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四章文学类散文阅读专题二群文通练八人性至善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27.35 KB
- 文档页数:6
群文通练五百姓生活主题解说社会底层百姓的严酷恶劣的生活境遇、命若悬丝的生存状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着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的深切关注。
那些与底层百姓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的作家们,以饱蘸血泪的文字,直面底层百姓生活的艰难与不幸,在或理性冷静或激情难抑的真切叙写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不无酸楚、凄切的生活画面,具有振聋发聩、撼人心魄的省世意义。
一、(2018·哈三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纺车张拓芜夏夜的梦是酣适的。
那张宽大而又深沉的床,经常被我一个人独占。
竹席已被汗和油浸成深红色,蚊帐是灰灰的,四根床柱子被岁月髹作了紫酱色,风从窗口吹进来,镂着“寿”字的帐钩碰击着床柱子,叮咛叮咛像风铃一样的发出清越的声响,伴和着母亲的纺车声,那是一阕母亲的摇篮曲,那是人间的天籁。
纺车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从少女时代就一只手牵着,一只手摇着,把少女摇成了白发的老妪,把挺直的腰杆摇成佝偻。
然后再教十六岁的女儿摇。
再过几十年,十六岁的女儿也会摇成六十岁的白发婆婆,叮咛声一声声地传下去,呜呀呜呀的纺车声从远古传到年轻姐姐的手上,每个人都得挑起承先启后的责任,大约这就是历史,至少是历史的一部分吧。
纺车是母亲的嫁妆,是当年跟着母亲的花轿一道进张家大门的。
打这以后,姐姐妹妹和我,鸡鸭牲畜缝缝补补以及那架历史悠远的纺车,成了母亲的全部。
总是被那呜呀呜呀一声高一声低的纺车摇醒。
睁开眼从灰黯的蚊帐透视出来,一盏昏黄疲惫的清油灯正照着母亲佝偻着的一团影子。
影子忽儿长,忽儿短,皮影子戏一样地贴在地板上。
灯盏是粗陶碟子,只是不情愿地噘着一张嘴,一共只有两根灯草芯,伸出半个脑袋,没奈何望着这间古老、黝暗、沉寂的卧房。
这间老屋怕有百十年了,传到父亲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
屋顶每隔三年便得翻一次。
夹墙里的“家蛇”已经碗口粗。
一百多年该是多少天?三四万个夜,纺车声从没断过。
从奶奶的奶奶那个时代起,呜呀呜呀声便在这间屋子里响着,这是中国农村的夜。
浙江省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群文通练四传统文化(含解析)不分版本群文通练四传统文化主题解说中华传统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以儒家文化为核心。
随着人类社会的开展与进步,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某些传统文化几近消失。
如何看待这种传统与现代既融合又矛盾的现象,如何保持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弘扬这种文化,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文学作品需要表现和阐释的重大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豆腐阿城孙福九十多岁去世,去世时略有不满,不过这不满在孙福的曾孙辈看来是老糊涂了,他老人家要吃豆腐渣。
做豆腐是先将黄豆,大豆,或黑豆磨成浆。
你如果说,老孙,这黄豆和大豆不是一种豆子吗?孙福就先生一下气,然后不生气,嘟囔着说:懂个什么。
豆子磨成浆后,盛在锅里掺水煮,之后用布过滤,漏下的汁放在瓦器里等着点卤,布里剩下的就是豆腐渣。
豆渣是白的,放久发黄,而且发酸变臭,刚滤好时,那么有一股子熟豆子的腥香味儿。
豆渣没有人吃,偶有人尝,说,磨老了,或者磨嫩了。
磨老了,就是磨过头了,细豆渣漏过布缝儿,混在豆浆里,这样子做出的豆腐里纤维多,不好吃。
磨嫩了,就是豆子磨得粗,该成浆的没成浆,留在豆渣里,点浆成豆腐,豆腐当然就少。
磨嫩了就需要查查磨。
掀开上磨扇,看看是不是磨沟儿磨浅了,或有残。
磨沟儿磨浅了,就要剔沟儿。
残了不好办,要把磨扇削下去一层,再剔出沟儿来。
做豆腐最难的是点卤。
人常说,画龙难点睛。
孙福说,那又什么难?画坏了,重画就是了,豆腐点坏了,重来不了,糟蹋一锅。
点卤前,豆浆可以喝,做豆腐的师傅常常喝豆浆,却不一定吃豆腐,道理在豆浆养人。
浆点好卤,凝起来,颤颤的,就是豆腐脑儿。
凝起来的豆腐脑儿也在布里,系好,放重物压,水慢慢被挤出布外,布里就是豆腐了。
压久了,布里的是豆腐干儿。
单文精练六窗外的春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窗外的春光庐隐①几天不曾见太阳的影子,沉闷包围了她的心。
今早从梦中醒来,睁开眼,一线耀眼的阳光已映射在红色的壁上,她连忙披衣起来,走到窗前,把洒着花影的素幔拉开。
前几天种的素心兰,已经开了几朵,淡绿色的瓣儿,衬了一颗朱红色的花心,风致真特别。
同时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喷鼻醒脑,平板的周遭,立刻涌起波动,春神的薄翼,似乎已扇动了全世界凝滞的灵魂。
②说不出是喜悦,还是惆怅,但是一颗心灵涨得满满的,她深切地意识到,窗外已充满了春光。
二十年前的一个梦影,从那深埋的心底复活了:一个仅仅十来岁的孩子,为了脾气的古怪,不被家人们的了解,于是把她送到一所囚牢..似的教会学校去寄宿。
那学校的校长是美国人,——一个五十岁的老处女,对于孩子们管得异常严厉,整月整年不许孩子们走出那所筑建庄严的楼房外去。
四围的环境又是异样的枯燥,院子是一片沙土地,没有树也没有花,所以也永远听不见鸟儿的歌曲。
③那个孤零的孩子,处在这种阴森冷漠的环境里,更是倔强,没有朋友,在她那小小的心灵中,虽然还不曾认识什么是世界,也不会给这个世界一个估价,不过她总觉得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是有些乏味;她追求另一个世界。
在一个春风吹得最起劲的时候,她的心也燃烧着更热烈的希冀。
在下课后,她独自跑到地窖里去,那是一个更森严可怕的地方,四围是石板做的墙,房顶也是冷冰冰的大石板,走进去便有一股冷气袭上来,可是在她的心里总觉得比那死气沉沉的校舍,多少有些神秘性吧。
最能引诱她的当然还是那几扇矮小的窗子,因为窗子外就是一座花园。
