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条件下的图书馆利用(资源与服务)
- 格式:pptx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43
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摘要:该文通过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与传统方法的比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服务观念的转变及服务工作的保障等几个方面,讨论在网络环境下基层专业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网络环境随着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图书馆正走向全球一体化、网络一体化的新境地。
尤其是Internet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使网络在信息服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为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查询等信息业务带来了全新的概念。
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文献采集将被网上的信息资源搜集、光盘数据库、下载、网络数据库等业务所代替,由此可见,在新形势和环境下,面对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信息服务这一全新课题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搞好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
1 图书馆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与传统方法的不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与传统的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别,首先是存储载体的不同,传统图书馆主要是收藏纸张型印刷出版物及少量的所谓文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载体由单一的纸型向以磁介质、光介质为载体的文献存储方式转变。
如电子图书、电子报刊、各种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多媒体文献等,将成为文献信息存储载体发展的主要方向。
其次是馆藏形式的不同,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形式与传统形式有所不同。
一方面,不仅包括纸型文献、电子文献等不同介质的文献实体,还包括可以从网上获取的信息资源。
而且这是将来网络化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是收藏方针的变化,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文献信息量也迅速增长,再就是由于书刊价格的暴涨,导致了图书馆文献收藏的完备性越来越差;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发展的日趋复杂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导致了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数量不断增长,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种文献收藏和信息需求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剧。
2 图书馆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是网络信息服务的物资基础,是网络信息服务过程中的核心。
浅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创新图书馆服务【摘要】图书馆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场所,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则是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信息的特点和开发利用,以及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管理制度和服务建设等方面所面临的变革。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信息资料我国许多图书馆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但就图书馆的发展而言,自动化只是手段,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开展有价值的信息服务,满足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已成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读者的信息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读者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图书馆信息化是指图书馆在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制作、传递利用等各项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等手段,对图书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造,以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普遍共享,为用户提供最有效的服务,最终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书馆信息化就是图书馆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过程。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物质条件不只局限于纸质文献,更多、更重要的是电子文献和网上信息资源,即信息服务的范围不再受地域和管理机构的限制,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世界各地的信息。
因此,图书馆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从单一的、被动的、封闭的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中解放出来,与整个社会的信息服务形成互动,明确地走信息服务社会之路,为广大的社会信息用户服务。
图书馆信息服务所应当包含的内容:一、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网络信息浩如烟海、纷繁复杂,要想使其成为图书馆的虚拟馆藏,指导读者快速、准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必须经过图书馆的技术加工过程。
对网络信息进行选择、整理,组织成查找方便的网络资源,并将网络信息进行分类、加工、转换、分极组织及有序化,引导读者到特色的地址获取网络信息,并提供网络导航服务,通过本馆主页与相关网站建立起超链接。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现状与思考文献资源分为纸质文献资源和数字文献资源,随着网络越来越方便快捷,读者获取文献信息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也从以纸质文献为主,发展到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并重。
1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现状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1.1 纸质文献资源所占空间面积大、消耗人员多、且利用率持续降低高校图书馆经过若干年的积累,馆藏基数就较大,又随着近些年一些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为了满足教育部评估要求,各校纷纷加大文献购置经费投入和文献采购力度,导致了馆藏文献急剧膨胀,很多高校又因存储空间不足而扩建新馆,增派人手管理纸质文献资源,却因大量馆藏文献老化,缺乏新鲜度,而在网络环境下,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使得纸质文献资源利用率呈下降趋势。
如何激发馆藏资源活力,提高纸质文献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纸质文献资源的作用,是图书馆馆员面临的一个迫切的问题。
1.2 数字文献资源的发展势头迅猛,但对读者的获取能力有要求数字化文献资源因自身不受空间环境限制、获取便利、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凭借着网络的便利条件,电子设备的普及和更新换代,读者们随手一部手机或是电脑就能快速获取自己想了解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多是碎片式且真实性缺乏考究,而图书馆内有参考价值的数字文献资源,却因大多数读者未能掌握科学有效的检索方法,对真正有价值、且能提高其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数字文献内容获取较少。
