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历史小说和施蛰存历史小说之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255.69 KB
- 文档页数:4
吉林省长春市环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施蛰存:逝去的风度徐百柯施蛰存(1905~2003),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
20 03年11月25日,巴金老人百岁诞辰,文坛学界隆重纪念,盛誉曰“见证文学史的世纪老人”。
此前6天,11月19日,小巴金一岁、同在上海华东医院的施蛰存寂寞辞世,中国现代文学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随之凋零。
当时有人写下“巴金的热闹与施蛰存的孤寂”之语,伴以长长一声叹息。
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拜访施蛰存,问他喜欢看美国什么杂志,他出口说道:“Vanity Fair(名利场)”,于是李欧梵返美后寄了几本给他。
问他看了没有,施蛰存摇摇头,淡淡地说:“看了,大不如前了!”李欧梵恍然,当年―――上世纪30年代―――施先生爱看的这本文化杂志,品位比现在“高出许多”。
后来又见施蛰存,李欧梵又问他喜欢看美国什么杂志,他说:“寄几份看过的《纽约时报》书评和星期日特刊吧。
”这次,李欧梵迟迟没有寄出,“原因无他,怕施先生较前次更失望”。
上世纪30年代,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法文译名意为“当代人”,指能够和世界文艺潮流同步的人。
李欧梵称:“现在再翻开这个杂志的内容,特别是内中介绍的西方文学,仍然令我咋舌,惊异不止,在当时的环境下,竟然如此‘识货’,几乎所有的西方重要现代作家都介绍了。
”在《现代》上亮相的,包括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还有当时只是美国“文坛新秀”的海明威、福克纳等人。
文学史家评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新时期”,中国当代作家才通过汉语译本“重新发现”了这批作家,并从中找到灵感和自己的文学偶像。
“当人们在80年代手捧艾略特的《荒原》为其深刻地反映这个时代的本质而感慨万千时,殊不知,早在50年前,《现代》杂志早已介绍过这位诗人的这部作品,只不过,以自己长着一个希腊式的鼻子而自傲的邵洵美把这部大著的名字译成了貌不惊人的《荒土》而已。
“沉潜心性”的生命灵动——1956至1976年施蛰存的学者风度论文题目:“沉潜心性”的生命灵动——1956至1976年施蛰存的学者风度姓名:学号:院别:专业:指导教师:申请学位: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沉潜心性”的生命灵动——1956至1976年施蛰存的学者风度》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二○一二年五月七日目录中文摘要(含关键词) (1)英文摘要(含关键词) (1)正文 (2)引言 (2)一、处于风口浪尖坚守自我 (2)二、选择古碑研究拓展自我 (9)三、走进诗词唱和寄托自我 (15)结语 (21)注释 (23)参考文献目录 (24)内容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施蛰存留给大家的是1930年代“海派才子”的记忆。
建国后,特别在反右和“文革”时期,由于政治和文艺体制发生巨大改变,他被迫改变原来创作小说的兴趣,而全身心投入对古碑和古典文学的研究,从此过上了20年沉潜的生活,逐渐从人们记忆中的“海派才子”身份转向淡泊稳健的学者角色,学者风度也逐步养成。
在这20年里,他选择在政治浪潮中坚守自我、在金石古碑中拓展自我、在诗词唱和中寄托自我。
本文正是从施蛰存在1956—1976年的文化活动和散文写作出发,试图研究施蛰存做人治学的原则,感受一代学者的风度,从而拓展施蛰存的研究格局,丰富施蛰存研究的整体面貌。
关键词:施蛰存学者风度政治浪潮金石古碑诗词唱和ABSTRACT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what impression Shi zhecun left us was a "Shanghai Style Wit" in 1930s. Then with the dramatic change that had taken place in politic, literature and art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China, particularly in the period of Anti-righty and the Culture Revolution, Shi had dedicated himself to the study of ancient stele and classic by abdicating his interest in writing novel. He boldly preserved his faith in politics, while being nurtured by those classic works and absorbed by the poems. Yet in the study of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 people haven't focus much effort on Shi's shift on the cultural activitivies. Shi zhecun turned to lead a tranquil life for 20 years, which made him a well-rounded scholar free from wealth and fame, and formed his scholar demeanor.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ried to analyse Shi's principles of pursuing studies based on his cultural activities as well as proses from 1956—1976 and perceive the elegance of that prominent scholar so as to broaden and enrich the study pattern on Shi.Key words:Shi Zhecun scholar Demeanor political Wave ancient Stele Poem Exchange“沉潜心性”的生命灵动——1956至1976年施蛰存的学者风度引言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史杂谈1152018年·第3期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曾经开着东南西北四扇文学艺术窗户的施蛰存先生,被李欧梵先生称作是“新感觉派”的领导人。
