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4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95.68 KB
- 文档页数:10
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立法进路研究——以《海洋环境保护法》修改为背景王秀卫*目 次一、《海洋环境保护法》第89条第2款的文本解析二、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法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三、《海洋环境保护法》第89条第2款的修改建议四、结语摘 要 《海洋环境保护法》第89条第2款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有高度同质性,有望成为首部直接规定该项制度的环境单行法。
在陆海统筹治理海洋生态环境背景下,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修改完善应考虑海洋生态环境及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与《环境保护法》《民事诉讼法》及《民法典》相关条文相衔接,在归责原则、构成要件、责任形式等方面遵循基本法律的规定,在索赔主体、责任限制等方面作出特别规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环境 陆海统筹 损害赔偿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国家海洋局,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转由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成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经历了重大调整。
与此同时,《海洋环境保护法》大修也提上议事日程。
〔1〕《海洋环境保护法》自1999年起规定了海洋生态破坏损害赔偿制度,〔2〕开启了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基于海洋生态破坏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制度先河,后被2012年《民事诉讼法》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所吸纳,其中“法律规定的机关”即为海洋环境监督管理部门。
〔3〕* 王秀卫,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南海岛礁所涉重大现实问题及其对策研究”(项目号16ZDA0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 参见《〈海洋环境保护法〉迎大修:厘清政企责任沿海产业布局受约束》,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12月3日,第2版。
〔2〕 该法第89条第2款规定:“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
”〔3〕 201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办案指南(试行)》中在关于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前公告对象和诉讼支持起诉对象时对“法律规定的机关”做出明确说明:法律规定的机关中有明确规定的是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
秦皇岛海域赤潮发生情况及分析作者:卞明明宋金玲冯佳音刘志亮来源:《河北渔业》2019年第08期摘要:为了解秦皇岛海域赤潮发生情况,对2005-2017年的秦皇岛市海域海洋赤潮数据进行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秦皇岛海域的赤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大型面积赤潮(大于100km2)频繁发生。
关键词:赤潮;秦皇岛海域;分析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1]。
赤潮一般发生在各国的近岸海域,面积可达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平方公里,由表及里波及的海水厚度为3m左右。
秦皇岛市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心部位、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接地带,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9°24′~40°37′,跨1°15′;东经118°33′~119°51′,跨1°18′。
秦皇岛海域岸线总长126.4km,分布有三个岬角式港湾、分别为石河口港湾、汤河口至金山嘴港湾,金山嘴至滦河口沙质港湾[2]。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秦皇岛海域赤潮频发且规模不断扩大,给当地的渔业、旅游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进一步了解秦皇岛海域赤潮发生情况,笔者对2005-2017年的秦皇岛市海域海洋赤潮数据进行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以便为今后该海域的赤潮监测和预警奠定基础。
根据2005至2017年的秦皇岛市海洋环境公报显示,秦皇岛海域发生赤潮情况如下:2005年,秦皇岛全市海域未发现赤潮[3];2006年度秦皇岛市共发生2次赤潮,第一次发生在山海关东部海域,赤潮面积180.5km2,第二次发生在北戴河、秦皇岛港附近海域,赤潮面积250km2[4];2007年度秦皇岛市共发生4次赤潮,均发生在山海关和海港区附近海域,发生时段集中在7-9月的赤潮易发期内,并且有3次被确认为有毒赤潮,在秦皇岛海域尚属首次[5];2008年未发生赤潮[6];2009年在秦皇岛市海域共发生两起赤潮,面积分别为460km2和1000km2,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危害[7];2010年秦皇岛市沿海海域共发生3次赤潮,其中发生的微微藻赤潮,面積约3350km2[8];2011年,秦皇岛市沿海共发生4次赤潮[9];2012年秦皇岛市沿海海域共发生6次赤潮,其中一次持续时间两个多月,赤潮面积高达3400km2[10];2013年秦皇岛市沿海海域共发生6次赤潮,最大一次赤潮发生在唐山市乐亭至辽宁绥中沿岸,面积为1450km2[11];2014年秦皇岛市沿海海域共发生6次赤潮,有2次赤潮面积超过100km2[12];2015年秦皇岛市沿海发生6次赤潮[13],其中抑食金球藻引起的赤潮最为严重;2016年秦皇岛市沿海共发生6次赤潮,该年是赤潮藻类种类最多的一年[14];2017年秦皇岛市近岸海域共发现5次赤潮,金梦海湾附近海域为赤潮高发区[15],4次的赤潮范围均涵盖该海域。
海域使用论证与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析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海域使用审批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工程可行性研究是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步骤。
文章在阐述该三项工作的作用、内容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着重归纳总结了当前在项目用海的该三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为项目用海海域使用审批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可行性1、需要注意的问题1.1 对现状调查工作重视程度不同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工程可行性研究三方面的工作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最终目的一致。
