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展望中日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未来十年的中日关系与中国对日政策——21世纪中日关系研究报告未来十年的中日关系与中国对日政策——21世纪中日关系研究报告近年来,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扩大,中日关系也呈现出积极向好的趋势。
然而,在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及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下,中日关系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障碍。
那么,在未来十年,中日关系将以什么样的态势发展?中国会采取何种政策来应对中日关系的挑战与机遇?一、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势首先,中日两国地理相邻,不仅经济上相互依存度高,而且在政治、文化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因此,未来十年中,中日关系将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互利合作,不断推进各领域的交流与对话,构建更加紧密的中日关系。
其次,中日两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两国经济的深度融合具有巨大的潜力。
在推动构建以经济合作为核心的中日关系的过程中,双方可以加强贸易合作,深化投资合作,共同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共同应对世界经济的挑战。
此外,中日两国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未来十年,中日两国将继续加深在这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文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友谊,从而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另一方面,中日关系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
一方面,历史问题在中日关系中仍然是一个敏感的问题。
对于历史问题的正确认知和处理至关重要。
双方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历史观,反思历史,通过历史教育和人文交流,增进相互理解,消除历史问题对两国关系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因素也可能对中日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21世纪的国际格局中,中日两国都属于亚太地区的重要大国,它们的国家利益、地缘政治影响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双方应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加强战略沟通,化解分歧与补充差距,共同应对地缘政治挑战。
二、中国对日政策的主要特点中国对日政策在未来十年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和平相处,推动构建和谐亚洲。
中日友好更利于两国人民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多数时期两国人民和睦相处,与亚洲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
虽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中国政府始终把维护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置于对外关系的重要地位,并一向认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正确的对日方针、政策,推动了中日友好关系的渐次发展,从中显示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及至我国即将上任的新一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对日关系以及高超的外交艺术和深邃思想。
我国领导人无数致力于中日友好关系的论述昭示我们:中日友好关系是长远的,不能因为一时的波动而否定两国长远的友好关系.中日也应是友好的、稳定的邻居关系。
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事业,任何一方的政府都不应忽视它,更不能破坏它,任何忽视、破坏中日友好的行为归根到底是违背了中日人民的长远利益。
在过去100多年,中日有过极为不幸的历史。
两国在地理上离得很近,即使在和平时期也难免磕磕碰碰,产生各种矛盾。
为了维护我们这块地区的稳定,以利于两国乃至本地区发展,我们应特别注意尽量化解矛盾而不要激化矛盾。
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少数右翼正在有预谋、有步骤地破坏中日关系,他们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妄图激化中日两国和人民之间的矛盾,甚至妄图激化对方国家内部的矛盾,以达到煽动两国走向对立和冲突的险恶目的。
我们决不能让中日关系被日本右翼牵着鼻子走,复交以来的经验教训越来越证明邓小平的一个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对一小撮不甘心中日友好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不断加强友好、发展合作来回答他们。
”可以说,惟其中日关系出现困难,才更需要发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
在对待中日关系的问题上,中国一直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而日本历代政府中一直有人在刻意回避历史,不敢勇于承认错误。
中日关系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历史半个多世纪野蛮侵略中国。
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市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
但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如对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的争端。
其中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
近段时间,我们看到网上很多签名反对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运动,青年学生也对日本美化侵略战争历史,修改教科书问题义愤填膺。
全国民间的反日情绪日益高涨,高校大学生纷纷示威游行。
中日关系处于紧张阶段。
这些因素使得我们不得不对中日关系进行从历史到现今的深入的剖析。
