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变脸》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2
14 变脸(节选)“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说的是戏曲。
川剧是众多的戏曲剧种之一。
川剧变脸绝技,是一代又一代川剧艺人在舞台表演中不断地摸索、创造出来的,是300多年来历代川剧艺人呕心沥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讲述有关川剧的变脸艺术的,它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魏明伦创作的川剧代表剧目——《变脸》。
1.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戏曲鉴赏能力。
3.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俱进。
江湖老艺人为了自己的“变脸”绝技能够薪火相传而花钱买“孙儿”,走投无路的小丫头为了生存隐瞒性别充当了“孙儿”,一场矛盾冲突就此展开。
本剧情节跌宕起伏,但唱响的却是一曲善良的人性之歌,一老一少的舞台形象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这就是著名的川剧《变脸》!(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默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糍粑(cíbā) 打鼾(hān)阴霾(mái) 鹭鸶(lù sī)怡(yí)然自得睡眼惺忪(xīng sōng) 蹑(niè)手蹑脚2.解释课文中下列重点词语。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糍粑:用糯米捣碎后做成的一种食品,黏而软。
打牙祭: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
睡眼惺忪:形容睡觉的人刚睡醒,还没有完全清醒。
蹑手蹑脚:形容走起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的样子。
3.按要求从课文里找出相应的语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比喻句:鞭打牲口爬悬崖,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
(2)排比句: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不该生在穷乡里!不该遇上大水灾!(3)对偶句:舍不得这份情啊!割不断这般爱!(4)对比句:只见人人良心坏!鞭打牲口爬悬崖。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变脸》教案5篇Lesson 14 "face changing" teaching plan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变脸》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变脸范文(标准版)2、篇章2:变脸模板标准版3、篇章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变脸》教案4、篇章4: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变脸》教案5、篇章5: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变脸》教案篇章1:变脸范文(标准版)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教学重点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视屏导入:观看川剧变脸片断(1)根据你收集的资料谈一谈川剧变脸艺术(2)师媒体展示:川剧变脸艺术的特点及发展历史导语:芦花丛中,渔夫唱晚。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变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川剧中的脸谱艺术,掌握基本的脸谱形式和颜色的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川剧脸谱艺术,掌握基本的脸谱形式和颜色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1. 运用川剧片段或图片展示,引入“变脸”这个话题,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川剧中的“变脸”是什么意思吗?它有什么特点?Step 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变脸》,并回答问题:课文讲了什么?川剧脸谱是如何变化的?2. 引导学生分析文字表达的意义:通过哪些描述,使读者了解了川剧脸谱的魔力?有哪些生动形象的描写?Step 3 学习脸谱形式和颜色的意义(10分钟)1. 展示川剧脸谱的形式和颜色,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的脸谱形式和颜色代表的意义。
2. 学生根据给出的脸谱形式和颜色的意义,合作讨论后进行展示,并加以解释。
Step 4 进阶拓展(15分钟)1. 分组进行小组角色扮演,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脸谱形式和颜色,设计一个角色扮演场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示川剧脸谱的艺术魅力。
2.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Step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分析自己在本课中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
2. 老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川剧脸谱的特点和艺术价值,并展示一些川剧脸谱的经典形象。
四、教学资源:川剧脸谱图片、川剧脸谱介绍等多媒体资料。
五、板书设计:川剧脸谱的形式和意义- 形式:白、红、黑、蓝、黄、绿、紫等- 意义:善、恶、忠、信、奸、勇等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川剧和川剧脸谱艺术的历史和发展。
变脸教学依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饱浸着东方魅力的中国戏剧更是名冠五洲。
目前,全国有300多个枝繁叶茂的戏曲剧种在神州大地上摇曳生辉,竞展风流。
其中,许多剧种在表演上都有自己的“绝活”。
在林林总总的绝活中,若论神奇诡异,则首推川剧的“变脸”,其惊心动魄的艺术表现力往往令观者目瞪口呆。
变脸是一种“瞬间艺术”,演员根据剧情的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一抬手一拂袖一甩头之间,变换出不同的面目来。
技艺纯熟者,往往只用十几、二十几秒钟就可幻化出十来张不同的脸谱。
而不同的脸谱则代表不同的神态、情态和心态,用以表现剧中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突然变化,如惊恐、绝望、愤怒、阴险等,达到“相随心变”的艺术效果。
一句话:变脸是戏剧化的艺术性和技巧性高度结合的产物。
本剧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均围绕“变脸”向前推进,这种手法在戏剧中用得比较多。
