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_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T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T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_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T 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T味觉细胞(接受刺激)T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T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_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T外耳道T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T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T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T 听神经(传导信息)T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_。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七年级下科学2知识点七年级下科学2是初中科学的重要部分,针对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讲解。
本科目主要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三个学科,它们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不可或缺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七年级下科学2所包含的知识点。
一、生物学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七年级下生物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1. 细胞: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掌握细胞构造和功能特点十分必要。
2. 维生素:维生素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各种维生素在摄取不足、过量均会引起身体问题。
3. 器官和系统:介绍了人体重要的器官:心脏、肝脏、肺等,以及这些器官构成的系统。
4. 生殖:男女生殖系统构造、功能、生理特点等。
二、物理学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主要涉及物质、能量、空间、时间等基本概念。
七年级下物理学包括了以下内容:1. 能量:能量是一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等基本概念。
2.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及简单电路的制作和使用。
3. 热学:热传递方式、热胀冷缩、热的测量等。
4. 运动学: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和力的作用、摩擦力等。
三、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科,七年级下化学主要介绍以下内容:1. 元素与化合物:介绍化学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2. 反应与能量:学习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能量变化等基本概念。
3.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的定义、性质、中和反应等,身边的物质中有哪些是酸或是碱。
4. 溶解度:学习固体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度、热溶解实验等。
总体来说,七年级下科学2知识点中涵盖了许多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无论是在高中还是大学,这些基础知识都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大家在认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解决问题中。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五课知识点整理一、知识点框架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知识框架就像一个超级有趣的拼图。
首先有几个主要概念,比如说物质的构成这一块,它可是基础中的基础,就像盖房子的地基一样重要。
这部分告诉我们物质是由分子原子这些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要是不理解这个,后面的知识就像没有根的树,站不稳。
然后是关于分子的运动,这和物质的构成可是紧密相连的。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就像一群调皮的小蚂蚁,到处乱跑。
这个知识点能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像闻到花香,就是花的分子跑到我们鼻子里啦。
还有分子间的作用力,它和分子运动也有关系。
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就像两个小冤家,有时候互相吸引,有时候又互相排斥。
这个原理在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时特别有用,固体的分子间作用力强,分子只能在固定位置振动,就像被绑住的小木偶,液体分子间作用力弱一些,分子能到处游动,气体分子间作用力更弱,分子就像脱缰的野马到处乱窜。
这些知识板块相互关联,缺了哪一块都不行,共同构成了这一课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重点概念在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五课中有几个特别重要的概念。
首先是生态系统这个概念,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这其中内涵就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像我们常见的森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这些植物,还有兔子狐狸等动物,再加上阳光空气土壤这些非生物因素,共同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
外延呢,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小到一个池塘,大到整个地球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再比如说生物群落这个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和生态系统不同的是,生物群落只强调生物部分。
就好比在一片草原上,所有的草食动物肉食动物还有各种昆虫微生物等这些生物组成了生物群落。
如果把草原上的土壤阳光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加上,那就是草原生态系统了。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一片长满水草的池塘里,那些鱼青蛙水草微生物等生物组成了生物群落,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有的鱼吃水草,青蛙吃昆虫,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这就是生物群落内部生物之间的关系体现。
一、耳朵的结构和功能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耳的结构: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外耳道1)外耳包括耳廓听小骨;鼓膜、鼓室、包括2)中耳。
耳蜗、前庭、3)内耳包括半规管)各结构的功能4 ;外耳道能传导声波;耳廓能收集声波听小骨能把声音放大并传入耳蜗鼓膜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咽鼓管能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耳蜗内充满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振动并传导到大脑。
感受器过敏产生晕车晕船。
半规管和前庭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和骨传声)人耳感知声音(2的途径:空气传声声源→空气振动→骨膜振动→听小骨、半规管、前庭→听觉神)空气传声3:(经、七年级的学生到世界之窗春游,李丽同学做过山车时,因为害怕把眼睛闭1例上了,但仍旧感觉到过山时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或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A. 耳蜗和前庭B. 前庭和半规管C. 半规管和鼓膜D. 鼓膜和听小骨、如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例2)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
请用图中字母及箭头写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觉形成过程的途径:(填 _________产生的。
(2)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名称,同下),卫生员告诉 _________)一位战士的耳朵被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是(3 的是使,声响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到他其军人遇巨大开放,以免耳被震聋。
_________发达有关。
(4)有些人晕车,这与耳的“不能”)。
填受损时,5()当A造成的是耳聋;能否治愈? (“能”或二、声音声音的产生1.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物体而:声音是1()产生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2.声音的传播(1)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2)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3)真空不能传声3.声波(1)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
1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一)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触觉感受器、冷觉和热觉感受器。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不同的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3、人类有五种基本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的感觉(触觉、痛觉、冷觉、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皮肤的各种感觉都具有警示和保护作用, 痛觉的作用最大). 4、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5、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6、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7、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味道 酸 甜 苦 咸 敏感区域 舌侧(中) 舌尖 舌根 舌侧(前) 8、感觉的互通性:人对环境中的多种刺激作出反应时,不同感觉间有互相干扰性、互补性. 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二)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为340m/s。 4.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三)1、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
提纲第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1。
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2.物体被举高时所具有的能(重力势能)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弹性势能)称为势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高的高度越高 ,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