《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是当代中日关系重建和发展的起点。
①从这时起,中日关系沿着上述条约开辟的道路向前发展,已达20余年。
在此期间,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中国的发展受到世界的瞩目。
反观日本人上世纪90年代的泡沫经济破裂使其经济陷入衰退,08年的经济危机下更是雪上加霜,长期的优越感不在,日本国内造成了极大的悲观情绪。
另外由于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美国的介入又进一步加深了中日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日贸易关系始终保持强有力的增长,中日之间的贸易额从1972年的10.4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877.5亿美元,29年间增加了80多倍,2001年,日本已经连续9年成为中国的最大贸伙伴,而中国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②《国际经融报》2002年9月27日第16版但政治关系却很低迷,进入新世纪以来,经过双方领导人的破冰之旅,融冰之旅和暖春之旅特别是民主党上台以来,日对华政策趋于务实,政治关系有所改善。
然而上述的这些并不能说明一切问题,面对着当前眼下美日韩三国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中日关系走在了生死边缘上。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中日关系,这个话题嘛,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说起这两国,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美食、动漫和那些清新的樱花,可要是聊到关系的复杂性,哎,真的是一言难尽。
想想看,从历史上的纠葛,到现在的经济合作,各种问题和机遇就像是五味杂陈的麻辣火锅,让人嘴馋又辣得厉害。
先说说问题吧,毕竟不谈这些好像就不够真实。
历史遗留的问题,真是个老大难。
每次一提到二战的那些事,双方的情绪就像拉开了弓,随时准备发射。
日本有些人觉得被过度指责,而中国则认为不该让历史被遗忘。
你说,这可真是个“猫抓老鼠”的游戏。
两国之间的互信度,有时候就像那风筝,线越拉越紧,随时可能断掉。
这个时候,舆论和网络的力量又像火上浇油,一不小心就会引发一场“小地震”。
再说说经济合作。
中日的贸易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就像一对儿默契的舞伴。
日本的技术与中国的市场结合,哎呀,简直是天造地设。
可经济关系也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比如说,某些资源争夺或者领土问题,这可就让原本甜蜜的合作关系变得有些“尴尬”。
想想两国企业在投资上的竞争,那场面就像是小孩抢玩具,谁都不愿意退让一步。
再加上国际环境的变化,让双方的合作更像是在刀尖上跳舞,稍不留神就容易摔跤。
事情总有两面。
在我看来,中日之间还是有不少的希望的。
你看看两国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跨国交流,学习对方的语言,了解彼此的文化。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和气生财”,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人们的观念在变,网络也让信息传播更迅速,很多人都在呼吁要携手共进。
这种热情就像春天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每一个角落,温暖着双方的心。
近年来两国在环保、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逐渐加深。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个大挑战,中日两国若能团结一致,携手合作,那就真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了。
想象一下,如果双方在可再生能源、绿色科技方面共同研发,不仅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也能为全球环境贡献力量。
这样的未来,听起来是不是就特别美好?再加上文化的交流,中日之间的影视作品、音乐、美食等逐渐深入人心,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尝试。
090800406孟祥意日中近代关系与未来展望一、近代,日本的崛起和东亚雄狮的衰落明治维新时的日本,正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由于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政策和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中国在清朝政府的统治下苟延残喘,正走向封建王朝的灭亡,资本主义力量薄弱且受制于外国资本家和本国官僚的压迫。
近代中国向日本派遣了大量留学生学习现代化先进知识,不稳定的政治无法提供资本主义市场和平的发展空间,中国败在日本手下的命运无法逃避。
由于日本仿效德国建立的集权统治,而且明治维新保留的封建残余使一般民众无法参与政治。
历来一个国家在走强国之路对外扩张的争霸过程无不以损害他国利益为附加条件,日俄战争的胜利,大大扩展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
侵占朝鲜后,日本帝国主义走上了与欧美列强争夺世界霸权。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真是有野心有计划的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
这与日本传统的武士精神有密切关系。
二、二战后,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二战后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1947年5月日本实施新宪法,逐渐走上资本主义民主化道路,但在以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包庇部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五十年代冷战的发展使两国无法建立正常的外交,但中日民间的贸易和信息交流并未间断。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日本极右势力又沉渣泛起,拒不承认对亚洲各国的侵略,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日本是中国的邻国,又是亚洲及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如何发展中日关系,实现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课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日关系既有发展又有曲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此后,中日交往日益增多,但并不一凡风顺。
尤其是日本教科书上篡改历史,拒不承认犯罪事实,让亚洲受过侵害的国家不信任和警惕防范。
