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案件与希腊人的法 哲学
- 格式:doc
- 大小:84.51 KB
- 文档页数:14
第1篇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复仇女神是一位正义的化身,她们的名字分别是艾里斯、奈克塔和提西福涅。
她们负责监督人类的正义,对那些犯下恶行的罪人进行复仇。
然而,在古希腊的法律实践中,复仇女神的法律案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真实发生过的一系列案件。
本文将探讨一起古希腊复仇女神法律案件的始末。
一、案件背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雅典城邦正值繁荣时期。
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
其中,一起由复仇女神引发的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起案件的当事人名叫阿里斯托芬,他是一位富有的商人。
在一次商业交易中,阿里斯托芬与另一商人赫拉克勒斯发生了争执。
赫拉克勒斯指责阿里斯托芬在交易中存在欺诈行为,而阿里斯托芬则坚称自己并无过错。
这场争执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法律诉讼。
二、案件经过1. 起诉赫拉克勒斯向雅典法庭提起诉讼,指控阿里斯托芬在交易中欺诈。
他提供了大量证据,包括证人证言、交易合同等,以证明阿里斯托芬的罪行。
2. 阿里斯托芬的辩护面对赫拉克勒斯的指控,阿里斯托芬进行了有力的辩护。
他否认了赫拉克勒斯的指控,并提供了自己的证据。
他认为,交易过程中双方都存在过错,因此不应将责任归咎于他。
3. 法庭审理法庭审理过程中,双方证人纷纷出庭作证。
经过激烈的辩论,法庭认为赫拉克勒斯的指控证据不足,判决阿里斯托芬无罪。
4. 复仇女神的介入然而,在判决结果公布后,复仇女神艾里斯和奈克塔认为法庭的判决有失公正。
她们认为,赫拉克勒斯在交易中并未欺诈,而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于是,复仇女神决定亲自介入案件,为赫拉克勒斯伸张正义。
三、复仇女神的法律行动1. 艾里斯的行动艾里斯认为,阿里斯托芬在交易中存在欺诈行为,应当受到惩罚。
她暗中指使赫拉克勒斯向雅典最高法庭提起上诉。
2. 奈克塔的行动奈克塔则认为,法庭的判决有失公正,应当重新审理。
她向雅典议会提交了一份请愿书,要求议会重新审查此案。
3. 提西福涅的行动提西福涅则认为,赫拉克勒斯在交易中并未欺诈,阿里斯托芬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欺诈。
第1篇一、背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雅典城邦正值黄金时代,城邦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
其中,雅典公民与波利克里托斯之间的纠纷就是一例。
波利克里托斯,雅典一位富有的商人,因经营不善,欠下巨额债务。
为了逃避债务,他逃往异邦。
然而,波利克里托斯的债务却给他的债权人——雅典公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维护自身权益,雅典公民将波利克里托斯告上法庭。
二、案情简介本案涉及的主要当事人有:1. 原告:雅典公民2. 被告:波利克里托斯3. 第三人:波利克里托斯的妻子、子女和债权人本案的主要争议焦点在于:1. 波利克里托斯是否具有逃避债务的行为?2. 如果波利克里托斯具有逃避债务的行为,他是否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法庭审理1. 证据原告方提供了以下证据:(1)波利克里托斯欠下的债务明细(2)波利克里托斯逃往异邦的证明被告方则对原告方的证据提出质疑,认为波利克里托斯并非故意逃避债务,而是因为生活所迫。
2. 证人原告方提供了以下证人:(1)波利克里托斯的债权人(2)波利克里托斯的邻居被告方则提供了以下证人:(1)波利克里托斯的妻子(2)波利克里托斯的子女3. 法庭辩论原告方认为,波利克里托斯逃避债务的行为违反了雅典的法律,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被告方则认为,波利克里托斯并非故意逃避债务,而是因为生活所迫,请求法庭予以宽容。
四、法庭判决经过审理,雅典法庭认为:1. 波利克里托斯逃避债务的行为确实存在,违反了雅典的法律。
2. 考虑到波利克里托斯的生活困境,法庭决定从轻处罚。
判决结果如下:1. 波利克里托斯应立即返回雅典,偿还债务。
2. 波利克里托斯需支付一定的罚金,以弥补债权人的损失。
3. 波利克里托斯在偿还债务期间,不得离开雅典。
五、案例分析本案反映了古希腊法律体系的特点: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不得逃避债务。