“相随心变,心随情动”,激烈的矛盾冲突使得剧中人物的性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凸现。
悲喜交加的面孔后面所引发的有关价值观的反思,是很值得学生关注和讨论的。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学科性质进行了重新的认识,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除了从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读写听说的能力之外,还应该从人文性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文教学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标准绝不是互相分离,自成一体的,他们恰似锥体的三个棱面,只有共同作用,才能反射出学生智慧的光芒。
在本剧的教学中,注意到了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同时,重视作品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以剧本的情节为基础和参照,在阅读中概括,在概括中讨论反思,并给予新的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会戏剧依靠矛盾冲突构成情节的特点。
通过了解标题的两层含义来把握戏剧剧情和矛盾冲突:其一,剧情的发展就和“变脸”绝技有关,围绕变脸绝技能不能传女的问题,故事一波三折;其二,由于激烈的矛盾,剧中人物经历了由悲到喜到怒到哀的心理变化,本身就是一脸几变。
变脸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3、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了解川剧中“变脸”艺术的特色川剧是历史最悠久、资源最丰富的剧种之一。
作者魏明伦说:“川剧,孕我的胞胎、养我的摇篮;川剧,哺我的乳汁,育我的课堂。
”川剧以“她的绝妙,她的丰富,她的天然蜀籁,地道川味”打造了一个“巴蜀鬼才”魏明伦。
而魏明伦又使川剧重新焕发青春,走出了巴蜀大地来到大城市,为越来越多的年青人所接受,甚至走出国门,为外国人所喜爱。
“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绝活,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奇特之处在于演员在一招手、一拂袖、一甩头之间,变换出不同的脸谱来。
技艺精湛的表演艺人常常在十几秒钟的瞬间变幻出十来张各具特色的脸谱,真是神奇诡异,惊心动魄,令观者瞠目结舌。
因此被称为“瞬间艺术”。
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定下了“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的行规,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观众无法知晓它的“魔方”内幕。
二、初读:叙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全文1、开端:“水上漂”从人贩子手里买来“狗娃”。
2、发展:“水上漂”与“狗娃”拉家常,要将“变脸”传下去。
3、高潮:“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后,将“狗娃”抛弃。
4、结局:“水上漂”救起落入水中的“狗娃”,无奈地将她收留下来。
5、剧情梗概:水上漂一苦命人,一辈子在水上漂来漂去。
独苗死了,老婆跑了,从此对女人产生偏见,独来独往。
可年纪大了,担心变脸活失传,于是买来“狗娃”,悠然自得。
狗娃一个可怜的孤儿。
涨大水,家里淹了,啥都没了。
因是女娃,被当作牲口卖了七次,被水上漂买下后,深得他的喜爱,心中不甚欢喜。
以上为故事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水上漂与狗娃闲拉家常,细致地描绘出一幅爷孙共乐、和美悠然的生活图景;看似相安无事,一派欢喜气氛,可暗藏“误会”,表现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狗娃内心的“担忧、不安”。
新密实验初中九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号: 06 )
课题:《变脸》课型:新授课主备人:程玲玲毕新菊
审核人:孙慧霞时间: 2013-2-21 复备人:
学习目标:
1、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了解戏剧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培养欣赏戏剧的能力。
3、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艰难的求生经历,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学习重点:
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把握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培养欣赏戏剧的能力。
学习难点:
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把握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1996年,电影《变脸》荣获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金郁金香奖、导演奖,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儿童电影节影片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第16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这是著名导演吴天明旅美多年后的第一部作品,手法和技巧更趋成熟,构思独特,表演真实,受到评论界的好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变脸》(节选)就是作者根据电影改写的川剧剧本。
【出示学习目标】
【自学反馈】
1.生字词:
糍粑(cībā)打鼾(hān)阴霾(mài) 鹭鸶(lùsī)
怡然自得(yí):怡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睡眼惺忪(xīng sōng):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蹑手蹑脚(niè):轻手轻脚。
2.搜集作者及作品的有关资料。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话归纳课文大意。
2、弄清课情节发展脉络。
(提示: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掌握情节结构。
)
情节开端,水上漂买来狗娃,认做孙儿,爷孙俩同做游戏,兴高采烈。
情节的发展,水上漂和狗娃闲话家常,言语之中流露出重男轻女的思想,狗娃为此而疑惧不安。
情节的高潮,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盛怒之下,在顾狗娃的苦苦哀求,狠心赶走狗娃。
情节的结局,水上漂救起落水的狗娃,爷孙俩相依为命。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下列问题)
课文主要刻画了水上漂和狗娃两个艺术形象,请你根据两个人的唱词、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内容,说说他们的性格。
【导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