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彪西与拉威尔的音乐风格特征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水中倒影》与《水之嬉戏》音乐特征及演奏技法比较分析在印象派音乐中,克劳德·德彪西和莫里斯·拉威尔是两位非常著名的音乐创作家,两位大师在创作方面的想法标新立异,造就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
《水中倒影》和《水之嬉戏》是两位作曲家杰出的代表作品,充分的体现了印象主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两首作品都选用了“水”题材来表现作品中的音乐形象,用不同的创作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水世界的缤纷色彩,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本文通过对这两首钢琴作品的音乐特征对比分析,探究两首作品在曲式结构、音乐形象的塑造及演奏技巧等所呈现出的不同创作风格及特点,进一步挖掘两位作曲家情感内涵的体现和音响色彩的审美追求。
欧洲印象主义音乐解析——德彪西与拉威尔的音乐光影论文摘要:印象主义乐派喜欢反映微妙和难以捉摸的德东西,喜欢暗示和隐喻。
所以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
其杰出的代表人物有德彪西、拉威尔等人。
印象主义音乐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到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它盛行的时间并不长。
然而,私以为这是所有音乐派别中最能表现人的“意识流”的了。
德彪西却可以天才的谱写和描绘人精神中用语言都难以描述的朦胧感觉,的确另人惊叹。
而拉威尔的创作既继承了印象派有不乏现代音乐的优秀作品,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也是十分令人尊敬的。
本文仅对二者述以浅见。
印象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群法国青年艺术家之中。
当时他们一方面针对法国迂腐保守的官方艺术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他们并不把现实生活进行客观方式的描写,而是从现实事物中,凭自己所得到的瞬间的印象,用主观的方式表现这些物体所流曳出来的光或情趣,捕捉印象中的光影和气氛。
因此,光线、云雾、泉水、天空等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物体就成了他们描写的主要对象。
60年代,首先在绘画界出现了莫奈、马奈等印象派的绘画大师。
接着印象主义的思潮在19世纪下半叶影响到了音乐创作领域。
不同于古典音乐强调“平衡、简洁、节制、精致”,也不同于浪漫主义音乐注重于抒情并带有浓烈的个人色彩,印象主义乐派喜欢反映微妙和难以捉摸的德东西,喜欢暗示和隐喻。
所以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
其杰出的代表人物有德彪西、拉威尔等人。
一、德彪西与拉威尔概述1、德彪西概述克劳德·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1918)是世纪之交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
德彪西是一个有影响但个性矛盾、评价复杂的人物,国外一些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揭开了另一个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
德彪西、拉威尔钢琴作品中西班牙风格的不同体现德彪西和拉威尔这两位20世纪法国杰出的印象主义作曲家,因受着相同的社会环境、艺术思潮的影响,且在各自的创作上有着相似的技法,因此在他们的音乐作品中也会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尤其在对异国音乐元素的运用,两位作曲家更是经常的在各自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对这一方面的喜爱。
西班牙,这个伫立在欧洲西南部的岛国,其本土民族文化因受到多种外来因素的冲击影响,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对于艺术家们在创作上而言,它更是散发出了独特的吸引力与迷人的神秘性。
德彪西和拉威尔也毫不例外的被这异国风情所吸引。
本文所分析的《格拉纳达之夜》和《小丑的晨歌》,是两位作曲家分别在1903年和1905年创作完成的作品,作曲家们在两首作品中都使用了西班牙的民族音乐元素,使作品散发出浓浓的西班牙风情。
两首乐曲都是作曲家们成熟时期的作品,具有代表性。
本文重点所要揭示的是,德彪西和拉威尔即使都运用了相同的西班牙音乐元素,但因着他们在创作上所具有的个性特点,使得西班牙风格在各自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体现。