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3。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各种形式的能可以互相转化。
第二节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
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4.匀速直线运动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v=s/t 变形 t=s/v,s=vt。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均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第三节力的存在一、力的作用效果(F)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A对B施加一个力,同时B也对A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第二章:观察生物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1、蜗牛的相关知识:蜗牛是腹足纲的软体动物,整个身体分为:壳、足、触角、眼、口。
蜗牛具有触觉(触角部位最灵敏)、嗅觉、味觉、视觉,但无听觉;食物主要为植物的根、叶和叶芽,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所以是农业的害虫。
2、生物与非生物:最大的区别是有无生命,即有无新陈代谢。
3、动物与植物(1)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
动物:由于细胞中无叶绿体,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摄取食物来获得营养。
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第二节:细胞1、细胞学说创立的历史:①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木栓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
②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
③德国诗人歌德提出了“原型”说,另一位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原液”说。
④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
⑤魏尔啸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⑥细胞学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2、细胞的结构:(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细胞壁(具保护和支持作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液泡(内含细胞液)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有叶绿素)3、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4、并非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如根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
5、显微镜使用的主要步骤(1)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置于体前略偏左。
(2)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选用较大的光圈。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一、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结构、数量、分布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和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1.生物多样性的种类:地球上的生物主要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类。
根据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可以将它们各自分为多种类型。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自然循环、增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生物多样性也享有一定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二、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是生物形态和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2.动植物细胞的异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概括地有以下几点不同之处: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质体、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有中心体。
3.细胞器的功能:细胞器是细胞的“工厂”,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等,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生命活动功能。
三、物质的分子构成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物质在分子水平上具有不同状态和性质。
了解物质分子构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
1.物质的基本构成:物质主要由原子、分子、离子等构成。
2.物质分子的结构:分子由原子组成,根据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质分子的种类和性质也不同。
3.物质分子构成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物质分子的不同构成方式决定了物质的各种性质和变化规律。
四、化学元素与化合物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通过化学键连接构成的。
了解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1.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化学元素是一种物质,由相同的原子组成,具有一定的物化性质。
2.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化学元素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有固定的组成比例和分子式。
3.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不同化学元素和不同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前言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资深的创作者来说,总结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本文将针对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正文
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第二单元:声与光的探究
声的传播和性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特性
光的传播和性质
•光的传播和反射
•光的色散和折射
第三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分解物质的组成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组成
物质的分解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质的分解与合成
第四单元:能量的转化和储存能量的分类和转化
•能量的分类
•能量的转化
能源的使用与开发
•常见能源的利用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第五单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的过程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的过程
结尾
通过对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的总结,我们了解到了生物
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声与光的传播性质,物质的组成和分解,能量
的转化和储存,以及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对于我
们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并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到
实际中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本文档旨在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第一单元:生物的种类和分类- 生物的特征:呼吸、营养、运动、感应和繁殖。
- 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分类特征及常见种类。
第二单元:细胞与人体-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 细胞的功能:物质的运输、产生能量、遗传信息的传递。
- 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皮肤、骨骼、肌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等。
第三单元:运动的本质和机械能- 运动的本质:力、物体的状态和运动状态。
- 力的种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 机械能的转化:动能转化为势能,势能转化为动能。
第四单元:声音的传播和光的传播-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源、振动和声波的传播特点。
- 声音的性质:音的高低、响度和音色。
-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第五单元:物质的三态和新变化-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
- 物质的状态变化:融化、凝固、汽化、液化和升华等。
- 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的关系。
第六单元:空气的压力和流动- 空气的压力:大气压和压强。
- 空气的流动:气流和风的形成。
第七单元:水的存在状态和净化- 水的存在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
- 水的循环和污染:水的循环过程和水的净化方法。
第八单元:物质与化学变化-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等。
- 物质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
-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第九单元:电和磁- 电流:电流的形成和导体、绝缘体的区别。
- 天然磁石和人工磁铁:磁性和磁力的特点。
以上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的简要归纳整理。
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第1节感觉世界A.感觉的产生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当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B.皮肤和皮肤的感觉1.皮肤感觉的类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具有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功能2.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3.皮肤的其他功能: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C.鼻和嗅觉1.嗅觉:嗅觉是由气体物质刺激嗅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2.蛋糕香味形成嗅觉的过程D. 舌和味觉1. 味觉:味觉是由溶解性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2. 形成味觉的过程:舌上有味觉感受器,能感受各种食物的刺激。
