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早熟地区深松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状态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496.05 KB
- 文档页数:6
种植密度对部分极早熟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食品需求的增加,农业生产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因此,农业种植技术的改进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点。
在农业生产中,种植密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以及农业生产的效益。
本文通过对部分极早熟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实验,探讨了种植密度对极早熟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方法实验选用部分极早熟玉米品种,分别选取种植密度为75, 90, 105和120株/亩进行种植。
在播种后,每块田地对应相应的处理,对各处理进行施肥和灌溉管理,并及时防治病虫害。
在成熟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每块田地各取5株玉米进行产量测定。
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极早熟玉米产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当密度为105株/亩时,产量最高,为1764千克/亩;而密度为120株/亩时产量为1728千克/亩,比105株/亩时产量下降了2%,密度为75株/亩和90株/亩时,产量分别为1584千克/亩和1656千克/亩。
分析在密度较低时,玉米间距较大,光照充足,它们能够充分地利用空间和养分,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空间浪费。
当密度适中时,玉米间距减小,叶片间的光照受到限制,但也能够保持较高的单株产量;当密度过高时,养分和光照不足,导致玉米竞争激烈,单株产量降低,同时也容易诱发病虫害发生。
结论综合各因素,在本实验中,105株/亩的种植密度使极早熟玉米品种的产量最高,比120株/亩时提高4%左右,这也是一个较好的种植密度选择。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品种的玉米对种植密度的适应性不同,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获得最佳产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1] 曹志波, 叶振忠, 张德全.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的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 2011, 59(6): 19-21.。
第49卷第2期农业工程与装备2022年4月V ol.49No.2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EQUIPMENT Apr. 2022王井辉(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高家店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长春130227)摘要:近年来,我国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迅速,在玉米大规模种植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与传统耕作相比,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减少土壤被风蚀、雨蚀,保留土壤肥力,防止耕地扬尘,提升土地抗旱作用。
通过分析机械深松的技术要求与方法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机械化深松技术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优化机械化深松技术。
实践证明,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可提升高旱区玉米产量,降低耕种成本,促进农业发展。
关键词:玉米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深松技术;土壤;深松深度中图分类号:S233.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8736(2022)02–0008–03 Application of mechanized subsoiling technology in maize conservation tillageWANG Jinghui(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of Gaojiadian Town, Changchun, Jilin 130227, China)【Abstract】Corn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arge-scale corn plant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in China.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farming, corn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can reduce soil erosion by wind and rain, preserve soil fertility, prevent dust from arable land, and improve land drought resist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of mechanical subsoiling and its important role in mechanized conservation tillage,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echanized subsoiling technology, and further optimizes the mechanized subsoiling technology. 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mechanized conservation tillage can increase corn yields in high drought areas, reduce farming costs, and promot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Keywords】corn conservation tillage; mechanization; deep loosening technology; soil; deep loosening depth运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对农田进行免耕、少耕作业,减少土壤耕作。