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文章进行论述:一开始将对影响两位作曲家钢琴作品创作的因素以及各自的风格进行简要的概括;接着将对西班牙的音乐风格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对作品《格拉纳达之夜》和《小丑的晨歌》中西班牙风格的体现进行大体论述;文章将重点西分析西班牙风格在两首作品中的体现如何不同,并会从乐曲画面、曲式结构、舞蹈节奏、民族旋律的运用、和声音响、对民族乐器音响的模仿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最后还会从演奏者的角度着手,对如何把握两首作品中的不同之处进行简要的涉及。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在两首作品的共同点上把握住不同点,更加明确作曲家们在创作上的个性特点,从而帮助自己在今后演奏两位作曲家的作品时,能够有更加精确的演绎。
二、对二者的比较相同点:1.都是印象派音乐的典型代表,2.同为作曲家3.拉威尔和德彪西都喜欢用中古调式和其他民族调式如东方调式等,都注重色彩。
4.两位作曲家的钢琴作品,都是印象派风格的典型代表。
不同点:但并不完全相同。
德彪西可以说是纯粹的印象主义作曲家,而拉威尔在表现印象主义风格的同时,也表现出古典主义(可称为“新古典主义”之一系)的倾向。
相比较而言,德彪西表现出更大胆的革新,拉威尔则表现出更严格的传统。
1、音乐数量和范围德彪西的作品数量很多, 而且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为钢琴而作的。
拉威尔的作品所涉及的领域很广。
他是一位钢琴音乐作曲家、歌曲作曲家和管弦乐作曲家。
他在管弦乐方面的成就最为优秀, 赢得了世人的称赞。
拉威尔全音阶和不谐和和声要用得少些, 调性观念更强些, 他的音乐织体更注重线条并喜欢用更宽广的旋律, 乐队也更富有光辉和力度。
拉威尔有西班牙血统, 所以在音乐创作方面, 他也写了许多以西班牙的民间音乐为素材的、具有西班牙风情的作品。
2、曲风类型与德彪西相比, 拉威尔更尊重古典形式, 他的旋律线清晰, 有时具有一种调式倾向。
他的旋律更为广阔、明朗和直率,采用的织体更多是对位性的。
他没有为了“ 印象主义”的效果而牺牲掉了轮廓的清晰。
在拉威尔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舞蹈节奏, 巧妙、欢快而富有变化, 但并不复杂, 他的节奏一般更强烈、更简单一些。
在钢琴写作上, 德彪西刻意在钢琴曲中表现室内乐般的效果, 而拉威尔则是针对音乐会的演奏效果。
拉威尔用自己独特的和声与旋律,其钢琴和小提琴曲均以演奏艰难闻名。
3、风格和配器这一点上两者的对立与差异是显著的。
德彪西的风格相对保守些, 配器并不很复杂, 属于“ 纯”印象主义。
他的练习曲给人一种朦胧而处世不惊的感受。
他的小品如阿拉伯风格充满了如歌旋律, 掺杂浪漫主义色彩。
《牧神午后》更是带领人们进人古老的神话世界。
拉威尔虽同属印象派, 但由于其创作稍晚于德彪西, 其表达更现代化, 情感冲突激烈, 特别之处在于掺杂了爵士的元素。
96C11/2016◆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学院音乐学院 李 翰关于拉威尔《水的嬉戏》与德彪西《水中倒影》的情感比较分析自古以来,大自然的题材是艺术家们喜爱的,而对“水”的描写更是作曲家们灵感的来源,他们喜欢用对“水”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情。
拉威尔和德彪西都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有对水的描写的作品。
德彪西的《水中倒影》是1905年创作的,对于这首《水中倒影》德彪西本人是这样评价的:“这部音乐体现了和声组织、变化方面的新发现。
”而《水的嬉戏》是拉威尔在1901年创作的,它秉承传统,发展传统的作曲技法,用拉威尔自己的话说:“我的作品只是一场进化,不是一场革命。
”一、情感表达上的相同点这两首作品都是描绘性的作品,标题很鲜明,给人很多视觉性,对人们理解作品起到提示。
两首作品都是通过音乐向人们展示水的美丽景象,这就是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
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一)从色彩方面来看《水中倒影》这个作品中,好像是作曲家在这池清水旁,通过光的反射,池子里的水产生无数的变化,映射出无数美丽的景象。
德彪西把光的色彩和光线的感觉瞬间抓住,表现了水与光之间变化莫测的感觉,此曲融入诗的美感、画面的感觉和音乐的思想。
德彪西用对比的手法将水面的光与景用轻柔的和弦琶音表现出来。
《水的嬉戏》则夹杂着火热并且奇异的感情,波涛汹涌的情感和细腻的表情相结合。
与《水中倒影》相比,它更加倾向于视觉效果的描写,把对画面的感觉用音乐的形式再次浮现在人们眼前,更加注重描绘性,而不是抒情性。
(二 )从曲式结构方面来看《水中倒影》在整曲曲式上采用三段体式,第一段是主题的呈示部分,由两个乐句构成,第1~8小节为第一个乐句,其中分成两个小部分,四小节为一个部分,和声的用法是一致的。
第9~17小节是第二个乐句,加入新的内容,和前面的乐句相比更有活力。