未来十年的中日关系与中国对日政策——21世纪中日关系研究报告未来十年的中日关系与中国对日政策——21世纪中日关系研究报告近年来,中日关系已经开始逐渐走出困境,但双方之间的历史问题、领土争端以及安全关切等仍然是双方关系中的重要问题。
中日两国在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等领域仍有很大合作空间,但在政治、安全和战略层面仍存在一定的摩擦和矛盾。
因此,展望未来十年的中日关系,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将继续深化。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而日本也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尽管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问题上,双方可能会产生争议和摩擦,但是双方的经济联系不可或缺。
预计未来十年,中日两国在贸易、投资和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扩大和加深。
其次,中日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将持续增加。
尽管因历史问题的影响,中日之间的人文交流存在一些困难,但是中日两国的语言学习、文化交流、青年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已经在逐步增多。
未来十年,双方应该加强教育、文化和民间团体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第三,中日两国政府之间需要加强政治对话和战略沟通。
在一些敏感问题上,中日之间存在一定的误解和争议。
在相互尊重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各方应该加强政府间的联系和交流,及时沟通各自的关切和立场,以避免摩擦和危机的发生。
第四,中国对日政策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中国应该在坚持国家利益的同时,加强对日本教育、文化、经济和安全问题的研究和了解,以制定更加全面和系统的对日政策。
中国应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其他亚洲国家的合作,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最后,中日两国应该加强互信和互利合作。
作为亚洲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和文化大国,中日两国之间的和平与发展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和利益所在。
双方应该通过互访、对话和签署合作协议来增进互信和合作,推动中日关系在未来十年实现更加稳定、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总的来说,未来十年的中日关系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中日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字眼,自从两国建交以来。
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两国总是摩擦不断,刘昌明教授曾在《国际先驱导报》这样评价中日关系:“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这一段话被认为是评价中日关系复杂性的经典语录,正是这种种关系的综合,使中日关系的现状和发展充满了挑战性和艰巨性。
中日关系现状:一.历史问题:日本高级官员多次不顾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参拜供奉有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和松井石根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二.领土争端:在对侵华历史遮遮掩掩的同时,日本却在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和东海问题上不断向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挑衅。
日本自民党内部一部分人支持台湾独立,同意“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早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日美“新安保条约”以及日本的“有事法案”公然将台湾纳入其范围。
2004年,日本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发放签证给台湾“独派”的李登辉。
2005年2月,日美竟然共同宣布“台湾海峡的安全问题”将成为两国的“共同安全战略目标”,明目张胆地干涉中国内政。
在东海问题上,日本也是屡造事端,使中日关系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日本的一些新闻媒体和书报杂志,故意歪曲中国人的对日情绪,将一些事件(如西北大学演剧事件,亚洲杯足球事件中中国部分年轻人的过激言行)恶意夸大而刻意回避情绪产生的根源。
有些媒体甚至借此宣扬“中国威胁论”,利用日美同盟关系,把强调“共同价值观”和“中国威胁论”相结合,把中国推向作为日美挑战者的地位。
三.经济原因:日本几十年来一直是亚洲的领袖和代表,它一直强于中国,今天也是,但中国国力的飞速增长对日本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心理负担。
今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
而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日本的发展仍有诸多障碍,但中国却在全面的进步。
只要不出现重大的问题,中国强于日本只是时间问题。
中日关系的现状及未来的展望摘要: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中日分别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双边互补性不言而喻。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发展战略将是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十五”期间我国中西部开发将正式启动;而日本经过十年左右的经济萧条终于走出谷底,正在努力走上自律性经济复苏轨道,因而也需要在中国市场上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
这一切使中日之间的经济、科技合作走向新高度、跨上新台阶成为可能,人们期待着两国关系尽快得到实质性发展。
现状绝对不是简单的现在的综合,它是历史的沉淀与推进,也是未来发展的触点,认清现状,得先从处理中日之间的问题开始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一,关于日本军国主义与国家正常发展需求的关系问题。