哲学案例故事
在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叫做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哲学家,他提倡人们通过思考和内省来追求真理和智慧。
有一天,苏格拉底在雅典的一个市场里遇到了一个卖雕刻刀的小贩。
这个小贩告诉苏格拉底,他的雕刻刀非常锋利,可以雕刻任何东西。
苏格拉底对这个小贩说:“那么,请你用你的雕刻刀雕刻一下你自己吧。
”
小贩听了苏格拉底的话,愣了一下,然后他开始试图用他的雕刻刀雕刻自己。
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人不是一块木头,人是有思想的,不能像木头一样被雕刻。
苏格拉底通过这个案例故事向人们传达了一个哲学思想,即人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和经验来认识自己,而需要通过思考和内省来理解自己的本质和意义。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内省,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这个案例故事也反映了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和世界。
哲学家们通过思考和探讨这个问题,试图找到真理和智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第1篇一、引言西方法律体系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演变,形成了丰富的法律思想和理论。
其中,法自然主义、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实证主义等法律学派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西方法律各学派案例的分析,探讨各学派的法律思想和实践。
二、法自然主义案例法自然主义认为,法律源于自然法,是自然理性的体现。
以下为一例法自然主义案例:案例: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时期,柏拉图主张法治,反对人治。
他认为,法律是自然理性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秩序的保障。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哲学家王”的理念,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理解自然法,成为真正的统治者。
分析:柏拉图的案例体现了法自然主义的思想。
他认为,法律源于自然法,是自然理性的体现,是人类社会秩序的保障。
这一观点对后世法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理性主义案例理性主义认为,法律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以下为一例理性主义案例:案例: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法的精神》中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他认为,国家权力应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相互制约,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分析:孟德斯鸠的案例体现了理性主义的思想。
他认为,法律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三权分立的理念对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实用主义案例实用主义认为,法律是一种工具,其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满足社会需求。
以下为一例实用主义案例:案例:美国法学家罗斯科·庞德在《法律的任务》中提出了法律现实主义理论。
他认为,法律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维护社会秩序。
分析:庞德的案例体现了实用主义的思想。
他认为,法律是一种工具,其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满足社会需求。
这一观点对现代法律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实证主义案例实证主义认为,法律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其本质可以通过实证方法进行研究。
