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冠礼的特征属性
- 格式:pdf
- 大小:239.42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服饰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服饰礼仪制度是指古代中国社会中规定的衣着及礼仪方面的规范和制度。
在古代中国,服饰和礼仪被视为社会地位、身份和文化传统的象征,对人们的行为和交往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以下是中国古代服饰礼仪制度的主要特点:1.赋予衣着以特定的象征意义:衣着在古代中国被赋予了很高的象征意义。
不同的服饰款式、颜色和图案往往与身份、地位、性别、年龄和场合等因素有关。
例如,帝王和贵族穿着富丽堂皇的龙袍、凤冠等,以彰显其统治地位。
2.服饰礼仪与社会地位的关联:在古代中国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常常与其服饰和礼仪有密切关系。
尊卑有别的礼仪制度规定了不同阶层的人应该穿着何种服饰,并对其行为举止进行规范。
3.着装的节制与谦逊:对于个人着装和仪容方面,谦逊和节制是重要的价值观。
古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倡导俭朴、谦虚的品德,提倡节制和不过度装饰。
特别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被认为是高尚的行为。
4.礼仪的重要性:礼仪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人们注重礼仪的规范,包括行为举止、言辞、礼节和仪仗等方面。
礼仪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维护人际关系和传承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
5.典礼与宴会的仪式:古代中国社会中有许多重要的典礼和宴会,例如婚礼、葬礼、官员宣誓就职等。
这些活动有着独特的礼仪和仪式,包括特定的服饰、座次、礼品和行礼等。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服饰礼仪制度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反映了人们的身份和地位,也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这些制度和规范对于保持社会秩序、传承文化和维系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
古代戴冠礼仪
古代戴冠礼仪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习俗,不同朝代和不同阶层的人戴冠的方式和意义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古代戴冠礼仪的介绍:
1. 士冠礼:士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仪式,标志着该男子已经成年,可以结婚生子。
士冠礼的具体仪式包括加冠、取字、卜筮、宴宾等环节,非常庄重和繁琐。
在加冠环节,冠礼主持者将缁布冠加于受冠者头上,受冠者要拜见母亲,再由宾客为其取字。
2. 官员戴冠:古代官员戴冠的方式和礼仪都非常讲究。
不同品级的官员所戴的冠不同,如皇帝戴的通天冠、进贤冠,官员戴的进贤冠、远游冠等。
官员戴冠时要穿相应的服饰,如朝服、公服等,而且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如先加巾帻后加冠冕。
3. 皇后戴凤冠:皇后戴凤冠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传统礼仪,象征着皇后的尊贵地位和吉祥如意。
凤冠是一种以凤凰为饰物的金玉首饰,皇后戴上凤冠后要穿皇后常服,并佩戴相应的珠宝玉器等饰品。
总之,古代戴冠礼仪是一种传统文化习俗,不仅代表着不同阶层和身份的象征,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当今社会,虽然已经很少有人戴传统的帽子和头饰,但这些古代戴冠礼仪仍然值得我们了解和传承。
古代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流程颇多繁琐却一直备受重
视
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礼,是一种严肃的仪式以表示成人身份的转变。
冠礼的流程颇为繁琐,包括前期准备、仪式开始直至仪式完结等一系列流程,同时也清楚指明男子成年身份从此处改变,跨入男子社会。
首先,在冠礼前期准备,父亲要亲自教训孩子,教导他认识道德、懂
守规矩,从而使他们能够如人所期望般表现出来,把他们带入成年的世界。
父亲要把他准备好了,他就可以到冠礼当中去了。
冠礼流程要以慎重的态度进行,首先用特殊的装饰来装饰仪式现场,
以表达男子成年之意。
后来孩子要穿上一件黄色的大衣,用布带绑住,这
是表明孩子已经成年和独立身份的象征,然后用粉红色的长袍衬里穿在他
的身上,表明他将开始步入社会的开端。
冠礼的主要仪式,是被安排在青竹林里进行的,用柴火点着一盏灯,
像烟花一样,照亮整个空间。
这时,朋友和家人会聚集在一起,聚在一起,抬出一张桌子,上面放着新冠子。
有了新冠子,戴冠仪式开始了。
一般情况下,由男孩的父亲亲自戴上
新冠子。
但有时也会有叔叔或其他亲友代替父亲,为孩子戴上新冠子,表
达对孩子成年的祝福。
冠礼礼仪的历史演变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而冠礼礼仪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变迁。
