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秦统一中国 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44.18 KB
- 文档页数:4
第9课秦统一中国-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朝的建立背景和历史意义;2.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3.掌握秦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1.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2.秦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内容及流程1. 秦朝的建立背景和历史意义(15分钟)1.引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简要介绍了解秦朝的重要性;2.概括秦朝建立的背景;3.分析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
2.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40分钟)1.讲解秦代诸侯国的疆土和政治制度,引出分裂不利于整体发展,为统一奠定思想基础;2.讲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包括赵国、魏国、韩国、楚国、燕国、齐国六国;3.讲解秦始皇实现统一的主要方法,包括“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修建长城”等;4.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分组进行讨论并进行课堂展示。
3. 秦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要特点(60分钟)1.讲解秦朝政治体制,包括三公九卿、郡县制等内容;2.讲解秦朝经济,包括钱币制度、收缴农民私人资产等内容;3.讲解秦朝文化,包括律法、书法等方面;4.组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秦朝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四、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学习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方法;2.探究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秦朝的制度和文化。
五、教学资源1.课本:《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六、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对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掌握程度;2.写作评价: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撰写100字左右的感想。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2.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秦朝的历史意义的短文(100字左右)。
八、黑板设计1.秦朝的建立背景和历史意义;2.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3.秦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要特点。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始皇陵,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
1956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让我们一起步入今天的历史课堂,认识秦始皇,领略他为实现并巩固中国统一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新课探究一、秦灭六国1.【图片研读】2.【问题探究一】图一、图二与图三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答案提示:长平之战中,白起指挥秦军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为日后秦统一中国扫清了道路;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问题探究二】结合图三说出秦灭六国的顺序。
并分析秦统一全国的意义。
答案提示:顺序: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史料研读】材料一“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2.【问题探究一】综上两则材料所述,秦朝建立后,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提示: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统一中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意义【教学难点】焚书坑儒【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二、新课学习(一)秦灭六国教师: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嬴姓,名政。
秦庄襄王之子。
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
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
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
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教师:秦灭六国的条件有哪些?学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最强。
(基础)学生: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的进攻。
(军事优势)学生: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人心所向)学生: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社会趋势)学生:秦王嬴政雄才大略。
(个人因素)教师:秦统一六国采取的措施?学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秦王即位后为灭六国。
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学生: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
学生: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多媒体展示战国形势图多媒体展示秦战六国图示教师: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境地区技能型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教师:秦朝统一的时间是在什么时期?学生: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①了解秦灭六国的经过及意义,知道秦能完成统一的原因。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②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
大家知道诗中的“秦王”指的是谁?“扫六合”又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么?答案提示:嬴政;秦统一中国这首诗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
开篇盛赞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中国的业绩,而后讽刺他追求长生,残暴无道的荒唐行为。
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史实。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观察地图思考,战国七雄中谁完成了统一大业,统一后又是如何巩固统治的呢?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1、问题探究:①【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要统一全国?材料一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中国历史•七上》材料二“天下之统一,势也。
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梁启超《战国载记》答案提示:顺应民心,符合历史潮流。
教师指导:材料二解读:天下总要统一,这是大势所趋,即使秦国不统一,也会有别的国家统一。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各地区联系加强,相互依赖关系更为密切,统一称为历史的潮流,时人已有“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
②【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历史选择了秦国统一?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秦朝兴起的原因和背景。
2.掌握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
3.了解秦始皇的统治措施,并思考其影响。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发问和简单介绍,带领学生了解秦朝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2. 新知讲解(25分钟)
1.秦朝的建立:与齐国的斗争、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等人。
2.秦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国灭六国、征服南方、修筑长城等。
3.秦始皇统治的措施:设立郡县、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修建著名的杨陵兵马俑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中有关秦始皇措施的部分,分小组探讨其影响。
4. 总结归纳(10分钟)
要求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秦朝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秦统一中国有哪些过程和方法?