以下为一例实证主义案例:案例:英国法学家霍姆斯在《普通法》中提出了“法律即经验”的观点。
在爱琴海的旁边,有一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希腊首都雅典(Athens)。
它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
雅典市内多小山,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过。
雅典是希腊最大的城市,面积90万公顷。
雅典是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历史古城。
相传, 古时候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与海神波赛顿为争夺雅典的保护神地位,相持不下。
后来,主神宙斯决定:谁能给人类一件有用的东西,城就归谁。
海神赐给人类一匹象征战争的壮马,而智慧女神雅典娜献给人类一颗枝叶繁茂、果实累累、象征和平的油橄榄树。
人们渴望和平,不要战争,结果这座城归了女神雅典娜。
从此,她成了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因之得名。
后来人们就把雅典视为“酷爱和平之城”。
雅典对欧洲及世界文化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多年,自古有“西方文明的摇篮”之美誉。
在古代希腊,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然而,这位一生热爱智慧、追寻美德和知识的人却被雅典人经过民主的审判判处死刑,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悲剧呢?根据柏拉图的记述,苏格拉底是一位爱智慧的哲学家,善于雄辩。
但是苏格拉底在宗教信仰上和雅典人民发生了冲突。
在古代希腊,人民除了信奉奥林匹亚山的神以外,整个城邦还信奉自己专有的神,在雅典是“说理”女神倍多和议会之神宙斯阿戈拉奥斯,这是雅典民主的象征。
但是苏格拉底却不信奉这两个神,因为他鄙视雅典的民主和议会制度。
苏格拉底遭到了起诉。
起诉苏格拉底的是雅典的三个公民,一个代表演讲家,一个代表诗人,一个代表手工艺人和政治领袖。
控告苏格拉底的起诉书称苏格拉底是个做坏事的人,因为他腐蚀青年,教导他的年轻朋友蔑视现行制度,使得他们强暴起来。
不相信国家所信奉的神,而相信还有其他新的精神存在。
苏格拉底的案件由来自社会各阶层的500名陪审员组成的法庭来审理。
由于陪审员们常常被口才折服,常常忘记了正义,而苏格拉底的能言善辩是赫赫有名的。
第1篇一、背景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其法律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然而,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却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潮。
本文将以苏格拉底之死这一著名法律案例,探讨古希腊法律与社会道德的关系。
二、案情简介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
他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而闻名。
然而,他的哲学思想却引起了当时雅典社会的强烈反响。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灵”和“腐蚀青年”的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苏格拉底本人并未进行有力的辩护,他坚持认为自己的行为并无过错,并表示接受判决。
最终,苏格拉底饮鸩而死,享年70岁。
三、案件分析1. 案件背景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时期,然而,民主制度并非完美。
当时雅典社会存在许多弊端,如贫富差距、政治腐败等。
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思想触动了当时的道德观念,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2. 案件焦点(1)不敬神灵苏格拉底被指控不敬神灵,主要原因是他不承认雅典神庙中供奉的神灵,并声称自己认识的神比雅典人更神圣。
然而,在古希腊,神灵被视为至高无上,不敬神灵被视为严重的罪行。
苏格拉底的行为触犯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因此被判处死刑。
(2)腐蚀青年苏格拉底被指控腐蚀青年,主要原因是他的学生中有些人犯下了罪行。
然而,苏格拉底始终坚持自己的哲学思想,认为自己的行为并无过错。
