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面螺旋CT三维成像辅助下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肾上腺瘤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5
二、肾上腺CT和MRI对肾上腺及其病变的显示率很高。
因此,是诊断肾上腺疾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MRI由于可三维成像,又可根据不同脉冲序列信号强度变化分析病变性质,比CT有更大的优势。
肾上腺CT扫描无需特殊准备,短扫描时间、薄层面和放大扫描,对显示肾上腺及其病变较好。
,后面包括肾上极上方到肾门的平面。
无需口服造剂。
增强扫描有助于观察肿瘤内的血管结构,并判断有无肝转移。
肾上腺横断面CT图像,正常呈倒V形、倒Y形,三角形或线状,尖嵴向前,内、外肢后伸。
边缘光滑,不出现结节状轮廓。
增强扫描,则均一强化。
MRI正常上腺的T1WI和T2WI上信号强度与肝相近。
(一)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来自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
肿瘤直径常大于2cm,CT多可查出。
由于10%~15%可发生在肾上腺以外,因此如未发现肾上腺肿瘤,应对其他部位,特别是腹部进行扫描。
在成人10%、小儿20%肿瘤为两侧性。
临床表现主要是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发作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后血然缓解。
CT表现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直径为2~4cm的肿块。
肿瘤内坏死表现为低密度,还可钙化。
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嗜铬细胞瘤中10%~15%为恶性,肿瘤多较大,只靠CT表现难于分辨良性或恶性。
但如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邻近组织浸润和肝转移,则可诊断为恶性。
MRI因肿瘤含水较多,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显著高信号。
多数病变信号较均匀,少数因肿瘤内出血、坏死致信号不均匀。
(二)肾上腺皮质腺瘤肾上腺皮质腺瘤CT可见边缘光滑、圆形或椭圆形肿瘤,密度均匀,等于或低于肾的密度。
增强扫描有均一强化。
对侧肾上腺萎缩变小,但也可正常。
肾上腺皮质瘤因分泌的激素性质不同,而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皮质醇增多症之分。
前者腺瘤较小。
约0.5~0.3cm。
后者腺瘤较大,约2~8cm。
均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
前者因瘤体小,常仅累及肾上腺的某一部分。
两种功能性异常除腺瘤外也可因相应的肾上腺皮质增生所致。
MRI腺瘤在T1和T2WI上信号强度与肝的信号相似或稍低于肝(图4-4-9)。
肾上腺肿瘤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疗效对比目的:探讨应用后腹腔镜和开放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的疗效对比。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3年6月行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肾上腺肿瘤患者3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2000年6月-2010年6月行开放手术治疗的肾上腺肿瘤患者28例为对照组。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肿瘤与开放手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值得临床首选。
标签:肾上腺肿瘤;后腹腔镜;开放手术肾上腺是体内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临床上对于肾上腺肿瘤主要治疗方法是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传统的手术切除是行开放手术,但是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腹腔镜治疗肾上腺肿瘤已被临床广泛应用,本文就肾上腺肿瘤行后腹腔镜和开放手术的应用进行观察,并对两种术式的疗效进行对比。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3年6月行后腹腔镜手术的肾上腺肿瘤患者3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5~68岁,平均(41.2±0.1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B超、CT或MRI检查提示为肾上腺肿瘤,且所有患者均为单侧。
其中右侧19例,左侧11例,肿瘤大小0.8~12.9 cm,平均(3.78±1.20)cm,所有患者均行后腹腔镜治疗,且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良性肿瘤。
另选取2000年6月-2010年6月行开放手术治疗的肾上腺肿瘤患者28例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以及肿瘤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对诊断为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给予螺内酯口服,80~120 mg/次,3次/d;对怀疑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7 d给予α-受体阻滞剂口服;对低血钾者给予补钾;高血压者口服降压药以控制血压。
