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论语_的文体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225.30 KB
- 文档页数:7
论语派散文特点【篇一:论语派散文特点】维普资讯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总第62期)JOURNAIOFZHANGZIOUTtEACHERSCOLGELE(hlspy&ScaSine)PiohooilcecsN02o64oGenlN02neI.6论语派散文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沈艺虹(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330)600(摘要〕论语派是固林语堂等创办《论语》杂志而得名的文学流派,论语派通过提倡小品文笔调来进一步推进文学改革,主张以一种轻松闲散、清新自然的文体采立言立志,因此,在其题材选择、内容表现上有着迥异于主流的话语。
论语派以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为内容,以平易近情的谈话风为格调,消解“ 栽道” 文学的宏大叙事,打破封建传统理性对人感性生命的重重压制,以“ 自己的话”追求文学的自我表现,追求个说性的真与诚为目标。
而身边琐事和个人情感的抒写为小品文的繁荣赢得了广阔的空间。
他们对闭适性散文的戋学原则、思维方式的建构,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论语派散文;理论建构;创作中图分类号:〔0文献标识码:A266文章编号:104820)47—O04—6X(060-l5论语派是因林语堂等创办《论语》杂志而得名的文学流派。
论语派以林语堂为主要代表,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个刊物,以编辑陶亢德、徐讦为中坚,以经常撰稿而倾向相似的章克标、邵洵美、全增嘏等人组成,老向、姚颖等时常为论语派刊物撰文。
论语派以“ 倡幽默为提目,而杂以谐谑”,后又提倡小品文,主张“ 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论语派通过提倡小标以品文笔调来进一步推进文学改革,主张以一种轻松闲散、清新自然的文体来立言立志,他们对闲适性散文的美学原则、思维方式的建构,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但论语派的理论主张在当时曾受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阵营的猛烈攻击,使论语派的文学主张长期受到质疑。
因此,在文学日益回归自身,文学提倡多元化的今天,重新认识和评价论语派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国古代文论主要观点(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有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提出了“尽善尽美”说。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辞达”说"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
作文主题训练------《论语》思想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论语》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准确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思想内涵,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墨子·所染》)二人都强调后天习染和外在环境对人的作用。
孔子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则注重先天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子罕》有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话是孔子对自身修行的四点高标准、严要求。
针对这一则,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指出,什么是“我”,是最大的问题,此处的“我”应是“不自以为是”,包括不自以为是和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为原则或准绳。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己与周围人的观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论语》心得感悟精选9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见、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化原则等。
下面是白话文的我为您带来的读《论语》心得感悟精选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共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挚友。
篇一:读论语的心得感悟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才智。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验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
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
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苦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每天读,一天读六小时。
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慢慢喜爱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才智。
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知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知我们“学了的学问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珍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绘声绘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爱“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敞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苦恼缠身。
它告知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莫非有人想做每日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
这也使我想起曾经验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当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
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
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当心,毛手毛脚的。
”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
论语前四则
摘要:
一、《论语》简介
二、前四则内容概述
三、学习《论语》的意义
正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前四则主要包括了《学而》、《为政》、《八佾舞》和《里仁》四篇。
在《学而》篇中,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倡温故而知新。
此外,孔子还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为政》篇主要讲述了为政之道。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德、才、学、识四方面的素质,并且要善于用人。
在治理国家时,要重视民生、教化、法治等方面,实现国家富强。
《八佾舞》篇讲述了礼乐制度。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乐是礼的延伸。
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下,人们能够和谐相处,社会能够安定繁荣。
《里仁》篇强调了仁爱之道。
孔子认为,仁是人类道德的至高境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一个人要做到仁,就要诚实、友爱、谦虚、克己等。
学习《论语》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要树立
正确的道德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我们要重视个人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文言文中的文学批评与文体分析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和思想。
在文言文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批评和文体分析作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言文的批评方法和文体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言文的批评方法1. 言志批评法言志批评法是文言文中一种常用的批评方法。
它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言辞和作者的意图,来批评文学作品在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表达。