从第18小节开始,作曲家运用了类似华彩的效果,在速度上和音色上产生了变化。
在第25个小节,左手的旋律变得柔和,抒情起来,好像是要娓娓诉说一个故事,让人深陷其中。
德彪西和拉威尔钢琴作品创作风格及演奏技巧的比较研究德彪西和拉威尔都是法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钢琴作品创作风格和演奏技巧也有所不同。
接下来,我将从音乐风格、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一、音乐风格德彪西的音乐风格轻盈、抒情,以音乐画意为主,常常以自然景色、花鸟为题材展开音乐构思。
德彪西的作品有强烈的意象感和抒情性,而且色彩感非常鲜明,这一点体现在他的著名作品《月光》中,通过琴键按击的强度、速度和连贯性,德彪西演绎出夜晚的幽静、神秘和浪漫,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相比之下,拉威尔的音乐风格则更具有现代主义的特征。
他的作品曲式复杂,和声多样,走的是更为繁复、抽象的道路。
例如拉威尔的《镜子套曲》系列,不同于传统套曲的固定曲式,它是依据音符与按键关系、曲式结构调整、运用音乐形态设计的思路组成的。
二、创作特点另外,德彪西和拉威尔在创作时的特点也不尽相同。
德彪西善于以音乐化的方式表现视觉形象,常常让各种自然景象在音乐中得到灵活的呈现。
他运用自己特有的“印象派”技法,让各种乐器作为色彩的载体,创造出一幅幅绚烂多彩的音乐图画。
而拉威尔则更注重和声和节奏方面的创新,追求对音乐素材的重新组合和再创造,让听众在作品中体会到前所未有的音乐语言。
这种风格奠定了拉威尔在20世纪后期成为音乐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更被赋予创新者的地位。
三、演奏技巧在演奏技巧方面,德彪西的作品更加注重音乐的情感表现,他强调演奏技巧与情感的融合,使得作品表现出更为真实、细腻的情感世界。
而拉威尔则更加注重让各个音符具备独立的演唱力量,演绎出更加深刻、立体的音乐形象。
总的来说,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钢琴作品在音乐风格、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表现,无论在何种方面,都体现出了他们各自独有的创作灵感和个性魅力。
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创作特征比较及钢琴演奏技巧分析
德彪西和拉威尔是20世纪初期法国印象主义音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音乐创作充满了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风格,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两位作曲家的音乐风格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独特的差异。
创作特征比较:
首先,德彪西的音乐更加细腻,并追求情感的表达,以及画面化的效果,这与他的画家身份有关。
他的作品中有很多素材来源于自然风景,如《月光》、《海市蜃楼》、《拉杜尼花园》等,通过音乐来表达他对自然风景的感受和理解。
而拉威尔则更注重音乐形式的创新,尝试打破传统音乐形式的束缚,比如他的钢琴作品《基督的面容》就没有明显的乐曲结构,更像是一系列类似于声音雕塑的音乐素材拼贴。
其次,德彪西的音乐节奏更加稳定,注重旋律的刻画和展现,使得他的音乐更具动人性和感染力。
而拉威尔则更多地使用了半音阶和蓝调音阶,使得他的音乐具有一种非传统的旋律性,具有一种迷幻的效果。
最后,在钢琴演奏技巧方面,德彪西的音乐注重轻柔、细腻的发音技巧,尤其在弱音部分表现得格外出色。
而拉威尔的音乐则更强调音符之间的连贯性和速度的掌控,使用大量的颤音和滑音等技巧,给人一种灵活、流畅的感觉。
总的来说,德彪西和拉威尔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作曲家,
他们的创作风格和音乐理念在20世纪的音乐生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后的音乐发展提供了很多灵感。
论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1、印象主义音乐初体验——优雅写意很多人对于印象主义的认识来源于莫奈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画作,偏向于中国国画的写意风格,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印象主义的音乐同样起始于这个时期。
19世纪末在欧洲,这种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它的音乐形式与表现手法都和之前的古典、浪漫主义有着很大的差别。
印象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是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和莫里斯·拉威尔莫里斯·拉威尔。