军国主义是日本二战前一段时期所奉行的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模式,而许多人将今天日本谋求正常国家也就是要求取得集体自卫权看成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表现,这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当今的日本不可能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一个原因是日本今天已没有这种必要;二日本国民也不会答应这样做;三是国际社会和国际机制的制约。
因此,我们应该理解日本走向正常国家的需求,而应坚决反对日本在走向正常国家的过程中的军国主义思潮。
第二,关于日本历史问题与中日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问题。
日本历史问题是关于日本政府对二战时期侵华战争的认识和态度问题,应充分认识到中日历史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及其在中日关系中的重要性。
因此,既不能像某些人所主张的那样,可以忽视日本的历史问题;同时也更不能将历史问题看成是中日关系的全部,除历史问题以外,中日间还有其它许多重要事情和问题要做要解决,事实上,当今中日所表现出来的台湾问题、东海问题,能源竞争问题等,哪个问题都不比历史问题轻松。
因此,在历史问题上,既要认真解决历史问题,又要顾全中日关系的大局。
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发展中日友好“这件事超过了我们之间一切问题的重要性。
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展望从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到今天,中日关系的特点最好的表述就是友好与摩擦并存。
具体来说,中日关系始终有一个结,那就是日本侵华事件,这也是两国人民正常交往的隔阂所在。
抛开这个结来看,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日之间共赢与共识绝对是上策。
就目前来看,国人对日本的态度褒贬不一。
很多青少年非常喜爱日本的动漫、游戏等,但很多中老年人对日本仍然恨之入骨。
总之,国人对日本的态度并不够客观。
但是,中国政府对日是很宽容的,比如在去年,日本地震、以及核泄露后,中国第一时间派出救援队,并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直接进入灾区进行救援,还捐助3000千多万的物资。
但结果很让人尴尬,对于中国的积极援助,日本政府决定不接受中国海军的医疗船帮助,还拒绝了中方出动军方援救的提议。
更令人意外的是,日本主流媒体看不到关于中国援助的报道。
明显,日本对中日安全还存在很深的疑虑。
另外,核辐射事件刚过去半个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新版教科书的审定结果,全部7家出版社发行的社会教科书均声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
这个审定在中国刚刚给予日本大量帮助的情况下,显得非常不合时宜,这也是对中国政府非常不尊重,对中日建交也极其不利。
而日本政府竟然还不承认在钓鱼岛这个问题上存在争议。
近年来日本大国意识膨胀,右翼政治势力愈加活跃,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大开倒车,不仅一再刺激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失信于中国人民,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当前复杂局面,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日本,也不利于中国。
但中日两国之间的问题不能通过军事力量解决。
如果中日发生军事冲突,只能是两败俱伤,甚至对于周边地区都是一场灾难。
其实,中日缺失的都是一种信任和理解,只有双方更了解对方的国情与现实,才能找到双方平衡的支点,和谐相处下去。
现在,日本采取的是追随美国的政策,二者形成了一定的同盟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及其进程还受中美关系影响,无法避免的要遇到来自美国的阻力和影响,中日关系的单独自由发展暂时还无法实现。
21世纪初期中日关系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前景展望作者:渠源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1期【摘要】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今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双边关系之一。
本世纪伊始接连发生的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等,使 21 世纪的中日关系开局不利,在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的同时既存在着许多有利的条件,也有不容忽视的不利因素,这为判断、预测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因此,新世纪初期两国关系将在友好合作与竞争摩擦并存状况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21世纪;中日关系;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前景展望一、中日关系的发展现状(一)政治领域由于2008年是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缔结30周年,胡锦涛主席借此开展了对日为期五天的暖春之旅,这次访问对两国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两国首脑会谈之后,中日两国签署了“第四个联合文件”,即《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双方第一次确认了两国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重要条文。
此次联合声明的签订展现了两国的大国风范,更表明中日两国在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亚洲繁荣与稳定方面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二)经济领域中日之间的经济往来是维护两国之间关系最重要的力量。
中日两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再加上又是邻国,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显然十分重要。
从今后较长时期内看,中日之间仍是经济互补型的关系。
中国对日本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需求还是很大,日本则需要中国的市场、人力资源等。
众所周知,中国在接受国际援助中,日本对华援助是居首位的。
截至目前,日本政府已累计向中国政府提供了日元贷款3200亿日元。
(三)文化领域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文化交流也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化互动过程当中,日本右翼势力长期利用错误历史观误导本国国民对近代以来、特别是二战中日本侵华问题上的认识,美化当年日本侵华战争。
这种错误的行为导致中日两国民众在历史认识问题上产生了差距,增加了对立情绪。