后者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中竭力推荐了施先生的小说《魔道》。
笔者识陋,无才置喙,但听我父亲周楞伽曾经提起,施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历史小说《将军的头》,无论是当时,还是后来,都被许多人认为是现代派的开山之作。
施蛰存先生自己也将这些小说结集,在1932年出版于新中国书局,亦以《将军的头》冠名。
《将军的头》的主人翁,是唐朝的将军花敬定,他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下,因为平定叛乱有功,便骄横跋扈,不但放纵士兵大掠东蜀,而且目无朝廷,僭用天子礼乐。
杜甫委婉地写了一首题为《赠花卿》的诗讽刺他,产生的效果却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花敬定因此名声大震而流传后世。
杜甫一生为这个花卿写了两首诗,现在分别抄录于此:《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用如快鹘风火生,见贼惟多身始轻。
绵州副史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
子璋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
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东都。
花卿既然如此勇猛,又建立殊功,不知道为何两《唐书》均没有替他立传;仅《旧唐书·崔光远列传》里简单提到,花惊(敬)定“将士肆其剽掠,妇女有金银臂钏,兵士皆断其腕以取之,乱杀数千人。
”正因为这样,同书《高适列传》里提及:“西川牙将花惊定者,恃勇,既诛子璋,大掠东蜀。
天子怒光远不能戢军,乃罢之。
”由此可见,因为花惊(敬)定的居功自傲,放纵士兵,导致了他的上司崔光远的丢职罢官。
另外,自从严武、高适先后以诗人开府蜀中,担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以来,当时的一般武将都学着附庸风雅,以结交名士骚人为荣。
杜甫是著名的诗人,又是严武、高适的朋友,一些武将对他趋附奉承,自然是司空见惯之举。
施蛰存与《春阳》新感觉派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在文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它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以《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为阵地,擅长捕捉、描写都市意象,喜欢用各种现代技法来写都市感官体验,注重人物的潜意识和隐秘心理分析的小说流派。
要了解这个流派的创作概况,课后可读:严家炎的《新感觉派小说选》、《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一、生平与创作施蛰存(1905-2003),原名许德普,1905年12月3日生于杭州水亭。
1909年他父亲施亦政被邀至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做文牍、管藏书,全家迁到苏州,在那生活了六年。
1911年父亲为他举行开蒙仪式。
因辛亥革命后父亲失业,他8岁那年父亲带着全家迁到松江,父亲在陆公勉办的织袜厂任经理,经济条件转好,稳定下来。
五四运动让施蛰存知道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自由主义、新文学等新名词、新文化,经胡适《中国哲学史》接触到先秦诸子。
看新文学杂志,开始练习写作。
中学三、四年级时开始写小说,与同学戴望舒、杜衡、张天翼等人一起组织“兰社”,出版四开旬刊《兰友》。
1922年在《礼拜六》上以青萍、施青萍的笔名发表小说《恢复名誉之梦》《老画师》,在《星期》上发小说《寂寞的街》。
施蛰存认为这时的小说“纯然是一些写实主义的作品”。
1922年中学毕业,考入杭州之江大学(教会大学),后因参加非宗教大同盟被迫退学。
埋头写作,将自己的二十多篇小说编为《江干集》出版,因风格介于鸳鸯蝴蝶派和新文学之间,很少提起。
1923年,与戴望舒一起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
与丁玲、孔另境同学。
深感丁玲的傲气。
由孔认识茅盾。
与老师田汉关系较好,交谈中受益颇多。
1924年入大同大学学习,1926年入震旦大学特别班学法文,他、戴望舒、杜衡三人准备一起去法国留学。
三人办一个小刊物《璎珞》(共印了四期),施蛰存的《上元灯》、《周夫人》在此发表。
三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春戴望舒、杜衡因右派同学告密被捕,后托人救出,施蛰存1926年底回家过年躲过一劫。
对一些有较多时代隔膜的文学史经典作品,应当怎样去阅读和评价,才能进入和理解其艺术世界?试举一篇具体的现代经典作品为例加以说明。
文学史经典作品,是指一定时代、阶段中最重要或具有指导性的著作。
经典的价值在于打通了人类共性的东西,比如人性的探索,情爱的价值等。
而真正超越时代局限的作品是少之又少的,鲁迅的著作中许多作品存在特定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定的时代精神内容,且在语言方面,许多词句的运用与当代词句习惯用法有较大区别。