他认为,自己只是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寻找真理。
然而,在当时的雅典社会,这种行为被视为腐蚀青年,因此也被判处死刑。
3. 案件影响苏格拉底之死对古希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古希腊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其次,它促使人们反思民主制度的弊端;最后,它为后世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法律与社会道德的关系1.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在古希腊,法律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苏格拉底之死表明,当时的法律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导致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从苏格拉底之死看希腊法的悲剧│梁治平自然而然的写作,无需分门别类,量力而读;自然而然的写作,只关乎基本的智慧,只关乎所有之根。
梁治平先生《法辨》一书,即为明例。
今选其中一篇,“恰好”作为一个虚假节日的实在激励。
作者:梁治平原载《读书》1987年8月号,收录于《法辨》一书中,新版马上就可以买到了。
老规矩:认准新民说……其实,原无所谓“希腊法”,有的只是希腊各个城邦的法律。
尽管如此,有些基本特征是它们共有的,人们在这样的意义上谈论希腊法,也在这种意义上把雅典的法律看作希腊法的代表。
公元前399年的一个春日,数百名雅典公民聚于一处,对一个名叫苏格拉底的街头演说家进行审判。
审判的结果,被告被判处死刑。
那一年,苏格拉底70岁。
后来,一位曾领受过苏格拉底的教诲,并且亲历了那场审判全过程的年轻人,用朴实的语句记述了苏格拉底当时所做的申辩,以及他在生命的最后时日里与朋友们极为动人的对话(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
严群译,商务印书馆,1983。
本文关于苏格拉底案的叙述,主要参考该书,包括译者撰写的“提要”和“译后话”)。
关于苏格拉底的死,我们的知识主要是从那里来的。
之前提及的那本书,之后将反复出现苏格拉底的罪名有二:一是慢神和引进新神,二是蛊惑和败坏青年。
控诉者是三个普通的雅典公民,一名迈雷托士,地方诗人,拙劣的悲剧和歌曲作者;一名赖恳,演说家和修辞学家;一名安匿托士,硝皮匠或制革匠。
审判者是由501名雅典公民组成的陪审法院。
这是典型的雅典审判方式。
苏格拉底被控的罪,既是宗教的,又是政治的,而在当时的希腊城邦,宗教生活与公民生活本来就密不可分。
根据雅典法律,对包括这类罪行在内的一大批刑事犯罪,每个公民都有权提出控告(甚至这还是公民的一项职责)。
这种规定不但体现了古典城邦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而且表明了雅典城邦政体的民主性质。
这种民主精神,自从公元前6世纪的梭伦改革以后,在雅典政治生活中基本上占据主导地位,而在伟大的伯里克利时代,真正被发扬光大,臻于极境了。
第1篇一、背景公元前399年,古希腊雅典城邦发生了一起著名的法律案件——苏格拉底案。
这场案件不仅涉及到苏格拉底个人的命运,更深刻地反映了古希腊民主政治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以下是案件的基本背景:苏格拉底(Socrates),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他以其独特的问答式教学法和对道德、伦理的探讨而闻名。
然而,他的言行却引发了雅典城邦的强烈不满。
案件起因于一些人对苏格拉底的指控,他们认为苏格拉底不敬神、腐蚀青年。
在古希腊,不敬神是一种严重的罪行,而腐蚀青年则意味着破坏城邦的未来。
面对这些指控,苏格拉底决定接受法庭审判。
二、案件经过1. 审判程序苏格拉底案在雅典的法庭上进行了审理。
审判过程中,原告向法庭陈述了苏格拉底的罪行,而苏格拉底则为自己辩护。
以下是案件的主要过程:(1)原告陈述:原告指控苏格拉底不敬神、腐蚀青年。
他们认为苏格拉底不尊重雅典的神,甚至提出新的神论;同时,苏格拉底与年轻人交往过密,诱导他们走向邪路。
(2)苏格拉底辩护:苏格拉底承认自己不敬神,但他认为这是出于对真理的追求。
至于腐蚀青年,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只是在启发年轻人思考,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观。
他认为,一个城邦的繁荣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探索。
(3)陪审团审议:在审判过程中,陪审团对苏格拉底的罪行进行了审议。
最终,陪审团以280票对221票的结果,判决苏格拉底有罪。
