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的主要问题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315.01 KB
- 文档页数:3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问题分析1.评价过程的虚假性在一些评价实践中,评价往往被看作是一道“大门槛”,企业为了能够通过评价,会在评价报告上夸大项目的优点,低估项目的缺点,甚至故意隐瞒一些环境问题。
这样的评价结果往往是虚假、不客观的,无法反映出环境实际情况,给环境保护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2.评价结果的质量问题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对环境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但目前一些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难以准确反映出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无法实现真正的预测和保护。
这些问题在实践中表现为:评价结果处理过于简单、方法不严谨、数据不准确、技术参数异常等。
3.复核和监管薄弱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复核和监管是保证评价结果公正性、科学性、实用性的重要环节。
但目前在实践中,复核和监管机制不完备,复核不深入、不准确甚至不存在;监管不够严格,环境水平评价过程中的违规行为难以查证和惩罚,这样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实用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解决方法1.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针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虚假性问题,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评价机构和企业的监管,在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对评价机构和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进行监督,确保评价过程真实准确。
2. 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针对评价结果质量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从评价过程中每一环节的科学性、质量可控性出发,严格要求评价单位按照标准细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复核和监管政府部门应建立严格的复核和监管制度,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进行审核和监督。
在复核和监管过程中,应坚持公平、客观、公正的原则,找出评价结果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纠正,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实用性。
总之,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保管理和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严格按照评价规范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结果准确、科学、公正、实用。
政府、企业、评价机构等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管理,完善评价体系,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指在进行新项目建设或旧项目改造前,通过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预测和评估,提前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改善环境质量,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实践中,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下所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时评价结果受到利益相关方的干扰,导致评价结果偏离事实和客观真相。
对策一:加强独立性和专业性。
应建立独立的评价团队,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并严格遵循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可靠、客观公正。
问题二:信息不透明。
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但有时项目建设方或评价单位可能不愿公开部分数据和信息,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对策二:加强信息公开和参与。
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确保评价相关数据和信息对公众透明可见。
同时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评价工作,对评价结果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多方参与、多元决策,确保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问题三:狭隘的评价范围。
有时候,环境影响评价仅限于对环境影响的定性和定量评估,而忽视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无法全面评估项目对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对策三:拓展评价范围。
在评价工作中要充分考虑项目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要采用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评价工具和技术,确保评价工作全面、准确。
问题四:缺乏后续监测和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是预测和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但在项目建设完成后,往往缺乏有效的监测和管理,导致环境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和纠正。
对策四:建立监测和管理机制。
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应明确后续的监测和管理措施,并建立相应的监测和管理机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摘要:本文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状分析后,发现存在收费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环评审批、公众参与等方面问题。
在此之后,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问题解决方法实行探讨,可联系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技术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处理,利于提高该项工作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问题;解决方法前言: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及时明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问题,比如:收费管理问题、公众参与问题、环评审批问题、环境影响评价内容问题等,在此之后选用适合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状分析(一)收费管理中暴露出来的不足收费市场致使环评单位间无法进行良性竞争,部分单位没有认真按照国家计委和生态环境局下达的环境影响咨询收费问题通知、相关标准随意压低价格,在收费下降后易于导致环评单位减少项目周期、监测成本,这时必然会引发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质量问题[1]。
(二)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中暴露出来的不足其一,关键问题不突出,小型企业对四周环境影响范围、因素和程度等的影响不会很大,环评报告中主要内容为当地气象、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无法突出项目的关键问题。
其二,环评单位环评工作时,为促使环评报告通过相关管理部门审核,会采取相关环保对策处理,但是不能结合具体状况选用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
此外,一些企业会将环评工作作为手续办理,所以导致企业建设投产后环保竣工验收无法通过。
其三,报告内容不合理,为使得环评报告顺利通过,要求环评单位于报告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如果报告内容超出环保范围无疑不能保证内容的质量[2]。
(三)公众参与中暴露出来的不足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明确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形式,比方说:论证会和听证会,然而没有对环境影响评价方式的程序提出具体规定。
环境影响报告书公众意见分析整理中,可将公众意见作以统计和归纳处理、然后作以阐述,不足:缺少客观的论述、辩证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对建设项目在环境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减少负面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程序不透明。
