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2《我的母亲》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27.00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下册语文《我的母亲》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全文。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成语和典故的含义。
3. 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描述和赞美,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4.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练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2. 词汇学习:解析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
3. 文本分析: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描述和赞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感激身边的人。
4. 口语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母亲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背诵与朗读。
2. 重点词语和成语的理解。
3. 文本分析和欣赏。
4. 口语表达和讨论。
2.2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深入分析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母亲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词汇学习:解析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4.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描述和赞美,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5. 口语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认识和感受。
3.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词汇和文本分析。
2. 互动法:学生朗读、讨论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实践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口语表达,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1. 课文背诵与朗读的正确性和流畅性。
2. 重点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3. 文本分析和欣赏的深度。
4. 口语表达和讨论的清晰度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表现力。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作业中对课文内容、词汇和文本分析的理解和运用。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的母亲》。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学会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如“慈祥”、“严厉”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品质。
(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珍惜家庭亲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 学会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1. 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母亲的印象,引入新课《我的母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慈祥”、“严厉”等。
(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付出和关爱,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母亲的故事,增进对母亲的了解和感情。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情感教育。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写一篇关于母亲的短文,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品质。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通过情感教育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感恩,珍惜家庭亲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对课文重点词语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我的母亲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二、德育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概括。
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延伸拓展。
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请同学们再唱一遍。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再一次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二)、胡适简介:略(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楚是非;责问。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阅读,批注文章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1)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2)勾画出文章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
而其他内容好象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3、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我的母亲管束我很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2)为什么说她是“严父”?(3)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去上学。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的文章内容。
(2)学会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3)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通过举例、描述等方法,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母亲的尊敬、感激和关爱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表达感激和敬爱之情的语言运用。
(3)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
2. 教学难点:(1)文章深层次情感的理解。
(2)如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激和敬爱。
(3)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母亲的感情和回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4.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我的母亲》。
2. 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
3. 搜集有关母亲的诗歌或文章,进行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
2. 练习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作文与创作:评价学生在作文中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学习并理解《我的母亲》中的重要段落,分析母亲的形象。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掌握作者简介和文章主题。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分析母亲的形象。
4.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分析母亲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分析母亲的形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母亲的形象。
3. 采用欣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冰心及其作品《我的母亲》。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分析母亲的形象,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描述母亲的句子和段落。
5.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母亲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7.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情感。
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朗读,评估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 通过学生作文,评估学生对母亲形象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作业设计1.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我的父亲》。
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问题回答。
3. 写一篇关于《我的父亲》的预习报告,包括作者简介、课文主题和对自己父亲的思考。
八、课外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其他作品,如《小桔灯》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其他描写父母亲情的文学作品。
3. 组织一次以“父母亲情”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父母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2课《我的母亲》讲、学、练立体化教案【内容感知】本文着重回忆自己十四岁以前的成长经历,以表现母亲对自己产生影响的优良品质为线索组织材料,叙述了母亲严中有爱的教育以及坚韧处世、宽容待人的性格对自己成人的深远影响,表达了对母亲敬重感念的深情。
作者从小“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文绉绉”的,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枯燥无味、没有乐趣,只喜欢看书,学习了读书、写字,也为以后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
交代了这些内容之后,作者笔锋一转,但又水到渠成地把“母亲”推到了文章的中心:“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
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然后写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表现母亲: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的慈母严父的形象,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总之,全文通过记叙“我”小时候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
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学会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责罚(fá)管束(shù)气量(liàng)广漠(mò)宽恕(shù)文绉绉(zhōu)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侮辱(wǔ) 眼翳(yì)庶祖母(shù)摹画(mó)2.多音字提tí提携绰chuò宽绰薄bó单薄悄qiāo悄悄调diào 调遣dī提防chāo 绰起báo 薄纸qiǎo悄然tiáo协调二、字形bò薄荷庶庶民恕宽恕薄轻薄穈穈儿绉文绉绉摹临摹蔗甘蔗怒发怒簿账簿糜糜烂诌胡诌摩摩擦三、词义1.重点词责罚:处罚。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我的母亲》。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学会使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词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孝敬父母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珍惜家庭的幸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我的母亲》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有个别生僻词语的理解。
(2)课文句型的运用和拓展。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母爱相关的诗歌、故事,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为学习课文《我的母亲》做好情感铺垫。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我的母亲》,理解课文大意,划出生僻词语和不懂的句子,准备与同学交流。
3. 合作探讨:(15分钟)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包括生僻词语的解释、重点句型的讲解等。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培养孝敬父母的意识。
5. 口语表达训练:(5分钟)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词语,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6. 写作训练:(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我的母亲》。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词语,写一篇关于父亲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修饰语《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中心思想,感悟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情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别发言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描写人物的课文,如《背影》等,让学生谈谈对这些课文的感悟。
(2)介绍《我的母亲》的作者胡适,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成长背景和母亲对他的影响。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通过这些细节表现了母亲的哪些性格特点。
(2)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4.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色,引导学生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5.仿写练习(1)让学生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尝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生展示自己的仿写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7.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要求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母亲的性格特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了作者的情感。
在仿写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写作才能。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年级下册语文《我的母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的文章内容。
(2)能够分析并概括作者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通过朗读、复述、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母亲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爱亲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的文章内容。
(2)分析并概括作者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3)运用文章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深奥的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运用文章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伟大和无私。
(2)提问学生对母亲的印象和感受,激发学生学习《我的母亲》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我的母亲》一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课文,理解文章中深奥的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分享。
四、课堂练习1. 朗读练习:(1)让学生朗读《我的母亲》一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让学生互相评价和指正,提高朗读水平。
2. 复述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让学生互相评价和指正,提高复述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写作练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2)要求作文内容具体、真实、感人,注意语言的表达和结构的安排。
2. 背诵任务:(1)让学生背诵《我的母亲》一文。
(2)要求背诵准确、流畅,不添字、不漏字。
我的母亲
章节(课题)名 称 我的母亲 学时 2-1 总课时 4
三维目
标 知识 技能 1.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过程
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诵读,把握课文的内容,认真体会文章深
沉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探求文章的主题与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文中表达的对母亲深刻的情感,及母亲特殊的感情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情感。
学生特
征分析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
亲的性格特点。
反复阅读自我感悟体验归纳总结。
教学难点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跟随老师认真聆听感受体验母亲对爱的表
达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
一、导语设计 1.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2.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
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二、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 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 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三、 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四、分析认识母亲形象 1.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学; B. 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认真听老师简介题目 认识作者 听老师泛读课文
引导学生进入
课堂学习氛围
让学生初步感
受课文的内容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五、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 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 回忆我的母亲 三. 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分析学习课文内容 初步确立母亲的形象
理解认识分析
不同的事件的
意义及作用
归纳文章结构
层次
个 性 化 教 学 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的调整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调整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一. 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 回忆我的母亲
三. 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