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英雄传》动词重叠语法意义[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儿女英雄传》称谓词中的“子”尾和“儿”缀作者:常春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1期摘要: “子”尾和“儿”缀现象是《儿女英雄传》称谓词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从构词,语音,以及运用范围等角度进行了归纳分析,可以看出称谓词中“子”尾和“儿”缀现象在近代汉语中的日常普遍性,以及和现代汉语之间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关键词: 《儿女英雄传》称谓词“子”尾“儿”缀《儿女英雄传》①作为一部近代旗人汉语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其中在称谓词的运用中,直接反映在其“子”尾和“儿”缀现象上,不仅浓化了书中称谓的口语色彩,而且具有今天北京方言的一些语言特点。
一、《儿女英雄传》称谓词中的“子”尾“子”作为一个称谓词亦或构成一个称谓词,具有不同的语法意义:或具有实际意义,或已被虚化。
一般情况下,“子”尾词中的“子”作为后缀,没有实际意义,已虚化;非“子”尾词中“子”则具有实际意义,是实词。
但实际上,区别二者是“相当困难的”,“就现代普通话来说,鉴定词尾的主要标准是轻声,但是古代的史料并没有把轻声记录下来。
现在我们只能凭意义来看它是不是词尾”。
[1]书中带“子”的称谓词大致可区分为两类:一类“子”作为后缀,我们称之为“子”尾称谓词;一类“子”仍具有实际词汇意义,我们称之为非“子”尾称谓词。
1.非“子”尾称谓词例如:①天子、孝子、长子、次子、犬子;②公子、君子、士子、夫子;③孔子、孟子、荀子、朱子;④厨子、戏子、贼子、报子;⑤子弟、子男、子婿。
以上称谓中的“子”都具有实际意义。
①中的“子”保留着“儿子”的本义;②和③中的“子”都是对男子的尊称和美称,尤其是③中“姓氏+子”已经形成了一个专有称谓形式;④中的“子”是指从事某种行业的人,这一类型的“子”字读音由上声变为轻声,开始虚化,但依然有一定的意义,因此,仍将这类称谓归于非“子”尾称谓词;⑤中的“子”字位置处于首位,有“子女、儿孙”之意,意义明确。
以上非“子”尾称谓词中的“子”不仅词汇义明确,而且从构词形式来看,均由“单音节词+子”构成双音节词。
目录内容摘要Abstract (2) (3)0 引言 (4)1 形容词重叠式状语的“态”及其内部差异 (7)1.1 性质与状态 (7)1.2 形容词重叠式状语的“态” (8)1.3 形容词重叠式状语的语义类别 (9)23 4 5结注附着态形容词重叠式状语 (10)2.1 语义特征 (10)2.2 形式特点 (11)2.3 结构类型 (13)伴随态形容词重叠式状语 (14)3.1 语义特征 (14)3.2 形式特点 (18)3.3 结构类型 (20)结果态形容词重叠式状语 (21)4.1 语义特征 (21)4.2 形式特点 (23)4.3 结构类型 (27)原生态形容词重叠式状语 (28)5.1 语义特征 (28)5.2 形式特点 (30)5.3 结构类型 (33)语 (34)释 (35)参考文献 (37)后记 (39)1(( (内 容 摘 要 关于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的问题,前人早有论述,但是一般认为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不受什么限制,并且集中讨论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时的语义指向问题。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的问题。
提出形容词重叠式所表状态在延续时间上的差 异性决定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能力的差异性,并进一步探讨形容词重叠式状语的语义类别及 其语法形式。
文章文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形容词重叠式状语的“态”及其内部差异。
首先对“性质”与“状态”这一对概念进行了区分。
并根据状态在延续时间上的差异性分为“瞬间态”与“持续态”,从状 态显现与动作行为在时间上的关系着眼,将形容词重叠式状语的语义分为四类:附着态、伴 随态、结果态、原生态。
第二部分,“附着态”形容词重叠式状语 探讨能表示这种状态的形容词重叠式的语义 特征及其在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上的表现,并分析这类“形-动”结构的类型。
附着态表现 为专指动性,形式上具有潜补语性。
