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148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6.58 KB
- 文档页数:2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护理配合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比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安全可靠、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无明显伤口疤痕等优点[1]。
已被越来越多的患儿及家长所接受,腹腔镜疝气手术也随之增多。
我科2008年10月-2010年12月在腹腔镜下为68例患儿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8例,年龄2-11岁,平均5岁,男53例,女15例,左侧27例,右侧36例,双侧5例,单侧疝中有7例对侧存在隐性疝,2例为传统的外科高位结扎术后复发。
手术取平卧位,采用静脉复合全麻。
1.2 结果 68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90min,平均住院2.5天,出院后随访3个月-1年,无复发,治愈率100%。
2 护理配合2.1 术前护理2.1.1 患儿准备巡回护士术前一天到病房探视患儿,年龄较小的患儿手术概念不清楚,尽量采用抚摸的方法,年龄较大的患儿对手术有一定认识,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采用支持、鼓励、表扬的方法,热情接近患儿,注意有技巧的交流,让患儿对手术室护士有一种亲切感,消除对手术的恐惧心理,介绍手术室环境,该手术的安全、微创、有效等优点,告诉患儿及家属术前禁饮禁食的具体要求及必要性。
2.1.2 器械物品准备德国产诺道夫腹腔镜仪器设备一套,小儿专用腹腔镜手术器一套,常规腔镜器械包一套,0.5%碘伏(手术中擦拭镜头用)。
2.2 术中配合2.2.1 巡回护士配合2.2.1.1 患儿到达手术室时主动迎接,充分利用术前探视时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抚慰患儿,安定其情绪[2],通过手腕带认真核对患儿姓名、住院号、术前诊断、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无误后接入手术间。
2.2.1.2 建立静脉通路术前常规用Y型24-22号留置针作静脉穿刺留置,术中气腹后会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所以宜选择上肢进行穿刺。
与麻醉师、手术医生三方共同核对患儿基本资料无误后,开始麻醉、安置体位,一般取平卧位,臀部垫高20-30°。
单孔微型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术摘要】目的探讨单孔法微型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疝针腹腔镜下单孔法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93例,其中右侧79例,左侧14例,双侧8例。
术前诊断单侧斜疝中有3例存在对侧隐性疝,术中发现6例均在腹腔镜下行内环口高位缝扎术。
结果手术时间单侧疝平均12min,双侧疝20min。
术后平均3d出院。
2例有阴囊积气、2例腹膜外小血肿,1例复发,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单孔法微型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内环口高位缝扎术安全可靠、创伤小、美观且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缝扎术腹股沟斜疝20011.8~2012.8,我院应用腹腔镜行疝内环缝合治疗腹股沟斜疝93例,效果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93例,男81例,女12例。
年龄1.5-12岁,平均 6.5 岁。
右侧79例, 左侧14例,双侧8例。
单侧斜疝中3例,术中发现6例对侧存在隐性疝。
入选病例标准:年龄<14岁,无心肺疾病;无呼吸道感染;无嵌顿病史。
1.2 手术方法本组患儿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平卧位,适当调整手术床,使内环口暴露良好。
常规消毒铺巾后,脐环内做5mm切口,气腹针穿刺建气腹,使腹内压维持在6~10mmHg,置入5mm螺纹trocar,30°腹腔镜,镜下探查患侧内环口,观察对侧内环口闭合情况。
在腹壁腹横纹水平,内环口上缘对应12点处作为穿刺点,用20ml注射器针头刺破局部皮肤作为穿刺标记,沿标记刺入无钩穿刺针到内环口上缘的腹膜外,在腹膜外间隙沿内环口内侧缘半周潜行,越过输精管(或圆韧带)精索后面针尖转向外侧,跨过精索(或圆韧带)血管到内环口下方中点,穿刺针刺破腹膜进入腹腔内,退出针芯,从鞘内导入一根7号丝线,退出针鞘,注意避免把线带出来。
从原穿刺点刺入另外一根穿刺针至内环口腹膜后,从外侧缘腹膜外间隙半周潜行至出线点进入腹腔,钩针确切钩住线尾,将针和线一并退出,解除气腹,挤出阴囊或大阴唇内积气,检查无误后收紧缝线打结并埋于皮下,重建气腹观察,如果内环闭合紧密,阴囊或大阴唇不受腹压影响再次出现积气隆起,证明结扎可靠,否则有日后复发的可能,要再次加强。
染的预防,结果术后并发腹腔脓肿,肝脓肿,以致全身衰竭而死亡。
排除原发疾病引起感染后,同时注意静脉导管性感染,其主要表现是突然的寒战,高热,体温骤然达39~40℃,初次发作常误认为输液反应。
当出现上述反应又查不出其他原因时,应果断拔除导管,剪下静脉内一小段作细菌培养,以便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
近年研究显示,谷氨酰胺可为肠黏膜提供营养底物,并可能改善肠血流供应,预防或减轻肠屏障损伤,防止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在控制禁食病人肠道感染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2]。
