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矿山环境治理PPP模式:背景、问题及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7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环境治理摘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矿山修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对历史遗留矿山的治理。
这些矿山治理面临着数量庞大、治理需求迫切、土地复垦率较低、施工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面临的难题,本文提出并总结了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修复方式和防治措施,旨在为新背景下的历史遗留矿山治理提供创新的思路。
1前言矿产资源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广泛应用于日常生产和生活,还是冶金、化工、重工业等行业的基石。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开发规模,矿产资源的开发速度也随之加快。
然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导致大量矿山废弃地的产生,并且引发了许多矿山生态问题[1-2]。
由于历史遗留矿山多年的开采,造成周边自然景观的破坏,地质环境恶化,场地杂乱堆积着废弃石料、岩石裸露,历史遗留矿山的不稳定性现已经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平衡,亟待综合治理,以恢复生态环境。
2 历史遗留矿山面临的主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露天矿山面积约 670 万 hm2,其中露天废弃矿山和废弃地约占 50%[3]。
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开采产生的各类场地类型中,比例最大的为裸露的高陡边坡(59%),其次是废渣弃土场(20%)、尾矿(13%)、废石堆(5%)以及矿坑(3%)[4-5]。
由于采矿活动,区内岩石裸露,形成高陡边坡,边坡上危岩(石)耸立,斜坡不稳定,历史遗留矿山对河流、库塘水存在污染问题,矿山造成景观破坏、生态功能退化,同时连片矿山废弃地因矿山开采活动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且有不断发展蔓延的趋势,亟待整治。
3 历史遗留矿山的治理方式3.1 自然修复对于露天废弃矿山内不需要工程干预、不存在安全隐患且具备自然恢复条件的采矿损毁地块范围或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使生态治理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衡,难以保障施工安全的高陡、稳定采面边坡可采取自然修复的治理方式,主要措施如下:3.2 生态重建对于矿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环境地质问题,如自然景观破坏严重、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固废液废随意堆放、水土流失等,需采取工程手段消除安全隐患,进行地貌重塑、土壤修复和植被重建,使受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主要措施如下:3.4 转型利用对于面积较大、相对集中、较平整、交通较便利的采矿损毁地块,可恢复为耕地用于农业生产的区域用。
对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问题探讨发布时间:2022-10-30T06:04:58.166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12期6月作者:刘丽[导读] 废弃矿山主要指采矿活动结束后遗留的矿区废弃地,刘丽江苏绿岩生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苏州 215600摘要:废弃矿山主要指采矿活动结束后遗留的矿区废弃地,矿区废弃地在开采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废矿和尾矿,土层的开挖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造成了剧烈影响,如何在开采后逐步恢复矿区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是各国的工作重心。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废弃矿山在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将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分开进行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恢复治理策略,以期推动废弃矿山自然环境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关键词: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治理;策略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数量不断增加,生产所需的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人们对矿产资源的开发规模不断扩大,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废弃矿山带来的金属污染和地质灾害严重影响着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搅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废弃矿山由于遭受严重破坏,自然恢复进程较为缓慢,因此需要人为采取措施,为自然环境恢复正常提供必要支持。
1废弃矿山面临的地质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1.1地层变形、塌陷问题严重矿产的开采经常需要深入地下挖掘巷道,矿产资源开采后在地下遗留了大片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撑结构失效地表岩石层失去支撑会导致地面下沉情况出现,地面塌陷会破坏附近的公路、铁路和民居建筑,影响人们的居住和交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此外矿山开采后大量矿渣和尾矿堆放在山区地带,长时间堆积后废弃矿石粉末化严重,露天开采剥离了地表植被,土质密实度容易受到影响,部分矿渣沿沟渠堆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废弃矿区一旦遭遇天气极容易形成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1]。
I ndustry development行业发展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生态修复治理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付栎臻摘要:在生态环境发展过程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可以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脚步进一步加快,全面改善矿山地质环境。