第三部分,伴随态形容词重叠式状语 探讨能表示这种状态的形容词重叠式的语义特征 及其在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上的表现,并分析这类“形-动”结构的类型。
动词重叠“动词+名词”中的动词重叠情况及其进⼊“把字句”的条件限制⼀、动词重叠谈到动词重叠,⾸先要解决的⼀个问题是:哪些动词可以重叠,哪些动词不能重叠,即动词重叠的条件限制是什么,⽬前⽐较⼀致的看法是:动词表⽰的动作是可以反复进⾏的,表⽰的动作是动作者主观上可以控制的。
这其中单⾳节动词重叠的较多,⽽且多是主体能控制的动作动词。
⾮动作动词(是、为),存现动词(在、具有),⼼理动词(希望、爱),能愿动词(要、愿望),趋向动词(上、上来),有结果意义的动词(看见、到)⼀般不能重叠,本⽂以主体能控制的单⾳节动词为例来说明问题。
⼆、动词重叠的形式关于什么是动词重叠,各语法学家的看法并不⼀致,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仅限于AA 式,包括ABAB式(李⼈鉴1964);第⼆,包括AA、A⼀A、A了A、A了⼀A四种(范⽅连1964)刘⽉华(1984);第三,除了AA、A⼀A、A了A,A了⼀A外,还包括A着A 和AABB六种常敬宇(1996)李宇明(1996)” ①本⽂的重点不是讨论什么形式才算是动词重叠,所以我们对上⾯的问题暂置不论,但是从上⾯可以看出,不管语法学家怎么争论,他们是对于vv是典型的动词重叠式是没有疑义的,本⽂就是要以可重叠的单⾳节动词(v)的重叠式(vv)为研究说明的对象的。
三、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朱德熙先⽣说“我们认为,动词重叠的基本意义是减少动量,并⾮单指动作的轻重,也不是指动作反复次数的多少” ②杨平说“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是减少动量,包括动作时间的长短、次数的多少、⼒量的轻重、社会价值的⾼低等” ③谈到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学术界的看法也不⼀致,主要有以下⼏种观点:第⼀,表⽰动作反复多次(王还,祝敏彻);第⼆,表⽰动作轻微,量少(王⼒,丁声树);第三,表尝试的意义(赵元任,吕叔湘);第四,表⽰委婉的语⽓;第五,表⽰轻松、随便的意味(赵新);第六,刘⽉华同志认为: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或进⾏的次数少,⽽像上⾯的⼀些看法即认为动词重叠有时有尝试义,有时有轻松、悠闲的意味,有时表⽰委婉的语⽓。
动词AABB重叠式语法构成探源潘国英【摘要】动词AABB重叠式是由AABB叠加式发展而来的.AA式重叠是AABB式重叠的基础.唐以前的动词AABB式都是重言AA与BB的叠加,唐代出现动词AABB重叠式,AABB形式成为一种构词的语法手段.宋元时期动词AABB重叠式逐渐增多,至明清空前繁盛.当AABB成为一种普遍的构词模式,由于类推作用,一部分双音节动词AB也重叠为AABB.同时,使用频率高的AABB式语法化为固定的AABB重叠式,一部分AABB式由“AA+BB”被重新分析为AB重叠为AABB,这种重新分析反过来促成了AB的词汇化.【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40)007【总页数】6页(P73-78)【关键词】动词AABB重叠式;叠加;重叠【作者】潘国英【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1对于汉语中“吵吵闹闹”“摇摇晃晃”等动词AABB重叠式,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意义和功能的讨论,语法构成的研究却不多。
李晋霞[1]、张谊生[2](P207)等将动词AABB重叠式的语法构成分成两种情况,即AB成词的和AB不成词的。
前者如“指指点点、躲躲闪闪”等,后者如“哭哭啼啼、进进出出”等。
认为两者重叠的方式不同:AB成词的,由AB重叠为AABB,即AB—AABB;AB 不成词的,先是A重叠为AA,B重叠为BB,然后AA和BB再组合,即AA+BB—AABB。
而胡孝斌[3]提出相反意见。
其从语法化的角度指出,动词AABB式重叠不应该被视为双音节词AB的重叠,而应该看作是单音节动词重叠AA式和BB式的叠加。
以上研究都是在共时平面进行的,要么简单地以是否成词为标准,要么直接判定动词AABB式重叠都是由AA式和BB式叠加形成,均缺乏历时性的研究。
对于动词AABB重叠式,普遍的观点是表示“反复、频繁、绵延”和“加大动量”的语法意义,这正好与表示“少量、短时”的AA式、ABAB式动词重叠对立。
论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形容词重叠式 (Double Adjectives) 是一种用来形容事物的句式,它包含两个相关的形容词,用来强调某事物的特性。
形容词重叠式语法意义深远,它一般用于描述某种特定或独特的性质,使用两个形容词来表达一种深刻的感情、思想和观点。