2. 刑罚与反抗(1)判决结果: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在古希腊,死刑通常是通过喝毒药的方式来执行的。
(2)反抗与死亡:面对死刑判决,苏格拉底表现出极大的冷静。
他认为,法律虽然不完美,但作为公民,他必须遵守。
在服刑前一天,苏格拉底与朋友和弟子们告别,然后喝下了毒药,从容地结束了生命。
三、案件影响苏格拉底案在古希腊乃至整个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案件的主要影响:1.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苏格拉底案揭示了古希腊民主政治下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矛盾。
苏格拉底因追求真理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引发了人们对法律公正性的质疑。
古希腊的悖论的半费之诉案-V1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源头,它对于人类智慧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在古希腊哲学中,悖论是经常出现的话题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则古希腊悖论—半费之诉案。
一、什么是半费之诉案半费之诉案又称为“半方提诉案”,是希腊哲学家德摩克利特所创造的一则悖论故事,据说这个悖论源于一宗庭院纠纷。
二、故事情节故事讲述的是这样一件事:在公元前515年时,一个人在购买一座庭院时不肯支付全部的费用,声称庭院的墙只有半边是他的,而另一半属于邻居。
于是,庭院的归属权变成了一个争议的对象。
三、悖论内容这个事件之所以成为了著名的悖论,是因为德摩克利特使用了逻辑上的辩证法来解释这个事件。
他说道:“庭院的一半是属于那个人的,但是这个人不肯支付全部的费用,那么庭院的归属权就无法确定。
”这个悖论的问题在于,如果庭院的一半确实只归属于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只需要支付一半的费用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庭院并不是单纯地分割为两半,而是有点重合,那么费用归属权就会变得非常棘手,让人无法下结论。
四、悖论的意义半费之诉案是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故事,它思考的是人类法律的逻辑漏洞,以及辩证法的存在。
虽然这只是一宗故事,但它确实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让后代的哲学家、律师和学者们在此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探讨法的精神、哲学观念以及逻辑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现实中的问题也有可能无法完美解决,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逻辑有问题,而是因为真实世界中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无法用单一的逻辑来解决。
总之,半费之诉案是一则充满哲学意味的故事,它表达了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于逻辑、法律、哲学思维等问题的深度探讨。
而这个故事也提示我们,面对复杂的问题就要以开放和多元化的态度去面对,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章节:希腊的一桩案件——希腊的私法制度及其运作主讲人:李晨指导老师:何东副教授希腊的一桩案件——希腊的私法制度及其运作赞恩说:“为了雅典法是如何运作的,我们有必要考察一桩特殊的案件。
”但因为大家应该不会去看这个繁琐的案件。
故在这一章对案件做个梳理和评述。
一、背景法条1.当时的法律规定,雅典的商业贷款必须贷给进出雅典的商业贸易。
2.一项法律规定:“任何雅典人,任何居住在雅典城邦的异邦人,或者任何处于其(雅典)控制之下的人,借钱给未获准相雅典运货的商船,即构成违法。
”3.禁止任何居住在雅典城邦的人直接向除了比雷艾夫斯1港以外的港口运输粮食。
4.这些法规的实施范围:提洛同盟2、雅典的殖民地和附属地。
二、人物介绍德摩斯梯尼3:雅典雄辩家。
1希腊的重要港口和海军基地。
首都雅典的外港,位于希腊雅典西南8公里萨罗尼科斯湾畔,临萨罗尼克湾,是阿提卡大区比雷埃夫斯州的首府。
人口19.6万(1981)。
港口山环岛屏,形势险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港口遭破坏,后重建。
工业有机器制造、化学、造船、冶金和纺织等。
铁路枢纽,有电气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达首都。