研究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生态修复治理现状及发展趋势,以矿山修复模式为中心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对修复经验积累有重要作用,也对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稳步前行有深远影响。
本文对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生态修复治理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生态修复治理;现状;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对各种工业材料以及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促进了矿山行业的发展。
过去几十年大规模粗放式的开发开采留下大量的废旧矿山,亟需修复的矿山数量众多,需修复的面积巨大。
在开采中地貌发生极大变化,出现土壤侵蚀等问题,更是加重了大气污染,也让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出现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步前行的诸多问题。
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已停止使用的废弃矿山特别是露天形式的矿山可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污染,也有可能引发各种地质灾害的突然出现,如,滑坡、坍塌、泥石流以及水土流失、土地资源破坏等。
如不进行修复治理,不仅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导致当地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1 废弃露天矿山造成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1.1 引发地质灾害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在开采的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废弃之后由于地质结构遭到破坏、开采后大量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受到暴雨冲刷等因素影响,会出现周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废弃露天矿山的采空区地表层的承受能力可能会降低,出现地面塌陷、裂缝等。
矿坑水土流失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气候环境、地质条件突变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直接影响,使得地质灾害出现的频率也更高。
1.2 土地利用率降低废弃露天矿山中存在着废土、废石等,这些堆积在一起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且在开采的过程中留下了众多裸露的矿坑,都导致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严重降低,也导致土地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浪费。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方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方案随着矿山开采的不断加速,矿山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方案是指在矿山开采结束后,对矿山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实施环境恢复治理措施,使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到一定的稳定状态,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实现矿山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一、总体思路1. 从立法、监管和政策支持三个方面做好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监管,制定严格的法规和政策,强化对矿山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2. 结合当地矿山环境污染的具体情况,科学制定环境恢复治理方案,针对性地实施各项治理措施,确保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取得实效。
3. 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严格按照国家环境标准对矿山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二、具体措施1. 土地恢复:对矿山废弃地进行土地恢复,采取植被恢复、土壤修复等手段,使矿山废弃地实现绿化和农业开发。
2. 水体治理:对矿山附近的受污染水体进行治理,采取生物修复、人工湿地建设等方式,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3. 气体治理:采取空气净化设备等技术手段,降低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排放,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4. 尾矿处理:对矿山尾矿进行合理的处理,采取干排、尾矿库封闭等方式,避免尾矿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5. 矿山生态修复:通过植被修复、土地复绿等方式,促进矿山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矿山区域的生态平衡。
6.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7. 监测评估: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治理效果达标。
三、技术支持1.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工作,加强对矿山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2. 开展环境科学研究,积极探索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环境治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矿山环境问题与治理措施矿山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开发方式,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存在着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给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为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矿山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针对矿山土地破坏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矿山开采过程中,常常会造成土地裸露、植被破坏等问题。
为了减少这些影响,可以在开采前制定详细的土地复垦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复垦。