3.秦始皇统治有哪些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5. 练习(15分钟)
请学生在课后完成练习册第9课相关部分的练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
2.秦始皇的统治措施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听取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等方式,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新课标要求知道秦朝统一,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史意义。
新教材变化1.新教材依据新课标对部分内容作了重新编排,使教材更符合新课标要求;如第9课新增了秦灭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九卿、删除了郡县制下的基层机构,并将开凿灵渠归到水陆交通中等;2.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9课引语旁配有《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发掘现场》、秦灭六国形势图等,使距今久远的历史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识读历史地图、阅读文字史料,知道秦朝的统一及历史意义,学会识读历史地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通过研读史料,理解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识读图片、地图,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会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教学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教学方法观看视频法、识读地图法、研读史料法、表格归纳法、思维导图法教学资源ppt教学内容及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观看视频:千古一帝秦始皇观看视频、思考问题观看视频,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设问:秦是如何统一中国的?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二、秦灭六国1.背景任务一:阅读教材P52内容,概括秦国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六国的使命?材料一: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材料二:秦王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只重才能。
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相传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
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
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素养目标)①史料实证:掌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史实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②历史解释:掌握秦统一全国的原因和影响;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内容。
③时空观念:说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和先后顺序,知道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说出秦朝的疆域四至。
④家国情怀: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原因和内容。
[多媒体展示视频故事《荆轲刺秦王》]引出问题: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呢?秦灭六国后做了哪些事情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它重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恢宏气势。
秦是如何灭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师:引导学生回忆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军在这次战役中一举全歼赵军主力40多万人,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加速了日后秦统一中国的进程。
秦国是怎样完成统一大业的?[多媒体展示“秦灭六国形势图”、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生: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秦朝建立,定都咸阳。
师:阅读课本“秦灭六国”一目中的内容,分组讨论:秦国统一六国的因素有哪些?秦朝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多媒体展示秦朝统一的因素、历史意义]生:统一的因素:战争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增强,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爱惜人才,实施正确的统一方略;社会经济发展,统一成为历史必然趋势。
统一的意义: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秦统一中国设计说明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国用10年的时间攻灭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理解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从秦朝开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学习目标1.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本情况。
2.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史记》(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所学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统一,最终是哪个诸侯国实现了统一大业,以及它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它的统治者又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二、预习检查1.说说秦灭六国的时间、顺序。
2.秦朝为了巩固统一而采取了哪些措施?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这则材料反映了秦惠文王的什么愿景。
材料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家的窗台上,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学生回答:秦国能够一统天下。
教师提问:预习了本课后,你认为他的愿望实现了吗?学生回答:实现了。
教师过渡:秦是如何统一中国的?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通过学习《秦统一中国》一课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以电视剧台词为导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了解并思考本课主要内容。
四、学习任务二秦灭六国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秦国能够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附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理解秦始皇所实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掌握秦始皇实行的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兵器等制度,并了解其对中国统一和
后世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史上最伟大的统一者是谁”,“铁腕政治的表现”,“统一中国所需要的
措施”等问题,启发学生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进行预习和探究。
2.学习新知(30分钟)
(1)秦始皇实行的政治措施。
通过PPT和图片展示,讲解秦始皇的“始皇制度”、基层行政区划和严格的吏治制度。
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政治措施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3.讨论答疑(10分钟)
引导学生就学习内容中的难点、疑点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和答疑解惑。
(1)分组讨论。
教师按不同的主题分组,引导学生对秦始皇实行的政治、军事、文化措施进行讨论和
交流,并展开互动、互相学习。
