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的友情——陈之佛与徐悲鸿
- 格式:pdf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4
徐悲鸿与田汉的战斗友谊徐悲鸿和田汉,是当代两位极有影响的艺术家,一个是著名画家,一个是著名的剧作家兼诗人。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曾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专校长,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
田汉毕生从事文艺事业,创作了大量的话剧、歌剧、电影剧本、戏曲剧本、歌词和新旧体诗歌等作品。
他写的《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传唱全国,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山于有着共同的志趣和艺术观点,徐悲鸿和田汉彼此情投意合,早在20世纪20年代,两人就相识相知,并结下了一生的深厚友谊。
友谊始于南国社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文艺界聚集着不少进步人士,作家、诗人、画家、雕刻家等纷纷来到这里,从事新文艺活动。
田汉对徐悲鸿的作品和艺术造诣非常佩服,特地向上海文艺界人士推介徐悲鸿。
田汉、徐悲鸿、欧阳予借三位的交谊非常诚挚,乂有共同的艺术观点:艺术要扫除陈陈相因、大破因循守旧媚俗的低级趣味,建立革新艺术。
所以,在追求这个革新艺术的运动过程中,他们是十分默契、十分亲密的。
当时,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与徐悲鸿接洽,聘请徐悲鸿任艺术系教授,固定收入每月法币三□•大洋。
他表示接受,但提出一个条件,自己家仍住上海,不放弃南国艺术学院的教职,每个月有一半去南京,可以来回奔走,“中大”当即同意了。
山于南国艺术学院在当时是个比较进步的组织,因而遭到国民党政府的监视,特务打手经常去闹事。
徐悲鸿上课也常受妻子蒋碧薇的阻止。
蒋碧薇曾儿次大闹南国艺术学院,使徐悲鸿非常难堪,为了顾全大局,徐悲鸿不得不离开学院,这使田汉非常难过。
但他们在南国社结下的深厚的战斗情谊却没有改变。
徐悲鸿义救田汉1933年初,田汉突然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押解南京。
在狱中,田汉写了一首诗:“平生一掬忧时泪,此日从容作楚囚。
安用螺纹留十指,早将鸿爪付千秋。
娇儿且喜通书字,剧盗何妨共枕头。
且断风云天际恶,手挟铁槛使人愁。
”消息传来,犹如晴天霹雳,徐悲鸿急忙赶到田汉家,田母一见徐悲鸿,立刻痛哭失声,田汉的妻子林维中也哭着向他讲述了这些天来她背着孩子提着饭菜去监狱探望田汉时的情景。
徐悲鸿故事十则康有为当红娘徐悲鸿年轻时客居上海,生活艰难。
一天,他见犹太冒险家哈同征集仓颉画像的告示,就画了个有四只放射金辉的眼睛、满脸须毛、身披鲜绿树叶的巨人,拿去应征。
时在哈同所办“仓圣明智大学”任教的康有为、王国维、陈三立等人出面评选。
康有为见徐悲鸿这幅画构思奇特,灵气飘逸,而年轻画家也是气宇轩昂,一表人才,当即喜不自胜,加以录选了,徐悲鸿也被留在哈同花园住下。
康有为与徐悲鸿交谈之下,很欣赏徐的才华,不久就将其收作弟子。
从此,徐悲鸿经常出入辛家花园康宅,康有为拿出珍藏的中外名画让其欣赏借鉴,并亲自教授书法,又鼓励他开拓眼界,去日本考察。
徐悲鸿此时却有个难题。
他与蒋碧微在哈同花园一见钟情,可蒋碧微却不是自由之身,蒋碧微是上海大同学院教授蒋梅笙之女,早在十三岁时,即遵父母之命与苏州查紫含订了亲。
查家乃姑苏大户,退亲是不可能的,令这对年轻人万分苦恼。
康有为决定自己出面,帮徐悲鸿来解决这一难题。
康有为先说服了蒋梅笙,然后再安排徐悲鸿携蒋碧微赴日本。
1917年5月,徐悲鸿先躲进辛家花园康家,“失踪”几日,继之蒋碧微从家中化妆潜出,到康家两人会合,离家前蒋碧微又留下了“遗书”一封。
蒋梅笙过后特意买了口棺材,装石掩埋,并在《申报》上刊登爱女病逝的“讣告”,借以掩人耳目。
赴日前夜,康有为设宴为他们饯行,亲笔写下“写生入神”四个大字,赠与这对才子佳人留念。
九方皋图《九方皋图》是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列子》。
春秋时期,有个姓九方名皋的人,很有识马的本领。
一天,秦穆公要求以相马闻名的伯乐,在自己儿孙中找一个继承人。
伯乐对穆公说,自己儿孙中没有合适的人,他推荐自己的朋友九方皋,他向穆公说,九方皋虽然是个挑柴卖菜的农夫,但识马的本领不比自己差。
秦穆公便叫九方皋去物色一匹千里马。
九方皋跑了许多地方,花了整整三个月,看了无数的马,最后,才找到一匹中意的黑色雌马,带来见穆公。
穆公问他:“你找到的马是什么颜色的啊?”九方皋答道:“黄色。
康有为与徐悲鸿的忘年交作者:来源:《当代人》2008年第02期1895年,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
他的父亲徐达章公工于书画,靠卖画鬻字养育着三子三女。
徐悲鸿是长子,9岁从父学画,17岁时父母为他娶亲,他因不满这门婚事而离家出走,后来仍被父亲抓回来结婚。
两年后,徐悲鸿不愿被家室拖累,来到上海,潜心学画。