《阿Q正传》无疑是鲁迅最杰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日本竹内好先生就曾言:“一百页的《阿Q正传》和一千页的《死魂灵》同样是包含着等量的群象的大宇宙。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旧中国社会现实为背景,围绕未庄这一小的畸形社会出发,展示具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标记的统治阶级和受压迫与剥削的被统治阶级的尖锐对立,揭示了辛亥革命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它的巨大历史作用。
小说同样讽刺了一批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的劣根性。
《阿Q正传》成为经典,是经由“辛亥革命”时代“公共空间”的传播运作形成的,更因鲁迅在《阿Q正传》中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人物形象。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社会地位地下,受剥削、压迫,他的主要性格特征便是“精神胜利法”,即麻木不仁,自欺欺人,欺善怕恶,具体表现在阿Q不敢正视现实,盲目自尊,忌讳缺点,自轻自贱,健忘等方面特点。
这也是鲁迅对人类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着眼于启蒙旧中国人,继而疗救病态的社会和国民;另一方面,作者通过阿Q的悲惨悲剧,深刻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革命脱离群众,这是鲁迅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我们在日常的阅读中会发现,当我们读中外闻名的《阿Q正传》时,看那小说中“丑陋的中国人”的代表,有时会不舒服,甚至感到恶心。
其实,《阿Q 正传》作为时代感特别强的小说,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们对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异,对《阿Q正传》这部经典作品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并且对它的思想意义提出了纷杂的看法。
浅谈海派作家施蛰存引言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而海派作家施蛰存则是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施蛰存以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独到的见解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对施蛰存的生平和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并对他的文学思想进行一些浅谈。
施蛰存的生平施蛰存,1913年出生于上海,成长于一个传统的文人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母亲则是一位音乐教育家。
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施蛰存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他从小就展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在上海的文坛上崭露头角。
施蛰存的文学才华在年轻时就得到了广泛认可。
20世纪30年代,他成为了当时上海著名刊物《文艺评论》的编辑,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而多样化,从社会现实到个人内心,都有他独特的见解和表达方式。
施蛰存在创作生涯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他的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被誉为是海派文学的代表之作。
他的短篇小说《午夜之门》、小说集《深邃世界》、散文集《记忆的波澜》等都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代表作。
施蛰存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施蛰存的文学创作离不开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观察。
他深入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关注社会阶层的冲突和矛盾。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
施蛰存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描写,把社会问题融入到文学创作中,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生活气息。
他通过对社会的剖析和思考,表达了对社会的关切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内心体验与艺术表达施蛰存的文学作品注重对内心体验的描绘和艺术表达。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文字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他的作品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和思考上的启示。
施蛰存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细腻的情感描写。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也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表达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