此外,可以适当增加植被覆盖度,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促进土地的恢复和生态的建设。
其次,矿山开采过程中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
这主要表现为水体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生物和生态造成危害。
为了保护水资源,可以采取多种治理措施。
首先,可以设置矿山周边的水质监测点,及时监测水质状况。
如果发现水质异常,可以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净化处理。
其次,可以建设合适的废水处理设施,对矿山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确保达到环保标准后再排放。
另外,为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可以推广水循环利用技术,将废水进行净化后再利用于矿山生产过程中。
最后,矿山还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矿石的开采和处理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粉尘、气体和有机物等污染物质。
这对周边居民的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可以加强矿山周边的环境监测,及时发现空气质量异常,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其次,可以对矿山进行封闭式管理,减少污染物的释放。
此外,可以在矿山周边建设一些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如空气过滤器、净化设备等,有效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浓度。
除了以上这些具体的治理措施,还可以通过政策的支持和法律的规范来促进矿山环境问题的治理。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鼓励矿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提高环境治理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也可以加强对矿山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和处罚。
总之,矿山环境问题的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各种措施。
废弃矿山环境问题及生态修复治理技术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矿山开采愈发严重。
而无序化、破坏化的矿山开采,不仅遗留了诸如地质灾害、土地资源浪费、大气和水土污染等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对周边民众生命构成威胁。
论文对矿山环境问题进行分类并分析了矿山环境综合效应特征及矿山环境问题分区,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探讨各类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的实施效果,致使项目区达到修复目的。
关键词: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技术近年来,我国一次能源产量和需求量呈逐年上涨趋势[1]。
矿产资源的高强度开采打破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并遗留了众多环境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和严峻挑战[2]。
截止目前,我国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耗费巨大,由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对象复杂、时空跨度大,基于大量实践成果,矿山环境理论研究和修复技术拥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和研究价值。
论文重点归纳废弃矿山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国内外土壤修复和边坡治理的先进技术,为当前国内矿山治理项目指出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1矿山环境问题分类与效应矿山生态修复中首要面对的是矿山环境问题,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矿山环境问题类型、综合环境效应特征和矿山环境问题分区。
1.1矿山环境问题类型矿山环境问题类型的划分是指导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的前提。
因矿山种类、开采方式、地质环境等众多因素存在差异,具有规律性、区域性及异常性响应特点,此外因资源集中程度不同,问题发生的频度及影响范围也存在差异。
矿山环境随着矿山深度开采会到持续扰动,对应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变化,根据矿山环境破坏方式对矿山环境问题进行分类能够反映问题发生的条件和诱发机理,通过追踪环境问题线索反映矿山环境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动态响应。
1.2矿山环境综合效应特征矿山环境综合效应,是指在矿产资源在整个矿山生命周期中,当多种不同类型问题同时发生并叠加响应时,被破坏的矿山环境所引起的综合后果,包括土地资源损毁效应、水环境扰动效应、景观与生态效应和次生灾害效应四类。
矿山环境问题与治理措施矿山作为重要的资源开采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不合理、管理不善以及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等原因,矿山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矿山环境问题的现状出发,探讨矿山环境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矿山环境问题的现状矿山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资源污染:矿山开采过程中,常使用水来冲洗矿石、清洗设备等。
这导致矿山废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属、酸性物质等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威胁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2. 土壤退化:矿山开采活动往往需要大面积进行土地的破坏和挖掘,这导致土地的破碎、透水性变差,并且会带来土壤侵蚀、退化等问题,使得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无法种植和农耕。
3. 大气污染:矿山开采和处理过程中,常产生大量粉尘、废气等污染物,这些有害物质通过大气的传播造成大气污染,影响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4. 生态破坏:矿山开采活动常常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损害当地植被、动物的生存条件,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可能导致物种灭绝等严重后果。