有些项目的评价程序不够透明,缺乏公众参与的机会,导致公众对于评价结果的合法性和客观性产生质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评价程序,向公众提供评价报告和数据,并积极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一些评价报告存在偏差和不完整的问题。
有时候,评价报告只关注项目的正面影响,而忽视了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
有些评价报告对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不够全面,导致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存在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评价机构应当严格按照评价指南进行评估,并加强对评估报告的质量控制,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准确。
参与评价工作的专家和评估机构的水平和能力不均衡也是一个问题。
在一些地方,专家队伍和评估机构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导致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受到质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加强专家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评估机构的能力和水平。
评估机构需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提升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项目后期监测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一些项目在评估与规划阶段达到环保要求,但在建设和运营阶段却出现了环境问题,导致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评估机构应当加强对项目的后期监测和管理,定期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管理机制和法律法规的问题。
有时候,监督和管理部门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监管不力,导致一些评价工作不符合要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和法律法规,加强对评价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程序不透明、评价报告的偏差和不完整、专家和评估机构能力不足、后期监测和管理不足,以及管理机制和法律法规的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某一规划、项目或政策的可能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它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预测规划、项目或政策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和保护。
在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对这些问题以及对策进行探讨。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持,特别是需要具备环境科学、生态学、土地利用规划等专业背景的人才。
由于这些人才相对稀缺,导致很多地方缺乏相关专业人员。
我们需要加大对环境影响评价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评估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和要求存在差异,导致评估结果不一致,无法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对比。
我们需要建立统一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和指南,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和科学。
各地区和领域应积极与国际上的环境组织和专家进行合作,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共同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数据不准确和不完整的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包括环境质量、环境敏感点、生态系统等多方面的数据。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数据的获取困难和采集手段的不完善,导致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足。
我们需要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建立可靠的数据平台,便于评估人员和决策者使用。
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过程要严格把关,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公众参与不足的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对公众的利益有直接影响,公众应该有权参与评价的整个过程,包括评估方案的制定、评估结果的公示等。
在实际工作中,公众的参与程度有限,很多时候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信息和参与的机会。
我们需要加强对公众参与的宣传和培训,使他们了解和认识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和渠道,为公众提供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平台和机会。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对新建工程、项目或政策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方法。
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以及可能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1. 数据不准确或不全面: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如环境监测数据、土地使用数据、气象数据等。
不准确或不全面的数据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误差。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确保数据来源可靠,并进行合理的数据验证和纠正。
可以开展野外调查和实地观察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
2. 方法不一致或过时: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准则可能因地区和时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有时,评价方法可能已过时或不适用于特定的工程或项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评价人员应该了解最新的评价方法和准则,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3. 专业能力不足: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环境科学、生态学、地质学等。
有些评价人员可能缺乏这些专业背景和经验,导致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不高。
为了提高评价人员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和专业认证来提高其技能水平,并建立专业团队来共同完成评估工作。
4. 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在一些情况下,评价人员可能面临利益冲突或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其评价偏袒某一方的利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评价人员应该遵循科学、客观和公正的原则,并建立透明的评价过程,确保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意见被充分考虑。
5. 公众参与和意见收集不足: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应该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利益。
在实践中,公众参与和意见收集往往不足,导致评价结果的合法性和可信度受到质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开展公众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的参与活动,并为公众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参与渠道。
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措施来解决。
这些措施包括确保数据准确和全面、更新评价方法和准则、提高评价人员的专业能力、遵循科学和公正的原则、加强公众参与和意见收集等。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建设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和预测的一项工作。
它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全面、准确地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保护环境、保障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评价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评价报告中的数据不完整或者不准确。