博物馆内多希腊、罗马时代的古物。
有海军研究院。
比雷埃夫斯自古就是雅典的港口,如今依然是主要的造船和工业中心,也是地中海沿岸重要的商业港口。
这样说也许大家还没有意识到此港有多么重要,还有一个概念能帮助大家理解,即该港口城市的友好城市是上海。
2公元前478年,雅典组织中希腊、爱琴诸岛和小亚的一些城邦形成新的同盟,同盟金库设在提洛岛,故名“提洛同盟”。
它的目的原是为继续对付波斯联合作战,后成为雅典称霸工具,又称“雅典海上同盟”。
前454年同盟金库迁到雅典。
公元前404年,由于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战败,雅典被迫解散提洛同盟。
3他的父亲是富有的雅典公民,在他7岁时就已去世。
监护人肆意侵吞了他的财产,到他成年时留给他的还不及他应得的十二分之一。
为了索回遗产,德摩斯梯尼向雅典著名的演说家、擅长撰写遗产讼词的伊塞学习演说术。
与监护人的财产纠纷延续了5年,在此期间,他发表了5篇演说词。
胜诉后的德摩斯梯尼成了著名律师,开始代人撰写法庭辩护词,但他更热望成为一名政治家。
30岁时他开始政治生涯,直至逝世,德蒙(下简称德):雅典富翁,德的叔叔,贷钱给普罗塔斯。
普罗塔斯(下简称普):雅典商业投机者,利用德的贷款租海格斯特拉斯的船,准备去叙拉古进粮食后回雅典卖掉,赚取差价。
海格斯特拉斯(下简称海):马塞利亚4居民,在雅典有一艘货船,船员大都是马塞利亚人。
泽诺提米斯(下简称泽):叙拉古人,在被海欺骗后,成为叙拉古当地富人的委托人。
阿里斯托芬(下简称阿);德一开始的委托辩护士。
三、案情(一)从雅典到叙拉古1.“有钱的富人不愿意去变幻莫测的海上冒险,而想要冒险的人又缺少资金。
”5而普就向德申请了贷款,用来从叙拉古往雅典倒卖粮食。
作者在其后提到了德与普合同的性质:“现在我们应该说明一下德蒙为普罗塔斯提供的贷款的性质……如果货物安全抵达雅典,贷款人在抵达后二十天内(这段时间无疑是为了让其有时间卖掉货物)相贷方还清贷款,并22.5%的利息,除海损(即为了挽救船只而将货物抛到海里)外不得有任何折扣。
货物抵达后它们应当被交付给贷方,知道所贷款项全部偿清,如果贷款没有按照规定偿还,贷方可以出售或者质押该货物,如果在支付贷款时出现任何瑕疵,要因瑕疵将贷款人处死,当然,这次交易规定的是普罗塔斯和德蒙一起在雅典销售货物……海上运输的风险是难以听过保险避免的,沉船和或海损的风险要由贷方负责……普罗塔与德蒙的合同不同于拉克雷图斯的合同,它并未规定购买货物从而转换成其他货物。
由此可见希腊法承认船舶抵押、货物担保或质押,以及一种特殊的商业合同,这种合同保证了贷方的钱被用于投资特定货物的明确目的,并遵守购买这样的货物应用来偿还贷款的原则。
”我觉得根据法条,这种未获批准的行为是违法的——“借钱给未获准相雅典运货的商船,即构成违法。
”4当时雅典殖民地。
2.普有钱,海有船。
于是海迅速把船抵押给了某人。
将抵押的钱支付给了船员老乡们。
3.普、海还有一行船员抵达了叙拉古。
在叙拉古,普进了粮食,并支付出口税,后将粮食装运到了船上。
(二)叙拉古的港口1.海趁普在酒馆喝醉,动了发横财的念头。
找到了当地人泽,骗泽说自己有一艘装满粮食的船在港口,并即将去雅典。
海给了泽佣金,希望则为自己寻找贷款。
2.泽相信了海,并从叙拉古富人那里贷了一笔款,把这笔钱交给了海。
此时泽成为叙拉古富人的委托人。
为了保护他得委托人,泽选择与船一起出发。
3.海收到这笔钱之后,立马将钱送到了他得家乡——马塞利亚。
我们可以看到,在海与叙拉古富人的合同中(泽仅是委托人),一旦抵达雅典就是要还贷给叙拉古富人的委托人——泽格斯特拉斯。
同时,普对德的责任也在于货物安全的抵达。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保证人。
”6(三)从叙拉古到雅典1.普、海、泽和一行船员、乘客踏上了归途。
泽遇见了普,第一次听说普有这批货物的事实。
2.泽要海出具一份文件——一份全部转让货物的让与证书。
这份文件被放在同行的乘客即第三人手中。
这种形式(将合同或证书给第三人保管的形式)是“希腊流行的形式”7。
海毫无压力的出具了证明书,因为他只想脱身。
3.海想通过凿船来制造混乱从而逃避责任。
因为“货物的损失会让普罗塔斯和叙拉古人的贷款同时消失。
”但当他付诸实践的时候,不巧被发现,准备跳到小船上逃走,结果直接跳入海中被淹死。
4.与此同时,船有了破损,在普提供赏金、乘客船员的前提下,船暂时进了凯帕列尼亚港口休整。
6(美)赞恩著,于庆生译:《法律的故事》,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125页。
5.在凯帕列尼亚港口中,泽与死去的海带来的船员老乡们——马塞利亚船员们,达成了共识,要将货物开往马塞利亚。
这是因为泽认为依照航线,去马塞利亚会经过叙拉古,可以直接用货物偿还叙拉古人的贷款。
同时,普向在雅典的德进行求助。
德派来了一个讼棍——阿里斯托芬。
但似乎立即被泽买通。
6.凯帕列尼亚港当局决定,该船只必须驶向雅典而且也执行了该协议。
这里港口当局似乎充当的一个仲裁者的角色。
(四)雅典1.到了雅典后,抵押权人占有了船只,普占有了粮食。
泽拒绝承认普的占有,提出他才是货物的占有者。