在《论语》中,孔子经常运用此方法来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评价和指导。
例如他说:“君子不器”、“中庸之为德也”等,都是通过批评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期望。
2. 风格批评法风格批评法是文言文中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
它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表达技巧等进行批评。
古代文人对于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非常重视,他们通过对文本的词句、修辞手法的剖析,来评价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
例如,韩愈对于《酒泉子》的批评就是一种典型的风格批评。
3. 时代批评法时代批评法是文言文中一种较为广泛运用的批评方法。
它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与其时代背景的契合程度,来评价作品的时代性和反映力。
古代文人往往以时代变迁、政治风云等为背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时代性批评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对时事的关注。
二、文言文的文体分析1. 春秋战国散文春秋战国散文是文言文中的一种重要文体。
它以世态人情和社会现象为题材,常用豪放、凄凉的语言表达人生的苦乐。
“左丘明”等人的《左传》就是一部典型的春秋战国散文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评论,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争斗和人性的善恶。
2. 唐宋诗歌唐宋诗歌是文言文中的另一种重要文体。
它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常用优美、含蓄的语言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李白”、“杜牧”等诗人的作品就是唐宋诗歌的典型代表,他们通过对诗歌的艺术修辞和写作技巧的运用,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3. 先秦哲学文献先秦哲学文献是文言文中的一类特殊文体。
它以论述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为主题,用严谨、深邃的语言描述和阐释人类的精神世界。
班文言文意义(实用版)目录1.班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2.班文言文的起源与发展3.班文言文的价值与影响4.班文言文在现代的应用与传承正文一、班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班文言文,又称古文言文,是一种具有独特韵味和艺术价值的中文写作形式。
它起源于先秦时期,主要特点是简练、优美、寓意深刻,以及富有韵律感。
在古代,班文言文是官方及文人墨客进行书信、文章创作的主要文体,因此具有极高的文化地位。
二、班文言文的起源与发展班文言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
这些著作以简洁明了、富有哲理的文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班文言文逐渐成为官方及学术界的主要文体,如《史记》、《汉书》等。
唐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班文言文在文学创作、书信往来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班文言文的价值与影响班文言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首先,它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先秦诸子百家、史传文学等。
其次,班文言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唐诗、宋词、元曲等。
此外,班文言文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优美的文字、独特的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班文言文在现代的应用与传承虽然现代社会,白话文已经成为主流,但班文言文依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学术研究、古籍整理、书法创作等方面,班文言文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同时,我们应该重视班文言文的传承,通过教育、文化传播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总之,班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七年级语文一到8课知识点七年级语文1到8课知识点一、《论语》《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中国古代思想、哲学、政治、道德等方面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部书是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比较活跃的背景下形成的。
《论语》的主要作者是孔子,书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语录,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1.《论语》的背景和意义2.《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论语》的文学价值二、古代诗歌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奠基之作。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其内容丰富,表达深刻,影响广泛,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诗集之一。
1.《诗经》的意义和特点2.唐诗的背景和发展3.唐诗三百首的内容和价值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体,由于其语言的古朴、庄重和文化内涵的深刻,是古代文章的常用体裁。
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言修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1.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比较2.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写作技巧3.文言文的实践应用和价值四、现代散文现代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它的写作范围广泛、表现自由、情感真实,可以反映当代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记忆里的春天》是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茅盾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对美好春天的热爱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1.现代散文的发展和特点2.茅盾的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3.《记忆里的春天》的主题和艺术表现五、文学常识文学常识是指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学好文学常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文学史的概述和重要历程2.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3.文学奖项的意义和种类六、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指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的一些技巧和方法,能够让我们的作品更加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1.写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2.语言表达的艺术和技巧3.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七、文学欣赏文学欣赏是指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从中领略其意境、感悟其思想、领会其情感和审美价值的过程。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9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92年6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应邀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告诚师生:“没有今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明日的科技应用。
”中国“中兴”“华为”等科技公司受到制裁的事实让国人更加清醒:仅仅拥有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科技应用还不够,科技发展需要更加重视基础科学,需要掌握更多核心技术,不能急功近利。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材料引用李政道的话,告诫我们要重视基础科学;还指出中国“中兴”受到制裁的事实让国人更加清醒。
材料引导我们认识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科技发展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更加重视基础科学,需要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夯实科技发展基础,广大青年应该担负时代重任,积极投身基础科学研究,让中国科技自立自强。