这一天她忽然看见窗前一丛蝴蝶兰和金钟罩,已经盛开了,这算给了她一个大诱惑,自从发现了这窗外的春光后,在她生命上,也开了一朵光明的花,她每天一只猫儿般,只要有工夫,便蜷伏在那地窖的窗子上,默然地幻想着窗外神秘的世界。
④那里一切都是美丽的,和谐的,自由的吧!她欣羡着那外面的神秘世界,于是那小小的灵魂,每每跟着春风,一同飞翔了。
单文精练一大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地毕飞宇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
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
我把大地比方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袤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
你的视线恒久也没有阻隔,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
极限在哪里?在天上。
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
大是迷人的,却熬煎人。
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须要跨过的距离。
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
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
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
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
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害怕,甚至于毛骨悚然。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
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
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假如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夫,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终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
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遗忘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
我常常犯这样的错。
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
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得的壮举。
他老人家常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
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抓紧的。
我信任,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
他老人家肯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变更大地上的色调。
最为壮丽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
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丽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确定的。
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
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群文通练四传统文化主题解说中华传统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以儒家文化为核心。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某些传统文化几近消失。
如何看待这种传统与现代既融合又矛盾的现象,如何保持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弘扬这种文化,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文学作品需要表现和阐释的重大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豆腐阿城孙福九十多岁去世,去世时略有不满,不过这不满在孙福的曾孙辈看来是老糊涂了,他老人家要吃豆腐渣。
做豆腐是先将黄豆,大豆,或黑豆磨成浆。
你如果说,老孙,这黄豆和大豆不是一种豆子吗?孙福就先生一下气,然后不生气,嘟囔着说:懂个什么。
豆子磨成浆后,盛在锅里掺水煮,之后用布过滤,漏下的汁放在瓦器里等着点卤,布里剩下的就是豆腐渣。
豆渣是白的,放久发黄,而且发酸变臭,刚滤好时,则有一股子熟豆子的腥香味儿。
豆渣没有人吃,偶有人尝,说,磨老了,或者磨嫩了。
磨老了,就是磨过头了,细豆渣漏过布缝儿,混在豆浆里,这样子做出的豆腐里纤维多,不好吃。
磨嫩了,就是豆子磨得粗,该成浆的没成浆,留在豆渣里,点浆成豆腐,豆腐当然就少。
磨嫩了就需要查查磨。
掀开上磨扇,看看是不是磨沟儿磨浅了,或有残。
磨沟儿磨浅了,就要剔沟儿。
残了不好办,要把磨扇削下去一层,再剔出沟儿来。
做豆腐最难的是点卤。
人常说,画龙难点睛。
孙福说,那又什么难?画坏了,重画就是了,豆腐点坏了,重来不了,糟蹋一锅。
点卤前,豆浆可以喝,做豆腐的师傅常常喝豆浆,却不一定吃豆腐,道理在豆浆养人。
浆点好卤,凝起来,颤颤的,就是豆腐脑儿。
凝起来的豆腐脑儿也在布里,系好,放重物压,水慢慢被挤出布外,布里就是豆腐了。
压久了,布里的是豆腐干儿。
打开布豆腐还是热的,用刀划成一块一块。
当天卖不了的,放在冷水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在最后关头赌博一样地参战。
群文通练一文人抉择主题解说“进则朝廷庙堂,退则江湖山野”,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两条途径,要么出仕光宗耀祖以达治国平天下,要么入隐安贫乐道以求人格独立自由。
