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表里双解剂
- 格式:ppt
- 大小:3.42 MB
- 文档页数:18
方剂学表里双解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第一节解表清里剂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组成】葛根半斤(15g)甘草炙,二两(6g)黄芩三两(9g)黄连三两(9g)【功用】解表清里。
【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
身热,下利臭秽,胸脘烦热,口干作渴,或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鉴别】葛根芩连汤与白头翁汤、芍药汤均可治热利。
但葛根芩连汤有表里双解之功,用治热利而兼太阳表证;白头翁汤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用治热毒深陷血分之热痢;芍药汤侧重于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主治湿热痢。
石膏汤石膏汤用芩柏连,麻黄豆豉山栀全;清热发汗兼解毒,姜枣细茶一同煎。
第二节解表温里剂五积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五积消滞又温中,麻黄苍芷芍归芎;枳桔桂苓甘草朴,两姜陈皮半夏葱;除桂枳陈余略炒,熟料尤增温散功。
理气解表祛寒湿,散痞调经辨证从。
【组成】苍术桔梗各二十两(各15g)枳壳陈皮各六两(各9g)芍药白芷川芎川归甘草肉桂茯苓各三两(各5g)半夏汤泡,三两(5g)厚朴干姜各四两(各6g)麻黄去根、节,六两(6g)【功用】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证。
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瓜蒌芩草牡蛎襄;小便不利胸胁满,寒热心烦服之康。
第三节解表攻里剂大柴胡汤《金匮要略》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芍药三两(9g)半夏洗,半升(9g)枳实炙,四枚(9g)大黄二两(6g)大枣十二枚(4枚)生姜五两(15g)【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急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鉴别】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均有柴胡、黄芩、半夏、大枣,具和解少阳之功。
表里双解剂(一)解表攻里1、大柴胡汤组成:柴胡15g黄芩10g白芍10g半夏10g枳实10g大黄6g生姜15g大枣10g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特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鞭,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2、防风通圣散组成:防风2g荆芥2g连翘2g麻黄2g薄荷2g川芎2g当归2g白芍2g白术2g山枝2g大黄2g芒硝2g石膏3g黄芩3g桔梗3g甘草6g滑石10g功用: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主治:风热雍盛,表里具实特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粘稠,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瘾疹等(二)解表清里1、葛根黄芩黄连汤组成:葛根15g甘草6g黄芩10g黄连10g.功用:解表清热主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特征: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胸腕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苔黄脉数2、石膏汤组成:石膏30g黄连5g黄柏6g黄芩5g豆豉10g枝子10g麻黄10g功用:清热解毒,汗解表主治:伤寒里热已炽,表证未解特征:壮热无汗,身体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脉滑数或发斑(三)解表温里1、五积散组成:白芷9g川芎9g甘草9g茯苓9g当归9g肉桂9g白芍9g半夏9g陈皮18g枳壳18g麻黄18g苍术72g干姜12g桔梗36g厚朴12g功用: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特征: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于寒性者2、柴胡桂枝干姜汤组成:柴胡15g桂枝12g干姜6g瓜蒌根12g黄芩9g牡蛎20g甘草3g功用:和解散结,温里祛寒主治:伤寒胸胁满微结特征: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出汗,往来寒热,心烦。
亦治疟疾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双解散方剂来源金.《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与用法防风通圣散210克益元散210克每服9克,加葱白5寸、盐豆豉50粒、生姜3片,水煎服。
方剂学——温里剂、表里双解剂1、表里双解证适用于A、表实里虚证B、表虚里实证C、表寒里热证D、表热里寒证E、以上皆是2、葛根芩连汤中黄连、黄芩的配伍意义是A、清热燥湿,厚肠止利B、解表退热,燥湿止利C、清热解表,理气和血D、清热燥湿,理气止血E、解表退热,厚肠止利3、大柴胡汤的功用是A、疏肝止痛,清热泻结B、透解郁热,疏肝理脾C、和解少阳,内泻热结D、解肌疏表,清泻里实E、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表里双解剂适用于表证未除,里证又急之表里同病的病证。
表里同病证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从八纲来分,凡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以及表里俱热、表里俱寒、表里俱虚、表里俱实等证,均可用表里双解剂治疗。
2.【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葛根黄芩黄连汤中,黄连、黄芩苦寒,可清热燥湿,厚肠止利。
