其人品就会受到尊重并得到忠实的朋友,这也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然而,当今社会上许多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用贪污、欺骗等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利益。
如果我们再从《论语》角度来看,那么这种行为就是违背诚信、不守道德,发生了思想的退化和道德的堕落。
因此,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社会的正义感,我们必须要重视诚信的价值。
三、《论语》告诉我们要注重礼仪孔子注重礼仪,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制度。
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保持友好的交往关系,从而使得社会更加稳定,生活更加有序。
而在当代社会里,礼仪失落是很多人所质疑的,许多人以自己个人的感受为中心,从而形成了各种“奇怪”的行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仪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出来,人们必须明确对行为的规范和对自己行为的负责。
论语的现代意义和价值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事。
虽然论语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其现代意义和价值依然深远。
论语传达了智慧和人文关怀的现代意义。
论语中的智慧言论和行事准则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
例如,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表明他强调个人责任和互相尊重。
这一原则对于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和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论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被普遍认为是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论语的教育观念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论语中的“君子”观念也有现代意义。
在论语中,君子被定义为有道德和道义的人。
这一观念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品德建设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君子观念可以启示我们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成为有责任感和公平正义的人。
论语还强调了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的价值。
孔子认为“父母在,不远游”,强调了对家庭的责任和尊重。
这一观念在现代社会同样重要,提醒我们要关心家庭、尊重父母。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提倡“朋友之道”和“为政之道”。
这些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论语还提供了一种理想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态度。
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强调了道德和品德的重要性。
论语中的理念和追求可以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和人生价值。
论语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不可忽视。
它传递了智慧、人文关怀、教育观念、道德伦理、家庭伦理、社会关系和人生追求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借鉴论语的思想和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提升个人素养和社会发展水平。
因此,论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思考。
论语的意义价值影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由孔子及其弟子记录编撰而成。
它集中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对中国及世界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承载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论语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如仁、礼、孝、忠等。
这些理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
论语所提倡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道德观念,成为中国社会伦理和道德的重要基石,对于塑造中国人的品德素质和社会习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论语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主张立德树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想观念逐渐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论语的智慧格言和简明的语言风格,使人们可以通过简洁的语句传递复杂的道德和伦理思考。
这种思考方式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逻辑和辩证思维能力,培养了人们的自由思考和批判能力。
此外,论语对于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可忽视。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者的责任。
论语中提到:“不学诗,无以言”,以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旨在强调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智慧。
这种注重教育的理念不仅影响了古代学校的教育模式,也对当代教育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呼吁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这对于当代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论语在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语中强调忠诚、正直、廉洁和负责任的行为准则,这对于塑造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论语中提到的君子的道德标准,如广交友、广泛学习、宽容待人等,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行动的准则,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总之,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作文
1、仁和之道有助于中华民族和平发展,成为发达的现代文明之国。
仁和之道将推动各种文明通过对话不断接近,用爱心消除纷争,促进和解。
孔子思想的精华在于发现了人性中仁爱之心,提倡经由忠恕之道将这种爱心去爱亲友,爱他人,爱万物,推动社会走向太平。
中国需要孔子,仁和之道将使中华民族和平崛起,成为发达的现代文明之国。
世界需要孔子,仁和之道将推动各种文明通过对话不断接近,用爱心的温暖消除纷争,实现和解。
孔子的仁和之道,来自人性,导向文明,它不垄断真理,能够包容多元文化,将来必定大放光彩。
2、儒家思想就有足以贡献给人类社会的极为宝贵的伦理资源。
儒学经世致用的传统使其不断依据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回应时代的拷问,提出自己的解决之道,从而在开放中获得复兴。
以礼教为基石、以五常德(仁义礼智信)和五常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主要内容的儒家道德规范,不仅具有建构社会秩序、约束个人行为的功能,它还有激励人、感召人、凝聚人、教育人、指导人的多种作用,能够培养人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合理的角色定位,学会正确的待人处世。
《论语》的当代价值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是封建社会的志士仁人必读书目之一。
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再到改革开放,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受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包括《论语》在内的许多古文经典越来越不被重视。
但是一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云“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而且20世纪80年代末,当我们把目光聚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时候,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综上足见,认真研读记载孔子思想的《论语》,发掘《论语》在当代政治、经济、伦理、教育等方面的价值,吸取精华为我所用,意义深远,影响巨大。
一、《论语》在当代的政治价值
1 为政以德,德主刑辅-----明辨德法关系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德法之争经久不衰,就连新中国成立之后,是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还是二者兼用互补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开山鼻祖孔子就开历史先河的比较全面的分析了德和刑的关系,提出了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的政治观念。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篇第二》开篇即提出了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为政以德。