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们,大多怀有强烈的、积极的出仕愿望,而这种出仕为官兼济天下的理想与道家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隐逸情怀并不能两相兼得,如此一来,在出仕与入隐之间,必定发生抉择上的碰撞,火花之下,古代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隐逸文化及文学作品就此产生。
下面两文或许能帮助你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遂初堂记归有光宋尤文简公尝爱孙兴公《遂初赋》,而以遂初名其堂,崇陵书扁赐之,在今无锡九龙山之下。
公十四世孙质,字叔野,求其遗址而莫知所在。
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堂,仍以遂初为扁,以书来求余记之。
按.兴公尝隐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之志,故为此赋。
其后涉历世途,违其夙好,为桓温所讥。
文简公历仕三朝,受知人主,至老而不得去;而以遂初为况,若有不相当者。
昔伊尹、傅说、吕望之徒,起于胥靡、耕钓,以辅相商、周之主,终其身无复隐处之思。
古之志得道行者,固如此也。
惟召公告老,而周公留之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
”当时君臣之际.可知矣。
后之君子,非复昔人之遭会,而义不容于不仕。
及其已至贵显,或未必尽其用,而势不能以遽去。
然其中之所谓介然者,终不肯随世俗而移易:( )三公之位、万钟之禄,( )其心不能一日安( )。
则其高世遐举之志,宜其时见于言语文字之间,而有不能自已者。
当宋皇祐、治平之时,欧阳公位登两府,际遇不为不隆矣;今读其“思颍”之诗、“归田”之录,而知公之不安其位也。
况南渡之后,虽孝宗之英毅,光宗之总揽,远不能望盛宋之治。
而崇陵末年,疾病恍惚,宫闱戚畹..,干预朝政,时事有不可胜道者矣。
虽然二公之言已行于朝廷当世之人主不可谓不知之而终不能默默以自安盖君子之志如此。
公殁至今四百年,而叔野能修复其旧,遗构宛然。
群文通练七传统文化主题解说传统文化的年轮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瑕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地促其生长.毕竟传统不是单纯的枝干.它有意识.是存在于参天巨树中的魂魄。
这个时代.它正默默地将其年轮交错融合。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学会浇灌传统文化的大树.它会因你的浇灌而开出新花。
一、(2018·南昌七中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旧戏台胡容尔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
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
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
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
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拋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
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
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
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
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
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
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
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
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
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
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
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
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群文通练七传统文化主题解说传统文化的年轮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瑕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地促其生长,毕竟传统不是单纯的枝干,它有意识,是存在于参天巨树中的魂魄。
这个时代,它正默默地将其年轮交错融合。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学会浇灌传统文化的大树,它会因你的浇灌而开出新花。
一、(2018·南昌七中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旧戏台胡容尔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
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
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
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
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拋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
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
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