二、矿山环境问题的原因造成矿山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技术和设备落后:一些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采选和处理工艺,缺乏现代化的环保设备和技术手段,导致环境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控制和解决。
2. 管理不善:一些矿山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缺乏专业人员、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导致环境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处理,形成了恶性循环。
3.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一些矿山企业和从业者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对环境影响的认识和重视,忽视了环境问题的存在和重要性。
三、矿山环境治理的措施为了解决矿山环境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1. 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矿山环境治理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的环保设备和技术,提升矿山开采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1. 矿山环境问题的背景在现代社会中,矿山是重要的资源开采基地,但矿山开采活动对环境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矿山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土地退化、水污染、空气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2. 矿山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矿山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为了维护自然环境的完整性,还是为了保护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和健康。
首先,矿山活动常常导致土地退化,严重影响了农业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矿山开采会引起水污染,影响供水安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矿山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尾矿、垃圾和废水,对大气和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
最后,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许多物种会因生境破坏而消失,给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因此,矿山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 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是减少矿山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减少土地退化:通过采取合适的土地保护措施,减少矿山对土地的侵蚀和破坏。
控制水污染:采用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减少矿山废水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减少空气污染:采用现代化的矿石粉尘控制技术,减少矿山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矿山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4. 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的方法和措施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4.1 矿山规划与设计在矿山开采之前,需要进行科学的矿山规划与设计,合理布局矿山开采区域,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并充分考虑环境影响因素。
4.2 土地保护与恢复矿山开采会导致土地退化,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土地保护与恢复。
这包括进行地表覆盖、土壤修复、植被恢复等措施,以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
4.3 水资源管理与污水处理为了控制矿山废水对水环境的影响,需要进行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污水处理。
包括建设废水处理设施、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实行水资源循环利用等。
4.4 尾矿综合利用矿山尾矿是一种危险废料,需要进行综合利用。
关于废弃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建议作者:张松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22期近年来,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企业负责、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新模式。
本文以重庆市渝北区铜锣山整治修复工程为例,通过梳理废弃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中的困难,提出对废弃矿山进行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渝北区铜锣山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对废弃矿山进行环境综合治理是消除安全隐患、美化生态环境的根本举措。
对渝北区铜锣山矿山进行环境综合治理,能够再造矿山区域自然景观,优化大气环境质量,有效修复当地生态环境,重塑和发挥废弃矿山的生态效益。
也能重新构建适合废弃矿区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突破发展瓶颈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复苏。
特别是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增加群众收入,实现社会效益。
二、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治理资金量大,筹措困难。
目前,开展关闭非煤矿山综合治理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投入和矿山企业缴存的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两个渠道。
根据已开展的3个废弃采石场约750亩治理项目,预计完成治理需投入2700万元。
据测算实施14.87 平方公里影响区综合治理需投入资金约3.2亿元,而现有政府财政支持仅2250万元、历年来矿山企业累计缴存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仅1000万元。
实施全面治理,资金缺口极大。
(二)治理区域复杂,技术要求高。