3.4 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一旦明确诊断为肠瘘,首先给予基本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保持引流通畅,加强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经过3~4周的病情稳定期,大多肠瘘可以自愈。
肠瘘早期有下列情况者需手术治疗:①肠瘘引流不畅形成弥漫性腹膜炎;②出现小肠梗阻;③小肠穿孔;④腹内脓肿形成;⑤伴腹腔内出血等。
对于不能自愈的肠瘘,如唇状肠瘘,瘘的远端有梗阻,2个以上的多发肠瘘,继发于肿瘤结核、克隆病的肠瘘,一般在充分引流2~4个月后手术较为适宜。
手术方式首选瘘口部位病变肠管切除再吻合。
对复杂性肠瘘应进行全面检查,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避免不必要的二次手术。
肠瘘病人在围术期应注意做好全身支持治疗,为手术及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制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1] TownsendCM,BeauchampDR,EversMB,etal.Sabistontextbookofsurgery.16thed.Philadephia:SaundersCompany,2001.873~916. [2] 秦新裕,刘寒.肠内营养与胃肠动力.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81.[3]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7.(收稿日期 2008-05-24)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56例王育生 郭献庭河南洛阳轴承集团公司总医院腹腔镜外科(471003)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其传统的治疗方法为疝囊高位结扎术。
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09月10月至2011年5月22例患儿行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22例全部治愈。
手术时间单侧3~7min,平均 5min;双侧7~16min,平均12min 。
术后住院1~3d。
随访6~19个月,无一例复发。
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效果好、恢复快、损伤小、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及术中能探查对侧隐匿性疝等优点。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儿童;腹腔镜辅助;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59-01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已广泛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
2009月10月至2011年5月我院行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22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2例中男15例,女7例, 0.8 ~2岁;右侧斜疝11例,左侧8例,双侧4例。
19例单侧斜疝中5例发现对侧隐性疝。
1.2手术方法:采用气静复合气管插管全麻,取患侧下腹部耻骨结节上横行顺皮纹小切口,相当于腹股沟外环口所在体表投影上,切口长约1~1.5 cm。
用皮肤拉钩用血管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及浅筋膜后,找到外环口的精索提睾肌筋膜。
钝性分离提睾肌和固有鞘膜,直至提出疝囊,将疝囊周围组织钝性分离至疝囊颈部,显露腹膜外脂肪后打开疝囊,置入30度或50度镜后用2号丝线在高位处结扎疝囊,同时建立气腹及采取头低脚高位约15度。
气腹压力维持在8~10mmhg。
用镜头探查对侧内环口,如对侧存在隐性疝,可见疝囊被气体充盈隆起,内环口开放。
明确后撤镜,适当轻压腹部排出腹腔内气体后用2号丝线高位结扎疝囊,在结扎线远端2mm处用2-0可吸收线缝扎疝囊。
牵拉同侧睾丸使精索复位,切口皮肤用记忆合金线皮内缝合。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至今收治的130例小儿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研究组(100例)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便、取材容易、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小儿腹股沟疝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标签: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小儿腹股沟疝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laparoscopic hernia sac high ligation and application value for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inguinal hernia. Methods:select our hospital since 2008 were treated 130 cases of pediatric inguinal hernia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in accordance with the time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control group (30 cases)using simple ligation of hernia sac high;Group (100 cases)with laparoscopic hernia sac high ligation,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Results:the team of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具有可比性。