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
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
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
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
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
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
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
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
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
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群文通练七名人遗址微导语“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历史名人已逝,但其故居等遗迹尚在,供后人参观、凭吊、抒发思古之幽情。
于是,产生了很多以历史文化名人为写作对象的历史文化散文。
徜徉在字里行间,品味遗迹的诉说,超越时空与他们对话,也是一种持有审美意味的阅读历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十年一拜徐兆寿①在那大墓前,许多人都围着看,都在用手机或相机拍照。
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它。
在它的背后,是苍茫之静、苍茫之远。
在我这边,是世俗之虚热与实冷。
它使我想起在我们北方,无论多么伟大的坟茔之上,都是荒草几根,乱石兀立。
它显示了亘古的蛮荒是生命的底色。
②但这座坟茔躺在清风之中,毫无贵气,也毫无腐气。
两千多年来,始终如一。
我没有感到那是一座坟墓。
我觉得面前坐着一位可亲的老人。
③我站了好几分钟,周围的人像流水一样,但竟没有一个人上前参拜。
原来墓前写着一番话,要前来参拜者以鲜花敬献。
没有香炉,所以也不用上香。
我猜,很多人都会不知所措。
到哪里去弄那一束花呢?在来之前谁知道会有那样的要求呢?我突然想起梁漱溟曾嘲笑一位西方人的故事来。
那位西方人嘲笑中国人的上坟方式,竟然要献果实、食物,还有阴间流行的钞票,便问他,你们的祖先能吃能用能拿到那些东西吗?梁漱溟反问道,你们的先人能闻到鲜花的味道吗?④其实,世间对待先人的方式各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为何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现在,鲜花竟成了拜见这位先者的最重要的方式。
我突然间觉得这方式多么令人生畏。
这方式不是我们中国人普遍的行为。
⑤鲜花,把所有人与那位先者隔离开了。
⑥人群中,唯有我在犹豫之后决然跪在了那大墓面前,显得那样突兀,那样不文明。
我从两千公里之外特意赶来,就是为参拜这位老人。
然而,当我跪拜的时候,竟是另外一番体验:我突然觉得自己的拜姿是那样潦草,惨不忍睹,完全不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文明行为。
我也在内心中嘲笑自己没有中国士大夫的那种优美的姿态。
⑦在我青年时,我是多么喜欢鲁迅和尼采啊,在那些暗夜里,我写下那么多疯狂的诗句。
群文通练五底层百姓主题解说社会底层百姓的严酷恶劣的生活境遇、命若悬丝的生存状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着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的深切关注。
那些与底层百姓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的作家们.以饱蘸血泪的文字.直面底层百姓生活的艰难与不幸.在或理性冷静或激情难抑的真切叙写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不无酸楚、凄切的生活画面.具有振聋发聩、撼人心魄的省世意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纺车张拓芜夏夜的梦是酣适的。
那张宽大而又深沉的床.经常被我一个人独占。
竹席已被汗和油浸成深红色.蚊帐是灰灰的.四根床柱子被岁月髹作了紫酱色.风从窗口吹进来.镂着“寿”字的帐钩碰击着床柱子.叮咛叮咛像风铃一样的发出清越的声响.伴和着母亲的纺车声.那是一阕母亲的摇篮曲.那是人间的天籁。
纺车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从少女时代就一只手牵着.一只手摇着.把少女摇成了白发的老妪.把挺直的腰杆摇成佝偻。
然后再教十六岁的女儿摇。
再过几十年.十六岁的女儿也会摇成六十岁的白发婆婆.叮咛声一声声地传下去.呜呀呜呀的纺车声从远古传到年轻姐姐的手上.每个人都得挑起承先启后的责任.大约这就是历史.至少是历史的一部分吧。
纺车是母亲的嫁妆.是当年跟着母亲的花轿一道进张家大门的。
打这以后.姐姐妹妹和我.鸡鸭牲畜缝缝补补以及那架历史悠远的纺车.成了母亲的全部。
总是被那呜呀呜呀一声高一声低的纺车摇醒。
睁开眼从灰黯的蚊帐透视出来.一盏昏黄疲惫的清油灯正照着母亲佝偻着的一团影子。
影子忽儿长.忽儿短.皮影子戏一样地贴在地板上。
灯盏是粗陶碟子.只是不情愿地噘着一张嘴.一共只有两根灯草芯.伸出半个脑袋.没奈何望着这间古老、黝暗、沉寂的卧房。
这间老屋怕有百十年了.传到父亲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
屋顶每隔三年便得翻一次。
夹墙里的“家蛇”已经碗口粗。
一百多年该是多少天?三四万个夜.纺车声从没断过。
从奶奶的奶奶那个时代起.呜呀呜呀声便在这间屋子里响着.这是中国农村的夜。
有了儿子还不能算熬出头.除了像奶奶一样有了孙子.才能捧白铜水烟袋呼噜呼噜悠闲地吸两口.其实她老人家并没闲着.眼睛始终离不开藤条篮子里的纺锤子.她老人家一直在背后监着工哪!“怎么.才三个?我年轻的时候.一夜要纺六七个纺锤子哪!”这还是刚起头哪.才二更哩。