参考立意:①为国担当,立志基础科学研究;②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夯实科技发展基础;③忽视基础科学会被人卡脖子;④科技发展不能急功近利;⑤重视基础科学,让科技自立自强。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中孔子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而俗语说“智者有惑,学无止境”;范仲淹说,仁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第一则材料说的是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有公心,去除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所以不会惧怕。
侧重强调的是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三个范畴,突出君子拥有这三点的重要性。
语录体的定义与实例语录体的定义与实例一、语录体介绍语录体是用语录写成的文体,语录体著作主要源于传道授业及学术讨论的如实记录,最初来源于记录孔子教学的《论语》。
语录体的一般特点是语句简短,多用问答形式,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避俚俗,能用简洁的对话刻画出人物的性格风貌,并讲解清楚事理的是非曲直;另外,语录体不讲篇幅或段落之间在时间资料上的必然联系,采取点悟式的话语表达方式,不作长篇大论的引申发挥,具有一种精练简约、片言百意的表达效果。
尽管历经诸多朝代的变迁和形态的演变,语录体散文仍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
二、语录体散文是用语录形式写成的以记言为主的散文。
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先秦儒家典籍《论语》.它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早年游说各国,晚年致力教育和著述.《论语》有3种版本,现存鲁《论语》共20篇,资料以伦理道德为主.它所记孔子言论的核心是"仁"."仁"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有等差的爱.而"爱"又体此刻孝、悌、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秩序上,其中不少之后成为了我们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孔子还同情穷人,重视教育和学习,异常是注重诗教.他第一个将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3000人,特出者70余人.他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为普及和发展古代文化做出了贡献.他为了教育门人弟子整理了"六经",保存了很多的古代文献.《论语》在东汉被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朱熹将其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开我国语录体之先河,其章节简短,一言一事各自起讫.语言明白简练、精警生动、用意深远,具有雍容和顺、迂徐含蓄、耐人寻味的风格,有的篇章还用简单的对话表现了人物的神情语态,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哲理散文集,文中多有儒家的哲学思想.1984年,《论语》被收录在日本出版的《世界文学最高杰作》一书中。
第4课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巩固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3.理解君子、仁、义、礼、恕等核心概念。
4.不同程度地感受《论语》的思想、艺术魅力。
1.理解君子、仁、义、礼、恕等核心概念。
2.不同程度地感受《论语》的思想、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z ōu]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礼治德政,其学说核心为“仁”。
为实现抱负,曾经仕鲁,并从五十五岁起周游列国,历经十四年,但终不见用,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
《论语》,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被称为“语”.【文体知识】《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体式归纳起来有:(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目标导航知识精讲(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
八佾.()文质彬彬.()迩.之事父()譬.如()子罕.()未成一篑.()2.参考译文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六国论的文体
六国论是一篇中国儒家(Confucianism)学术论文,早在公元前4世纪末被提出,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由孔子与他的弟子领导创作而成,并以《论语》的形式存在。
六国论的写作风格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而明确的,用以表达孔子的观点;另一种是从孔子的经典中推理出孔子的思想观点的形式。
六国论是一篇关于政治的学术论文,它的结论表明,就政治伦理而言,有六种政府形式,它们是:古巴、泰、楚、秦、赵和魏。
每个政府都有特定的政治特质,而每种政治体制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应根据当时的需要以及政治实践来确定最合适的政府形式。
六国论的文体极其细腻,内容上运用了理论分析、历史比较和政治分析,然后通过比较分析提出结论。
虽然它的写作风格多样,但每篇文章都以论证和推理为主,旨在催促读者理解其中所涉及的政治概念和历史研究。
六国论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当时孔子与他的弟子建立政治体系所依据的论文,而且还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现象的分析,是从孔子的经典诗歌和思想中获取观点的精妙体现,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完整披露,六国论的文体在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第一章先秦诸子概说习题一、简答题1、诸子散文有什么主要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2、谈谈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3、诸子散文兴起的原因。
二、论述题1、试论述诸子散文的发展轨迹第二章孔子的思想与《论语》的文学成就习题一、简答题1、《论语》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2、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3、《论语》的影响:主要是思想的影响。
4、《论语》的作者及其成书。
二、论述题1、试论述《论语》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孟子》《荀子》的思想和文学成就习题一、简答题1.《孟子》的文章为什么善辩?这一特点在作品中有什么具体表现?2、举例说明《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3、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二、论述题1、孟子文章的气势与他的思想和为人有什么关系?第四章老、庄思想与《庄子》其书习题一、简答题1、《老子》一书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其实就是它寓言的特色?请举例说明《庄子》寓言有哪些特色?3、简述《庄子》的散文风格4、《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地方?二、论述题1、论述《庄子》一书的思想。
第五章法家思想与《韩非子》的文学成就习题一、简答题1、简述《韩非子》中寓言的特点。
二、论述题1、韩非散文的峻峭风格是怎样形成的?这种风格和他的思想有什么联系?第六章其他各家思想及主张简述习题一、简答题1.《墨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2、简述《墨子》的文风。
第七章诸子思想与文学的现代意义习题论述题1、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章先秦诸子概说习题(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诸子散文有什么主要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1)关注现实,崇尚理性。
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向人们提出了各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春秋以来思想文化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提高了人们的思辨能力,同时也极大地动摇了商周时期的天命神权观念。
产生于这种背景下的战国散文热切地关注现实生活,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
(2)鲜明地体现了士的独立人格,由此又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论语十二章中强调独立思考必要性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学习方法。
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2、论语十二章强调独立思考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