孔子认为只要以德治国,君王的统治就会受到百姓自觉地拥护,就像北极星受众星环绕一样,强调了德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作用。
但是,重德的思想并非儒家首创,所以孔子也并没在治国方略上就此止步,而是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德和刑的关系,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之说。
孔子认为,以政令、刑罚来引导和规范百姓,能让百姓免于犯罪但也会使其毫无廉耻之心,但如果用道德、礼法来引导和规范百姓会使其在知廉耻的同时主动归服统治。
这样,孔子就在分析了刑法对于政治统治的利弊之后,强调德治的功效,从而提出其德主刑辅的政治思想,以使百姓能“免”而“有耻”。
孔子的这一思想,虽与我国当前的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国策有所差异,但他强调德治的思想为以德治国的国策提供了历史理论依据,而且,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德主刑辅政治思想在未来的社会会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和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
2 选贤任能,实事求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强调选贤任能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孔子也有这样的观念。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即孔子认为执政者必
须重用正直之人而罢黜邪曲之人,“亲贤臣,远小人”。
此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十分关键的原因就是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动摇。
而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的思想与我国当前的实事求是思想不谋而合。
所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当前指导思想不变的情况下,有必要从《论语》中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坚持实事求是,切实选贤任能,从而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 和而不同,和为贵----有原则的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历来以和为贵,坚持构建和谐社会,但是孔子有云:“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是在告诫我们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因为纯粹的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所以温家宝总理曾在多次讲话中引用《论语》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此句古训是说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求原则,与别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
这正是在借古典文化暗射中国的外交政策,即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基础上的和平共处,从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二《论语》在当代的经济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安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这样难以避免的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抛弃道义的的经济犯罪,近几年的假奶粉假酒事件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就是极好的证明,而每当此类事件出现后,义与利孰重孰轻就会成为议题。
其实在《论语》中,孔子也已经做了回答。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明确表明了其重义轻利的思想。
这里的重义并非与轻利绝对对立,并不是说重义之人就应该不沾利,因为孔子也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所以,君子爱财无过,关键是要取之有道,因为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此外孔子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所以诚实守信是求利之人必须遵循的最基本道义。
众所周知的一代儒商也正是在坚守道义的基础上才发展壮大的,他们“以社会为本位,以义为上”的经营理念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汲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良方。
三《论语》在当代的伦理价值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以此为中心他创造出了一整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体系,这个体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除了传统的严格的等级观念之外,大多都能受用
于今。
1“孝悌为本”的基本伦理道德
当今社会,小孩趾高气扬、不懂礼貌、无视父母,成人遗弃父母、拒绝赡养父母,此类现象司空见惯,但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因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所以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必须是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2 “恕”的处世观
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孔子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这句话所揭晓了“恕”这一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待人接物要有宽广的胸怀。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要求,是为人处事的道德底线要求,是“恕”的消极方面。
在此基础上,更为积极的做法,更为远大的目标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要求做到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推己及人”从而做到真正的“仁”。
当今之人若能以此为人生信条,坚持“恕”的处世观,很难不成为顶天立地之仁人志士。
四《论语》在当代的教育价值
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老师,因而《论语》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记述也非常广泛,其中许多的教育思想值得借鉴和学习。
1先富后教,将政治与教育相结合
《论语·子路》载:一日,孔子到卫国去,学生冉有驾车随行。
在车上,孔子看到卫国的老百姓很多,便赞叹了一声:“庶矣哉!”冉有即问道:“人口已经这样多了,该如何?”,孔子答道:“富之。
”冉有又问:“人们富了,又该如何?”他回答道:“教之。
”这就是孔子著名的“先富后教”论。
当前中国人口众多的形势与卫国很是相似,所以实施科教兴国的国策必须依赖一定的经济基础。
孔子的先富后教思想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
2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要求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要进行教育,而且教师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中国目前虽然基本上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在偏远地区依然有比较严重的上学不得的现象,而且能上学的孩子普遍反映学习压力大,完全为应
付考试而学习,不能发挥一己之长,所以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于当前中国亟需的教育改革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3 学思并重,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重视学习的言行,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说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但他并不主张死读书,他认为只学习不动脑子思考是没有用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求学必须学思并重。
此外,孔子还要求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诗读得很多,很熟,让他从政,却不会办事,让他出国办外交,又不会独立地从事谈判,虽然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以上的学习方法对于目前正在求学的我们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有必要遵循孔子老先生的指导专心求学,严谨思考,并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做到学有所用。
以上简略从政治、经济、伦理、教育四个方面探讨了《论语》在当代的价值,但《论语》中的思想博大精深,远不止于此,上至国家治理,下至个人修养,《论语》都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值得世人诵读与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