1 群文通练八 人性至善 主题解说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初春那翠绿的草坪,盛夏那夜晚的蛙鸣,晚秋那浪漫的落叶,寒冬那白茫茫的大雪。这不都是很美的意境吗?“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你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生活就用积极的一面回报你;相反,你如果以消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自暴自弃,放弃希望,那生活也会放弃你。人性至善,因爱而美。 一、(2019·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两位小保姆的故事 刘醒龙 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吸引,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棵大樟树。传说黄昏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的背景。 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之所以做不长,大部分是因为她们思家心切,但也有两位例外。 早来的那位女孩,初中毕业。朋友们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大樟树本是一棵有名的树,那地方原本叫满溪坪。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作为地名的满溪坪就没有人叫了,而换成了大樟树。女孩来之前正在山上采茶。一见面我就问她,那棵大樟树还在不在。女孩回答说,在,已被列为县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了。 女孩一来就明白地表示自己最多只做半年。我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想家的另一种说法,后来才发现女孩是当真的。她之所以愿意出来,是想挣钱给父亲治病。从中介绍的朋友先前就说过,女孩的父亲患了食道癌。所以,女孩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就委托我们替她存起来,连一分钱都舍不得花。 正好半年的那天晚上,女孩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去汉口中山大道的某个地方买能治食道癌的药。女孩要买的那种灵芝做成的药,媒体上已不止一次披露,其治癌的功效是假的。女孩言之切切的样子,让我们不好直接提出忠告,只好答应说,我先去看看情况,然后再带她去。同时费尽心机地将披露相关情况的文章找出来,放到她的房间里,希望她看过后,能有所转变。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孩反而更加迫切地反复催问我们,何时让她去汉口买药。从汉口回来后,她一分钟都不肯等待,当即就要去车站。她说:“我要给我的父亲送药回去。” 送别的路上,我有些恍惚。坦率地说,这半年我们对女孩的表现不能说是十分满意。在车站里,上了车后,她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人心酸极了。 几年后的某一天,在东湖边的那处咖啡馆里,很静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的人轻声提及一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名词。女孩走后不到一年,这种以灵芝为名的名噪一时的所谓特效药,便从社会信息传播途径中全面消失了。邻座的人说,父亲生病后一向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 2
不肯吃药花冤枉钱,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广告做得太诱惑人了,突然同意试试这种药。他花了几万元买回来的药,还没吃完,父亲就走了。其实,他明白那药是假的,可是父亲都病成那个样子了,做儿子的还能做什么哩!听话声十分深情,但从面容上看十分平静,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 乡村的大樟树是一种活生生的哲理。在远处遥望樟树的人,内心比每天都能享受樟树荫蔽的人还要丰富。明白真相的时候,倒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格外无助;之后来家带孩子的第二个女孩,心地十分善良,女儿和妻子十分满意,过年时,还专门开车送她到离家最近的小路口。说好,过完年她就回来,并且将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了她。女孩穿着妻子送给她的那件红色呢绒大衣,在冬日的原野上一路走走停停。我们一直等她到正月底,仍没有任何音讯。难得全家都很满意的女孩不辞而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打击,于是我们决定,不再找小保姆了,家务事早前就请了钟点工来做,孩子则由自己来带。这样过了半年之后才听说,女孩非常想再来,却没有钱搭车,连同我们给的返程车票钱,她都给了母亲,一半用作长期卧病不起的父亲的医疗费,一半用作年后弟弟上学时的报名费。得到消息的时候,女孩已再次来到武汉,跟着同村的人一起在离我们家不远的长江二桥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零工。 几年之后,妻子还在提起这个女孩,想不通长江二桥离家如此近,她到武汉后,即便不来打个招呼,怎么就不肯来个电话呢?或许,是那张返程车票梗在中间,成了打不通的大岭关山。女孩一定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拿了车票钱,人却不来。 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是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 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并非总是伴随命运的起承转合。有时候,它宁可成为一张车票,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借灵芝之名的药。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我”一见到第一个做保姆的女孩时,就向她打探大樟树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对大樟树具有非常深厚的情感。 B.文章写“我”费尽心机将披露“治癌假药”的文章放在她房间,女孩却仍然催促“我们”去买药,以此暗示女孩单纯幼稚。 C.文章插入“我”在咖啡馆听到男子明知假药却仍然花几万元把药买回来给父亲吃的故事,有力地映衬第一个保姆的行为。 D.文章开头写“灵魂开始出没”,结尾又说“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首尾呼应,读完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时时在剖析“灵魂”。 2.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大樟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3