有时候,评价报告会由项目承建方提供,这就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和主观性,导致信息不完整或者不准确。
这个问题可能导致评价结论的不准确性,影响决策者的判断。
二、评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专业工作,需要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评价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有些评价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评价结果容易出现偏差和主观性。
三、评价生态环境影响的方法不够科学、全面。
评价工作中常常只关注项目对环境的直接影响,忽视了项目对环境的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
评价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一些复杂的生态环境影响往往无法准确评估。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法:一、加强环境监管,并对评价报告进行审核。
环境监管部门应该加强与评价工作的衔接,对评价报告进行审核,确保其中的数据准确完整。
还需要建立一个监督机制,随机抽查评价报告,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二、加强评价人员的培训和素质管理。
评价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环境评价行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评价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素质和专业水平。
三、完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复杂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需求。
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方法,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研究,不断优化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四、加强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公开评价报告、召开听证会等方式,让公众了解评价结果和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接受其意见和建议,增加评价结果的公信力和可参考性。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公众参与度的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及时解决,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问题分析1.环评缺乏实效性在一些地方,环评工作只是“表面功夫”,过程不严谨、环评效果不显著,无法从根本上体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环评工作缺少目标性,缺少效益性,出现了“办证为目的,环保为形式”的现象。
2.环评的前期工作不足环评前期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场地勘察工作较为薄弱,只是“显视性”的观察,并未做到针对性、深度分析,导致环评的质量不能保证,进而影响环保效果。
3.环评数据处理问题环评数据处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前期数据采集精度不够高、数据存储和管理不严谨等问题,导致评价的基础不牢固,评价的结果并不清晰、准确。
4.环评机构考核机制不完善当前的环评机构考核机制还不够完善,难以真正起到“激励、约束、规范、引导”的作用,一些环评机构只能靠处理事务来维持生存,奖惩机制不明确,影响了环评机构的工作质量。
5.缺乏公众参与目前,部分地区环评工作中缺乏公众参与,公众对环评的意见反馈不足,降低了环评的透明度、公正性、公信力。
二、解决方法要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效性,需要从制定环评标准、积极推动环保政策、加强环保管理、建立环评信用体系等方面入手,使环评工作真正落实到制定环保目标,体现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关注。
环评前期工作是环评工作的基础,要注重细节和研究分析。
因此,环评机构应加强对资料收集、勘查、分析等前期工作的重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环评工作中,要加强对数据的管理和整理,建立起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
同时,加强数据处理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保障评价数据的精准处理,确保评价的结果真实准确。
加强对环评机构的考核,严格实施奖惩机制,使环评机构工作质量更有保障。
同时,加强对环评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提高环评的专业水平和质量。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确保项目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评估过程中的不合理性、数据不准确性、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一、存在的问题1.评估过程不合理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评估过程往往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例如评估范围确定不适切、评估方法选择不合理等。
这样就可能导致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甚至产生误导性。
2.数据不准确评估工作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存在着不准确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数据来源不可靠、数据获取途径有限或者数据质量不高等原因造成的。
3.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不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不足,可能导致评估工作不够客观、不够全面。
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未得到充分保障,可能会引发后续的争议和冲突。
二、解决措施1.强化评估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了解决评估过程不合理的问题,需要建立规范的评估流程和程序,确保评估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这可以通过制定规范的评估标准和指导文件,明确评估范围和方法,规范评估流程和程序等方式来实现。
2.加强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数据采集和处理方面,需要加强对数据来源的审核和核实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还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数据的获取途径和质量,如使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来获取环境数据。
3.提高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加强对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引导和参与。
可以通过开展公开听证、征求意见,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等方式,提高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确保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加强监督和管理为了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评估监督机构,加强对评估过程和结果的核查和复核,严格规范评估工作的实施,确保评价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对建设项目或政策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的工作。
它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在项目或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减轻不良环境影响。
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下:1. 信息不对称:在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意见过程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政府、企业等相关方可能会掌握更多的信息,而公众往往缺乏相关知识和数据,导致公众参与的能力受限。
2. 专业性不足: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是很多地方的环境保护部门和评估机构仍存在人员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导致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受到质疑。
3. 利益冲突: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政府、企业、专家和公众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
