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图文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119
定义:脉位深,轻取不能应指,重按才显现于指下的脉象。
脉象之一。
脉位低沉,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的脉象。
《脉经》:“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主病沉脉主里证。
因病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脏腑虚弱,气血不充,脉气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编辑本段鉴别沉脉须与近似脉伏脉相区别,沉脉与伏脉都位于皮下深部,需重按触及,但沉脉部位近于筋骨,在肌肉中部,跳动均匀,而伏脉必须推筋着骨始得。
沉脉与浮脉为相反的脉象。
临床上沉脉常同数、迟、滑、弦、虚、缓等脉兼见。
歌诀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脉学七言诀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其他相关手指重按始得,轻取不应指的脉象。
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深。
沉脉主里证。
因邪郁在里,气血内困,则脉见沉象。
若因病邪内郁,正邪相搏于里,则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脏腑虚弱,气血不充,脉气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沉脉的形成,与心搏出的血量、外周血管阻力及其所处状态有关。
心输出的血量减少,血压降低,血管内压力减小,血容量不足,是沉脉主要成因,因而沉脉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营养不良性疾病(如结核病、慢性肝病)及有心输出量减少症状的疾病(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等),其脉象多沉细而无力。
水肿使表皮与脉管间组织增厚,也可使脉搏处于沉位,如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心力衰竭等。
在周围血管痉挛或收缩时,外周血管内阻力增高,此时脉沉而兼弦细,可见于高肾素性高血压、尿毒症并见高血压等。
气候寒冷或身体肥胖,亦可见沉脉,一般无其他症状,脉象从容和缓,当视为平脉。
超全的中医脉诊知识!(附详细图解)脉诊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
中医望闻问切,切脉诊病,由来已久。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脉象是什么?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
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
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
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看图学脉诊,基础篇(涩脉)涩脉在临床也是相当的多见。
正好和滑脉相对。
是一种不通畅、不流利、不盈润的脉象。
这个脉象很多脉诊书描述得很好:如轻刀刮竹,如雨粘沙。
但是当具体到临床的时候,却又不仅是这些。
这是一个脉形脉气相合的脉象。
通常脉形细而脉气不流利、流动艰难。
原因总体来说,一个是推动力不足,一个是阻力太大,一个是太过粘稠,一个是太过枯涩。
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形式,每种情况所代表的病机都不尽相同。
下面我们结合临床分析,具体地描述一下:一、里气不足导致表气不荣、瘀积不畅濡浮涩用更形象的图片来表达,如下图这种脉象常见于胸背部长疹粒的患者。
这种涩脉的特点是不数,缺乏力量,是推动力不足导致的。
曾经看多一个女性患者,背部长满小粒红疹,偶有痒痛。
我把脉发现脉大而脉气缓弱乏力,但是在脉的表层却有涩细不畅而无力的表现。
我当时给她开的处方是桂枝汤原方加血蝎。
其中桂枝和白芍都是30克,血蝎用了3克。
因为患者脉气濡弱且脉大,表现得非常典型,所以就选用了桂枝汤。
患者服药后不久反馈,只吃了一副药,背后的小红疹就全部消退了。
用这个思路去理解,有些顽固的皮肤疾病,其实就是这种脉气濡弱,表气不荣,流动无力,导致瘀滞化为疹热。
如果兼有水气或者湿气停留,那么不就是湿疹渗液不止吗?很多小孩子湿疹体质以及蚊虫叮咬后出现大包久久不能消,其实就是这种体质。
所以临床上皮肤病出现濡缓大脉,就可以使用这个思路。
即使脉表层摸不到涩的感觉,也一样可以考虑用。
因为在表层的细涩弱脉是很容易被掩盖掉的。
脉的表皮过于弦或者过于紧都可以轻易的将这个涩细弱的脉像掩盖掉。
