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孔子像于芝佛院》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73 KB
- 文档页数:2
李贽诗指要四题作者:张建业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1期〔摘要〕李贽是位思想家,不以诗名。
但其诗作具有鲜明的个性,沉挚的情思,并包含着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显示出诗人的真诚和思想家的独特眼光。
文章通过对李贽几首诗作的指要,以探讨其诗歌的独特品格。
〔关键词〕李贽;诗歌;指要〔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9)01-0081-07一《薙发》空潭一老丑,薙发便为僧。
愿度恒沙众,长明日月灯。
其二有家真是累,混俗亦招尤。
去去山中卧,晨兴粥一瓯。
其三为儒已半世,贪禄又多年。
俗证无生忍,尽抛妻子缘。
其四大定非关隐,魂清自可人。
而今应度者,不是宰官身。
本诗写于万历十六年(1588)。
见《焚书》卷六。
薙(tì)发,即剃发,这里指落发为僧。
万历十三年(1585),李贽从黄安迁居麻城,先住在周思久的女婿曾中野家。
后由周思敬出资买下县城两家民居,改建成维摩庵,供李贽居住。
万历十六年夏,李贽于维摩庵落发为僧,但却留着长长的胡须。
这年初秋,李贽徙居龙潭湖芝佛院,《薙发》即作于此时。
李贽为什么要落发?他自己说:“卓吾子之落发也有故,故虽落发为僧,而实儒也。
”[1](《初潭集·自序》)什么“故”?真像李贽说的“而实儒也”吗?或者像此诗中说的“薙发便为僧”,真的要当和尚吗?其实,李贽在给友人的信中,把他“落发”的原因说得是非常清楚的。
他说:“其所以落发者,则因家中闲杂人等时时望我归去,又时时不远千里来迫我,以俗事强我,故我剃发以示不归,俗事亦决然不肯与理也。
又此间无见识人多以异端目我,故我遂为异端以成彼竖子之名。
兼此数者,陡然去发,非其心也。
”[2](《焚书》卷2)又说:“又今世俗子及一切假道学,共以异端目我,我谓不如遂为异端,免彼等以虚名加我,何如?夫我既已出家矣,特馀此种种(指头发)耳,又何惜此种种而不以成此名耶?”[3](《焚书》卷1)李贽的朋友刘东星也说李贽“虽弃发,盖有为也。
《蒹葭》蒹葭苍苍(1),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2),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3),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4),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5),白露未晞(6)。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7)。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8)。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9)。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11)。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12)。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13)。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4)《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米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咼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雪歌送武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忽如一夜春风来, 散入珠帘湿罗幕, 将军角弓不得控, 瀚海阑干百丈冰, 中军置酒饮归客, 纷纷暮雪下辕门, 轮台东门送君去, 山回路转不见君,胡天八月即飞雪。
千树万树梨花开。
狐裘不暖锦衾薄。
都护铁衣冷难着。
愁云惨淡万里凝。
士口耳王壬王壬匕辛处胡琴琵琶与羌笛。
风掣红旗冻不翻。
《为人民服务》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2、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原文及鉴赏【导语】:〔明〕李贽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明代-李贽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
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
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
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蒙聋而听之。
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
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己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
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
既从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对照翻译: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人们都认为孔子是大圣人,我也认为他是大圣人;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
人们都认为道家学说和佛教是邪门歪道,我也认为它们是邪门歪道。
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但是人们并不真正知道什么是大圣人和邪门歪道,而是因为听熟了父亲和老师的教导;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父亲和老师也并不真正知道什么是大圣人和邪门歪道,而是因为听熟了前辈儒家的教导;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
前辈儒家也并不真正知道什么是大圣人和邪门歪道,而是因为孔子有这样的话。
其曰:“孔子说:“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
圣人我是不能达到的”,就说这是孔子自己谦虚。
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孔子说“攻击不合正道的学说”,就说这必定是指道家学说和佛教。
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蒙聋而听之。
前辈儒家主观揣测说的话,父亲和老师就沿袭着传诵下来,后生小子更是迷迷糊糊地盲目听从。
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大家异口同声认定这是不可改变的;千年一律,不自知也。
千百年来一直就是这个规矩,自己也弄不清究竟是什么道理。
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己知其人”;不说“仅仅背诵他的话”,而说“已经了解了他这个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译文
翟佳俊
【期刊名称】《新读写》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人们都把孔子当做大圣人,我也认为孔子是大圣人;(人们)都把佛老
思想视为异端,我也认为佛老思想是异端。
人们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异端的区别,是从父亲和老师的教导中熟知的;父亲和老师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异端的区别,是从儒学先辈的教导中熟知的;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翟佳俊
【作者单位】上海市格致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2
【相关文献】
1.马蹄寺千佛洞第1窟“梨车”榜题释论——甘肃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1窟北
朝壁画考(一)2.芝佛院里的《观音问》3.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发微4.走出文