政府和企业可能更关注经济利益,而专家和公众可能更关注环境保护。
这种利益冲突可能导致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失真。
为解决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加强信息公开:政府、企业和评价机构应主动公开相关信息,提供更多的数据和报告,增加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的了解和参与。
2. 提高专业水平:加强环境保护部门和评估机构的专业能力培养,培养更多的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和环境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 多元参与机制:建立多元参与机制,包括专家评审、公众听证、社会组织参与等,确保各方面的利益被充分考虑。
4. 加强监督和问责: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监督和问责机制,对评价结果进行监督检查,对失职失责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5.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国际评价机构、专家进行交流合作,提升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水平。
解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评价机构和公众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强信息公开、提高专业水平、建立多元参与机制、强化监督问责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措施都是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保护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它的目的是评估特定项目或政策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在实践中,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甚至对环境保护工作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 数据不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包括环境监测数据、地质数据、生态数据等。
在一些地区或项目中,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或者工作人员不足,很难获得足够的数据支持。
这就导致评价结果可能存在偏差,无法全面反映出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2. 专家不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支持,包括环境科学、地质学、生态学、社会学等。
在一些地区或项目中,缺乏相关专家,或者相关专家不愿参与评价工作。
这就导致评价结果可能缺乏科学性和可信度。
3. 参与主体不足二、解决方法针对数据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加强数据共享机制。
政府部门可以主导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建立环境数据共享平台,将相关数据集中管理和共享,以确保评价工作有充分的数据支持。
针对专家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提升评价人员的专业水平。
政府部门可以组织相关培训课程,邀请国内外专家授课,提升评价人员的专业能力。
还可以建立专家库,吸引更多的专家参与到环境评价工作中来,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3. 加强公众参与针对参与主体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公众参与,提升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环境评价公众参与活动,鼓励公众就评价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确保评价结果符合公众利益。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数据不足、专家不足和参与主体不足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数据共享、专家培训和加强公众参与等解决方法,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靠性,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环评报告编制质量的常见问题分析摘要: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当时人民的思想认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在国人看来,生态环保的知名度变高了,环评工作也逐渐增多,走上了正轨。
但是,目前大多数项目环评质量问题比较明显,这也成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实施的一个主要障碍。
因此,本文对环评报告编制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规范市场,增强质量考核,为完善环评行业准入机制予以借鉴。
关键词:环评报告;编制质量;问题;应对措施引言我国的环评工作在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开发等各方面发挥的作用总体上越来越关键。
随着环境影响报告书在审批建设项目时的地位也愈发重要。
然而,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质量无法满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的要求,因此急需改进和提高。
一、环评报告的功能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在审批建设项目时,一定要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得出的结论,这是其决策依据。
就环评报告审查而言,在源头控制和防止污染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这有助于确保地区经济发展遵循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方针。
地方环保政策呈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总体形势比国家相关政策严格,多数地方制定了与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体绿色环保政策。
用来充当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
首先确定要进行具体的政策合规性分析,此外,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不能承受污染物排放量的项目不予核准,进而有效控制当地的污染水平。
最后,建设单位积极推行稳定高效的污染治理策略,以降低排放水平,甚至能够积极淘汰高化学污染项目,发展环保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当地经济和环保水平的双重提升。
二、常见的影响环评报告编制质量问题1.环评报告质量还需提高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环境评估报告编制体系也随之完善。
为了确保环境评估报告的质量,必需建立相应的规范与程序,以规范化环评工作流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要点分析引言环境影响报告书既是建设项目的决策依据,又是贯彻“谁污染,谁治理”方针和处理环境污染纠纷的执法依据,所以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每一项工作都要尽量做到准确、公平和公正,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该遵循政策、法规性原则,科学、总体性原则,公平、公正性原则和措施、针对性原则。
离开这四大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就会偏离正确方向。
一、环境质量现状和区域主要环境问题1.根据相关功能区及环保部门批复标准执行情况说明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等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各环境要素是否达标、是否满足相应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标准要求。
2.概述评价区域内污染源情况,按照等标污染负荷列出区域重点污染源及概述各排污单位履行“三同时”情况。
3.指出项目周围环境敏感点或与项目关联的重要污染源、风险源达标情况。
4.审核评价文件及评估报告所列区域主要环境问题和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合理性。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1.水环境保护措施:应设临时化粪池及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处理生活污水,食堂的厨房废水应设置简易的隔油池;开挖建设中,应尽量避开雨季,做好土石方平衡;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都要进行清理整治,压实的土壤,并及时进行绿化。
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在施工场地定期洒水,防止扬尘污染环境。
运输土方的汽车必须全封闭,运输过程严禁抛、洒、滴、漏;飞灰及医疗废物焚烧残渣块体填埋库区在填埋场作业中应尽量做到当日覆盖,减少或阻断雨水渗入,保持作业面整洁。
3.声环境保护措施:选用高效、低噪聲的施工机械设备,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作业区、作业时间以及作业强度;水泵、风机等高噪设备,采取隔声罩、消声器及墙体进行降噪,控制场界噪声达标。