二、在表的燥热伤津,导致枯涩不畅都是出现在脉管的表层。
看似基本类似的脉象。
但是在细涩不畅之外,表现得偏数,有力,有一种小沙粒刺手的感觉。
并且,脉管不一定大,脉气也不濡弱。
这是燥热伤津导致枯涩的表现。
病机却大不相同。
前面的是因为里气的虚弱导致表气的瘀滞。
而这个是在表的燥热伤津。
里气却不一定虚弱。
有点类似于脏腑辩证中的肺表燥热证。
脉诊脉诊是医生运用手指的触觉切按病人特定部分以探查脉象,了解病情的诊病方法,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独特的诊病方法,几千年来中医在脉诊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历,并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辨证。
脉搏的产生:宗气(推动)心血脉(跳动)脉搏左手寸关尺心(檀中)肝(胆)肾(膀胱、小肠)右手寸关尺肺(心中)脾(胃)肾(命门、大肠)诊脉歌诀凡诊脉时,先要平心静气调匀自己之气,待呼吸平和然后令仰起掌,医扶手以中指按病人掌后高骨之旁定做关位,再用食指按定寸口,又以无名指按定尺位。
凡四指必三判诊时,先轻指以察浮象,再不轻不重以察其中,又重指以察其沉。
寸是阳,为上部,主头颈心胸部分;关是阴阳之中,为中部,主其腹肋胁部分;尺是阴为下部,主腰膝,胫足部分。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以上六脉轻手得知,是腑、是表。
心、肝、肾、肺、脾、命门以上六脉重手得知,是脏、是里。
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
其中相生相克之理,微妙无穷,学者务要细思考。
分部主病脉歌浮脉:寸浮发热是伤风,目眩头痛风痰壅,浮代虚迟心气少,心神恍惚不安定,浮散心气虚烦躁,浮数心经背热烘。
左关脉浮是腹胀,数因风热入肝经,怒气伤肝脉浮促,心胸逆满不相通。
左尺若见浮脉形,膀胱风热尿色赤。
右寸脉浮肺伤寒,咳嗽清涕出汗难,若是浮洪肺中热,浮迟咳嗽生痰涎。
右关脉浮脾胃虚,胸满不食郁气聚。
浮洪涩来因吐血。
浮迟脾胃虚寒积。
右尺浮脉风在下,大肠秘结苦难通。
若遇浮虚无气少,浮数风热大肠中。
沉脉:左寸沉脉胸中寒,胸胁疼痛一般难,左关痃癖小腹痛(痃:多因食气痰相博而成,脐左右各有一条筋抗起,大者如臂,小者如指,癖:积聚饮瘀两肋间,此症多因起居饮食不节伤脾,疲劳血虚冷气凝结藏于隐蔽之处,按之若无物,有时而痛始有物)。
沉伏疳寒胁嗽痛,左尺沉是肾泻冷,腰背冷痛便做参。
男子精冷女血竭,沉细腿酸尿淋淋。
右寸沉是肺寒冷,停痰虚喘气咽难,紧滑咳嗽阴上泠,细滑骨蒸寒热见,右关脉沉胃受寒,食积胸满和吞酸。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脉学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和健康状况。
下面是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及其详细解释:浮脉(FúMài):特点:脉搏弱而快,像浮在水面上的树叶。
意义:表示阳气亢盛、阴气不足,外感病邪初起。
沉脉(Chén Mài):特点:脉搏沉重,像沉入水中的重物。
意义:表示阴虚阳实,病邪深入体内。
迟脉(ChíMài):特点:脉搏搏动缓慢,节律不齐。
意义:通常表示阳气虚弱、阳虚,或寒邪入侵。
数脉(ShùMài):特点:脉搏跳动频繁,有时伴有力度增强。
意义:表示热邪病毒侵入,或阴虚内热。
濡脉(RúMài):特点:脉搏濡滑且滑利。
意义:表示阴虚,病邪已深入体内。
紧脉(Jǐn Mài):特点:脉搏紧绷有力,如紧绷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外感风寒、气滞、瘀血。
滑脉(HuáMài):特点:脉搏顺畅、滑利。
意义:常见于寒湿、风湿、血虚、气虚。
洪脉(Hóng Mài):特点:脉搏搏动强劲有力,如潮汐般。
意义:表示寒邪或湿邪入侵。
弦脉(Xián Mài):特点:脉搏如拉紧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病邪阻滞,气血不畅。
结脉(JiéMài):特点:脉搏如珠串一样,有断续感。
芤脉(Kòu Mài):特点:脉搏硬而粗,如钢丝般。
意义:表示痰饮、瘀滞、风寒。
细脉(XìMài):特点:脉搏弱且细,有时难以触及。
意义:表示气血虚弱。
濡数脉(RúShùMài):特点:脉搏湿滑、快而数。
意义:多见于痰湿、湿热。
弦滑脉(Xián HuáMài):特点:脉搏兼具弦脉和滑脉的特征。
意义:表示气血不畅、阴阳失调。
中国名医刘会芳教你把脉脉诊图文-V1中国名医刘会芳教你把脉脉诊图文脉搏是体内血液循环的外显标志,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器官的功能状态。
因此,脉象的观察和诊断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中医名医,我将通过下面的图文为大家讲解如何进行脉诊。
1. 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准备一点医用酒精和温度计。