德彪西的音乐有着浓厚的印象主义风格,他往往能描绘出一种气氛或反映人某一时间点头脑里产生的印象。
他把和声作为丰富色彩的一种手段,还经常有意识地冲破常规节拍,从而扩大了音乐的表现手段。
之前听过他的《牧神午后》,我认为这首乐曲节奏感没有古典音乐那么有力度,有规律,也不像是浪漫主义音乐给人以或热烈激昂或悠扬婉转的情感体验。
《牧神午后》讲述了半神半兽的牧神躺在树荫下休息,他似睡非睡,胡思乱想,感到自己模模糊糊地进入了埃特纳山仙境。
这首乐曲就像牧神亲自吹奏的那懒洋洋而变化多端的旋律,很快就融入温暖的午后,竖琴声中夹杂着弦乐部轻轻颤动的震音仿佛就像是对画作《日出印象》的一个续写版本。
整个音乐使人非常放松,留下很多遐想的空间。
在法国印象派音乐大师中,除了德彪西之外,还有一位管弦乐配器大师——拉威尔。
就像用不同的材料能配制出各种有滋有味的佳肴一样,交响乐中不同音乐家使用的不同手法使音色更是绚丽多彩。
作曲家拉威尔虽然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传承者,但他与德彪西在钢琴音乐创作风格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拉威尔偏向于古典形式,他的旋律线更加清晰,更为广阔、明朗和直率。
他注重从乐队配器的角度来发挥钢琴音响的色彩性。
其钢琴作品以组曲《镜子》、《夜之幽灵》两首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印象乐派的音乐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对二十世纪各种音乐流派的形成、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对众多作曲家的创作技巧的启发都已被承认为不容质疑的事实。
十九世纪民族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出现于 19 世纪 30 年代至 20世纪初叶。
代表国家:东欧的捷克、波兰、匈牙利和北欧的挪威、芬兰、俄罗斯。
由于这些国家政治上长期遭受异国的垄断、民族不独立、经济受压迫,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进步思潮的的广泛传播和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形成了民族主义音乐诞生的土壤。
民族主义音乐的特点:1.具有民族进步的世界观,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2.继承和借鉴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和创作成果;3.强调在自己的创作中采用民族的题材内容,反映民族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
代表人物:俄罗斯的格林卡、强力集团、柴科夫斯基、捷克的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
民族乐派与浪漫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时间段相同1.形成的社会历史环境各异;2.主流思想倾向不同;3.艺术风格特征不同;【俄罗斯】俄罗斯代表人物一:格林卡【俄罗斯】(1804-1857)格林卡音乐创作的特征由三种因素构成:俄罗斯民间音乐;俄国城市音乐文化的养分;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成果。
他把这三种因素有机地结合,既突出了音乐的鲜明民族风格,又使它建立在坚实的艺术技巧之上,从而把俄罗斯音乐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俄罗斯音乐之父。
代表作:歌剧《伊凡·苏萨宁》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管弦乐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强力集团”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居伊、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包罗丁。
“强力集团”的名称来源于文艺评论家、文艺史家斯塔索夫的一篇题文章,其中称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作曲家小组为“强有力的小团体”。
由于他们的成员有五名,人们又称他们为“五人团”,而他们则自称为“新俄罗斯乐派”。
这个创作集体的形成过程是: 1855年格林卡和巴拉基列夫相遇,不久又同斯塔索夫相识,他们在艺术观上很相投。
1857年格林卡去世后,巴拉基列夫、居伊和穆索尔斯基在达尔戈梅日斯基家聚会。
最后,1862 年包罗丁也加入进来,于是“五人团”正式形成。
2017年第2期(总第314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2,2017(CumulativelyNO.314)德彪西与拉威尔音乐风格之比较方 玮(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摘要】19世纪临近结束时,音乐艺术在新的美学思想指导下,产生了印象派,并以这个音乐流派作为开端,揭开了近现代音乐史新的一页。