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体现。
在历史的长河中,冠礼礼仪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演变,既受到社会制度、政治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塑造。
我们来看冠礼礼仪的起源。
最早的冠礼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和古埃及,那时人们认为冠礼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可以让人们获得神的祝福和保佑。
在古埃及,法老的加冕仪式被视为国家的重大事件,象征着新王的登基和统治的开始。
而在古代中国,冠礼被视为一种传统仪式,用来庆贺男子成年或女子出嫁,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
随着时间的推移,冠礼礼仪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社会等级和地位的象征。
在中世纪的欧洲,贵族的冠礼仪式非常庄重隆重,象征着他们的权力和财富。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注重礼仪的细节和规范,比如穿着的华丽程度、仪式的流程等。
这些规范不仅仅是为了显示身份和地位,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冠礼礼仪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改变。
在近代,随着君主制度的衰落和民主思想的兴起,冠礼的意义逐渐淡化。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冠礼礼仪也变得简约和朴素。
在现代社会,冠礼更多地被用来庆祝个人和家庭的重要时刻,比如毕业典礼、婚礼等。
冠礼礼仪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是一种传统和文化的传承。
总的来说,冠礼礼仪的历史演变是一个由神圣仪式向社会礼仪转变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表达。
随着时间的推移,冠礼礼仪不断演变和适应社会的变革,它既反映了社会制度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冠礼礼仪的历史演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人类情感的表达。
中国古代冠礼的伦理研究
冠礼属于“五礼”中的嘉礼,被称为“礼之始”,是古代男子成人的标志性仪式。
冠礼是一种文化事象,也是一种古老的教育青年的方式,在古代华夏民族的礼仪礼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通过四个部分对古代冠礼的伦理意蕴及其现实意义予以阐释。
第一部分追溯了冠礼的起源与演变。
冠礼始于氏族社会时期的“成丁礼”。
论述冠礼在母系氏族时期的滥觞,是为了通过追本溯源,挖掘早期冠礼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和价值。
梳理冠礼的时代流变,可起到“以史为镜”的作用,使我们明确冠礼的时代变迁,为分析当前成人礼的利弊得失提供思想史和文化史层面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分析了冠礼的具体仪式。
在古代,冠礼的举行有着非常严格的仪程。
参照《仪礼·士冠礼》和《礼记·冠义》,可以将冠礼的仪程和内容总结为如下三点:一是加冠前的准备、正礼、礼成后行拜见礼,二是冠中取“字”,三是“三加弥尊”。
第三部分探讨了冠礼的文化内涵。
冠礼中渗透着明于人伦、责以成人、德教为先的伦理精神和价值诉求,认同和践行这种伦理精神,对于提升个体道德修养、推进社会道德教育,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和功用。
第四部分阐释了当前成人礼与古代冠礼的关联。
本部分描述了当前“成人礼”的实行现状,归结了成人礼举行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国外成人礼的可借鉴之处,从而凸显出成人礼向冠礼精神内涵回归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古代个人礼仪一、冠礼《说文解字》对‚冠‛的解释为:‚弁冕之总名也。
‛在古代首上之服,即首服,总称‚冠‛,是古时贵族的首服,又可细分为冠、冕、弁等类型。
华夏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
《礼记〃冠义》日:‚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
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故冠而后服备。
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日:冠者礼之始也。
‛(一)冠礼发展史冠礼也称成年礼,是我国古代时期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女子的成年就是笄礼,但是在宋代之前有关笄礼的记载很少。
从我国的礼仪发展历史来看,古代冠礼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成年礼的发展史。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周公制礼作乐为中国文化定下了‚礼乐文明‛的基调。