使用酒精擦拭双手和测量的手腕处,消毒后,使用温度计测量体温。
如果体温不正常,要先调整好体温再进行脉诊。
2. 观察手脉观察手脉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心态安静放松;- 自然直立;- 袖子不能过紧,影响血流;- 用三个手指弓形按在掌腕部,触点压力逐渐加强,看脉搏是否有力;- 细心、认真、耐心,多观察几次。
3. 辨别脉象通过观察手脉,我们可以判断脉象的特点:- 脉搏是否有力;- 脉搏的频率;- 深浅缓急。
不同的脉象代表着不同的寓意。
例如:- 虚脉:脉象微弱,缓慢;代表体质虚弱,气血不足;- 滑脉:脉象滑疏柔和;代表体内的津液充足,气血流畅;- 洪脉:脉象大而强,代表气血繁盛。
4. 鉴别脉象不同的脉象代表不同的内脏状况。
例如:- 肝脉:脉象有力,但稍显偏细;代表肝气疏畅;- 心脉:脉象有节奏,有力;代表心脏功能健康;- 肾脉:脉象弦紧而有力;代表肾气旺盛。
5. 脉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脉诊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循序渐进,一步一步逐渐深入,逐渐综合分析;- 适当注重病人的精神状态,经常与大家交流;- 应特别注意病人的血压、血糖、药物等对脉的干扰,对症施治。
通过对脉诊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脉诊,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中医二十八种脉象(附示意图)随图附赠,二十八脉分脉脉歌,详解于下: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
寸滑咳嗽。
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
滑数痰火,滑短气塞。
滑而浮大,尿则阴痛。
滑而浮散,中风瘫痪。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
寸涩心痛,或为怔忡。
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
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诀国学医养堂2020-05-10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诊病主要靠眼望、⼝问、⽿听、⿐闻、⼿摸等⽅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乎都是这样,⽽且各国都有⾃⼰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采⽤的脉诊,是⼀项独特诊法。
脉诊⼜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也是辨证论治的⼀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解释脉象: 脉诊歌 1、浮脉:浮在⽪⽑,如⽔漂⽊;举之有余,按之不⾜。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浮伤风,头疼⿐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便不利,⼤便秘涩。
【兼脉】⽆⼒表虚,有⼒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浮短⽓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伤,浮濡⽓败。
2、沉脉:沉⾏筋⾻,如⽔投⽯;按之有余,举之不⾜。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
⼨沉短⽓,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与⾎。
关主中寒,因⽽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虚,有⼒⾥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迟上寒,⼼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衰,溲便不禁,或病腰⾜,疝痛牵阴。
【兼脉】有⼒积冷,⽆⼒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寒;迟涩⾎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息六⾄,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数喘咳,⼝疮肺 ;关数胃热,邪⽕上攻;尺数相⽕,遗浊淋癃。
【兼脉】有⼒实⽕,⽆⼒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