(2)思维导图。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一个以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主题的思维导图。
要求思维导图结
构清晰、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条理明晰。
五、作业
完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三把斧”(即:钱币、文字和法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探
究报告。
六、板书设计
1.始皇制度、基层行政区划和吏治制度
2.六步并举、修筑长城等军事措施
3.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兵器等文化措施。
第9课秦统一中国-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课时目标1.掌握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了解秦始皇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
3.理解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秦朝统一中国的背景和重要事件。
2.秦始皇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
教学难点1.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学生对秦始皇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的分析和认识。
教学准备1.课件。
2.学生历史课本。
3.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们最崇拜的领袖是谁?他们对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哪些贡献?”2.引出今天的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Step 2 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1.讲解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如兵马俑的发现和秦国的八大家族。
2.介绍秦朝统一中国的重要事件,如战胜六国、修建长城和设立郡县等。
Step 3 秦始皇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1.讲解秦始皇的政治制度,如中央集权、三公九卿和推行法家思想。
2.介绍秦始皇的文化建设,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和尺度等。
Step 4 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讲解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统一文化和制度、发明印刷术和建立大一统思想。
2.观看历史频道的视频,加深学生对秦朝统一中国的了解。
Step 5 小结归纳1.概括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总结秦始皇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
3.总结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课堂作业1.复习秦始皇的文化建设,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2.思考: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如何统一中国?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秦始皇为主题,介绍了秦朝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举办互动讨论和观看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此外,在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并在课后完成习题,有利于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组于爱玲【课标要求】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和原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具备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初步具备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学习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学习过程】
本课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建立统一”。
第二部分为“巩固统一”。
导入新课:
思考:世界上领土最大的三个国家是?这三个国家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中国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存在的时间最长,俄罗斯170多个民族,1000年;加拿大50多个民族,不到300年;我国有两千多年。
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何时出现?通过哪些措施奠定的?
生:秦朝
今天我们来学习《秦统一中国》,看看秦始皇和他的秦朝多后世有何影响!
一、建立统一
①顺序(含着委屈咽气:韩赵魏楚燕齐)、②策略(远交近攻)、③结果(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材料一战国时,七国争霸中原,混战不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渴望统一。
材料二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材料三长平之战后,六国在军事上再也无力与秦抗衡。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秦统一的原因有哪些?
①商鞅变法,使秦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实力
②秦王嬴政重用人才
③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民心所向
④远交近攻的策略
材料:秦统一前
政治: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
经济: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被破坏
民生:人民流离失所,困苦不堪
统一的意义:①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②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各族人民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
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依据秦始皇的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
思考:秦始皇想让他的江山传到千秋万代,可是六国旧民甘心服从秦朝统治吗?他选择什么制度或者措施才能让这个统一的国家长存下去呢?
二、巩固统一
秦始皇的选择一:
备选一:“六国故地离秦都遥远,应分封子弟到各地为王,以加强控制”
,结果怎呢?应当实行郡县制!”
并且创立了一套怎样的政治制度?请完成《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并说出各级机构的权责。
《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最高统治者:
中央:
地方:
思考:
①国家所有事务最终由谁决定?这说明了什么?
最高统治者:皇帝,其他各级官员都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就连太尉要调兵也是没有皇帝的虎符不行的;说明皇帝掌握一切军政大权。
(君主专制)
②郡守与诸侯的权力分别来源于?谁的权力大?郡县制分封制哪个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
诸侯权力是世袭的;郡守权力是皇帝赐予的;诸侯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有很大的独立性,郡守只能听命于中央;所以郡县制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
③据此:你能说出秦朝制度的特点和作用吗?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④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影响?
加强了对全国各地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刚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丞相又有事汇报了:
秦始皇的选择二:
观看情景剧一:《李非赴任》
下官是,秦国人,李非,被任命去楚国当县令
我赴任路上,刚到旧楚国境内,就发现路面窄得不能走了,我们秦国马车宽大路也宽,而楚国马车窄路窄,没法通行,只能弃车骑马前行,这路太不方便了。
到了县衙,我叫手下张贴布告到各处“天下一统,唯秦皇独尊,令各地于三日后,交纳赋税!”
谁知三日后,有些乡根本没有交来!他们说布告用咱们秦国文字写成,不少字不认识,看不懂!