种植密度对部分极早熟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作物株数的多少,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针对部分极早熟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对其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种植密度对部分极早熟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并给出一些建议。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与品种特性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密植可能会增加光能的利用效率,增加产量。
在极早熟品种中,由于生长期较短,密植可能导致光线和养分的竞争加剧,影响单株玉米生长和灌浆,从而降低产量。
在选择种植密度时,应根据具体品种特性进行调整。
种植密度的影响与土壤条件和施肥水平有关。
如果土壤肥沃,养分供给充足,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资源,提高产量。
如果土壤贫瘠,养分供应不足,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导致植株间竞争激烈,互相抢夺养分资源,从而降低单株产量。
种植密度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土壤条件和养分水平。
种植密度的选择还应考虑机械作业的方便性和风险。
过高的种植密度会使得玉米植株之间的间距过小,不利于机械作业,增加病虫害的风险。
过低的种植密度则会导致土地利用率低,增加生产成本。
在选择种植密度时,需要综合考虑机械作业的方便性和风险。
针对部分极早熟玉米品种,根据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一般的种植密度建议为每亩60000-80000株左右。
具体的种植密度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包括品种特性、土壤条件、养分水平和机械作业等因素。
种植密度对部分极早熟玉米品种的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选择种植密度时,需要综合考虑品种特性、土壤条件、养分水平和机械作业等因素。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选择适合的种植密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极早熟玉米的产量潜力。
黑龙江垦区玉米种植概况作者:张铁强王翊王任杰王慧姜丽静来源:《吉林农业》2014年第02期摘要: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旱田作物,玉米种植面积超过5亿亩,产量突破1.9亿吨,仅次于水稻。
黑龙江省种植面积超过9000万亩积居全国之首,黑龙江垦区从2001年~2012年玉米种植面积从225万亩发展到1160万亩,占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的12.2%左右。
玉米单产从410公斤提升到550公斤,11年增产25.5%,小面积最高产突破1000公斤。
黑龙江垦区玉米生产采取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管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玉米种植;面积;品种;模式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30-11地理位置与现状黑龙江垦区总面积5.62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320万亩,下辖9个管理局、113个农牧场。
黑龙江垦区集中分布在黑龙江东西两大平原和小兴安岭地区。
垦区北部有小兴安岭山脉,向东南方向延伸,北低南高;南部有长白山系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高度在500~1000米之间。
垦区所处地域属中、寒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垦区降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540毫米,年平均气温在1℃~5℃之间。
无霜期平均为120天。
全年日照时数为2400~2900小时,有效积温1900℃~2700℃。
2垦区玉米种植面积玉米在黑龙江垦区各管理局均有种植,分布于一、二、三、四、五积温带,其中红兴隆管理局玉米种植面积为300万亩左右,牡丹江管理局为170万亩左右,宝泉岭管理局约有140万亩,建三江管理局有92万亩左右,北安管理局300万亩左右,九三管理局200万亩左右,齐齐哈尔管理局约有74万亩,绥化管理局50万亩左右,哈尔滨管理局约有13万亩。
3黑龙江垦区各级温带玉米品种第一积温带主栽玉米品种为先玉335和郑单958;第二积温带主栽的代表品种有吉单27、鑫鑫2、先正达408;第三积温带种植品种有绥玉19、垦单10、绥玉10、鑫鑫1、绿单2;适宜第四积温带的种植品种有绥玉7、哲单37、德美亚3、垦单13、绿单1;第五季温带的主栽品种有德美亚1、德美亚2、克单14、利合16。
深松技术深松技术深松的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强降水入渗速度和数量。
作业后耕层土壤不乱,动土量小,减少了由于翻耕后裸露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
土壤深松技术原理(1)创造了“虚实并存”的土壤结构。
土壤耕作是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和土壤肥力变化的力学手段。
从用养结合的角度讲,良好的耕作措施就是能够创造最大限度地蓄纳并协调土壤中水、气、热状况的土壤环境,一方面能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更好地促进土壤矿化作用,加速养分释放,让作物“吃饱、喝足、住好”。
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促进腐殖化作用,保存和积累腐殖质,培肥地力。
土壤间隔深松技术可以创造“虚实并存”;的土壤结构,虚部在降雨时可使雨水迅速下渗,雨后又有利于土壤通气及好气微生物活动,促进好气分解,土壤矿化较强,使土壤养分有效化。
实部中由于毛细管的存在则可保证土壤深层水分上升,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其通气性较差,促进嫌气分解,土壤腐殖化较强。
可见,土壤间隔深松技术由于创造了“虚实并存”的土壤结构,在协调蓄水和供水矛盾、耕层土壤矿化和腐殖化的矛盾,调节耕层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等方面有良好效果。
(2)改善了土壤透水能力,增加了耕层蓄水。
通过对不同耕作措施降雨入渗率的变化过程研究,来分析耕作措施对水分人渗和地表径流的影响表明,在有覆盖的条件下,深松比浅翻晚4分钟产生径流,且相对稳定人渗率比浅翻处理多10.4%。
深松作业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表层土壤松软,与秸秆覆盖配合,可延缓径流产生,提高人渗率。
黑龙江省牡丹江垦区多年应用土壤深松技术的实践表明,浅翻间隔深松,遇旱能上保下供,遇涝则上跑下渗,抗旱防涝效果明显。
(3)改善养分供应状况。
通过对不同耕法土壤养分等的比较研究发现,在同等施肥条件下,冬小麦、夏大豆收获后,深松少耕的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高于浅松少耕和常规耕作,土壤全盐含量也以深松少耕法为低,表明土壤少耕法有效地改善了土壤通气条件,促进了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同时深松后底土有利于土壤的淋盐作用。