3.文章通过叙述两个小保姆的故事,抒写作者的多种情感,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答:
二、(2018·龙岩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哲人的爱 秦 牧 ①好几年前,我读过一则消息: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1982年2月因病去世,他生前殚精竭虑,尽瘁教学,亲嘱死后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五脏作局部解剖教学用,骨骼制成标本,供示教用,用遗体“再站一班岗”。这则消息使我大受震撼,掩卷沉思,神驰黄海之滨。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一个哲人对群体无私的爱,尽在不言之中了。 ②继沈福彭教授之后,北京医科大学前任校长胡傅揆教授也在生前自愿地把遗体献给学校作为骨骼标本。这两位医学教授的事迹先后辉映。据我所知,遗嘱利他,造福群众的事虽有不少,但是遗嘱指定把自己的遗体制作骨骼标本供教学用的事我极少听到。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从这样的实例中也可以相见一二了。 ③1987年底,我突然接到青岛医学院一封来信,那是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寄来的。里面除了信件外,还有一张骨骼图片,那就是沈教授遗留下来的骨骼标本了。信里有这样的话:“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将骨骼制成骨架,陈放在青岛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标本室里(外有玻璃罩),人们每过此室,都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骨架。”信末这样说:“秦老……你能否为我院沈教授写几句话,如蒙赐字,我们将把它刻在玻璃罩上……”我端详着那张骨架图片,百感纷纭。这具骷髅给予我的不是忧惧、哀伤,而是亲切、鼓舞。我把图片放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早晚工作时经常瞧它几眼,我觉得它对我的灵魂有净化的作用,犹如明矾之可以净水一样。我的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没有任何绮年玉貌,皓齿明目的明星歌星的照片,却有这么一张照片。这并不是因为我已经是老头子了,即使我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我也会这样。面对这张照片,崇敬、可亲的感情驱除了一切渺不足道的杂念。 ④这副骨架图片仿佛给了我一道无声的命令,我决意写那将被刻在玻璃罩上的几十个字。 ⑤平素写些小文章我是不起草稿的。但是为了写这几十个字,我却决定夜里到附近僻静的街道上长时间漫步,思索、酝酿。我想起了一位文豪类似这样意思的话:“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 4
⑥那夜月色溶溶,柠檬桉雪白的树干显得十分高洁。月光透过凤凰木,洒落了一地斑驳的光点。长街寂寂,阒无一人,我来回踱步,一次、一次又一次。那具骷髅在我眼前冉冉腾起,我的想象使他还原为血肉之躯:他埋头在灯下研读,他屹立在讲坛上讲学,他以深邃的眼光凝视人群,毅然写下献出骨骼遗嘱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我虽不是教徒,却涌起一种教徒似的心情,渴望能够有个和神圣的魂魄对话的机会。 ⑦我知道这位教授生前曾经受过政治上不公正的待遇,然而,“风暴压不断雄鹰的翅膀”“异端待我,国土报之”。 ⑧有人死了,还要造地宫,造金字塔,棺上要加内椁外椁,坟上还要盖巍峨建筑,死者仿佛撑开了棺盖,伸出手来喊道:“再给我东西!”有人死时,临终还拼尽力气,讲出这么一句话:“我想再奉献!”掠夺者和奉献者之间的距离,该是多么遥远! ⑨那夜我在街上盘桓了很久,回家后对着骨架图片,铺开稿纸,写了一张又撕了一张,最后,拼尽我的心力,终于写出了这么几十个字的《献辞》: 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 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 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 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 一纸遗嘱直如震世春雷, 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 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 伫立丰碑前默默礼拜!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的写字台玻璃板下压着的不是明星照片而是骨骼图片,因为“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所以面对骨骼图片,只感到亲切、鼓舞,而不是忧惧、哀伤。 B.文章第⑥段的环境描写,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巧妙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也对文中主要人物形象起了烘托的作用。 C.“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这句话为后面作者用心写作《献辞》起了铺垫作用。 D.文章第⑧段既运用了对比,也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即以掠夺者的贪得无厌来反衬沈福彭教授等奉献者的大公无私。 5.对《献辞》中的“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进行赏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