徐悲鸿在吸收西方绘画技巧后,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尤以画马突出。
他与年长自己37岁的康有为成为忘年之交,也是因为画马。
客居上海的徐悲鸿,生活过得很窘迫。
最穷的时候,脱下布马褂,当过40个铜钱,赎时付了14个制钱的利息。
一天薄暮时分,徐悲鸿见路上有许多人围着一幅广告在指手画脚,便踮脚一看,原来是犹太人冒险家哈同征求仓颉的画像,欲高悬于哈同花园的“仓圣明智大学”,以此来附庸风雅。
徐悲鸿了解到犹太人哈同虽是个外国人,但崇拜中国的孔子和仓颉。
哈同在上海创办了仓圣明大学,聘谁康有为、王国维等有名望的人来任教。
这次特意征集仓颉画像,待遇也开得十分优厚。
徐悲鸿有心应征,回去便马上画了一幅“四目仓颉”,扣仓颉描绘成一位大智大勇四目灵光的神人前去应征。
哈同立即请康有为、王国维、陈三立等人前来鉴定。
众人看过,皆十分赞赏。
康有为更是见画睹人,在心里暗暗叫绝,赏识有加。
于是,徐悲鸿便被优待住进了哈同花园。
在此,徐悲鸿结识了王国维等人,并以自己的学识和优秀的品格成为他们的座上宾。
康有为器重徐悲鸿的艺术才华,也常常邀请徐悲鸿到辛豸。
花园康宅,并拿出珍藏的中外名画供徐悲鸿欣赏、借鉴,教授他书法,鼓励他去日本考察。
此时的徐悲鸿,与上海大同学院教授蒋梅笙之女蒋碧微,在哈同花园一见钟情,已双双坠入爱河。
徐悲鸿由父母包办的原配夫人,当时已病逝故乡。
但蒋碧微早在13岁时,已遵从父母之命,与苏州同乡查紫含定了亲。
查紫含的父亲曾是宜兴知县,又与蒋家是世交,退亲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此徐悲鸿和蒋碧微的恋情也迟迟不敢公开,有时连约会都需要朋友帮忙才成。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和谐中视2020-07-22 15:36:22文;陈嗣雪我的父亲陈之佛先生,本名杰,号雪翁,西历1896年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浒山镇,西历1962年卒于南京,享年六十七岁。
艺术界谈论中国近代的图案画发展,或研究中国近代美术史时,几乎没有人不提到父亲的贡献与成就。
父亲是近代工艺美术的先驱,工笔花鸟画大师,艺术教育家,终生为现代艺术教育而贡献心力。
身为父亲的长女,同时也是他执教中央大学时的学生,将二十余年来随待身旁所领受的言传身教的回忆写出来,以帮助大家认识这位艺术家。
他生长在一个农商社会的旧式大家庭中,他们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三,天资最为聪慧,小时候读书年年名列前茅。
可是,家里对于子弟读书一事并不重视,甚至还觉得读书浪费金钱与时间,年轻人嘛,能学得一技之长乃是上策。
在这种环境之中,父亲自然格外珍惜读书求学的机会,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常常喜欢提及他能继续求学的故事。
他说:“我最最感激我的二伯父,他曾是清朝进士,有一天他和我父亲说:'这孩子如此聪慧过人,是读书的上材,应该让他继续求学,他不读书,何人才配读书呢?’就是二伯父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前途。
”实用美术的播种者,提倡取其形求其神因而,我父亲长大后才能远离家乡,进入杭州高等工业专科学校(现浙江大学的前身)纺织工程科求学,纺织工程内因为有纺织图案的课程,引发了他酷爱美术的兴趣。
从杭州高等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他以公费到日本留学,进入日本东京国立美术学校深造,成为国人专修工艺图案第一人。
染织图案必须有严格的写生基础,通过写生、观察、体验、分析,描绘出自然界花卉禽鸟的形态特征,寻找本质的美,然后依据图案的造型法则,加以取舍变化,取其形求其神。
他对写生功夫非常认真,成绩斐然,留学日本时跟同时留日的丰子恺经常一起做花鸟画写生,因此他早期的工笔画是从图案与写生着眼。
他从日本学成归国后,一面教学一面创业,专门绘制纺织品图案,对于我国纺织图案的改进与发展,贡献很多,堪称我国早期实用美术的播种者,因而享有“图案画大师”的尊称。
人物故事:徐悲鸿的故事励志学画我国画坛一代宗师徐悲鸿早年在巴黎高等美校学习,他的才气赢得绘画大师达仰的喜爱,却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忌妒。
一位法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有一次,徐悲鸿举办画展,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
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
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徐悲鸿画马杰出的画家徐悲鸿特别爱画马,他笔下的许多骏马图成了艺术珍品。
1934年春天,徐悲鸿到莫斯科国立博物馆举办画展,并为观众现场作画。
那天,观众把展览厅挤得水泄不通。
徐悲鸿从容地磨墨、铺纸,转眼之间,一匹活生生的骏马便出现在纸上了。
观众被徐悲鸿的高超技艺征服了,大厅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时候,一位身材魁梧的元帅拨开人群,走到徐悲鸿面前,彬彬有礼地说:“徐先生,我能要这幅画吗?不然,我会发疯的!”这位元帅就是苏联的骑兵元帅布琼尼。