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自21世纪以来,日本的国家战略发生了明显的演进,这对中日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安全和外交等方面介绍这一演进,并探讨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其次,安全领域是日本国家战略演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面对地区和全球威胁的增加,日本采取了更加积极的安全政策。
首先,日本加强了与美国的安全合作,继续依靠美国的核保护伞。
其次,日本积极参与国际和平维护活动。
例如,日本派遣自卫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并在非洲实施援助和安全合作项目。
这一安全战略的演进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日本的积极安全政策引发了中国的警惕。
中国认为日本的安全政策具有军事化倾向,可能威胁到地区安全。
另一方面,中日两国在海上安全问题上存在争议,如钓鱼岛问题。
这些争议使中日关系紧张,需要通过外交渠道进行沟通和协商。
最后,外交方面也是日本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日本在外交政策上积极推动自己的利益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特别是,日本加强了与东盟国家、印度和澳大利亚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和安全合作。
此外,日本也在争取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等国际组织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这一外交战略的演进对中日关系带来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日本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扩大了其外交影响力。
这可能会导致中日之间的竞争加剧,特别是在地区安全和经济合作方面。
另一方面,通过外交渠道进行沟通和协商,日本和中国可以寻找共同利益和解决争议的途径。
总之,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在经济、安全和外交等方面发生了演进,对中日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日两国需要通过合作和对话来处理竞争和争议,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学号: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
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
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
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
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
尤其隋、唐时代。
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前言:近几年来,当中日两国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时,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期间的反差愈来愈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关系进行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
中日关系一直很微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中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当前中日关系,理性抒发爱国热情,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着虑的问题。
下面代表我个人了看法,发表我对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回顾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两国两千年交往的历史中,我们曾受到不堪回首的严重的欺凌与侮辱,但这同时,我认为我们应该看到,中日在冲突与就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启示和收益。
日本于1868年明治维新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侵略的道路,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占领了台湾,日本侵略中国半个世纪,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日本侵略军在侵华期间,凶恶、残暴地杀害了无数中国军民。
但是中国共产党一直把日本广大人民同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加以区别,并且采取了有巨大魄力和深远战略眼光的政策,对日军俘虏非但不杀,相反给予优待,对他们进行教育改造。
日本共产党在国内英勇地开展了反对日本侵华的斗争。
1940年日共中委野坂参三到延安,协助我党对在华日军俘虏进行思想教育。
不少经过教育的人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1955年推动中日复交的尝试。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民间要求对华友好、开展贸易的呼声很高,日本成立了日中友协等一大批友好组织。
毛主席决定对日本采取“着眼于人民、寄希望于人民”的战略思想,周恩来总理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并亲自出面做了大量日本各界人士的工作。
这成为新中国对日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1952年3月,日本帆足计等三位前国会议员不顾美国禁运和日本政府阻挠,绕道来到中国,双方签订了第一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金额3000万英镑,打开了中日交往的大门。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展望一、中日关系现状: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日两国关系愈发错综复杂:一方面两国各领域间的合作和交流不断深入,为两国双边关系奠定了基础,为以后两国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空间;另一方面,遏制、破坏两国关系的一些敏感问题也不断浮出水面,给两国正常的合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中日关系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近日,中日关系日趋紧张,钓鱼岛问题,撞船事件,引起国内人民的高度关注。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现状: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2、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这一点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