而近几年,高校图书馆注重数字文献资源的建设,利用率虽逐年上升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利用率的几点思考数字化文献资源固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纸质文献资源的利用价值还是不容小觑的,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应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以网络技术为支撑,提高读者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让读者成为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推动者。
2.1 多管齐下的科学开展纸质文献资源建设2.1.1 利用网络条件建立荐购平台。
河南科技5上创新研究INNOVAT ION ST UDIES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交流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它打破了时空的阻隔,使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人们可以共享网络虚拟社会,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一、网络环境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随着网络和现代化传播技术的日渐普及和广泛应用,网络信息以其承载量大、传输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日益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
因此,网络的飞速发展无疑给当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
网络的极度开放性,使网络信息种类繁多、变化频繁,既有许多价值较高的信息,也有不少重复无用甚至是有害的信息。
这些信息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给用户利用网络选择这些信息资源带来很大不便,使网络信息的查询、检索十分困难,大大影响了信息利用的效率。
具体来说,网络环境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1.网络环境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获取方式的影响。
现代化网络出现以前,图书馆馆藏文献主要通过购买、交换、捐赠等方式获取。
同时,受资金、地域等的限制,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获得也相对有限。
而现代化网络的发展,不仅大大突破了信息的地域限制,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图书馆资源获取方式。
今天,只要配备了相应的网络设备,懂得网络运行的基本知识,具有驾驭网络的基本能力,就可以在网络天地里自由获取信息资源。
只需点击鼠标,图书馆即可快速、便捷地进行图书采访工作和各种文献资源的传输往来,还可通过购买访问权获得最新的网上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
网络不仅大大方便了图书馆的采访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增加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可见,这一信息资源获取方式的新变革,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2.网络环境对图书馆馆藏文献类型的影响。
传统的馆藏文献是以纸质印刷型文献为主,它以“载体化”和“固定化”为特征,整个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工作长期以来就是围绕着印刷型文献的收藏与管理展开的。
应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也可以促使图书馆有自我生存的自身发展能力。
!"由被动型服务方式向主动型服务方式转变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一般是等读者上门,所有的服务基本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可谓是围绕图书馆馆舍展开的。
图书馆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把藏书收全,服务设施齐全,有比较舒适的环境。
主要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
图书馆满足于书刊的借借还还、取取归归的服务方式。
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必须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
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
这样才能提高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质量,主动为社会各个领域服务。
#"由单纯型服务向多样型服务转变传统的图书馆面向比较固定的读者群,主要对到馆的读者服务,服务对象集中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国家机关。
他们习惯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仅仅放在图书馆,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图书馆可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比较单纯。
许多图书馆对书刊的利用率,读者借阅的满足率,服务效果从不过问,把图书馆办得像行政办事机构。
现代图书馆应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摒弃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
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把服务推向市场,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人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
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和载休更广泛。
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才,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才、开发者和提供者。
%"由浅层次文献型服务向深层次信息服务转变传统图书馆或以收藏、加工、保存图书、期刊、资料等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或以为读者提供馆藏专题文献,馆藏专题文献又是以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的信息单元为主,一切业务工作都是围绕文献开展的。
年6月(下)数字图书馆无论怎样发展,它的基本宗旨还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完成社会赋予的传递信息的基本职能。
因此,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目标还是为了“用”,为用户所用。
它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分布在不同数据服务器上的数字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使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来查询和利用,同时完成保存人类宝贵资源的任务。
1自建数据库目前,图书馆自建的数据库主要有馆藏书目数据库和特色资源数据库两类,包括书目、文摘、题录、全文等形式。
1.1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书目数据库是图书馆最基本的信息资源,也是图书馆自动化的基础和数字化的起点。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图书馆都己完成了书目数据库的建设,而且回溯建库率达到80%以上。
利用联机编目方式,实现了书目数据的标准化、共享化。
各馆还建立了OPA C 在线书目查询系统,可以说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已经达到了高级水平。
但书目数据库还有待进一步建设:1)提高数据库的质量。
为使书目数据具有通用性,首先必须做到著录格式的准确性;采用标准的MARC 机读目录格式;还要做到著录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要充分揭示文献,保证检索字段全面、准确。
建立审校制度,对数据严格把关。
2)进一步加强共建共享。
目前的书目数据库建设己从自建走向共建,国家图书馆、CALIS 的全国性联机编目就是共享编目的例子。
但还应继续扩大成员馆的范围,使更多的图书馆,尤其是小型图书馆加入进来。
3)加强数据库相关链接。
除提供书刊题录、摘要外,还应将相关的多媒体光盘、各种配书光盘、电子书刊等资源与书目库链接,使读者在检索书目记录的同时,可在线阅读、下载相关的多媒体目录和全文。
1.2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同上面馆藏数字化的方法一样,特色数据库的定位可先从读者迫切需求的资源入手,如地方文献、特藏文献等进行深度开发,达到较高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例如国家图书馆建设的中国年鉴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数据库、方志类数据库等,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刊资料索引数据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