“诉词表明,雅典法律是将德蒙,而不是普罗塔斯当做所有者的,今天商业国家的法律也是如此。
”2.德蒙虽然占有粮食,但是也被泽起诉了。
泽一共进行了两项诉讼,一是针对普罗塔斯,二是针对德。
针对德的诉讼显然是我在上文分析的,雅典贸易管辖权的特别法令。
事实上,泽对德的诉讼根本不成立,作者在其后也指出了这一点:“很难理解,一项在在叙拉古或者公海上做出的粮食贷款怎么会受到该法律的调整呢?”83.诉讼进行同时,粮食(小麦)价格不断下跌。
情况发生了变化,普已经很难获得利益还要亏本,德甚至要普补其中的差价。
于是普罗塔斯也跑了,因为货物已经被德所占有。
4.缺少普罗塔斯,使得德要证明自己是贷款给普的人都变得困难。
作者比较精辟的分析道:“一个关键的事实是,死去的海格斯特拉斯不可能购买整船粮食。
泽诺提米斯只能通过海格斯特拉斯才能获得权利,但是后者根本没有权利可以转让。
”四、综述遗憾的是,作者最后却虎头蛇尾的说道:“案件是如何判决的,我们并不清楚。
”但是通读之后不难发现,最后的判决应当是有利于泽诺提米斯的。
再仔细分析,作者通过这个案件无非是想说明以下几点:1.雅典商业和海上贸易是十分发达的,调整商业的法律也很发达,各式各样的商业合同和商业习惯,海上贸易中的风险分担,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
从这个案子中显露无疑。
这是作者赞许的方面。
2.救济手段和司法运作程序的部分样貌。
这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凯帕列尼亚港充当了一个仲裁者的角色。
又如作者随手拈来得的诉词,对于举证制度的大致概念(“在普罗斯塔潜逃后,德蒙的案子不确定起来”),作者对雅典司法运作和审判实际出现的漏洞一种嘲讽,都可以从文中略知一二。
这是作者批评的一方面。
3.这两方面到底说明了什么?我认为,作者想说的是:首先,雅典人有比较完善的私法制度,但是在救济程序上却漏洞百出。
其次,在最后几段文字中我们也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到,雅典人的交易规则是罗马私法的滥觞之一。
在这讲述希腊人的法的三章中(包括其后的一章《希腊人的法哲学》),赞恩对希腊人的法律思想、公法、私法到国际法作了广泛的叙述(虽然有的着墨并不多),而且,提出了长期被人们忽视的希腊私法的初步发展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通常把罗马私法体系作为现代民法的起源。
作者十分肯定地告诉我们:希腊人的法律智慧不仅表现在民主制度方面,还表现在私法领域。
“雅典人创造了私有财产的法律是无可争议的”,“在私法领域,希腊人差不多为文明的法律确立了一切必须的制度”,这类的话在《法律的故事》中可以说随处可见。
他提供材料指引我们“从罗马法追溯到希腊法的这一部分”。
这一发现使我们不得不探讨古希腊人在哪些方面塑造了西方私法的传统。
一方面,私有制度、财产观念和商业精神在希腊城邦的确立和发展,为西方私法提供了丰富营养和广阔天地。
另一方面,关于私法原则和私生活智慧的思考早已在古希腊人著述之中了。
作者在最近几章章里都强调了一个观点,法律中的主要难点不在法律本身,或法律规则本身。
而在能否建立秉公执法的称职法庭。
我想希腊人的一桩案件的说明,也是为了佐证作者的这个隐藏的观点。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一孔之见、一得之愚。
尔后我重新在法学专业馆翻了翻老版本,《希腊人的法》、《雅典的一桩案件》与《希腊人的法哲学》原本就是一章,叫做《希腊人的法律智慧》。
老版本所译也显得没有那么强烈的语气和带有强烈感情的字眼词汇,这一点新旧版的差别在下一章《希腊人的法哲学》中作者对柏拉图调侃中也尤为明显。
章节:“非主流”的《希腊人的法哲学》——文艺青年柏拉图也妄谈法律?主讲人:李晨指导老师:何东副教授“非主流”的《希腊人的法哲学》——文艺青年柏拉图也妄谈法律?作者在《希腊人的法哲学》这一章着重讨论了柏拉图的法律思想,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章的标题是译者添加的,所以内容与标题名不符实。
所以在这里我就就着重讨论一下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我承认是一种挂一漏万的偷懒做法,但限于作者在这里花了四分之三或更甚的篇幅介绍柏拉图,故望大家谅解。
一、教科书式的综述柏拉图生于雅典贵族名门,本名阿里斯托克力斯,柏拉图是其老师苏格拉底为他起的学名。
柏拉图的外祖父与梭伦同族,由于早年丧父,长期受养父普里兰庇斯的教化,但真正对柏拉图贵族主义思想倾向有重要影响的是他的舅父克尔米第斯;柏拉图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学习哲学,成为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苏格拉底被平民政府判处死刑后,柏拉团逃离雅典。
对此,柏拉因在第七信礼中的自白说:“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