3.【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细目三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组成: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枚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意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意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离,舌苔白滑,脉微细。
配伍意义: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
此阳衰寒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
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社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教逆。
附子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来。
臣以辛热之干要,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其性尤峻,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用意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开回阳而无暴散之虑: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本方药仪三味,大辛大热,力专效宏,脾肾之阳同建,共奏回阳救逆之功。
全方配伍特点: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破阴复阳,回阳教逆:脾肾两颜,既壮先天肾阳,又温后天脾阳,脾肾之阳共建;峻中寓级,使破阴复阳而无辛烈暴散之虑。
『常用方剂』表里双解剂解表清里清热剂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组成】葛根半斤(15g) 甘草二两炙(6g) 黄芩三两(9g) 黄连三两(9g)【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清里。
【主治】协热下利。
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方解】本方证是因伤寒表证未解,邪陷阴明所致。
此时表证未解,里热已炽,故见身热口渴,胸闷烦热,口干作渴;里热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于肌表则汗出;热邪内迫,大肠传导失司,故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脉数,皆为里热偏盛之象。
表未解而里热炽,治宜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
方中重用葛根为君,甘辛而凉,入脾胃经,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
以苦寒之黄连、黄芩为臣,清热燥湿,厚肠止利。
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本方佐使。
四药合用,外疏内清,表里同治,使表解里和,热利自愈。
原方先煮葛根,后纳诸药,可使“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伤寒来苏集》)。
《方剂学》五版、六版教材将本方归属于表里双解,然从药物配伍作用来看,显然以清里热为主,正如尤怡所云:“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故将本方列入清热剂。
由于葛根能清热升阳止利,汪昂称之“为治泻主药”,故本方对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简称葛根芩连汤,是治疗热泻、热痢的常用方,对于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临证以身热下利,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若虚寒下利者忌用。
2.加减法:腹痛者,加炒白芍以柔肝止痛;热痢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兼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夹食滞者,加山楂以消食。
3.现代运用: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均可加减应用。
【文献摘要】1.原书主治《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表里双解剂【概念】:凡以解表药配伍清热药或温里药,或泻下药等为主组成,具有表里同治、内外分解等作用,用以治疗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表里双解剂。
【适应范围】:适用于表证未解,而又见里证,或原有宿疾,又感新邪,出现表证与里证同时并见的证候。
【配伍规律】:表证兼里热证,当解表药配伍清里药;表证兼里寒证,当用解表药配伍温里药;表证兼里实证,当用解表药配伍泻下药。
【分类】:解表清里剂、解表温里剂、解表攻里剂。
【注意事项】:a.表里双解剂之使用,首先是有邪气在表,而里证又急之证候;b.其次,要辨别表证与里证的虚、实、寒、热属性;并分清表证与里证的轻重主次,权衡表药与里药的比例,以免太过或不及之弊。
第一节解表清里剂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下利保安康。
【真题】[2009.55;2011.157;2013.159]【原文】*太阳病,桂枝汤,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用法】水煎服,先煮葛根。
【功效】→解表清里。
【主治】→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证。
【临床表现】*身热,下利臭秽,胸脘烦热,口干作渴,或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方解】*君:葛根—外解肌表之邪,内清阳明之热,又升发脾胃清阳而止泻生津;*臣:黄芩、黄连—苦寒清热厚肠止痢;*佐使: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加减应用】*腹痛者→+炒白芍→柔肝止痛;*热痢里急后重者→+木香、槟榔→行气而除后重;*兼呕吐→+半夏→降逆止呕;*兼食滞→+山楂→消食。
【注意事项】*若虚寒下利者忌用。
【配伍特点】*主以清里,兼以解表,表里兼治;以辛凉升散配伍苦寒清降,且寓“清热升阳止痢”之法。
【辨证思路】表+阳明热+下利。
【注】协热下利→表热入里而致泄泻。
【交叉→中药】*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葛花:解酒醒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