徐悲鸿被元的诚意感动了,他点头微笑,挥笔题上字,把这幅画送给了元帅。
元帅高兴得像打了胜仗似的,和徐悲鸿热烈拥抱,大声称赞道:“徐先生,你不但是东方的一枝神笔,而且是世界的一枝神笔。
你笔下的马,比我骑过的那些战马更壮美!”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
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得得,看着马御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心仿佛和马一同驰骋。
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一书中回忆:一次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爱马,马养得非常好。
他举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马便扬起那好看的蹄子,欢快地向前奔驰了。
徐悲鸿喜欢这样待马的好人,他走下马车,马车夫正忙着给马预备水和饲料。
徐悲鸿与各界名人交往的故事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他的艺术成就不仅源于其自身的天赋与努力,还与他和各界名人的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交往,为他的艺术生涯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也为中国的文化艺术界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
徐悲鸿与齐白石的友谊,堪称艺术界的一段佳话。
齐白石出身贫寒,早年以木匠为生,自学成才成为画家。
然而,在当时的画坛,他的画风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徐悲鸿却独具慧眼,对齐白石的艺术才华赞赏有加。
他不仅多次拜访齐白石,还邀请他到北平艺术学院任教。
徐悲鸿深知齐白石的独特之处,力排众议,为齐白石在学院中争取了应有的地位。
在徐悲鸿的支持下,齐白石的艺术风格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他的作品也在画坛大放异彩。
两人相互欣赏,相互尊重,成为了忘年之交。
徐悲鸿与泰戈尔的交往,则是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徐悲鸿在印度期间,与泰戈尔相识相知。
他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有着相似的见解,经常一起探讨诗歌与绘画的相通之处。
泰戈尔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这深深地触动了徐悲鸿,为他的绘画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
徐悲鸿也为泰戈尔创作了多幅画像,用画笔展现了这位文学巨匠的风采。
他们的交往,促进了中印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美谈。
在国内文学界,徐悲鸿与鲁迅也有着交集。
鲁迅以犀利的文字批判社会现实,而徐悲鸿则用画笔表达对社会的关注。
尽管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民的关怀是一致的。
徐悲鸿十分敬重鲁迅的文学成就,鲁迅也对徐悲鸿的绘画作品给予了关注和评价。
他们的交往,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变革的共同追求。
徐悲鸿还与一些政治人物有着交往。
例如,他与蔡元培先生关系密切。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界的先驱,他提倡“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徐悲鸿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许多想法和实践,都得到了蔡元培的支持和鼓励。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对徐悲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白石和徐悲鸿的故事
《齐白石与徐悲鸿的故事》是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友谊传奇。
1781年,齐白石是一名工艺品匠,他正在给一位名叫徐悲鸿的年轻学生雕刻印章。
当徐悲鸿见到齐白石时,他就一直看到了他的才华横溢。
于是,他做出了勇敢的决定:关系紧密地工作。
几个月后,齐白石完成了雕刻,并将作品放在了徐悲鸿的文具盒里,两人从此掀起了友谊的浪潮。
齐白石品位极高,喜爱一切古艺,他成为了徐悲鸿最亲密的朋友之一。
齐白石对徐悲鸿的照顾是无微不至,他尽力帮助徐悲鸿完成自己的作品,激励他坚持不懈地追求艺术。