种植密度对部分极早熟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探讨了种植密度对部分极早熟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密度下玉米产量的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密度对玉米产量具有明显影响,适当的密度有利于提高产量。
实验设计严谨,数据分析准确,结果讨论突出了密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分析影响因素的部分也揭示了种植密度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结论指出适宜的种植密度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对种植密度的适应性,为提高玉米产量提供更多参考。
该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为玉米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建议。
【关键词】密度,极早熟玉米,产量,种植密度,影响因素,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结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种植密度对部分极早熟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一直是农业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粮食需求的持续增长,如何提高玉米产量成为了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
而种植密度作为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玉米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利用率,从而增加玉米产量。
密度过高可能会导致植株间竞争激烈,养分供应不足,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进而降低产量。
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种植密度对部分极早熟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为种植密度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的研究,可以为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玉米产量、实现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部分极早熟玉米品种的产量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种植密度对部分极早熟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规律。
通过研究,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种植密度建议,提高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为玉米种植者提供合适的种植管理策略,提高种植技术水平,提高单产和品质;同时也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7):23~28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黑龙江早熟地区深松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状态的影响杨耿斌1,刘兴焱1,王立春2,何长安1,纪春学1,王 辉1,张 恒1(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黑龙江克山161606;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长春130033)摘要:为了探寻黑龙江省早熟地区玉米最适深松时期及深度,探讨不同深松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2009~2010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进行了玉米不同深松时间及深度耕作试验。
结果表明:深松处理的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明显改善,深松处理产量好于常规耕作,秋季深松>春季、夏季深松>常规耕作,秋季深松40cm处理产量水平最高。
关键词:玉米;深松;常规垄作;土壤容重;土壤硬度;产量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67(2014)07-0023-06收稿日期:2014-03-19第一作者简介:杨耿斌(1980-),男,黑龙江省克山县人,学士,助理研究员,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
E-mail:kshmaize@163.com。
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主产区,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加上种植玉米比较效益不断提高,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2006年玉米种植面积约300万hm2,2007年约350万hm2,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产量和商品化率跃居全国第一[1-2]。
黑龙江省玉米的增产增收对于提高国有粮食储备乃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连年翻耕灭茬作业,在耕层土壤15~25cm处逐渐形成坚硬的犁底层,从而影响作物根系生长,使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下降[3]。
通过土壤深松,有助于打破土壤犁底层,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促进玉米的根系发育[4]。
该试验于2009~2010年在黑龙江省玉米早熟地区进行,探讨几种不同深松时间及深度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硬度的影响,为黑龙江省早熟区玉米深松模式探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基本概况试验地点设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古城镇均城村。
于2008年10月玉米收获后进行试验,试验地土壤类型为黑钙土,有机质含量3.552%,全氮2.145mg·kg-1,全磷0.061 1mg·kg-1,全钾1.923 4mg·kg-1,土壤pH6.2。
1.2 材料2009年供试玉米品种为克单10号;2010年为克单14。
1.3 方法1.3.1 试验设计 采用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共设置7个处理。
处理1:常规耕作(CK),深松深度18cm;处理2:春季常规垄深松30cm;处理3:春季常规垄深松40cm;处理4:夏季常规垄深松30cm;处理5:夏季常规垄深松40cm;处理6:秋季常规垄深松30cm;处理7:秋季常规垄深松40cm。
9行区,行长140m,垄距0.65m,小区面积819m2。
种植密度:2009年,57 000株·hm-2;2010年,75 000株·hm-2。
种肥用量:磷酸二铵180kg·hm-2,尿素52.5kg·hm-2。
追肥:尿素157.5kg·hm-2。
1.3.2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物候期:调查播种期、出苗期、拔节期、吐丝期和成熟期。