德彪西与拉威尔是同时代中印象派音乐的杰出作曲家,他们风格相近,却又不尽相同,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拉威尔印象主义是19世纪末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种新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探寻新语言和新方法,与浪漫主义的一些传统形式截然不同,不仅在创作手法上对浪漫主义传统进行了大胆革新,而且在音乐美学观念上也有了重大突破。
其中以德彪西和拉威尔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成为了音乐发展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一、德彪西概述克洛德 • 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生于巴黎近郊,11岁入巴黎音乐学院,1885年毕业后赴意大利深造。
80年代末返回巴黎,受到印象派画家和诗人的美学影响。
1889年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首次听到东方音乐,深受启发。
此后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德彪西的创作涉及钢琴、管弦乐、室内乐、艺术歌曲和歌剧等。
代表作品有:钢琴曲《版画》、《快乐岛》、《意象》;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等。
二、拉威尔概述莫里斯 • 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生于法国与西班牙交界的西波尔,14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
早年受到与德彪西相同的文艺思潮影响,也受到德彪西音乐风格的影响,但后来逐渐摆脱了印象主义美学思想的约束,回到更古老、更纯粹的法国传统,追求更明确的音乐语言。
创作涉及管弦乐、歌剧、艺术歌曲、室内乐、钢琴等。
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管弦乐改编曲《图画展览会》等。
德彪西与拉威尔的异同之处06300700011 李隽暘拉威尔一般与德彪西一起被归为印象派。
因为他们的艺术主要目的都是追求感官的美。
他们都被自然的色彩所吸引,都喜爱中古调式和异国的新奇演奏和音阶。
但是拉威尔的创作方法与德彪西的区别也相当明显。
拉威尔讲究线条清晰流畅,德彪西有意追求朦胧的境界。
拉威尔的大部分音乐有明亮的光彩,节奏尖锐,旋律广阔、明朗和直率,更尊重古典形式,配器清晰,与德彪西的微弱朦胧形成对比。
拉威尔和德彪西在创作题材上也有所区别。
德彪西善于捕捉的印象,都是空朦飘渺的景色,如《雨中花园》、《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和香味》等等,而拉威尔的题材则要广泛得多,有《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库普兰之墓》(管弦乐作品)怀古一类之作,有《达芙尼斯与克罗埃》(芭蕾舞剧)、《西班牙时刻》(歌剧)、《波莱罗舞曲》等异国情调一类的作品;有《钢琴协奏曲》、《钢琴小奏鸣曲》一类严肃的古典风格作品,也有《孩子与魔术》(歌剧)、《鹅妈妈》(管弦乐诅曲)一类童话题材的作品。
他的部分作品带有一些印象主义的特点,如对自然景色、黎明、水和光的作用都表现出极大兴趣,对中世纪调式和由异国情调的音乐都采取偏爱的态度。
但由于他表现的面比较宽,在许多方面已经超出了印象派的范围。
德彪西他反对庞大的音乐形式,认为古典奏鸣曲式是过时的程式,与当时风行欧洲的瓦格纳式的宏大浮夸格格不入。
他认为:法兰西音乐是清澈、雅致、简朴和自然的表露。
法兰西音乐的目的,首先就是要使人们愉快。
他创造出新的和声手法,摆脱了功能性的和声,常使用传统规则禁止的、建立在相邻音级上的平行和弦,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和声与旋律。
德彪西在钢琴音乐写作上创造了很多新的手法:距离很宽的和弦用二度、四度和五度的平行进行造成音响的光晕。
他还以用之不竭的技巧发掘的钢琴表现的潜力,如高低音区的对比,通过使用踏板而获得的混合音响,泛音的碰撞,等等。
他虽未完全脱离大、小调体系,但大量采用全音阶、五声音阶及中古调式。
浅析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钢琴演奏分析和创作特征差异一、德彪西的创作特征分析1.生平经历与创作风格艺术家的创作风格都与其生平经历有关。
德彪西的幼年生活动荡不安,其父亲曾因为参与巴黎公社运动而入狱,这使得德彪西较早地具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充满了反叛和革命精神。
后来进入音乐学院学习之后,德彪西并不信奉当时主流的古典主义风格,而是经常加以创新,追求更加奇特的钢琴旋律以及一些新的和声方式。