4.固体废物保护措施:建筑垃圾固体废弃物应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原则,对废砖、砼渣等若能利用的建筑垃圾应尽可能利用,对不能利用的建筑垃圾,在施工中应随时清理运到指定地点处理。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环保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前EIA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EIA的质量、效果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就EIA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措施来加以应对。
问题一:存在规划和实际不符的情况。
有些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规划和实际情况存在显著差异,严重影响了EIA的可信度和实效性。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例如评价收集数据不足、专家鉴定不完善等。
解决措施:建立严格的评估标准,确保评价报告真实、准确。
评估前要详细了解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及科学的评估样本,避免廉价劣质的评测。
对审核程序严格把控,专家审查意见要详细指出不符合规范的地方并向相应单位提出建议与意见以保证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问题二:环保工作和其他工程和经济因素不协调。
一些项目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只考虑了工程和经济因素,对环境保护及人类健康等问题关注不够,不利于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解决措施:加强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等方面的考虑,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合理融合,协同发展。
在项目策划中应将生态系统及其功能保护、环境质量改善纳入考虑范围,应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因素,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问题三:自身监管不到位。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地方对于环境影响评价自身监管不到位,造成环保工作混乱,相关方面缺乏有效地监督和管理。
解决措施:加强监管,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
要通过建立长效的监管体系,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工作流程,从而确保评价报告真实、准确,严格执行环评法律法规要求。
问题四:公众参与程度不高。
一些地方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未能充分吸纳社会公众意见,缺乏民主透明的评价过程。
解决措施:强化公众参与,增强政府透明度。
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尊重公众权利,加强信息公示。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对于各类建设项目的实施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完善,评价标准不够明确,评价方法不够科学,评价范围不够全面。
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评价工作仅限于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简单预测和分析,缺乏对环境影响的全面考虑和综合评价,导致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二)评价过程存在不透明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评价报告和决策的过程不够透明,导致决策结果缺乏公信力。
这种不透明性使得环境影响评价失去了其原有的约束力和规范性,给环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三)评价结果缺乏实效在实施项目之后,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跟踪,导致评价结果的实效性不足。
许多评价报告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和监督,导致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没有达到。
二、建议(一)完善评价体系要解决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研究和探索,制定更加科学和严谨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使得评价工作更加规范和有效。
(二)加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涉及公共利益的工作,应当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建议在评价过程中增强公众的参与程度,举办公众听证会和座谈会,征求公众意见,使得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更加公开、公正和民主,增强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约束力。
(三)强化监督和跟踪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监督和跟踪,确保评价结果得到有效的执行。
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加强对项目环境影响的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保障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得到落实。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的主要问题浅析党新群,白雁斌,柳军荣(新疆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乌鲁木齐 830011)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作为环境管理的依据,由有环评资质的单位编制完成。
纵观各持证单位编制的环评报告书,大部分质量不错,但也有部分报告书还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将这些问题做一简单归纳,视存在问题普遍程度对其进行了讨论分析。
对如何提高环评报告书的编写水平和质量做了分析探讨,与环评从业人员一起共勉。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问题中图分类号:X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01(2008)04-0046-03Discussion on Main Problems of Writ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port.DANG Xin-qun,BAI Yan-bin,LIU Jun-rong(Xinjia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sessment Center,Urumqi830011,Chin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Xinjiang2008,30(4):46~48Abstract:As the evidence of environment manage ment,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port was done by the depart ment with quality cert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Throughou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ports made by different departments,most of them are good,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 ms in one way or another.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above problems and how to improve the writing level and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port.Key words: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report;proble m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预知功能、导向功能和调控作用,为拟建项目的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做出技术性论证。
同时也可以提出各种减免措施和评价减免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为污染治理工程提供依据。
尽管有了在战略计划、法规和政策上的实施环境影响的举动,但它最后要在项目层次上应用,并且要形成一份正式的文件,以便作为项目建设的根据和以后有据可查。
这个文件就是环境影响报告书。
它的编制质量直接关系到管理工作的成效。
因此,编制一份质量较高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是做好环境管理工作最基本和重要的工作之一。
1 存在的问题和现象1.1 对可研、设计等技术文件中提供的资料数据、图件等不加分析,校核就直接引用在环评中,工程分析中的主要资料来自于可研、设计等技术文件,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文件都是建设项目的初稿,里面难免存在一些错误,有些甚至是笔误。