经腹膜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摘除术的护理配合【摘要】肾上腺肿瘤手术是高难度和高风险手术,腹腔镜肾上腺手术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报告我院16例采用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肾上腺肿瘤摘除术。
强调完善的术前准备、良好的仪器设备状态,术中严密观察病情,随时调整药物用量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肾上腺肿瘤护理配合肾上腺肿瘤手术是高难度和高风险手术,腹腔镜肾上腺手术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手术创伤和术后恢复方面优于开放手术。
近年我院共施行16例腹腔镜肾上腺肿瘤手术,取得了满意效果,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本组16例,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17岁-56岁。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5例,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4例,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瘤3例,无功能肾上腺腺瘤4例。
2手术方法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取健侧卧位,腋中线髂棘上3cm处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肌层及腰背筋膜,放入水囊充水500-1000ml以增大腹膜间隙。
植入12mm套及监视镜;注入CO2气体维持气腹。
于腋前线和腋后线肋缘下穿刺两点,用于放电刀、分离钳、吸引器、铁夹钳等器械。
切开肾周筋膜后在肾上极内侧找到瘤体和肾上腺进行分离、切除、取出。
中央静脉和稍大的血管用钛夹或丝线结扎处理,小血管和淋巴管用电灼处理。
检查手术野无出血后,冲洗伤口,放置引流管,解除气腹,缝合切口。
妥善包扎伤口,将病人平卧,待病人清醒后送回病房。
3讨论3.1术前准备护理人员与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共同参加术前讨论,根据分泌激素不同造成的病理生理功能紊乱制定麻醉、手术方案,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抢救措施。
手术前到病房访视患者,讲解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消除其恐惧心理及紧张情绪。
3.2患者的准备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由于血管紧张度过高造成小动脉痉挛,呈现持续性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加剧以及代谢改变。
应特别注意由此引起的血容量减少及继发心肌劳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肾脏功能的改变等。
螺旋CT的原理、主要技术特点及临床应用常规CT从发明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史。
这三十年CT技术大量地应用到临床的同时,CT机自身的各项功能也显著增强。
从第一代到第四代CT的发展,扫描时间从数分钟减少至1s-2s,工作周期时间也缩短到l0s以下,不过主要结构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但近年来采用的滑环技术使CT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采用滑环技术不仅缩短了工作周期时间,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螺旋CT。
即在连续扫描的同时,病床承载病人连续送入机架扫描孔。
扫描轨迹为螺旋形曲线,可以一次收集到扫描范围内全部容积的数据,所以也称为螺旋容积扫描。
这是CT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我科自前年十月份引进一台美国MarconIMXS000双层螺旋CT,经过近一年半的使用,充分说明了其绝对的优越性。
现结合我科的实际工作就螺旋CT的原理,技术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1 螺旋CT原理螺旋CT扫描,就是在扫描的同时,患者随扫描床匀速运动,而X线管球和探测器组则相当于电机的转子一样,不停地围绕患者的“感兴趣区”(Range of interesting)作快速连续360度旋转,同时探测器组连续采集数据,如此扫描若干周后,其结果是球管相对患者“感兴趣区”体表的扫描轨迹是一螺旋形路经。
故称为螺旋容积扫描CT(HelicaSpiralVolumetric Scanning CT)。
螺旋扫描得以实现,关键之处是采用了滑环技术(Slip-Ring Technique)传统的CT扫描机球管系统的电力及信号传递是由电缆完成的,在扫描时球管作往复圆周运动,电缆也随之来回缠绕,并发生拉伸和绞合。
阻碍了探测器组的持续旋转,使得扫描无法连续进行。
因而明显地影响了扫描速度的提高,获取数据的范围也受到限制。
滑环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上述电缆连接的缺点。
该技术的实现,包括两个关键的解决:第一,它应用了中频技术将高压发生器制作得很小,并与凹球管连在一起形成组合,固定在机架内,随机架旋转而同步运动。
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手术配合【特殊用物】20ml空针、粗引流管、中粗引流管、三通、无菌引流袋、18# (16#)尿管各1根,手套多备一副(用来作水囊),超声刀、1000ml/袋生理盐水、体位垫。