从句法学角度来说,形容词重叠式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它的主要功能是把两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强调某种特定的意义。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非常深远,它可以用来描述某种特定的情况,表达深刻的感情、思想或观点。
例如,“黑暗深沉”(dark and deep)可以用来描述一种深不可测的恐惧感,“刺眼耀眼”(blinding and bright)则可以用来描述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此外,形容词重叠式还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如“令人心痛欲绝”(heart-wrenching and unbearable)可以用来描述一种极度痛苦的经历。
形容词重叠式不仅可以用来描述某种特定的情况,还可以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
例如,“安静清新”(peaceful and refreshing)可以用来描述一种宁静的气氛,“高大雄伟”(imposing and ma jestic)则可以用来描述一种令人敬畏的气势。
形容词重叠式还可以用来表达一种深刻的观点,如“可爱可怜”(adorable and pitiful)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可爱又可怜的态度。
总之,形容词重叠式是一种具有深远语法意义的句式,它可以用来表达一种特定的情况,描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表达一种深刻的观点。
它不仅能够强调某种特定的性质,还能够把两个形容词结合起来,从而表达出一种深刻的感情、思想和观点。
吴侬软语中重叠动词带补语结构的语用分析吴方言中重叠动词附带单个形容词作补语构成的“Vv+A”结构式,是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一个分支类别“动+形”式,具有较强的语言辐射力。
这里运用国外分布分析法及构式语法理论剖析“Vv+A”这一语法构式的内在规定性,归纳其句法特征、语汇意义及其语用价值,对于今天深入开展方言吟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Vv+A” 句法功能语义分析语用价值吴方言是江浙文化的重要载体。
吴语的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基本保持一致。
重叠是吴语构词形态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吴方言中,特别是温州话中的动词、形容词常用重叠式,重叠后表示某种附加的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
重叠动词附带单音节、双音节动词作补语,温州方言里常用的有“问问看、食食去、讲讲灵清(讲清楚)、鱼洗洗光生(洗干净)”等,这一格式多用于祈使,表示动作尚未进行。
后面的补语虽是结果补语,实际上却表示动作的目的。
池昌海(2004)认为,动词重叠带结果补语这一现象在方言中较为多见。
如浙江永康话里有“把门关关好,地扫扫干净”的说法。
在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中,也有“讲讲清楚”“洗洗干净”之类的说法。
[1]轻清柔美的吴侬软语有着较强的辐射力。
近些年,一些感官功能动词,或者说“自主的持续性动词”,如“看、讲、摆、分析、打扫”等在口语中单独使用时,也经常以重叠后的Vv式,附带单个形容词A作补语,组成“动+形”(“Vv+A”)基本结构式,形成诸如“摆摆平”“说说清楚”“考虑考虑周到”等语汇,改革开放后已逐步融入普通话语汇中来。
对于这样一种动补结构,早些年有的语法学家从中古汉语的角度考察认为不太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
[2]本文依据国外分布分析理论及构式语法理论等,联系大量语言运用实例,分析“Vv+A”结构式的形成因素、制约因素及语用价值。
一、语用特征描述沈家煊按照Talmy(2000)世界语言类型学区分的理论,论证了汉语基本属于附加语构架语言。
动补结构中的动词是核心语,补语是附加语,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这种“附加语构架语言”类型特征。
2012-09方法交流汉语介词框架后部组成成分是准助词的,谓之“准助词式”介词框架。
其在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上,和汉语介词框架是有共性的。