土壤含水量:于播前、苗期、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测量土壤含水量,测定深度为0~10cm、10~20cm、20~35cm、35~50cm,3点重复,采用环刀法测定[5]。
土壤含水量(%)=(湿土重+盒重)-(干土重+盒重)烘干土重×100土壤容重:苗期分别测定0~20cm、20~40cm土壤容重,3点重复,采用环刀法测定。
土壤容重(g·cm-3)=环刀内土样烘干重量(g)环刀体积(cm3)土壤硬度:苗期分别测定0~20、20~40cm土壤硬度,3点重复,采用TYD-2土壤硬度计测定。
产量:玉米成熟后测产,每点取样面积20m2,3点重复。
32 黑 龙 江 农 业 科 学7期2 结果与分析2.1 深松处理间生育期的变化由图1看出,各处理的生育期未表现出明显变化,可见深松对品种的生育进程影响很小。
图1 深松处理间生育期的变化Fig.1 Change of growth period during the subsoiling2.2 深松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2009年,从播种至成熟共测量5次土壤含水量,由表1可知,播前:春季深松(40cm)处理在同一采样深度土壤含水量低于其它处理,其它处理间同一采样深度土壤含水量相近,分析原因可能是黑龙江春季土壤蒸发量大,且从春季深松到播前无有效降雨所致。
苗期与拔节期各处理间在同一采样深度土壤含水量未发现明显差别。
抽丝期常规耕作处理在同一采样深度土壤含水量普遍低于其它处理,夏季深松(30、40cm)处理土壤含水量高于其它处理,原因在于夏季深松离抽丝期最近,深松过后接纳雨水效果好,加之夏季深松至抽丝期降雨量多达235.6mm。
表1 2009年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n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different treatmens in 2009处理Treatments深松日期/月-日Date深松深度/cmDepth采样深度/cmSamplingdepths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05-05(播前)Before sowing05-25(苗期)Seedling stage06-26(拔节期)Jointing stage08-04(抽丝期)silking stage09-28(成熟期)Mature stage1(CK)06-26 18 0~10 23.86 21.78 31.27 20.81 25.8710~20 26.12 24.08 30.56 20.77 27.3120~35 24.47 23.39 28.35 22.23 26.9235~50 20.50 17.74 26.37 22.61 25.992 04-28 30 0~10 22.17 18.08 32.87 22.51 27.2710~20 26.03 23.22 30.72 22.64 27.6720~35 25.95 24.28 29.07 23.63 27.9335~50 21.38 19.34 28.19 24.25 26.283 04-28 40 0~10 20.38 22.21 29.17 22.72 26.4510~20 25.68 24.24 31.44 22.56 27.5520~35 24.35 23.58 30.14 22.46 27.3335~50 18.03 19.98 27.66 23.90 26.114 06-26 30 0~10 23.23 19.23 31.92 26.03 27.4910~20 26.37 25.15 30.25 25.68 27.7420~35 23.46 22.93 29.51 25.34 27.5735~50 18.19 20.44 26.46 24.39 25.245 06-26 40 0~10 23.82 21.94 31.04 23.32 26.3810~20 26.06 21.49 31.22 23.71 28.0120~35 25.11 23.37 29.15 24.37 27.3935~50 18.17 18.50 26.37 24.57 25.436 10-14 30 0~10 21.10 21.94 33.15 23.14 27.3510~20 25.96 21.49 30.00 23.30 28.3520~35 26.52 23.37 28.08 23.47 27.2835~50 22.11 18.50 27.54 22.60 26.407 10-14 40 0~10 24.11 21.75 31.71 22.50 26.3710~20 26.45 23.32 32.40 22.74 27.9620~35 23.51 23.39 28.44 21.79 27.4335~50 20.22 21.06 24.87 22.97 26.57427期 杨耿斌等:黑龙江早熟地区深松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状态的影响表2 2010年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n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different treatmens in 2010处理Treatments深松日期/月-日Date深松深度/cmDepth采样深度/cmSamplingdepths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05-07(播前)Before sowing05-25(苗期)Seedling stage06-14(拔节期)Jointing stage07-17(抽丝期)silking stage09-07(成熟期)Mature stage1(CK)06-22 18 0~10 26.11 28.63 19.49 21.35 18.0710~20 24.51 28.74 21.61 19.95 19.7420~35 27.15 29.13 21.37 19.26 18.2835~50 25.95 28.02 21.97 18.43 19.012 05-04 30 0~10 26.82 29.04 19.79 23.92 19.5110~20 26.90 28.25 21.93 18.15 19.9720~35 28.11 28.09 21.47 20.05 19.1135~50 26.92 27.60 21.06 17.36 19.703 05-04 40 0~10 26.52 27.33 19.03 22.78 19.5310~20 25.69 27.22 20.87 21.69 20.220~35 24.39 27.38 21.51 20.63 20.1435~50 23.12 25.78 19.98 20.23 18.744 06-22 30 0~10 26.00 30.28 20.50 24.24 20.1810~20 26.38 28.60 20.88 20.01 19.4620~35 26.90 29.09 20.63 21.87 19.4435~50 25.99 28.55 22.32 18.27 17.555 06-22 40 0~10 26.47 28.23 20.57 20.79 20.5410~20 26.31 29.51 22.51 19.53 19.2920~35 25.67 30.48 21.95 18.08 19.3335~50 24.49 28.70 21.78 19.79 19.786 10-10 30 0~10 25.39 27.50 21.04 24.28 19.5610~20 26.90 29.16 22.42 21.26 22.2420~35 27.38 28.84 21.33 20.32 21.3635~50 25.36 26.76 22.38 21.01 17.847 10-10 40 0~10 27.14 26.74 19.18 24.02 20.4210~20 25.67 28.37 21.48 19.93 20.0320~35 28.11 28.23 22.45 22.29 21.4335~50 26.92 28.23 22.65 24.42 19.07成熟期常规耕作处理在同一采样深度土壤含水量略低于其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