该三项工作之间既有区别和各有侧重,对现状调查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其中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对现状调查非常重视,主要体现在约束该两项工作的重要的技术导则对调查时间、范围、对象、次数、内容等均有具体的和明确的要求,然而工程可行性研究则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但是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均需要在海洋资源环境现状、海域开发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开展,而工程可行性研究则也是要基于充分了解海洋资源环境现状、海域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较为准确的、合理的工程初步设计。
然而,在实际中,往往海洋资源环境现状、海域开发利用现状等的调查工作要在进行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时才会按照导则要求开展,在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大多数都是在参考历史资料或者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而对现状调查的工作重视程度比较低,有待加强。
也常常为此出现在开展申请用海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或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时提出对工程可行性研究进行根本性调整意见的情况。
1.2 对方案比选分析重视程度不够方案比选分析是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工程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工作和必要工作之一,也是关键环节之一。
实现某一目标,应该从众多方案中选择环境代价小、社会经济效益高的最佳方案。
海域使用论证、环境影响评价和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最终目的都不仅在于否定那些为实现某一目标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太高,而且无法使之降低至合理水平的拟议行动,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评价,在众多方案中,选择出能够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同样可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而且在技术条件、资源条件、社会认同等方面可行的方案。
附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二○一四年一月—3—目录前言 (6)1 适用范围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7)3 术语和定义 (8)4 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 (9)4.1 生态功能红线类型 (9)4.2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 (9)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105.1 系统性原则 (10)5.2 协调性原则 (10)5.3 等级性原则 (10)5.4 强制性原则 (10)5.5 动态性原则 (11)6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 (11)6.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 (11)6.2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估 (11)6.3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12)6.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 (12)6.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集成 (12)7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 (15)7.1 重要生态功能区 (15)7.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15)7.3 禁止开发区 (17)—4—8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方法 (18)8.1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 (18)8.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 (26)8.3 禁止开发区红线划定 (40)8.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与命名 (41)9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 (42)9.1 生态功能红线图件 (42)9.2 生态功能红线数据库 (44)9.3 生态功能红线成果技术报告 (45)附录A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光能利用率模型 (46)附录B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的土壤保持功能算法 (51)附录C物种分布数据库与物种分布模型 (53)—5—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王志来源:《理论观察》2015年第05期[摘要]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逐步上升,海洋产业体系也逐步完善,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尽快如此,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海洋产业科技水平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仍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文章提出了包括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制定完善的海洋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海洋产业科技创新的力度,重视人才培养;改革分散式的管理,构建统一综合的海洋管理体制;加强海洋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推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提升中国的海洋开发利用能力、促进中国成为海洋强国,有所助益。
[关键词]海洋经济;中国;海洋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5 — 0078 — 03一、引言所谓海洋经济就是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陆地空间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压力日益增大,人们逐渐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占地球总面积70%的广阔海洋,蓝色海洋正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领域。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也逐步认识到海洋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中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根据《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03~2010年,中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21.08%。