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中日关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关系最密切的两个邻国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日关系经历过战争、冷战、和解和合作等多个阶段。
本文将阐述中日关系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历史进程1. 古代时期中日两国在早期的时候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
中日的文化交流始于东汉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日本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影响,汉字、书画、诗歌、哲学等文化传统与中国基本上相同,弥漫着中国的影响。
并且,由于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距离较近,导致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着中国古代的诗歌、祭祀、礼仪等传统。
2. 近现代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后续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使中日关系变得紧张。
直到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5年日本被击败,关系持续紧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本开始恢复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两国商业交流逐渐展开,1954年签订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周恩来总理首次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关系得以改善。
1980年代,中日关系迎来了“和平友好时期”,两国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实施协议》。
1984年两国互设驻使馆,1987年达成“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推动了双方经济领域的合作。
3. 当代时期21世纪初,中日关系再度陷入波折。
2001年,安倍晋三就中日平常大使馆遗失的文件事件引发争议,2005年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更是导致两国争议加剧。
此外,钓鱼岛主权问题、东海海域划界、历史问题等引起了中日间的矛盾。
2010年,中日两国达成《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但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以及日本对华敌意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总有起起伏伏和曲折感。
此外,中日双方还开展了多轮领导人会晤,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扩大。
两国已经成为相互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在国际关系中,中日也有很多相同的责任和利益,如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平衡等问题。
一、中日之间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威望的提高,中日之间关系却降到了冰点。
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历史的遗留问题,二是利益冲突,三是两国之间或多或少的误解。
1、历史的遗留问题中日两国之间交往日久,据历史记载,早在秦汉时期,中日之间就有往来。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日本一直以中国为师。
唐朝时日本派遣大批的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和社会生活,日本走上发展之路。
现在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或多或少留有中国的印记。
但是就在一百多年前,由于中国开始走下坡路,日本摆脱危机后却与西方列强一道侵略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特别是七十年前的全面侵略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伤害。
对待战争的反省,日本人让中国人感到寒心和强烈的愤慨。
日本到今天为止都没有正确反省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他们极力狡辩,甚至于说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人类最大的谎言。
另外让我们中国人痛恨的是日本的领导人屡屡参拜靖国神社,靖国神社里面供奉有侵华战争的元凶,二战时日本的甲级战犯。
历史遗留问题还有日本二战时遗留在中国的生化武器,直到现在还在威胁中国人民的安全;慰安妇问题、钓鱼岛的归属问题(这是中国的领土)。
2、现在再来谈谈中日两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关于国家利益,我非常赞同曾任英国首相的邱吉尔说的那句话,“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故人,只有永久的国家利益。
”现在中日两国的利益冲突主要有东海的划界问题,体现在春晓油气田的开采上,日本一直对此说三道四。
还有就是日本对台湾的态度一直很暧昧,纵容台独势力暗中支持台湾独立。
还有就是日本近年来屡次提中国威胁论,说中国的军费国防开支,说中国的军队现代化威胁到日本的安全,就在上个月,一个日本内阁大臣还说日本有可能成为中国的一个省。
这里我想说的是,即使中国强大了,我们也不要你们,要你们这些忘恩负义、以德报怨的家伙做什么!!!3、两国之间或多或少的误解。
中国一直对日本心存戒备,这是由于日本侵略中国造成的。
一、背景
两千多年来,中日关系的历史经历了“强弱型”、“弱强型”两种状态,在21世纪初进入了“强强型”状态,而日本对华政策也渐趋强硬。
对中国军事力量日益增强的恐惧,对中国崛起“不适应”的纠结心理,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对中日关系的牵制,日本国内的政治乱局,加上钓鱼岛领土争端的升温,这些原因导致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不是随着中国的发展越变越好,而是越变越差,日本国民的“对华好感度”降到了复交以来的最低点,中日建交四十而惑,中目关系正面临严峻的危机和风险。