腹腔镜手术与普通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对比分析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国内广为开展。
但相对于常规1cm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其优势仍存在异议。
对于一侧手术对侧存在“鞘状突未闭合”者,其命名尚不统一,发生率少见报道。
本文通过两种手术方法的对比,对此类问题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共200例,随机选取同一时期病人,均为男性,年龄6月~6岁。
根据确切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结合超声检查,均诊断为单侧腹股沟斜疝(左侧或右侧)。
选取病例除外对侧曾有或怀疑有腹股沟斜疝病史者,根据家长意愿选择术式而分成腹腔镜组与常规手术组。
为便于比较,两组病人样本相同,均为100例,腹腔镜组右侧66例,左侧34例。
常规手术组右侧85例,左侧15例。
二、手术方法腹腔镜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脐正中纵0.5cm切口,开放置入第一trocar,建立co2气腹。
于脐左侧腹直肌外缘处,置入0.3cm trocar,作为操作孔。
腹腔镜下,应用带线雪橇针,腹膜外绕内环口,缝合一周,避开精索血管及输精管,体外打结,高位结扎疝囊。
如患侧阴囊内有积气,结扎前将积气挤入腹腔。
探查对侧,如存在鞘状突未闭合,予以同时治疗,操作方法相同。
常规手术组: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取外环体表投影处1cm横切口,分开浅筋膜,提出精索,分开提睾肌,找到疝囊,高位结扎。
结果两组病例均获治愈,无复发病例,无切口或穿刺孔感染等并发症。
腹腔镜组100例,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共44例,发病率44%。
其中右侧66例,29例存在左侧鞘状突未闭合,发病率43.93%。
左侧34例,15例存在右侧鞘状突未闭合,发病率44.12%,均同时手术治疗。
1例左侧腹股沟斜疝患儿,术中探查未见右侧存在明确鞘状突未闭合,但术后13月出现右侧鞘膜积液,考虑为右侧未闭合鞘状突开口过小,术中未能发现。
故将此例亦归入对侧鞘状突未闭合病例中。
常规手术组100例均未做对侧探查,术后共有4例对侧发病,发病率4%。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研究(附80例报告)冷观强(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四川 内江 641100)摘要: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和处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03月实施微型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80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 随访时间2年。
结果 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术中出血少。
一侧平均手术时间12min, 两侧平均手术时间20min,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疝8例(10%),术后复发1例(1.25% )。
住院3-4d, 目前尚无并发症病例。
结论 应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疝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是安全可行的,且创伤小,操作简单,操作时间短,不易复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可以发现并处理对侧隐匿性疝,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中图分类号:R 656.2 文献标识码:B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多为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合或闭合不全所致,多不能自愈,国内外学者主张只要诊断明确,无手术禁忌症,均行手术治疗[1]。
既往多行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或腹横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
但此两种术式均需解剖腹股沟管,对精索损伤大,术后并发症多。
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现在有条件的医院已开展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我院自2010年3月-2012年03月已完成80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78例,女2例。
年龄1岁-14岁,其中单侧68例, 双侧12例;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疝8例,占10%。
1.2手术器械手术器械包括微型腹腔镜(直径0.5 cm)一条 、尼绒线(0/3)一根、5 mm 穿刺套管两个、操作钳(直径0.5cm) 一把及尖端带孔的钢针(雪橇针)一根。
1.3手术方法全麻成功后,取臀部抬高头低位。
在脐上缘用尖刀切一约0.5cm小口,气腹针建立气腹(气腹压力7-9 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