中国海洋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从2006年的4%增加至2013年的9.5%,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尽管如此,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海洋产业科技水平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成为海洋大国战略步伐的推进。
第37卷第6期2020年12月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S)Vol.37 No.6December,2020《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近海油气开发规制之完善秦 勇 夏雨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摘要]近年来,作为海洋开发利用主要阵地的近海污染较为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而油气开发作为近海环境的重大安全隐患,亟需法律加以规制。
我国现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在规制近海油气开发的制度衔接、处罚机制以及保障措施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对此,可以借鉴美国相关立法的先进经验,通过畅通制度衔接、严格处罚机制以及健全保障措施加以完善。
[关键词]《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近海;油气开发;污染;规制[中图分类号] 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6-4722(2020)06-0013-06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地球气候的重要调节器,更是蕴含无尽资源的宝库。
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对海洋干预的不断加深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其中,尤以开发利用活动最为密集的近海为甚。
2019年5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8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我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虽稳中向好,但水质级别仍为一般,且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十分严重。
近海环境的污染来源,除了城乡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陆源污染物之外,近海的工程建设项目也“榜上有名”。
作为近海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海洋油气平台生产水排海量为17 149×104 m3,生活污水的排海量为85×104 m3,钻井泥浆的排海量为53 994 m3,钻属的排海量为64 605 m3。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效果评估及优化建议韩凤芹付阳武靖州内容提要:财税政策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本文通过对“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的财税政策进行评估,指出在中央和地方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海洋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预期发展目标相比仍有差距,凸显了财税政策存在的系统性不足、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对此,本文建议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结合全面深化改革对财税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把海洋经济发展任务和实际需要作为着力点,从探索与需求相契合的支出政策出发,探讨符合海洋经济特殊性的税收政策,以及以财政为引导的投融资政策及创新财政补贴政策等内容,以期对财税政策进行优化,整合财政资源,发挥政策合力,推进海洋经济进一步发展,落实中央关于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壮大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
关键词:海洋经济财税政策政策评估全面深化改革中图分类号:F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391(2016)10-0052-14DOI:10.19477/ki.10-1368/f.2016.10.005我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2003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中首次界定了海洋经济的内涵,并提出“将海洋经济建设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发展目标。
此后一系列支持海洋经济的中央和地方政策相继出台,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其中,财税政策作为支柱型政策,在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十二五”为例,通过对海洋经济的财税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明确政策不足之处,同时结合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提出财税政策的优化建议,以进一步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壮大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
一、“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根据《全国海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是提升海洋经济总体实力,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促进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
日本海洋环境保护研究综述刘学成日本的海洋环境保护制度已经十分完善,国内对日本海洋环境保护的研究也经历了从技术到管理制度,最后上升到法律文化等方面不断深入。
而在日本方面对于日本海洋环境保护的研究也是着重于日本海洋环境污染公害和日本海洋环境教育方面。
一、国内研究中国对日本环境研究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着重于日本环境保护政策,环境立法,中日环境政策比较研究。
而针对日本海洋环境的著作则还无独立专著。
只是在日本环境研究中偶尔提到。
(一)研究视角第一,从史学角度。
专著方面如许海东的在《日本近现代环境保护发展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全面研究了日本近现代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发展的问题,其中涉及到了海洋环境保护史的内容。
宋宁而,姜春杰的论文《日本海洋环境社会学的研究状况》(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4)探讨了目前日本国内海洋环境问题社会学的脉络和动向,提出了日本海洋环境社会学与日本海洋立国有着必然的联系。
北京大学历史系包红茂教授的论文《海洋亚洲境史研究的新开拓》(学术研究,2008年第6期)梳理了海洋亚洲研究的学术谱系,提出了海洋亚洲环境史研究的基本框架。
在史学史方面,陈祥的论文《日本环境史学的研究与发展》中梳理了日本环境史学的发展脉络和关注点。