德彪西创新旋律与和声,在他的音乐中,色彩、节奏和音色等因素与旋律、和声同等重要,他运用更加不拘一格的方式,结合逐渐流行起来的印象主义画派的风格特点,成为印象主义作曲的代表。
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彪西深感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创作风格有了一定的改变。
2.创作特征与代表作品从创作特征上来看,可以将德彪西的艺术生涯分为两个时期。
一是19 世纪末期,二是20 世纪初期。
在这两个时期,德彪西的音乐作品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前期作品中受到前人的影响体现的较为明显,还没有完全具备后期的印象主义风格,但是也有着一种创新与结合的特点;而后期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风格较为成熟,乐曲有了非常明显的个人艺术特征。
前期的代表作是《牧神午后》和《夜曲》,二者均为管弦乐作品;钢琴代表作有《波西米亚舞曲》、《两首阿拉伯风格曲》、《小组曲》、《贝加摩组曲》等。
《波西米亚舞曲》可以明显发现柴可夫斯基、肖邦等人对德彪西创作的影响,而《两首阿拉伯组曲》则开始体现德彪西的创作随意性;到《贝加摩组曲》则可以德彪西的飘忽梦幻的音乐意境。
在20 世纪初期,德彪西的作品以管弦乐作品《大海》和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为代表;钢琴曲方面则以包含12 首标题小品的前奏曲集为代表。
在这一时期,德彪西的创作风格逐渐成熟,后期的代表作品都具有了较为鲜明的德彪西的艺术特征。
德彪西追求创新与改革,其创作风格学习了当时印象主义美术以及印象主义文学的思想,尤其是诗歌、戏剧作品对德彪西的作品风格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对于拉威尔《水的嬉戏》与德彪西《水中倒影》两首钢琴曲的和声比内容摘要:文章主要从调性及和声材料两方面剖析拉威尔《水的嬉戏》和德彪西《水中倒影》这两首钢琴作品,比较了两者在和声手法应用上的异同,来说明钢琴曲中印象主义走向成熟的特征。
关键词:拉威尔德彪西水的嬉戏水中倒影调性对置平行全音阶《水的嬉戏》(Jeux d’eau)是拉威尔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完成于1901年,主要描绘清晨的阳光映照在喷泉上所反射出来的景象。
《水中倒影》(Reflets dans I’eau)是德彪西在1905年所作的《意象集》第一集中的第一曲,主要描绘在静静的水面上,映出奇妙的倒影,吹起一阵清风,飘下一片树叶,泛起微波涟漪,闪烁着鳞光,倒影时隐时现。
关于拉威尔《水的嬉戏》与德彪西《水中倒影》的和声手法,笔者主要从调性与和声材料两方面进行比较。
一、调性拉威尔《水的嬉戏》调性处理手法的特点,主要以功能性和声进行明确全曲的中心调(E大调),同时又运用各种手法尽可能地削弱它的功能性,以增加色彩性,使调性处于模糊、不稳定的状态。
如第1―4小节,第一主题在初次呈示时,和声进行为E大调的Ⅰ9一Ⅳ7一#5Ⅴ9/Ⅳ一Ⅳ。
在此虽然使用了功能性和声进行来明确调性,但又用极不协和的Ⅰ9与Ⅳ7和弦,使之缺乏稳定性。
第二主题(第19―23小节)旋律为#c自然小调,和声却在#f自然小调上,具有双调性特点。
展开部是由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素材发展而形成的两个部分,除了最后引向再现的功能进行外,其余全部是色彩性和声手法,如不同结构和弦的对置、同级和弦变化结构的对置、同主音大小调同级和弦的对置以及半减七和弦的连锁进行等,这些手法的应用使得整个展开部的调性模糊不清。
在引向再现部之前,功能性的和声进行再次出现,即主调E大调的DD―Ⅴ/ⅵ―Ⅳ7―Ⅴ7,用此功能进行引向再现部,并最终在主七和弦上结束全曲。
德彪西的《水中倒影》在调性方面则体现出持续音调性、双调性及多调性的特点,且用持续音来明确或强调全曲的调中心—bD大调。
浅析德彪西与拉威尔的音乐风格特征比较
摘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印象派音乐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德彪西和拉威尔在创作上都受到了印象派绘画和文学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许多人认为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音乐风格相近。
本文比较与分析两位作曲家各自音乐的风格特征,从中找出他们在音乐风格上所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德彪西;拉威尔;音乐风格;比较
一、德彪西与拉威尔的概述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是法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印象主义”的概念最开始是由德彪西引入音乐领域的。
早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时,德彪西就已经显示出他的音乐才能。
德彪西于1873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并在那里进行了长达12年的学习。