矿山开采形成的坡度较大、近乎直立的破损山体,须采用V形槽或挂网喷播等施工难度较大的技术;坡度相对平缓的破损山体等区域须采用客土进行荒山荒地造林,客土量较大,且投入成本高;废弃的采矿坑塘改造为人工湖等自然景观过程中,对水体防渗处理、排水、引水等技术要求较高。
(三)专项规划缺失,开发利用形成障碍。
废弃矿山区域内土地因开采破坏了农业生产基本功能,大部分土地处于闲置状态。
关于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恢复治理措施的讨论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活方面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对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量也逐年提高。
我国在大力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矿区生态破坏、土地资源占用和损毁、环境污染及地质灾害频发等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矿区周围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
本文就关于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恢复治理措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恢复治理;措施引言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地表下坚硬的外壳,契合大气圈以及生物圈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并且,存在着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在实际变化时,若产生突变现象就会引发地质灾害。
就当前能力而言,尽管无法在根本上对地质灾害问题予以改变,但能够采取一定的防治与保护措施来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不良影响,并构建出优良的自然环境。
1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1.1地质灾害大部分矿山在开采过程中过度的追求利益及不合理的开采,给采坑留下了落差从几米至几十米不等的深石壁,岩体裸露,危岩耸立,裸露的岩体几经风化,边坡失稳,极易发生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隐患。
1.2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在比较长的时间当中,因为多数的矿山技术水平比较落后,自身环境保护意识不高,进而造成了露天矿山在开发过程当中出现有害气体、废水以及废渣等排到矿山环境当中,进而大大污染了大气、水源。
在开采过程中,一些含有碱金属的物质当碰到降雨的时候就会生成无机盐类物质,进而对地表水体带来比较严重的污染。
如果这些物质渗入到地下含水层,就会对地下水体造成污染。
这是露天开采矿山面对的比较大的污染问题。
水资源是人们生存的必备资源。
如果水资源受到污染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1.3土地资源、植被破坏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主要体现在土地占用和地面塌陷,土地占用主要是工业场地和矿石堆放占地,采矿剥离出大量的表土和非矿碎石,因得不到利用都杂乱无章的堆放,直接破坏和占用土地资源,使土地没能得到充分利用。
矿石埋藏于表土层以下,开采矿山需先行剥离表土层,这就破坏了矿区土地使用类型,使原来的绿地荡然无存,并影响周围植被的生长,剥离废弃物的堆放也严重破坏了植被的生长,植被的破坏又会进一步造成水土流失。
2。 7年第 2期 s。ien 。and T。 } 蠢 m。m R 。 。h 20 N。. 2 doi:10.3969 ̄.issn.1000-7695.2017.12.035 废弃矿山环境治理PPP模式:背景、问题及应用
刘亦晴 ,许春冬 (江西理工大学:1.矿业发展研究中心; 2.信息工程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分析PPP模式的应用背景,废弃矿山环境治理PPP模式适用性、PPP项目设计方法以及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等问题。提出PPP模式应用废弃矿山环境治理机制的创新思路;从矿山环境治理项目本身特点、政府能力和私人 部门能力三方面合理选择PPP模式和项目设计;尽快完善相关PPP模式的法规、政策和设立专门机构和充实PPP 项目相关人才库,规避矿山环境治理PPP模式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PPP模式;废弃矿山: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7)1 2—0240—07
PPP Mod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n Abandoned Mines: Background,Problems and Application
(1.Mining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jiangxi Univem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 341000,China; 2.Institute ofhfformationEngineering,JiangxiUniversity ofScience andTechnology,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background of PPP model,the applicability of PPP model in mine environment management,the design method of PPP project and the attraction of social capital investment and other issues.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PPP model of the innovation of min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mechanism;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min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rojects.the government capacity and private sector capacity,PPP mode and project design should be reasonably selected;the relevant PPP model regulations,polic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ized agencies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PPP project related talent pool should be enriched as soon as possible SO as to avoi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PP model of min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Key words:PPP model;abandoned mines;ellviron111ental governance