有的倒是连碰带猜,猜到收赋税。
可是,交上来的粮食根本不够,原来是楚民的斗比咱们秦国的小。
丝绸倒是交的特别多,因为他们的一尺要比咱们的长。
交的钱也都是鬼脸钱,我都不知道,怎么和咱们秦的半两钱换算,交多少合适……
我的朋友孔虚,也为此吃过亏!我给您讲:
观看情景剧二:《孔虚经商》
(旁白)秦统一初年,原齐国富家子弟孔虚,想经商致富。
孔虚:做生意好赚钱,就去做生意吧!
(旁白)于是便贩运盐和丝稠,前往原魏国大梁。
到了大梁,得知这里的每斗盐,每丈丝稠,都比齐国贵得多,很高兴。
孔虚:这回发达了。
(作高兴状)
(旁白)谁知魏国的尺和斗都比齐国大得多,孔虚一不小心亏了大本。
孔虚:你们这些奸商,用的是什么尺和斗。
(很生气的样子)
(旁白)孔虚卖掉货物,得到不多的布币,又发现这些钱在齐国不能用。
孔虚:这是什么钱,真丑,我们齐国都不用。
(作无奈状)
(旁白)孔虚只好决定用这些布币再搏一次。
他把货物运往赵国的邯郸。
到了邯郸,他发现赵国的斗比魏国小得多,而两国货物的价格差不多,大有赚头。
孔虚:原来赵国的斗这么大,这回要发达了。
哈哈
(旁白)孔虚趁机赚了一笔。
商场得意,孔虚日渐出名,一位赵国商人向他告贷,并立字为据。
但孔虚不认识这些字,认为赵国商人有意欺骗他。
孔虚:这是什么字,想坑我,没门。
(蔑视的样子)
(旁白)竟不知这正是赵国的字。
后来,孔虚思念家乡,于是把赚到的布币换成刀币,用马驼着,往齐国奔去。
回到家时,才发现袋子被刀币扎穿,空无一钱,十分沮丧,从此再也不经商了。
孔虚:泪水直下三千尺(作流泪状)
思考问题:你认为导致县令李非和商人孔虚的困难遭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始皇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由于统一之初,各诸侯国的道路,文字、货币、度量衡不统一,对国家:1.不利于政令在全国的推行和,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对人民:2.阻碍了经济、文化交流
观察秦朝疆域四至,画出简易示意图;并说出秦朝长城的起止点:
(临洮)长城(辽东)
陇西东海
南海
完成情景剧三《孔虚再度经商》
几年过去了,孔虚心想:“现在我们大秦___,政策制度大统一了,我再经商试试?”于是,他离开了家乡,直奔都城咸阳而去。
这回他依旧贩卖盐和丝绸,因为政府统一了度量衡,他多带的几把尺子和容器,都用不上了。
大大地赚了一笔之后,孔虚带着赚来的圆形方孔五铢钱,他决定到南方去做生意,这时,又有商人向他借钱,于是他用小篆(字体)
写了借据。
孔虚一路南下,顺着湘江、穿过灵渠进入漓江,他不由感叹道,这样做生意真方便啊!
课堂小结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又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如政治上…
拓展延伸
讨论:秦始皇的功绩有哪些?
1.统一、建立、
2.创立了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修筑贯穿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
4.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课堂练习
1.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是在()
A.商鞅变法以后
B.战国中期以后
C.嬴政在公元前246年即位后D.长平之战以后
2.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
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天下“统于秦”发生在( ) A.公元前356年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02年
3.小明想要参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都城遗址,那么他应该去下列哪个地方( )
A.河南安阳B.河南洛阳
C.陕西咸阳D.河南登封
4.秦朝拥有绝对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是( )
A.丞相B.太尉
C.御史大夫D.皇帝
5.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圆形方孔钱
6.秦始皇派谁北伐匈奴()
A.蒙恬 B.李斯C.淳于越D.赵括
7.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
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是( ) A.辽东、临洮B.鸭绿江、嘉峪关
C.山海关、嘉峪关D.山海关、临洮
8.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代中国的统一大业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称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在经济、文化、交通方面,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值得称道的措施?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3) 为了巩固边疆地区,秦始皇又采取了什么举措?
修筑长城,开凿灵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