他不仅具有卓越的钢琴演奏水平,并且创作才能十分突出。
德彪西在他的音乐学习进程中,不断地打破传统的束缚,他大胆的和声处理方式及非正统的创作态度,令他的师长们十分为难。
尽管如此,德彪西的音乐才能还是得到了认可。
莫利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是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和德彪西一样,拉威尔也有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的背景。
拉威尔7岁开始学习钢琴,14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预科。
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期间,他跟随贝里奥学习小提琴,并师从佩萨尔和福雷学习和声和作曲。
拉威尔并没有受到循规蹈矩的学院环境的影响,不断大胆追求音乐上的创新。
尽管五次失利罗马奖的角逐,但这却给拉威尔在创作上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二、德彪西与拉威尔各自的音乐风格特征
1.德彪西的音乐风格
德彪西的创作几乎囊括了所有音乐形式:管弦乐、钢琴、室内乐、合唱、艺术歌曲以及歌剧等。
德彪西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为钢琴而作的。
德彪西早期的音乐创作受到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很大,为了营造出一种模糊、飘渺的意境,他在创作中不断地运用不协和的音程,七度、九度、十一度,并经常在这个调的和弦上叠置另一个调的和弦,产生多调性的感觉。
此外,德彪西在创作中还使用了许多平行的纯音程,如五度、纯四度和纯八度。
值得一提的是,德彪西虽然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但事实上印象主义只是德彪西音乐创作风格的一个方面,他的许多作品中并没有出现印象主义的痕迹。
他在《儿童园地》的《木偶的步态舞》中讽刺地引用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在《练习曲博士》中开车尔尼的玩笑,完成于1888年的两首《阿拉伯风格曲》更是接近于浪漫时代的沙龙音乐。
晚期作品中,芭蕾舞《游戏》、双钢琴作品《白与黑》等也不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
2.拉威尔的音乐风格
在拉威尔的整个音乐创作生涯中,西班牙音乐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他母亲的西班牙血统,拉威尔在创作中更加偏爱西班牙音乐。
在他的作品中,经
常会出现模仿西班牙民间乐器、采用西班牙特色节奏进行的创作,如拉威尔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镜子》中的第四首《丑角的晨歌》就具有典型的西班牙音乐特点:曲中的节奏型采用了极具感染力的西班牙舞蹈的节奏,拉威尔还运用了同音轮指的演奏技巧来表现出西班牙民谣吉他拨弦的效果。
相比于德彪西大量的钢琴作品,拉威尔的钢琴作品在数量上并不算突出,他的主要钢琴作品有《帕凡舞曲——为夭亡的公主而作》《水的嬉戏》《镜子》《库普兰之墓》。
《水的嬉戏》是拉威尔音乐创作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拉威尔对曲式结构的重视,这部作品受到李斯特《艾斯特庄的喷泉》的启示,作品中丰富的和声色彩的变化以及最后一连串的十一和弦、属九和弦、大小七和弦的运用,展现了拉威尔高超的创作技巧。
拉威尔晚期的音乐创作流露出了明显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创作于1917年的《库普兰之墓》采用了拉威尔十分喜爱的法国羽管键琴作曲家库普兰时代的舞曲体裁。
拉威尔在创作这首作品时不仅运用了优美典雅的古典主义音乐线条,而且融入了现代的作曲技法。
三、德彪西与拉威尔的创作风格比较
首先,在和声的使用上,德彪西在创作中经常用和声的色彩性代替和声的功能性,增加一系列的特殊和弦的使用,比如他喜欢在属调上建立九和弦、十一和弦;拉威尔的作品中大七和弦与二级音上的九和弦居多,而且运用大量开放的四、五度的音程,这使得在听觉上拉威尔的和声比德彪西更有倾向性。
在调式的选择上,德彪西摆脱传统的大小调体系的束缚,不断尝试将旋律建立在不同的调式上。
有时候,为了描绘出色彩画般的音乐时,德彪西会将旋律建立在教会调式上,而当他想要突出东方色彩的效果时,又会使用五声音阶。
有时他甚至会采用全音阶的现代风格的写作手法。
而拉威尔重新运用中古调式尝试进行各种和弦编配,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德彪西的影响。
在曲式结构上,拉威尔比德彪西更倾向传统的古典主义曲式,拉威尔的最早两首和最后一首钢琴曲的曲名——《古风小步舞曲》、《帕凡舞曲——为夭亡的公主而作》和《库普兰之墓》都体现出拉威尔对古典主义结构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