包红茂的《日本的环境史研究》总结了日本环境史学的特点和其关注对象与研究内涵,其中涉及到了日本海洋环境史方面。
第二,从管理学角度。
如任勇的《日本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该作通过提出了管理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环境变化,三位一体的环境管理观”通过管理学的角度对日本环境保护历史,日本环境管理制度,环境法律体系,环境社会政策,环境能源政策,进行了考察和梳理。
此外还有国务院环境保护小组主编的《日本的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2年)该著通过对日本各种污染,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和管理制度进行了研究。
管华诗,王曙光编著的《海洋管理概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该书对海洋环境管理,海洋立法,海洋经济,海洋权益进行了全面论述。
我国陆海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殷克东;金雪【摘要】文章通过数据调查与分析对我国陆海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详细阐述。
从我国整体与沿海11省市两个角度分析宏观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三个角度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展开叙述,幵做出2001-2013年各产业产值变化图;从制度、科技、不平衡性等多个角度提出我国陆海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最后就我国陆海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This papergiv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between the landarea economy and marine economy in Chinathrough the data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From two aspects,overalland11 coastal provinces and cities,to analyze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its economy and economic structure;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marine economy in China fromaspects ofeconomic output, economic structureanddevelopmentof themain marine industry,moreover,made achange chartof the industrial output valuefrom the year2001to 2013;Describetheproblemsbetween the landarea economy and marine econom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etc..Finally,this articlepresent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suggestionsto solvethe problem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betweenthe land area economy and marine economy.【期刊名称】《中国渔业经济》【年(卷),期】2016(034)006【总页数】9页(P13-21)【关键词】宏观经济;海洋经济;协同发展【作者】殷克东;金雪【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中国海洋大学海下大气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6.403海洋蕴含大量人类发展所必需能源、矿物质、水资源和稀有金属等重要战略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开发利用海洋已成为解决全球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 录Contents概述 (3)一、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4)(一)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状况 (4)(二)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5)(三)重要海湾水质状况 (7)(四)沿海省(区、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8)(五)沿海城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9)(六)部分沿海城市海水浴场水质状况 (10)二、全国近岸海域水质分析 (11)(一)水质超标因子 (11)(二)主要超标因子 (11)(三)富营养化状况 (18)三、部分重要海湾生物及沉积物状况 (23)(一)辽东湾 (23)(二)渤海湾 (23)(三)黄河口 (24)(四)胶州湾 (24)(五)长江口 (25)(六)杭州湾 (25)(七)闽江口 (26)(八)珠江口 (26)(九)北部湾 (27)四、入海河流水质状况 (28)(一)全国及四大海区入海河流水质状况 (28)(二)沿海省(区、市)入海河流水质状况 (29)(三)入海河流水质分析 (30)五、直排海污染源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33)(一)全国直排海污染源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33)(二)四大海区直排海污染源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34)(三)沿海省(区、市)直排海污染源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35)六、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状况 (36)(一)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海水水质状况 (36)(二)海水重点增养殖区海水水质状况 (36)(三)国家级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质状况 (37)(四)海洋渔业水域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 (37)(五)海洋重要渔业水域生物环境状况 (37)七、海上污染事故 (38)(一)船舶污染事故 (38)(二)渔业水域污染事故 (38)八、海洋环境保护相关行动与措施 (39)(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39)(二)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40)(三)船舶环境保护管理 (42)编制说明 (43)概 述2017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水质级别为一般。
2010-2014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初步分析