化发展的历史误区——读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文5.走出文化发展的历史
误区——读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题《题孔子像于芝佛院》课型常态课课时 2 主备教师尹红艳总课时教学目标实现目标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文言词汇、名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道理,评价历史名人,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重点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道理,评价历史名人,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有效导入导入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李贽.导入方式:简介李贽的经历导入.导入内容:传统的五伦关系是这样排列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友。
可是在封建制统治的明王朝,有一个胆大包天的人在他的《夫妇论》里,将五伦关系作了重新排列:夫妇、父子、兄弟、师友、君臣。
这个人后来被迫害死于狱中,他就是著名的思想家李贽。
导入策略:用李贽的经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起阅读兴趣.有效精讲精讲目标:通过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精讲方式:引导式提问式精讲策略:在问题中让学生把握课文,抓住中心.精讲内容:1.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要驳斥的主要论题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又是什么?明确:驳斥的主要论题是“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
要达到的目的是揭示历代儒家之徒盲目尊孔的荒谬无知。
2. 作者是如何证明“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这一论题是虚假的?明确:文章全用反语,层层剥开了“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的原因。
这就是万口一词,千年一律,陈陈相因,从不以为非,不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更可笑的是人人相信,人人却又不是真知,只不过是儒家的先辈这样说,父师跟着这样说,大家也跟着这样说罢了。
“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就是这么一滑稽可笑的情状。
作者还巧妙地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孔子的原话搬出来。
原来“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无非是断章取义,完全是因为主观臆断了孔子的“圣则吾不能,我学不而教不倦也”与“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阅读训练及答案题孔子像于芝佛院阅读训练及答案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李贽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
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
其曰圣则吾不能①,是居谦也。
其曰攻乎异端②,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亿度③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④而听之。
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
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⑤。
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
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注:①圣则吾不能:见《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②攻乎异端:出《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关于异端,杨伯峻说:孔子之时,自然还没有诸子百家,因之很难译为不同的学说,但和孔子相异的主张、言论未必没有,所以译为不正确的议论。
(《论语译注》)③亿度(duó):主观猜测。
亿,通常写作臆。
④矇聋:目不明曰矇,耳不聪曰聋。
这里指道学后辈小子们只知听信儒先父师之言而不会独立思考,如同瞎子、聋子。
⑤知之为知之:《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里指出道学家们只取孔子原话的上半句,装得一切都知,实则是强不知以为知。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孔子有是言也是:此B.是居谦也居:处于、表示C.儒先亿度而言之亿:通臆、臆断D.强不知以为知强:有余、略多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与夭其稚枝中的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亦从众而事之B.既从众而圣之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3.翻译下面两句话①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译:②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而听之译:4.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论的主要论题是什么?是用什么来批驳的?答:5.作者最后一段连用四个从众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病梅馆记》教案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写作手法。
积累相应的实词、虚词。
法的运用。
意图,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九州生气恃风雷”一诗,诗作想象奇异,奔放豪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热切盼望新兴社会力量出现,一扫死气沉沉家,文学家龚自珍。
今天,我们来学习龚自珍的一篇小品文《病梅馆记》本文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引起读者深思。
作者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含意隽)诏(zhào))遏(è)暇(xiá)下注释,疏通文意。
病梅原因。
病梅的行动和决心。
辟馆病梅的苦心。
深入体会。
喻,进行分析。
才进行摧残。
遭到压抑。
量被扼杀。
受扼杀,迫害。
通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就一些重点语句、段落进行讨论。
起笔先写梅的产地?,喻天下人才多,“皆”字隐示产梅之盛。
”,“疏和密”,“欹和正”对照着写有什么作用?了病态社会的病态的评梅标准,实则是统治阶级选择人才的标准。
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当局者忌恨和扼杀那些变为委曲,邪侫,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
心知其意”却不敢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的原因是什么?默许这一标准,却不敢出开用这一标准云衡量“天下之梅”,实际是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目的直接暴露出来。