作为环评工作者应鉴别引用,须对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引用其正确的东西。
不可盲目地、不加思索地照搬照抄,根据评价技术导则有条理地编写工程分析章节。
对于设计中提出的环保措施,必须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分析其可行性。
依据文献或通过类比发现设计提出的环保措施是否可行,如果达不到环保要求,必须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而不能一味地照搬,人云亦云。
1.2 缺少替代方案人类的活动都有其目标,实现某一目标应该有多项方案(即替代方案及推荐方案),不同的方案所消耗的人力、资源、时间以及环境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等各不相同。
许多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EI A的替代方案,比如美国的 国家环境政策法 明确规定,替代方案是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环境新疆环境保护2008,30(4):46~48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Xinjiang收稿日期:2008-08-17 修回日期:2008-11-05质量委员会(CEQ)也将替代方案的制订和选择作为EI A工作的核心内容;欧盟委员会修订的 环境评价条例 中要求其成员国应在环评中全面考虑替代方案问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也将替代方案和政策行动的环境影响包含在其每年一度的工作报告 全球环境展望 (Global Environmental Outlook,GEO)中。
但在环评报告书编制过程中,缺少替代方案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由于对项目可研报告等文件提供的污染防治措施没有进行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及运行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照搬可研提出的措施,缺少替代方案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1.3 预测评价中对现状监测值没有叠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里规定: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一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但在环评报告里往往会发现这样的错误即某关心点现状监测值超标,但在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中该关心点不超标,究其原因是没有对现状监测值进行叠加。
只考虑了项目本身排放污染物的影响预测。
1.4 风险评价概念不清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适用于涉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使用、贮运等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不包括核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
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主要系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名录 中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炼制、信息化学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采掘业、建材等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2]。
环境风险评价应把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作为评价工作重点。
但在实际的环评报告书编制中总是将地质灾害,安全评价等内容作为风险评价。
1.5 清洁生产结论不规范我国的清洁生产水平共分为三级,一级代表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二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三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
在环评报告书中往往会见到诸如:清洁生产水平较高,同行业先进水平,清洁生产企业等不规范的描述。
1.6 公众参与根据暂行办法,建设单位应当在确定了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后7日内,向公众公告建设项目的相关信息;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当在报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前,向公众公告相关的信息;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在发布信息公告、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后,采取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在该办法中实际上包括 两个过程,三个阶段 即公告过程和征求公众意见过程。
其中,公告包括两个阶段即建设单位在确定了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后7日内和在报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前。
但在实际环评工作中,很少有人这样去做,大多数采取网上公示和发放调查表这两种形式进行了公众参与调查,全部忽视了 7日内的公告 。
而且在公众参与的公示上,基本上采用网上公示。
这在有时是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的,比如项目处在偏远的农村,那里没有网络,人们也不知道什么是互联网。
此时,我们就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如广播信息或在当地报纸上公示,这样公众才有可能了解到信息,才能起到公众参与的效果。
1.7 总量控制过于宽松我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十五 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 SO2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 8%,C OD仅减少2 1%,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
为此,国家要求提高建设项目在环保方面的准入标准,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项目审批的强制性条件。
但在环评报告书编制过程中,在提出总量控制时,不是以环境容量为依据,而是仅以污染物达标排放为基础,提出总量控制指标。
这样提出的总量控制指标比较宽松,达不到污染物削减的目标。
1.8 景观生态评价孤立,缺乏整体性景观是由多种组分构成的一个整体,其质量和功47第4期 党新群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的主要问题浅析能不是有单个组分而是由整体表现出来,各组分不具备景观总体的功能和质量。
如一个牧场,由牧草地、房舍、林带、灌溉渠系和牲畜等组分构成,其质量的优劣取决于牧草地、林带的繁盛、牲畜的质量以及灌溉水的保证程度、房舍的好坏等。
各因素的优化组合保证了牧场有较高的生产量和美学价值,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将影响景观的质量。
而且,这种整体性还表现为,当景观的某一组分发生变化,其它的组分也必将随之变化。
如辽宁省的辽西地区,100a前那里还是森林密布、野生动植物繁茂、生态环境良好的沃土。
由于自然灾害、人类不文明的利用方式等因素,土壤层遭受严重的侵蚀,植被因此而稀疏,野生动物不复存在,生态环境变劣,景观的美学价值大幅度下降。
此外河流水体贯穿整个景观,将各组分联系在一起:水溶解、搬运、堆积景观内的各种元素,形成地球化学循环;水既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又孕育着景观的生存、演替和进化;水体景观的活力、动感、流畅,极大地增加了景观的美学价值;水为生物的繁衍和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是形成景观整体性的重要因素。
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景观的各组分割裂开来进行评价,非常片面。
2 结语国家为了规范环评报告书的编制,发布了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评工作者应该按照导则要求认真、科学地编写报告书。
除此之外,确定评价所遵循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尽可能充分地考虑评价依据,特别是行业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或拟参照的国外有关标准等也是做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总之,作为环评工作者,环评报告书的编写必须以质量为本,为环境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使企业的生产发展和环保相协调。
参考文献[1]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S].[2]HJ T169-200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S].作者简介:党新群(1961-),女,陕西泾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管理工作。
E-mail:dangxinqun@(上接第45页)取一定比例的复录表进行查看,如果发现录入人员偷工减料,复录数据不完整就进行确认的情况,必须提出要求立即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