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乡明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7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歌情感和思想的把握。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3.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材: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用书: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播放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人们心中的象征意义。
引入诗人杜甫和他的作品《月是故乡明》。
2. 诗歌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描绘的画面。
3. 诗歌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月夜的美景、故乡的思念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情感与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故乡的眷恋、对祖国的热爱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 诗歌创作与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回顾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过程。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体验,提出问题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月是故乡明》的朗读与背诵,诗歌意象的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难点:诗歌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的把握,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月是故乡明》。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月是故乡明》的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诗歌《月是故乡明》,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应用拓展(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总结本节课的情感教育目标。
4.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月是故乡明》的价值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深入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月是故乡明教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简短的介绍引入本课的主题——爱国情怀,并告诉学生本课将研究一篇关于故乡思念的文章。
二、阅读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三、语言运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语言表达,进行朗读和讨论。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关键词汇进行圈画,并进行解释和拓展。
四、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积累和查询,了解月亮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或者口头表达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
五、总结反思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本课的研究收获和感受,并进行反思和评价。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研究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XXX是一位长者,他对月亮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情感。
他是一位东方学大师,精通9国语言,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
他的散文著作已经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即使在病房里,他仍然坚持读书写作。
他的品格令人敬仰,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旗帜和榜样。
今天,我们将通过研究《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了解XXX的“明月”情结。
在诵读课文时,我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名代表和老师一起朗读文章,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久石让的《故乡》。
其他同学可以从音准、句逗的停顿、语气和语调等方面给予评判。
在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基调深沉真挚,带有淡淡的忧伤;语调平稳,不宜过高或过低;语气亲切,温和,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
在第三、五自然段可以轻快活泼些,第六段后面应该情绪激越,读得动情,第七、八自然段应缓慢低沉些。
XXX以细腻的笔触将家乡的记忆写了出来,没有迷人的山水,没有流芳百世的古迹,也没有勾人心魄的神话传说,但有的是一个赤子对家乡的爱恋。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受语言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视亲情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的深情厚意。
2.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
比如:“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的月亮诗词、散文等拓展材料。
比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李颀《送刘昱》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韦庄《章台夜思》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李商隐《陈后宫》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宁静优美的音乐,展示几幅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提问启发,你们对月亮有怎样的感受?月亮在你们心中象征着什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散文——《月是故乡明》,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月亮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人教统编版五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本节课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本节课的生字词和句型难度适中,但部分生字词的书写和理解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情感、语言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抽象的情感句子和描绘性词语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本节课的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遍、藤、鸦、鸣、夜、骤、庭、潜、ush、embrace等。
2.句型:描绘性句子、感叹句、疑问句。
3.情感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生字词卡片:用于生字词学习。
3.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生字词、句型等。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音频,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认识。
重点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词语的意思和书写。
3.操练(10分钟)利用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进行认读和组词练习。
教案目标:1.了解和理解“故乡”的含义和重要性。
2.掌握运用形象、细节、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故乡的技巧。
3.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认同和回忆能力。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掌握运用形象、细节、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故乡的技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认同和回忆能力。
教学准备:教材《明教案》、电子白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首先,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故乡的一些情景和特点。
导师:大家知道什么是故乡吗?我们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呢?学生:故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月是因为月亮出现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具有相同的形状,所以可以说月是故乡明。
导师:非常好!那我们的故乡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美丽的山水、热情的人们、美味的食物……(学生回答)Step 2:观察和分析教材(10分钟)导师出示《明教案》的相关篇章,让学生观察文章的标题、插图和段落。
导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篇文章的标题和插图,然后你们认为这篇文章会写些什么内容呢?学生:可能会介绍故乡的特点和美好之处。
导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一起阅读这篇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文章后,导师出示问题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1:故乡是怎样的地方?问题2:为什么说“岗公揭瓦”像故乡的亲人一样?问题3:除了山山水水,文中还提到了哪些具体细节?Step 3:分析教材并学习修辞手法(20分钟)导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结合实例分析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导师:请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回答。
学生:(学生回答问题)导师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与学生共同总结。
Step 4:写作练习(15分钟)导师出示一幅美丽的故乡图片,并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文章。
导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片,然后运用刚才学习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文章。
学生尝试写作,导师在一旁辅导和指导。
Step 5:分享和讨论(1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文章读给同学听,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和讨论。
一、教案简介《月是故乡明》是一篇描绘故乡美景和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散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品味语言特色和感悟作者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感悟等方法,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提高对散文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散文欣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1.2 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美景,引出本文的主题。
2. 朗读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 理解课文3.1 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点评并补充。
3.2 分析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层次。
4. 分析文章表达技巧4.1 学生讨论文章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4.2 教师举例分析,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5.1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课文的感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后作业6.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6.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和感悟,能够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引导和点拨。
对于表达技巧的分析,可以适当拓展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月是故乡明》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月是故乡明》的主旨,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领略作者的文学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语言魅力、情感表达及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珍视家庭亲情,树立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月是故乡明》的主旨,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难点:深入探究文章的语言魅力、情感表达及文化内涵,理解作者的独特写作风格。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PPT、录音、图片等教学资源,以及作者季羡林的相关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季羡林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月是故乡明》的录音,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提问学生:“你们对家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月亮在你们心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氛围。
(3)教师简介作者季羡林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语调和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
(3)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3.理解文章主旨(1)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理解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地方的月亮,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认为‘月是故乡明’?这个观点对你有何启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4.探究语言魅力与情感表达(1)教师选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其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2)提问学生:“你觉得文章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特别打动你?为什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教师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拓展文化内涵(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提到的中秋节、嫦娥奔月等传统文化元素有何意义?它们与文章主题有何联系?”(2)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与月亮相关的传统文化或习俗?它们在你的家乡有何特别之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体验。
《月是故乡明》最新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歌曲、故事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
1.3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月是故乡明》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和意境。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的意象和情感。
2.2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3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如“月”、“故乡”等。
探讨诗人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思想。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介绍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的创作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2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等方式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讲述《月是故乡明》创作的背景和动机。
第四章:诗歌欣赏与朗读4.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月是故乡明》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4.2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诗歌欣赏和朗读练习。
4.3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第五章:创意写作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作。
5.2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写作等方式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5.3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第六章:诗歌与生活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通过生活实例、小组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6.3 教学内容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元素,培养审美情感。
第七章:诗歌的艺术特色7.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7.2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是故乡明教案
是故乡明教案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月是故乡明》教案
主备人 王保霞 刘艳君 自备人 时间
复习目标
1.积累字词,夯实基础知识。
2.掌握高考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复习重点
掌握高考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复习难点 掌握高考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复习过程 内容完善
一、课内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筏.( )船 寰.( )宇 肴.( )馔. ( ) 神裔
.