当徐悲鸿的艺术美术在整个国家受到瞩目的时候,齐白石是他最大的发动力。
他们二人的友谊在艺术上达到了非凡的境界,彼此成为永恒的传奇,并将友谊的模范传承给了后世。
陈之佛的艺术陈之佛(1896.9.23--1962.1.15), 浙江余姚人。
现代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家、画家。
1916年毕业于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留校教图案课。
1918年赴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学习,是第一个到日本学工艺的美术的留学生,曾创办尚美图案馆。
先后在上海艺术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授、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等。
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材》,出版《陈之佛画集》《艺术人体解剖学》等。
中国现代工笔花鸟画艺术的开拓者工笔花鸟画早在唐代就产生了知名的画家,前期薛稷以画鹤见长,后期的边鸾擅画孔雀、蜂华蝶,末期刁光胤更以画湖石、猫兔、雀鸟而负盛名。
五代更有黄筌、徐熙,作品皆形神兼备,而又各博物具特色。
两宋时代,由于皇室的参予与提倡,画家辈出,黄居旂寀、赵昌、崔白、徐崇嗣、华李迪,以及宋徽宗赵佶等争奇斗艳,各有擅长。
这时的工笔花鸟画可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物华时期。
元明清以来,花鸟画出现了避繁就简的写意画风,升华自然景象,蕴藏精神寄托,出现了博中林良、徐渭、朱聋、郑板桥、李蝉、金农、赵之谦、吴昌硕、虚谷、任伯年等著名画家。
而工笔中物花鸟画则每况愈下,日益凋零。
到了民国时期,已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整个工笔绘画的优华博良传统.也几乎丧失殆尽。
陈之佛面对当时画坛衰败枯竭的情景,感到无比痛心,一九三二年华物他在《明治以后日本美术界之概况》一文中沉痛地写道:“回顾我国,自清末国事就衰,民国成立,物中内忧外患,又无巳时,政府视美术为无足轻重,艺界私人团体之间,又缺乏互相联络共华博策进行之精神,不但不见美术之发展,负有数千年光荣的中国美术,至今反见衰颓。
”华博由于他对民族绘画艺术有着深刻的认识,尤其对花鸟画的形式,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亲跟观博物赏过历代许多名家精彩流瞻的工笔花鸟画真迹,被那些工细典雅、严谨不苟的大师作品所深中华深打动。
时代笔墨融古出新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1年第12期傅抱石曾經题写过这样几句诗:“花鸟至今日,纷纷多径蹊。
漫狂称八大,刻划许云溪。
雪翁逞遐想,落笔世所稀。
既擅后蜀意,复具南唐奇……雪个已矣瓯香死,三百年来或在斯。
”诗中所描绘的即是自朱耷和恽南田故去后的三百年间,一位最应推举的工笔花鸟画创作大家—陈之佛。
陈之佛(1896—1962),原名绍本,号雪翁,浙江省慈溪人。
陈之佛出生在杭州湾南岸依山傍水的浒山镇上。
六岁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八岁开始在浒山第一所新学“三山蒙学堂”学习,深受马子畦、徐蕴甫、陈季安三位先生的影响,逐渐对绘画产生兴趣。
十二岁以优异成绩进入县高小学习,结识了酷爱绘画的学长胡长庚,常常向其讨教。
十六岁时在叔祖家发现《芥子园画传》,临习不倦,这段摹画经历,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更加深了其对绘画的兴趣。
1912年,陈之佛考入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系统学习了绘画、图案等课程。
毕业后留校任教,并编写出我国关于图案学的第一本著作《图案讲义》。
1918年,陈之佛作为公费留学生前往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
不同于大多数留学生选择绘画科,陈之佛选择学习工艺图案,是当时赴日学习工艺美术的第一人。
在课余时间,陈之佛大量写生并重视理论探讨,这段经历对陈之佛此后“广求取益”艺术观的形成极其重要,使其在肯定传统艺术的前提下领悟西方艺术,致力于探寻通融中外的艺术规律。
这也为其日后成为一代工艺美术大师奠定了基础。
1923年,陈之佛毕业回国后,便积极投身中国工艺美术事业,在工艺美术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之举。
他与朋友合作创办了“尚美图案馆”,培养图案纹样设计人才,并先后执教于多所美术院校,致力于发展民族工艺美术事业。
1931年陈之佛应徐悲鸿之邀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有机会观赏到众多的古今优秀名画,特别是那些双钩重彩的工笔花鸟画让他为之激动,难以忘怀。
有感于当时画坛的衰败凋零,陈之佛在四十岁以后开始致力于工笔花鸟画创作,促进了花鸟画这一古老画科的复兴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