《儿女英雄传》中的“准助词式”介词框架在汉语介词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进一步完善汉语介词框架的体系,我们在三个平面理论指导下,对《儿女英雄传》中的“准助词式”介词框架的句法功能做了状态性的研究和分析。
一、“准助词式”介词框架的数量和类型《儿女英雄传》中“准助词式”介词框架种类较多,有52种,例句数量有143例。
其中,单音节的特别多,有17种,共82例;双音节的23种,共41例;三音节的有12种,共20例。
《儿女英雄传》中能与该框架后部准助词搭配的介词主要有:就、拿、就拿、据、照、按、按着、为、为着、依、在、从、向、因、直到等,能够构成如下一些介词框架:A.“就/拿/就拿”类,如:就……看/看去/看看、拿……说、就拿……讲/说;B.“据”类,如:据……讲/看/看来/看去/看了/看着/说/说起/听起来/讲起来/看起来;C.“照”类,如:照……说/说来/(说、看、讲、听、作、办、想……)起来;D.“按/按着、为/为着、依”类,如:按……讲/说/讲起来、按着……讲/说;为……起见、为着……起见;依……看/说;E.“其他”类,如:在……去、从……(说、解、作、认得、打、敬、应……)起、向……来、因……起见、直到……止等等。
二、“准助词式”介词框架句法功能《儿女英雄传》中,“准助词式”介词框架,从语义上分析,构成“准助词式”介词框架前置词的,几乎是一些表示依据、原因、目的、评判标准等意义的介词;处于“准助词式”介词框架后部“准助词”位置的词语并不多,一般是表示人的五官感性词语,诸如“看、说、听、讲、见、想”等等。
从句法的角度看,“准助词式”介词框架前置介词与其介引成分构成介词短语作用于该框架后部的“准助词”,所以,严格意义上说,“准助词式”介词框架是一个“准助词”短语。
《儿女英雄传》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目前,近现代汉语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研究提出了五种主要的语法意义,即表时短量少、表祈使、表尝试、表轻松和表惯常。
近代汉语方面在张鸿魁(1995)、于江(2000))、唐韵(2001)等文章中得到集中反应。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李宇明先生综合了一些学者的看法,从四个方面描述了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a 表量少时短;b 表轻微或尝试;c 表多量;d 表惯常动作。
我们认为: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分不同的情况。
动词重叠式有多种格式,格式不一样,语法意义也会有所差别;即使是同一格式,所处的语境不同,语法意义也不尽相同;在语言运用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立体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认识。
通过对《儿女英雄传》一书的深入考察,我们发现该书中动词重叠既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时短量小,也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多量、表示尝试、表示委婉语气。
一、表时短量小
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1954)中把动词重叠看作是动作本身含有的某种性质,并把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概括为“短时貌”。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和《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著作中,承认动词重叠是动词变化形式,并总结为“短时态”(尝试态)。
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指出(1982):“动词重叠式除了表示时量短之外,有时表示动量小。
”由此可见,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研究的主流意见是“短时”和“轻量”。
《儿女英雄传》中动词重叠表时短量小的出现频率相当之高,几乎每种重叠形式都有这种语法意义。
(1)公子一面吃着,舅太太又说:“吃完了,再把脸擦擦,就凉快了。
”(第三十七回)
(2)华忠说:“小爷,你只别着急,等我歇歇儿告诉你。
”(第三回)
(3)程师爷道:“正是,不要过于那个,畅一畅罢。
”(第三回)(4)他此时待有千言万语要发作出来,明一明自己的心,只是一时不知从那句说起是头一句。
(第二十六回)
(5)邓九公哈哈的笑道:“先生,你我虽是初交,你外面询一询,邓某也颇颇的有些微名。
”(第十七回)
从《儿女英雄传》中多数用例给人的感觉是说话人表动作行为的时短量小。
以拿重叠式与非重叠相较,非重叠则没有“量”的意义,重叠后就具有了“量”的意义。