【手术配合】1.腔镜的手术在进Trocar前需要通过水囊将皮下组织撑开,以免进Trocar时造成损伤。
2.铺巾。
先在胸腰段两侧各铺一小手巾,再以切口为中心铺4块小手巾,然后铺腹单。
在铺单完成后,将平车放于与床同一水平线上,并用1块大手巾将平车与手术床连接。
3.连接腹腔镜镜头、冷光源线、单极线、二氧化碳通气管、超声刀等。
4.尖刀自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与腋前线交点处做第一个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肌层,用弯钳分离筋膜,并把打水囊的一套用物递与医生。
5.气腹建立后,由于切口大漏气,用皮针7号丝线缝两针到切口直径大约为1.5cm后,置入10mm套管针,建立人工C02 气腹,压力为13~15mmHg,引入摄像头。
6.腹腔镜监视下于术侧锁骨中线肋缘下约1cm及7cm分别穿刺置入5mm、10mm套管针作为第2、3穿刺孔,分别引入器械,腋中线肋缘下建立第4穿刺孔。
横行切开侧后腹膜及肾上腺筋膜,提起肾周筋膜并行钝性分离。
自第4穿刺孔引入一钝性器械,牵开肝脾以暴露肾上腺。
7.提起肾上腺内侧面,仔细分离肾上腺门区,显露肾上腺上、下动脉并用超声刀切断,分离肾上腺中央静脉,置双肽夹闭后切断。
右肾上腺静脉较短,只有1cm,可置1个钛夹。
然后用超声刀于近端切断,仔细止血并检查脾、胰、结肠有无损伤,冲洗和清理手术区。
8.用无菌橡胶手套剪掉手指后用7号丝线结扎成兜状,把标本经第1穿刺孔从腹腔中取出。
9.肾上腺窝放置粗引流管,经腋后线套管引出,缝合切口。
肾上腺瘤的治疗方法肾上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通常生长在肾上腺腺体上。
对于肾上腺瘤的治疗,医生会根据肿瘤的类型、大小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肾上腺瘤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治疗肾上腺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对于良性肾上腺瘤,手术通常是首选治疗方法。
通过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肿瘤,避免肿瘤继续生长和对周围组织器官的影响。
对于恶性肾上腺瘤,手术也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尽可能切除肿瘤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淋巴结清扫或其他辅助治疗。
放射治疗是另一种治疗肾上腺瘤的方法。
对于一些无法手术切除的肾上腺瘤,或者手术后出现复发的情况,放射治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
通过放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肿瘤的生长,减少肿瘤对周围组织器官的侵袭,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药物治疗在治疗肾上腺瘤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些无法手术治疗的患者,或者手术后出现复发的情况,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控制肿瘤的生长,减轻患者的症状。
此外,对于一些功能性肾上腺瘤,药物治疗也可以帮助调节患者的激素水平,缓解患者的症状。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外,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手段也逐渐被引入到肾上腺瘤的治疗中。
比如微创介入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这些新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治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效果。
总的来说,对于肾上腺瘤的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定期复诊检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疾病,提高生存质量。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肾上腺瘤最好的治疗方法
肾上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根据肾上腺瘤的大小、病理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和介入治疗。
1. 药物治疗:对于功能性的小肾上腺瘤,可以采用药物控制病情。
例如,如果肾上腺瘤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或者儿茶酚胺,可以使用α-肾上腺能受体阻断剂或β-肾上腺能受体阻断剂来抑制瘤体分泌物质的产生。
2. 手术切除:手术治疗是治疗肾上腺瘤的主要方法。
对于功能性的大肾上腺瘤或可疑为恶性的肾上腺瘤,一般推荐进行手术切除。
手术方式可以选择传统的开放手术或者腹腔镜手术。
根据瘤体的具体位置和大小,手术可以通过腹腔、胸腔或腰背部等途径进行。
3. 介入治疗: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肾上腺瘤,可以考虑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可以通过血管插管等方式,将栓塞剂或消融剂送入肾上腺血管,以达到阻塞肿瘤血供或者直接破坏肿瘤组织的效果。
介入治疗一般适用于小肾上腺瘤或高手术风险患者。
当然,治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在进行治疗选择时,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肿瘤的性质等因素。
