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词鉴赏举例
- 格式:pptx
- 大小:314.50 KB
- 文档页数:21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技巧及举例解析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一、古诗鉴赏表述方法常见的套话:1、思想情感: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反映离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
2、情感表达: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的作用。
二、创作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三、赏析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2、结构形式:照应、衔接、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
4、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想象、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等。
5、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意境:由寄托作者思想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
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7、词语赏析: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古诗词赏析答题方式:这……句运用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绘了……,抒发了作者……感情。
细节描写古诗词举例细节描写古诗词举例导语:细节是文章的生命,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次回头、一种姿态,都能真切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质。
如果缺乏具体生动的细节,文章就会平淡乏味,缺少表现力,让我们的文章因细节而精彩吧。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细节描写古诗词举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作者自己被贬他乡,且在“垂死病中”,当听到挚友遭贬消息时,竟“惊坐起”。
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白居易在江州读诗后,深受感动。
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与微之书》)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首绝句实际上是写约客对弈而客因雨阻而未来的情景。
其中“闲敲棋子落灯花”这一生活细节的描写,极为细腻的刻画了主人在烦人的梅雨中焦灼期待的心情和闲闷无聊的神态,因而很好的表达了诗人雨夜孤独寂寞的`情怀。
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和羞走”三字,真实地写出少女的娇态。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倚门”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宛然眼前,作者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这里以动作细节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真切自然而又充满新鲜感,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可谓妙笔生花。
诗词表现手法实际应用举例诗词表现手法实际应用举例烘托与对比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1)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2)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石头城唐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2、对比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诗词衬托举例诗词中的衬托手法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衬托举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诗词中的衬托手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古诗中的几种衬托手法古诗中的几种衬托手法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声寂相衬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动静相衬。
它是指两种“动”的景或境况和“静”的景或境况相互衬托,目的上是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景或境况。
其形式可分为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其中以动衬静是诗人常用的手法。
衬托,在古诗词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起到“烘云托月”作用的表现手法。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有如下几种。
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情随事迁、情随景迁,面对衰败、萧飒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伤感愁绪。
诗词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这些:【渲染】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在古典诗词中也经常能看到。
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哪部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反衬法举个例子?哪部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反衬法举个例子?用美好之景衬托欣喜之情美好之景通常给人愉悦诗词衬托举例的感受诗词衬托举例,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
诗词衬托举例我们来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词衬托举例:孤山寺北贾亭西诗词衬托举例,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以衰衬兴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
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反衬是古诗常用的写作反法之一。
所谓反衬,就是运用某些意象从反面来衬托意境,并揭示主旨的一种技法。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借代的含义和古诗举例借代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指用一个事物代表另一个事物,通过比喻或象征的方式来表达某种含义。
借代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运用,给作品增添了深远的意境和美感。
下面将通过举例来解释借代的含义,并分析其在古诗中的运用。
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使用具体的形象来暗示抽象的意义。
在古诗中,借代常常用来表达作者对某种情感或景象的感受,使作品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首先,借代可以用来表达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描绘。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将秋夜的景色与画屏、扇子、萤火虫进行借代,形象地描绘出了秋夜的寂静和幽美。
这种借代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秋夜的美景,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借代还可以用来表达作者对人物的赞美和描述。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将燕子飞入百姓家进行借代,暗示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种借代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情感和戏剧性,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此外,在古诗中,借代还常常用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一句,将戍鼓和雁声进行借代,寄托了作者对边塞士兵和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借代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和具有共鸣力,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总之,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使用具体的形象来暗示抽象的意义。
在古诗中,借代被广泛运用于表达作者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思考和感受。
借代使得作品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蕴含的深意。
在今天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借鉴古人的借代手法,用具体的形象来丰富作品的表达和意境,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二——技巧举例,术语辨析[对应学生用书P58]一、古代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举例赏析1.表达方式:(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2.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地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3.表现手法(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3)想像: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1鹧鸪天作者: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阅读答案:(1)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
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4分)(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2分)3、词的上片,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6分)4、下片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5、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对此作简要说明.(6分)6、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4分)答案:(1)(4分)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
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层次或角度表述,给4分。
下面示例中所例句的4个方面的特点,学生任答出一点,给2分,只有概括,没有联系诗句具体分析,给1分。
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
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
二是在景中含请,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
(2)(2分)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
爱国忧民类古诗词鉴赏技巧篇一:爱国忧民01《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02《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3.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4.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5.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6.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古诗词意象及举例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
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作品的关键。
下面这些意象就常含有不同的寓意。
1、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此外,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4、长亭——陆上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