2016年5月,国务院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 计划》(简称《土十条》),严防矿产资源开发造 成的土壤污染。7月《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 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又联合发布,我国矿山环境 的全面治理将翻开新的一页,环境保护已经置于更 加突出的位置。可在矿山环境领域南于大量的污染 已经无法找到责任主体,环境治理又缺乏良好的收 益机制,财政资金供需矛盾冲突严重。尤其是2014 年国务院“43号文”结束了地方政府传统的融资平 台和融资模式,地方政府面临着缺钱和欠债的双重 压力。如何提高污染治理的效率?怎样解决资金不 足?面对这些问题地方政府急需寻找新的环境治理 模式。目前国家正在城市公共领域推广的PPP模式, 是否可以弓l入矿山环境治理PPP?采用何种具体的 PPP模式比较科学合理?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欠缺全 面科学的研究,值得政府和学术界探究。
1 PPP模式概述和相关研究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指政府 与私人机构通过合作共担风险,政府授权私人机构 特许经营权运营项目,并对运营成本进行补贴,最 终共同分享收益。PPP模式的一个典型结构是公共 部门与中标单位组成的特殊目的公司签订特许合同, 南特殊目的公司负责融资、建设及经营。这种融资
收稿日期:2016—09—09,修回日期:2016—1 1-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仓项目“新常态下矿 №或有环境负债PPP模式治理机理研究”(15BJY060);2014年汀西省高校人义社会科学研究 项目“稀土行业或布环境负债公共治理模式研究——以赣南稀土为例”(JJ1429) 项目来源:2014年度汀两理工大学基金重点课题“赣南稀土环境负债多元化市场治N ̄LSq研究”(HSFJ2014一K02) 刘亦晴等:废弃矿山环境治理PPP模式:背景、问题及应用 形式的实质是政府通过给予私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 营权和收益权来换取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政府的 财政困境 ,PPP并非单纯的融资手段,更是项目 优化管理模式。财政部长楼继伟也评述: “推广使 用PPP模式,不仅是一次微观层面的操作方式升级, 更是一次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变革” 。其运作模 式 图1 图1 PPP模式结构 Fig.I The PPP model structure PPP历史悠久,起于英囝,风靡全球。联合围、 世行、欧盟和亚开行都力推PPP,60多个围家争相 效仿。过去的30年中,全球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资 7 75l亿美元,欧洲约占45.7%,亚洲和澳大利亚占 24.2%,墨西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合计占 11.4%,美国、加拿大各占8.8%、5.8%,非洲和中 东地 占4.1% j,适用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基础 设施建设领域,用于搭建政府融资平台。 学术界从PPP模式内涵、优势、应用范围到可 行性、风险管理、PPP项目利益相关者理论、PPP 项目合作伙伴选择、PPP项目治理等方面均有涉及, 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管理及分担、利益分配和各方 博弈等方面o Darrin Grimscy与Mervyn K Lewis把 PPP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分为九类,并介绍了风 险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Arndt RH认为PPP项目 中的风险应该在公私部门及产品最终消费者i方之 间进行分摊 J。rancesca Medda在PPP项目中建立 了一个风险分担的博弈模型,借此来分析公私双方 风险分担,并得出相应的对策 。I ̄osemore M则 确立了PPP项目中风险分担的原则 J。在利益的分 配方面,Peter Scharle等分析私营部门和政府在合作 机制、核心竞争力、利益均衡j方面的博弈,并提 出一个有效的PPP项目利益分配方案 。 国内柯永建、王守清、陈炳泉对英法海峡隧道 项目参与方的风险分担进行分析,提出政府承担政 策和法规方面的风险,私营部门承担项目融资、施T、 采购、经营及维修等风险 J。胡丽,张卫国从利益 相关者的理论角度出发,基于SHAPELY修正的PPP 项目利益分配模型,以协调各方利益分配,使各方 利益都实现最大化 。』。吴孝灵,周晶,彭以忱等借 鉴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了PPP项目在政府补偿 在实现投资者要求收益的同时如何最大化项目社会 效益的问题¨。。;周厚智,汪文雄,杨钢桥分析了 PPP模式下农地整治项目的运行机制及其蹲弈关系, 并建立了农地整治项目投资的成本收益函数¨ 。李 兆明,孙伟成借助演化博弈对PPP项目招标及实施 过程中利益主体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 尹贻林,徐志超,邱艳运 演化博弈理论分析公共 项目应对承包商机会主义行为的演化途径,以及在 短期合作和长期合作情境下的演化均衡策略¨ 。 通过对PPP模式应用研究梳理发现,目前研究 主要针对高利润回报的领域,但针对矿山环境治理 责任主体不明,治理污染缺乏良好收益机制的微利 甚至无利益项目,如何提高污染的治理效率和解决 资金不足问题,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PPP模式应 用于矿山环境治理存在研究余地和空问。
2矿山环境治理PPP模式应用背景 2.1 新常态和生态文明建设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 要求 国外经验认为当一国环保投资占比GDPI%一2% 时,可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环保投资占同期GDP 比3%~5%时环境质量才会好转。环保部长陈吉宁 说我国未来几年环保投资需求大概8—10万亿元,社 会资本将为环保产业带来2.7—3.3万亿增量,环境污 染从传统管制局面走向互动和市场化已成为必然。 矿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承受着严 重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据统计我国因采矿活动破坏 的土地面积约238.3万公顷,占矿区面积的47%, 而T矿废弃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率仅为15%,远低于 英美发达国家80%的修复率。 。据统计,20l 2014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直接投资占GDP比基本徘 徊在0.8%以下,且投资结构用于污染源治理投资在 10%以下¨ ,全国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 尽管增长较快,但还是非常有限(具体数据见图2), 且环境治理资金来自地方财政支出占比超过90%以 上,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渠道单一。 按照《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历史遗留的矿 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的规定,每年投资额约为 300~500亿元。从表2的数据对照发现,地方政府 财政用于环保建设的资金捉襟见肘,面对如此巨额
\、 / 捣~ 机一 ~缴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