《礼经正义序》:‚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昌于天下,所制之礼则《周官》、《仪礼》也。
‛自周公‚兴正礼乐‛,冠礼就成为周代通行数百年的礼仪。
《国语》《左传》、《史记》中都不乏周代天子、诸侯行冠礼的记载,可见远在周时期冠礼就已经产生了。
周代冠礼,士依<仪礼〃士冠礼》,年二十而行,三加,初加缁布冠象征将涉入治理人事的事务,即拥有人治权。
缁布冠为太古之制,冠礼首先加缁布冠,表示不忘本初;再加皮弁,象征将介入兵事,拥有兵权,所以加皮弁的同时往往配剑;三加爵弁,拥有祭祀权,即为社会地位的最高层次。
周代天子、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冠礼另有不同,天子冠礼年龄,古籍说法不一,有十二岁、十五岁、十九岁等。
仪程或为四加,《大戴礼》云:‚公冠四加,三同士,后加玄冕。
天子亦四加,后加衮冕。
‛汉代对冠礼非常重视,如《后汉书〃儒林列传》记载:‚周防年十六,仕郡小吏。
世祖巡狩汝南,召掾yuan4史试经,见他‘尤能诵读’,欲拜为守丞。
邕yong1而周防‘以未冠’,不能从命。
‛可见,在汉代未行冠礼的年轻男子即使有才,也不能任‚守丞‛之职。
对冠礼礼义的历史演变的看法作文说起冠礼,这可真是个有年头的事儿了。
咱们就从这冠礼的源头开始唠唠。
在古代,冠礼那可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仪式。
想象一下,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到了一定的年纪,家族里就会郑重其事地为他举行冠礼。
那场面,严肃又庄重,充满了各种讲究和规矩。
最初的冠礼,那可是意味着一个孩子真正迈向成年的重要门槛。
在那个时候,社会发展相对缓慢,人们的生活也比较简单纯粹。
举行冠礼可不仅仅是戴个帽子那么简单,它背后蕴含着对一个年轻人的期望和责任的赋予。
当长辈们为少年戴上那顶象征成年的帽子时,就好像在告诉他:“孩子,从今往后,你得挑起生活的担子,要有担当,要遵循社会的规范和道德。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冠礼的礼义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比如说,在经济逐渐繁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期,冠礼可能就不再仅仅局限于家族内部的简单仪式了。
它可能变得更加隆重,参与的人更多,甚至还融入了一些当时流行的文化元素。
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记载,说是有个富家子弟举行冠礼,那场面简直奢华到了极点。
不仅请来了当地最有名望的长辈主持,还摆了好几天的宴席,邀请了各方亲朋好友。
那时候的冠礼,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家族展示实力和地位的一种方式。
再后来,到了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年代,冠礼的形式可能就没那么讲究了。
人们更多地关注如何生存下去,冠礼可能变得简单甚至有些仓促。
但即便如此,它所代表的那种对成年的认可和期望,依然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例子来说吧。
我爷爷曾经给我讲过,他们那个年代,家里穷得叮当响,能吃饱饭都不容易。
但就算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当家里的长子到了成年的年纪,爷爷的父亲还是会想尽办法举行一个简单的冠礼。
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丰盛的宴席,只是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爷爷的父亲亲手为长子戴上一顶用旧布缝制的帽子,然后语重心长地叮嘱他:“娃啊,你长大了,要懂事,要为这个家出份力。
” 那一刻,虽然没有外在的繁华,但那份亲情的温暖和对成长的期许,却让人感到无比的真实和感动。
中国冠冕制度小报告
“冠”属于古人头部的服装之一,所以又称“冠”为“头衣”,因古时人的头部为“元”或者“首”,所以又称“头衣”为“元服”或“首服”,一般可分为“弁、冕、冠”等多种类型,泛指一切裹首之物。
“元服”或“首服”为全身服饰中“首先”或“最高”的部分,在诞生之初是为了保暖和装饰,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步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成为显示其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因此古人特别重视“冠”的形制以及“加冠”的礼仪。
《礼记•冠礼》:“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
从商周时期开始,发型和冠饰就已经成为服饰礼仪的重要方面。
冠礼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
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士戴冠,庶人则束巾。
“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
《礼记•曲礼》中说道:“男子二十,冠而字”
男子到了二十岁,必行“加冠”之礼,并启用正式名字。
表示已经成年,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
可以说,“加冠礼”即是男子的“成年礼”。
(女子十六岁行“笄礼”为“成年礼”)
冠礼的仪式异常隆重和繁复。
仪式必须在宗庙举行,持续数日。
男子举行冠礼时,就要依次戴上三种不同冠,称为始加、再加、三加。
每次都不相同,各有含义。
在汉代,首服制度正式系统成型。