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说在本质上,取决于一个半世纪前“脱亚入欧”的日本,能否超越冷战思维和民族主义的情感纠结,诚心诚意地“重返亚洲”。
“返亚”可能给日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对21世纪中日关系走向的三种预测
预测中日关系的走向,首先要考虑美国的主导作用。
远了不敢预测,至少在21世纪上半叶,美国作为世界领袖的地位不可改变。
在这段时间里,由美国主导下的中日关系有三种可能走向。
中日关系走向的首主动权操控在美国的手中。
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亚洲和太平洋的战略利益,绝不会让中日两国成为朋友。
如钓鱼岛问题,纯粹是美国在中日两国间埋下的一颗定时炸弹。
1、在美国的操控下,中日两国将走向战争的对抗关系。
这种走向的可能性最大。
因为中日两国的这种民意基础已经极其强大。
炸药包有了,引爆它是件很简单的事。
上世纪二战后,在美国的刻意培养下,日本成为其在亚洲的最重要的堡垒,对中国的敌对性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所加强。
日本至今没有明确承认侵略旧帐,
却一直蔑视中国和亚洲。
这使得中国等战争受害国气愤而警惕。
双方失去了信任的基础。
1982年7月,日本文部省在审议历史教科书时公然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改成“进出”,并删除了有关南京的屠杀的记载;1985年8月,日本首相在战后首次正式参拜供奉着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1988年以后,日本总计有6名大臣先后因发表赞美侵略战争的言论被罢官或被迫辞职,还有2名大臣被保了下来。
这些做法都背离了《中日联合声明》原则立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影响了中日关系的进程。
日本已经是军事大国,它的国家体制会在一夜之间,使其军事机器强大无比并能正常运转。
因此,日本的政治家不会惧怕对中国的战争。
一些激进的日本政客已多次扬言,在未来的战争中,日本将会战胜中国。
但客观的分析会发现,对中日两国而言,任何一方取胜都是不可能的。
因为美国不会让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国出现;也不会让珍珠港事件重演。
中日战争的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
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中日关系走向的次主动权握在日本手里。
如果日本政府不改变其对华战略构想,中日两国关系将继续维持现状,保持一种竞争关系。
表面和平相处,暗里较劲。
缺乏信任,相互提防。
就综合国力而言,日本比中国强大,日本人心中有数,并不惧怕已存在的竞争。
中日两国的不信任,主要表现在对待上世纪日本侵华的战争问题上。
对此,中国政府已做到了仁至义尽。
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宏大量为本,不愿意纠缠历史旧账。
战争一结束,中国方面就迅速遣返了所有在华的日军战俘和平民,中国还放弃了对日本的巨额战争赔偿,但并未换来日本的感激。
毛泽东主席从50年代起就一
再对日本朋友强调,“你们已经赔过不是了,不能天天赔不是”。
周恩来总理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夕,对来访的日本客人说,“不要讲什么谢罪的话了。
……现在我们应当向前看,而不应该向后看,要解决今后的问题。
”在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周总理提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其目的是要日本对过去的侵略战争历史作出深刻反省,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现在,主动权在日本手里。
如果日本人想尽快赖掉历史旧账,过于自私和贪婪。
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如对待现存的战争受害者的个人赔偿问题,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台湾问题等。
最近,中国民众对日本仇恨的增加,与此有直接关系。
但中日两国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暂时又不得不相互依赖和利用。
因此,随着中日双方国力的此消彼长,这一现状也许还会维持一段时间。
3、最后的主动权才属于中国,因为中国的主动牌很少,且已经出完。
为了向日本人示好,中国放弃了对战争受害的国家赔偿。
这是典型的一厢情愿。
忽视的是大和民族的性格。
日本人只认实力,谁先进它学谁,谁比它强大它怕谁。
在现实情况下,中国指望日本人认错并主动示好,简直是天方夜谭。
中国唯一可做的就是加快发展,增强国力,赶上日本。
只有这样,才会有平等对话的机会。
如果日本也并不忌讳中国的强大,中日将会出现友好相处的伙伴关系。
相互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教育国民,相互尊重。
相互重视对方的存在,承认对方的地位。
共同主宰亚太地区,共创辉煌。
这样,美国在亚洲和太平洋战略利益将受到损害,它决不会坐观其成。
而且,日本对中国的快速发展疑心重重。
因此,这种走向的可能性最小。
但从中日两国的国家利益层面上去看,这种局面最有利于中日两国。
总之,中日两国的关系取决于美国的取舍,决定于双方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取决于双方国家的民众意愿,决定于双方政治家的智慧和谋略。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爱好和平的人都不喜欢战争。
三、感想与总结
中日关系友好、和谐的发展需要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需要中日双方共同的努力。
时代在飞速的发展,均势没有永恒的循环逻辑。
历史上的欧洲经历了“均势——打破均势——新均势”这一战争与和平的逻辑更替。
然而近几十年,欧洲大国摒弃前嫌,走出了主权国家的循环逻辑,加速推进欧洲一体化,已经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历史的定则。
因此,以旧眼光看待新世界难免出错。
[11]对日关系新思维就是为了打破旧有的历史定则,以寻求解决中日关系的新范式。
但是,对日关系新思维、新思考绝非是中国单方面一相情愿的的盲目心理。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两国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外交宣言。
作为亚洲地区的两大冤家大国,更多的主动性展现给国际社会的恰恰是更多的理性、更多的成熟、更多的大国风范。
培养良好的国民心态更是发展两国友好的基石。
面对今日世界政治格局多元化的局面,我们更多的期望两国能够携起手来,走出亚洲、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人民论坛《努力构筑面向21世纪的中日关系》2001.10
联合早报论坛《对21世纪中日关系走向的预测》2003.09
中国网《走进“不惑之年”的中日关系》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