上面所举的例子,“歇歇儿”,“歇”的时间不会长,“歇”的动作性也比较淡化了;“笑了一笑”“笑”的次数仅仅一次,“笑了一笑”的动作投入性也不强。
如果将两处重叠换为非重叠式就仅仅是一种动作的描述,“量”的意义便不存在,某些重叠后“量”确实发生了变化即减弱了动作行为的“量”。
二、表行为动作的多量
李人鉴(1964)认为:动词的重叠表示不定量,就尚未实现的动作行为来说,即可以持续、可以重复,对于已经实现的动作行为来说,它就是曾经持续或者曾经重复。
这里所说的“动作行为的多量”
就是指动作行为反复多次完成,也即“动作行为的反复体”。
据我们考察,《儿女英雄传》中“表示反复多次”的动词重叠基本上是“aa 式”“aabb 式”“abab 式”重叠。
1. aa式
(1)不必讲,那褚大娘子拉拉这个,看看那个,已经哭得泪人儿一般。
(第三十二回)(第二十回)
(2)安老爷住了里间,外间白日见客,晚间家人们打铺,旁边的一间小灰棚,只可以作作饭菜,顿顿茶水。
(第三回)
很明显,例(1)“拉拉”“看看”表示“拉”和“看”的次数不是一次,而是反复多次。
例(2)“作作”“顿顿”两个动词重叠对举两个动作的反复的意味更明显。
这几例aa 式重叠都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反复多次”。
2. aabb式
《儿女英雄传》中表示“反复多次”的aabb 式动词重叠比较多。
据我们统计,《儿女英雄传》中aabb 式动词重叠共有49 例。
其中46 例表示反复多次。
例如:
(1)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怎么问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第五回)
(2)那大师傅就把我推推搡搡推到那间柴炭房里去,扣在大筐底下。
往后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
(第七回)
(3)那大师傅就把我推推搡搡推到那间柴炭房里去,扣在大筐底下。
往后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
(第七回)
(4)只听得外面果然闹闹吵吵的一轰进来一群四五个七长八短的和尚,手拿锹镢棍棒,拥将上来。
(第六回)
从语义上看,“aabb 式”中的“a”“b”大都有同义、近义、或反义的关系。
与原式相较,aabb 式动词重叠语义基本保留了原式的基本意义,并且另增加了附加义。
3.abab式
abab 式的动词重叠也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多量。
《儿女英雄传》中abab 式动词重叠共有116 例。
其中表示“反复多次”的abab 式有13 例。
(1)他可也没算计算计,此地到二十八棵红柳树有多远?(第四回)
(2)送客走后,连忙进书房来,问起原由,才再三的与先生陪礼,又把儿子着实责了一顿,说:“还求先生以不屑教诲教诲之。
”(第十八回)
(3)你老太太接过来道:“快给大爷陪个不是,说等凤儿大了好生孝顺孝顺大爷罢。
”(第十九回)
三、表尝试
有些学者(如赵元任、朱德熙、吕叔湘、王还等)认为:动词重叠除了以上我们所提到的两种语法意义外,动词重叠还可以表示“尝试义”。
这在《儿女英雄传》中也有所体现,如:
(1)等织出布来,亲家太太,你搂搂算盘看,一匹布管比买的便宜多少。
(第三十三回)
(2)说着,才要收起来,公子道:“你把这个也留在外头,等闲了我弄几枝没头儿的箭试试看。
”(第三十一回)
(3)张老大,你想想,这事莫非欠些公道?(第三十二回)四、表委婉语气
动词重叠式有时会给人以某种行为不重要、不足道,或者有轻松悠闲的意味,或者表示语气的委婉。
如
(1)偶然到亲戚一家儿走走,也是里头嬷嬷妈、外头嬷嬷爹的跟着。
(第一回)
(2)……便道:“我倒要听听这位天大地大无大不大的英雄。
”(第十八回)
(3)舅太太看了才笑着说道:“这也罢了,看着我们外甥媳妇分上,帮帮姑太太罢。
”(第二十四回)
通过对《儿女英雄传》一书的深入考察,我们发现: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分不同的情况。
动词重叠式有多种格式,格式不一样,语法意义也会有所差别;即使是同一格式,所处的语境不同,语法意义也不尽相同;在语言运用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立体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中华书局,1954.
\[2\]袁宾.近代汉语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3\]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
\[4\]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3.
\[5\]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