的帮凶的具体做了什么?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作者发出了“誓疗”的决心,具体是怎样疗梅的呢?,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文的“誓”呼应,表达了作者疗梅必见成效才罢休的决心。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无不表现作心情,这也正是他民主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句有力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作者有“疗梅”的决心却自责能力渺小,以感叹领起,抒发了自己的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培养人才,这几点是有积极意义的,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社会奋斗不息的决心。
”志”?常见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讲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志”在“物”中,写的是“物”实则读“志”。
山东省济宁市二〇二四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考试时间120分钟,共10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然后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3.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
4.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
务必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积累: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咚!咚!咚!”不远处传来一阵牛皮大鼓声,参加竟渡..的18条龙船缓缓(露相/亮相):这些体形狭长的“水上蛟龙....。
只见..,龙须飘飘,威风凛凛..”龙头高昂,①,龙睛闪烁一艘25米长的龙船上,40多位汉子摩拳擦掌:鼓手站在船中央,手上的鼓棒稍稍抬起,时刻准备着击鼓鸣响;划手们身体前倾,双手推桨,严阵已待....;船头和船尾处的舵手看起来十分(淡定/淡泊),他们望着远处的弯道,若有所思。
突然,“哗”的一声哨响,龙船上的几十支桨应声而动,②,河道里瞬间泛起惊.滔.骇浪..。
河面上发出鼓号震天,河呼边的看台上有将近2000余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竟渡威风凛凛.(lín)B.蛟.(jiāo)龙摩拳擦掌C.闪烁.(shuò)严阵已待D.舵.(duò)手惊滔骇浪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亮相淡定B.露相淡泊C.亮相淡泊D.露相淡定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①龙尾翘起②船如脱缰的马一般向前冲去B.①翘起龙尾②船如离弦的箭一般向前冲去C.①翘起龙尾②船如脱缰的马一般向前冲去D.①龙尾翘起②船如离弦的箭一般向前冲去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河面上发出鼓号震天,河畔边的看台上有2000余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B.河面上鼓号震天,河畔边的看台上有将近2000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C.河面上鼓号震天,河畔的看台上有将近2000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D.河面上发出鼓号震天,河畔的看台上有2000余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键入文字]
高二语文《病梅馆记》暑假测试题(含答案)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语文《病梅馆记》暑假测试题(含答案),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一、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恃无恐(shì) 万马齐喑(yíng)
B.斫直(zhuó)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zhù)
C.以梳为美(shū)明告鬻梅者(yù)
D.以欹(qí)为美遏其生气(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甘受诟厉(辱骂) 明诏大号(告诉,一般指上告下)
B.遏其生气(阻碍) 夭梅病梅(使动词,使病)
C.斫其正(砍)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
1。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阅读答案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贽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
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
其曰“圣则吾不能①”,是居谦也。
其曰“攻乎异端②”,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亿度③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④而听之。
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
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⑤”。
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
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注:①圣则吾不能:见《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②攻乎异端:出《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关于“异端”,杨伯峻说:“孔子之时,自然还没有诸子百家,因之很难译为‘不同的学说’,但和孔子相异的主张、言论未必没有,所以译为‘不正确的议论’。
”(《论语译注》)③亿度(duó):主观猜测。
亿,通常写作“臆”。
④矇聋:目不明曰矇,耳不聪曰聋。
这里指道学后辈小子们只知听信儒先父师之言而不会独立思考,如同瞎子、聋子。
⑤知之为知之:《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里指出道学家们只取孔子原话的上半句,装得一切都“知”,实则是“强不知以为知”。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孔子有是言也是:此
B.是居谦也居:处于、表示
C.儒先亿度而言之亿:通“臆”、臆断
D.强不知以为知强:有余、略多
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与“夭其稚枝”中的“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亦从众而事之
B.既从众而圣之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3.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译:
②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而听之
译:
4.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论的主要论题是什么?是用什么来批驳的?
答:
5.作者最后一段连用四个“从众”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D(勉强)
2.D
3.①孔子说的攻击不同意见,并不一定是老庄和佛学②父辈和老师们按照他们的父辈和老师教导而不加思考的诵读,后辈小子们像聋子和瞎子一样只知听信父师之言而不独立思考。
4.论题是:“人”与“吾”皆以孔子为大圣,以老、佛为异端。
以孔子自己的话作为材料,揭穿世代相传的所谓“大圣”
和“异端”,只是先儒们的“亿度之言”,与孔子的话并不一样。
这样,就以为力的论据,驳倒了对方的言论。
5.短短的几句话中,连上个“从众”,意在反复申明,事孔子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仅仅是一种“从众”行为。
因为作者“虽有目,无所用矣”(意思为虽然看清楚了事实真像,但由于世俗昏聩,有眼睛也是无用的),所以把这些话题在“孔子像”上,与其说是“事之”,不如说是“批之”。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