( ) 宅邸.( ) 绮.( )窗 魂牵梦萦.( )
酒阑.( )灯灺. ( ) 惦.( )念 搭讪. ( )
悠邈.( ) 褪色. ( ) 一饮一啜. ( ) 田塍.
( ) 濡.染( ) 烙.( )印 匝.( )数 侘
.
( )傺. ( ) 铩.( )羽而归 恬.( )淡 欷
.
( )嘘. ( ) 发轫. ( ) 檀.( )香 方兴未艾.
( ) 含辛茹.( )苦 翘.( )首 桑梓. ( ) 翰
.
( )苑 别墅. ( ) 逃遁. ( ) 熠.( )熠闪光
奇诡. ( ) 贫瘠. ( ) 悲怆. ( ) 矫.( )饰
湖泊.( ) 酥.( )骨 迁徙.( ) 戈.( )壁
按捺. ( ) 憔.( )悴.( ) 颠簸.( ) 惶
.
( )惑 抛锚. ( ) 粘.( )合 什刹.( )
海 菜圃.( ) 烟垢.( ) 渗.( )浸 打夯
.
( )
2.根据注音写出对应字形。
diàn( )念 diān( )量 cāng( )皇
cāng( )茫 cāng( )海 悲chuàng( )
邮chuō( ) 屠lù( ) 开pì( ) 怪pǐ
( ) yìyì( )闪光 zhě( )皱 逃dùn
( ) 木tuò( )
3.近义词辨析
(1)未免 不免
①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 太旷,不
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②旧地重游 想起了一件件往事。
(2)工夫 功夫
①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是别人的村庄。只几十
年 ,它变成另一个样子。
②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在无任何保护措施的条件
下,竟能骑单车从离地20米、长度40米的钢丝上通过。
(3)方兴未艾 蔚然成风
①正当辽沈战役 之时,毛泽东同志在华东人民解放
军取得了济南战役胜利以后,又组织了淮海战役。
②日本国内,自望族以至一般文士,摹仿唐诗 。
4.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下句。
(1)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
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2)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
《黄鹤楼》)
(3)露从今夜白, 。(杜甫
《月夜忆舍弟》)
二、关于散文阅读中的“作用类”题目。
(一)“作用类”题目常见命题形式: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提问变式: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删去这一部分可以
吗
(二)“作用类”设题角度:
1.表现手法 2.段落 3.表达方式 4.人称
5.选材
(三)答题时应从以下方面多角度分析:
1.怎样(如具体形象)表达了什么内容突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2.怎样地表达了什么主旨、观点、情感有什么好处
3.从所在位置思考结构(布局谋篇、对上下文)上有什么作
用?
4.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5.结合内容谈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本身的作用。
三、本单元中体现比较明显的作用类内容。
1.《乡土情结》第六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
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
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1)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
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2)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
(地理)而褪色。
(3)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2.方法归纳
3.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2分)
大河家 (2010年全国卷)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
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教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
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
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
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
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
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
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
场,那就是着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
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
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
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
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
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
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菜,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
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
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
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
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
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
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
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
白蒙蒙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
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
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
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已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
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
八今年应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
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
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
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
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
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
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着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
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不语。他从来不提当年,
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
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逃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
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
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
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
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
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
成竹。
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
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
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6分)
2.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
子,淘金人称金客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
6分)
知识链接
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结构上的作用
1.开头段:
统领全文;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渲染气氛 ;
照应题目;交代写作缘由,引起阅读兴趣 ;奠定感情基调;层
层深入;首尾照应;与下文作对比,从而使有关内容更突出 。
2.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
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
3.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
点晴;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含蓄有余味;寄托
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参考答案:
1.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
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
情景相互交织。
2.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
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
节奏有了变化。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