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决策,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1页
多层面螺旋CT三维成像辅助下后腹腔镜手
术治疗良性肾上腺瘤
作者:石映江 黎卫 李志坚 黄红星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面螺旋CT三维成像辅助下后腹腔镜肾上
腺瘤切除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19例行后腹腔镜肾上腺瘤切除术病
例,术前均行多层面螺旋CT三维成像检查,对肾上腺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 19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54~120 min,平均90 min;失
血量5~30 ml,平均20 ml,术中及术后均未输血;无严重并发症;
术后住院时间4~6 d,平均4.5 d。结论 多层面螺旋CT三维成像辅
助下后腹腔镜肾上腺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为肾上腺良性肿瘤手术方法之首选。
【关键词】 CT; 腹腔镜; 后腹膜腔; 肾上腺; 手术
2006年3月~2007年3月,我科对19例肾上腺肿瘤患者施
行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 术前均行多层面螺旋CT三维成像检查,对
肾上腺进行三维重建,均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8~54
岁,平均35岁;9例皮质醇腺瘤均具典型的皮质醇症外貌,血、尿生
化检验结果符合诊断标准;8例醛固酮腺瘤均具有典型的高血压及低
血钾临床表现;2例嗜铬细胞瘤术前获确诊,肿瘤直径3.5 cm,经服
用2周苯苄胺和倍他乐克,血压、心率控制正常后手术。所有患者术
前均行多层面螺旋CT三维成像检查,对肾上腺进行三维重建。右侧肾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页
上腺瘤9例,左侧肾上腺瘤10例,直径0.8~4.0 cm;19例均行后腹
腔镜肾上腺切除、肾上腺次全切除或全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均符合
临床诊断。
1.2 方法 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予2周苯苄胺和倍他乐克术
前准备,充分降压、扩容;皮质醇增多症患者术前控制血压,于术前
1 d开始补充糖皮质激素;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予安体舒通利尿降血压,
补钾以纠正低钾血症。所有患者采用静脉及吸入复合全身麻醉。健侧
卧位,于腋中线髂嵴上2 cm作1.5 cm小切口,切开皮肤和皮下筋膜,
血管钳钝性分离至腰背筋膜深面,置入自制气囊,缓慢注入空气300~
400 ml,保留1~3 min,建立后腹膜后操作空间,取出气囊并缝合肌
层避免气体渗入皮下,经该孔置入10 mm Troca及腹腔镜,气腹机的
CO2气体压力保持在10~15 mmHg;另两个Troca分别取在肋缘下腋后
线和腋前线,腋后线置入10 mm Troca,腋前线处置入5 mm Troca插
入腔内操作器械。在显示器监视下先辨认方向、腰大肌及腹膜,仔细
辨认腹膜后腔及“一肌二线三带"等解剖标志[1],先将腹膜向内侧推
开,确认Gerota筋膜后应尽可能在高位,靠近腰大肌切开,可避免在
随后的操作中因肾周筋膜切缘遮挡视野或损伤腹膜。超声刀游离肾脏
腹侧脂肪,可切除部分脂肪以获得良好的视野,于肾上极前内侧或上
方找到肾上腺。游离肾上腺上、中、下动脉并直接用超声刀慢档处理
后再用快档切断,也可于血管近心端先上一个Hemolock夹后再切断血
管;继续沿腺体及肿瘤边缘游离,钝性分离暴露中央静脉后于近心端
上Hemolock夹一个,远端用超声刀切断。切除肾上腺的全部或大部分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3页
及肿瘤,将标本装入标本袋后经10 mm Troca取出,较大的标本可在
标本袋内再切成数块以利取出。降低气压,创面彻底止血后于肾上腺
窝留置胶管引流一根。 2 结果
19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54~120 min,平均90 min;
术中失血量5~30 ml,平均20 ml,术中及术后均未输血;无严重并
发症;术后并发皮下气肿2例,皮下血肿2例;术后24~48 h拔除引
流管;术后住院时间4~6 d,平均4.5 d。术后病理诊断证实术前诊
断。术后患者血压、脉搏、血钾均恢复正常而无需药物控制。术后3 d
全部停用糖皮质激素。
3 讨论
自1992年首先报告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以来,该技术不断得
到推广和应用,并被认为是治疗肾上腺肿瘤的“金标准”手术[2]。
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可采取经腹膜腔或经腹膜后途径。肾上腺位于腹膜
后,位置深在。经腹膜腔途径的优点是解剖标志清楚、视野清晰、操
作空间较大,可同时处理双侧病变;但缺点是对腹腔造成干扰,可能
导致肠粘连,甚至可能损伤腹腔内脏器,并对术后恢复有一定影响。
张旭等[3]将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认为腹腔镜
手术无论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平均出血量、并发症发生
率等方面均优于开放性手术。姜新等[4]报告肾上腺病变通过多层面
螺旋CT三维重建后,为手术医生在术前和术中更好地认识肾上腺和更
安全地施行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提供有力帮助。本组19例手术经腹膜
后途径全部成功,得益于术前对肾上腺位置、中央静脉及肿瘤部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