翔201251162 2015/9/28 2010-2014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初步分析 1.概况 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入海河流众多,流域围广阔,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已记录的海洋生物22 629种,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海洋环境质量、海洋功能区、入海污染源及海洋环境灾害监测工作,推进了全海域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专项监测工作。本文根据2010-2014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整理、对比了其中五年间中国各海域坏境的数据,初步分析五年间的海洋环境状况。 本文主要针对影响海洋环境的几个影响因素:水质,污染源,,海岸侵蚀速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2.水质 针对各海域情况不同,对各海域单独分析。根据5年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其中污染主要集中在近海区域,分布在黄海北部近岸、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其中渤海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见后表)。主要超标物质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下表为2010-2014年五年间各海域的污染情况汇总,统计数据来自国家海洋局环境公报。其中统计要素为二类、三类、四类和低于四类水质的水域面积。 渤海 20102011201220132014年份
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km2
水质 二类三类四类劣四类合计
由图可以看出,低于二类标准和劣于四类标准的水域面积在2012年有比较大的上升,以劣于第四类水质为例:从2011年的4210平方公里达到2012年的12890平方公里,达到之前的三倍左右。通过对比2012年的海洋环境灾害和事件,导致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新港“7 .16”油污染事件和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有关。2014年以后低于二类水质的海域面积有回升趋势,但劣于第四类水质的海域面积未有增加。
黄海
20102011201220132014年份
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km2
水质 二类三类四类劣四类合计 此图反映了黄海海域五年间的水质变化。通过对比渤海方面的数据,发现2012年附近低于二类标准和劣于四类标准的水域面积变化趋势相近,可能是由于渤海方面污染的扩散效应所导致。同样,在2014年后污染总量也有上升的趋势。
东海
20102011201220132014年份
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km2
水质 二类三类四类劣四类合计
此图反映了东海海域五年间的水质变化。可以看出其污染从2010年开始下降,2012年小幅反弹,直到2014年又回到高点。
南海
20102011201220132014年份
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km2
水质 二类三类四类劣四类合计 此图反映了南海海域五年间的水质变化。可以看出其污染程度从2010年后有一个大幅度降低,并从2012年后稳步降低。然而,其劣于第四类水质区域在11-13年期间有一个反弹的趋势。2014年以后的污染水平趋于继续稳步降低。 综上,可以看出:渤海及其附近海域在12年前后污染程度有较大的提升,可能与突发事件有关;除南海以外,2014年以后污染指数都有一个上升的趋势,可能说明污染加剧或者监管放松。
为了综合评价各海域的污染程度,取2014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面积分别为7.7,38,77,350万平方公里)低于二类水质海域的污染面积比(污染面积/总面积)进行比对分析。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
0
0.10.20.30.40.5污染率
从图表中一目了然,渤海海域低于二类水质标准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50%,可以看出渤海的污染程度详单严重。同比来说,黄海和东海在这个指标下差距并不明显(9.5%和10.2%),而黄海的污染比例很小(0.6%),污染很轻微。 下表为劣于4类水质标准的海域污染面积比。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
0
0.010.020.030.040.050.060.070.08污染率
由上图表可以看出,劣于四类水质的污染海域面积依旧是渤海最大(7.7%)。不同于前一表格的是,东海的污染面积也很高(4.7%)。同期相比,黄海和南海的比例分别为1.0%和0.13%。 由此,综合以上两种对比手段来看,中国的近海污染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
渤海湾,黄海北侧以及长江口地区;各海域污染情况互不独立,亦有相互影响的情况。
3.污染源对比 根据对几个主要污染物的数据整理(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结果显示,近岸局部海域海水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全海域 20102011201220132014年份
0
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km2
污染源石油类活性磷酸盐无机氮
全海域的石油类污染情况总体稳定,有逐年降低的趋势,而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情况并不稳定,4年间有升有降。由图可发现,这两种污染物面积的变化情况有同步进行的迹象。
渤海
20102011201220132014年份
5000
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km2
污染源石油类活性磷酸盐无机氮
由于数据残缺,只能统计到连续三年的污染物变化情况,并没有明显地体现出变化趋势,其中无机氮的污染面积在2012年达到高点。而且可以看出,在数量上体现出污染最为严重的污染物种类为无机氮(2012年为39480平方公里,同期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的面积分别为11490平方公里和5860平方公里)。
黄海
20102011201220132014年份
0
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km2
污染源石油类活性磷酸盐无机氮
相比渤海来说,无机氮的污染水平依然最高,不同的是活性磷酸盐的污染比重有所增加,二者变化亦有同步趋势。
东海
20102011201220132014年份
0
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km2
污染源石油类活性磷酸盐无机氮
东海,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依然占主导地位并且亦有同步趋势。 南海 20102011201220132014年份
4000
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km2
污染源石油类活性磷酸盐无机氮
南海在2011年间3者差距并不明显。其后 ,石油类污染比重降低,其余二者比重有明显增加。 总体来看,石油类相比其他两类污染数量等级上相差较大,主要污染源比例最大的还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变化趋势相近;根据海洋局资料来看,无机氮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湾、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活性磷酸盐主要分布在长江口、湾、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而石油类主要分布在辽东湾、莱州湾、湾、粤西沿岸、雷州半岛西岸的局部海域。
4.海岸侵蚀速度 海岸侵蚀造成土地流失,损毁房屋、道路、沿岸工程、旅游设施和养殖区域,给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较大损失。陆源来沙急剧减少、海上大量采砂和岸上不合理突堤工程建设等是海岸侵蚀的主要原因。我国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侵蚀围扩大,局部地区侵蚀速度呈加大趋势。根据海洋局相关资料,现根据各测站数据统计出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