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于唾液中,味觉细胞接受刺激,通过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大脑分析后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这就是形成味觉的过程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A. 声音的产生1.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B. 声音的传播1. 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2.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3. 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4. 真空不能传声C. 声波1. 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
声波是传播声音的形式 2. 声波的应用a) 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结石,通过内脏反射的超声波分析体内病变(B 超) b) 科学家用声呐探测海水深度蛋糕香味人呼吸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信息嗅觉神经信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嗅觉D. 声音传播的快慢1. 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2. 影响声速的因素a)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小(V 固>V 液>V 气) b) 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七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速度与加速度
-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 加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 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第二章:物质的存在形态与转化
-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 固体的性质和特点
- 液体的性质和特点
- 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章:昆虫的生活与繁殖
- 昆虫的特点和分类
- 昆虫的生活性
- 昆虫的繁殖方式
第四章:声与光
- 声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的性质和特点
- 光的传播和反射
- 光的折射和色散
第五章: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能量的概念和单位
- 键合能与位能的区别
- 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地球运动与太阳能-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地球的倾斜和四季变化
- 太阳能的利用和重要性
- 太阳能发电原理和方式
第七章:生物的生长与发育-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细胞的分裂和增殖
- 生物的生长过程
- 生物的发育过程
第八章:环境与资源保护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
- 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措施
第九章:力与压力
- 力的概念和单位
- 力的效果和作用规律
-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压力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第十章:细胞结构与功能
- 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差异- 细胞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 细胞的新陈代谢和运动
- 细胞的分化和分工。
知识点概述第二单元
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
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
能的多种形式:机械能(动能、势能)、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命质能。
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1.固体、液体、气体等一切物体都可具有动能。
2.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3.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形变所积蓄的能,叫势能。
4.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参照物和机械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相对运动: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发生变化。
相对静止: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不变。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速度=路程/时间S=Vt t=V/S
(4)单位:m/s km/h 1m/s=3.6km/h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一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
较慢。
⑵比较同一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
所
用时间短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较
慢。
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来说,V=S/t表示一段时间内或者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我们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总是要
选择一个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当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
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s与所需的时间t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
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即v=s/t。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
⏹3、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路程段或时间段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不
同的,这一比值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物体在这一路程段或时间段的运动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该路程段中或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即V=s/t。
力的存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作用
改变无力的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弹性:物体受到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制
..的。
弹力:物体形变时反抗形变的力。
在一定范围内,物体受到的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
力的测量:1.单位: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N。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一牛。
力的图示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这三个因素叫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各个要素。
箭头表示物体受力的方向。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力的示意图: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箭头来表示力。
(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重力
重力: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产生的条件是地球的吸引。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作用点在重心。
规则物体
.....用悬挂法找
....的几何中心为重心。
不规则物体重心。
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锤线
重力的大小:G=mg(g=9.8牛/千克)g的物理意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
各星球上的重力指数:
摩擦的利与弊
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这种相对运动
....的力,这种力就是摩擦力。
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物体会产生摩擦力,相对运动的物体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相对静止的物体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趋势相反。
(固体、液体、气体都会产生摩擦力)滑动摩擦
摩擦力的形式:
滚动摩擦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物体表面压力。
2.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3.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物体表面压力。
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3.变滑动为滚动。
4.加润滑剂。
5.垫气垫。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将保持静止状态。
原来运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00多年前,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曾得出结论:“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到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
笛卡儿(Reme Descartes)补充了伽利略的认识指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到任何力的作用,
它不会向左,右方向偏,将永远沿原来的方向做匀速运动。
牛顿得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的性质。
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
无论是固体、液体、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惯性的大小只取决于物体质量的大小。
二力平衡
一.
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是平衡力。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互相平衡。
如果物体不受到外力作用或二力平衡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如果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外力或二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