冠冕成为标志尊卑贵贱的礼制工具,冠冕制度日益严格。
“头衣”各有专名,主要为“冠”、“冕”、“弁”、“帻”四种,
其中,前三种为贵族所戴,平民只能戴帻,等级森严,不容混同。
成为后世等级制服中枢的冠冕制的源头。
对冠礼礼义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冠礼礼义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它涵盖了冠冕、礼仪和道德的意义。
下面是对冠礼礼义历史演变的解读:
1.冠:冠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头饰,代表着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最早的冠是由皮革或草编制而成,后来逐渐演变为金属或玉石制成的华丽冠冕。
冠的佩戴是一种特权,只有在特定场合和特定身份下的人才能佩戴。
因此,冠成为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2.礼仪: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规范和仪式。
古代中国非常重视礼仪,认为它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冠礼仪在古代的官员、贵族和士人中尤为重要。
佩戴冠冕和进行相应的礼仪仪式,是展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方式。
3.礼义:礼义是指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冠礼义强调了社会地位和身份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关系。
佩戴冠冕的人应该以身作则,展示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
同时,社会对佩戴冠冕的人也有更高的期望,他们应该以公正、正直和谦逊的态度为人处世,为社会做出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冠礼礼义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中有所演变。
在不同的朝代和社会环境下,冠冕的形式、礼仪的细节和道德准则的内容都有所变化。
然而,冠礼礼义的核心思想一直是强调地位、仪式和道德的关联,以及高尚品德的追求。
古代的“冠礼”是什么仪式
冠礼是古代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只有举行冠礼才会被氏族当成是成年人,才可娶妻生子。
《鹤唳华亭》中,太子萧定权已经到了举行冠礼的年纪,但皇帝萧睿鉴却迟迟不肯现身,导致太子处境十分尴尬。
如果不举行冠礼又会如何呢?没有得到冠礼的认可是不能以一个成年人身份参加各种活动的,这对于男性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有一段古话,叫: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
“二十弱冠”,指的是一个男人到了20岁,就要举行冠礼。
冠礼是男子的成年仪式,表示男子已经成熟,具备了结婚的能力,能够以成年人的身份,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成为一名合格的儿子、一名合格的弟弟、一名合格的臣下、一名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
由此可见,冠礼对一个男子的重要性。
对于萧定权来说,重要性就更大了。
在没有举行冠礼之前,他哪怕已经继承了皇位,但仍然不能亲政,只能由先皇指定的人担任辅政大臣。
直到举行冠礼之后,才能宣布亲政,真正掌握朝政大权。
在中国,冠礼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项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礼仪。
根据史料显示,冠礼起源于西周时期,距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
那时候就已经规定,男子到了20岁,就必须举行冠礼。
不过,有的天子诸侯为了早日执掌国政,会提前举行冠礼。
比如,周文王姬昌12岁就举行了冠礼,放到现在,这样的年龄许多人还在读初中呢。
2006年3月 第3期(总第153期) 中州学刊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Mav.2006
No.3
【中国文化专论】
论中国古代冠礼的特征属性 戴庞海 (郑州I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冠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标志着从此不再是孩子,而是大人了。其仪式本身十分繁 复,在历史上曾备受重视,被称为“礼之始”。中国古代冠礼有诸多特征,重要的如其主体是汉族、儒家色彩鲜明、仪 式日渐简约化、明显的等级色彩、极强的教育性、明显的性别差异以及象征性、交际性等。 关键词:中国;古代冠礼;特征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6)O3—0200-_o3
冠礼属“五礼”中的嘉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 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即中国占代的成人礼,在历史上 曾享有很高的地位,有完整而又繁琐的礼仪。魏晋 以后,逐渐简化,并逐步走向衰落。 一、中国古代冠礼概况 《礼记・冠义》日:“冠者,礼之始也。”认为冠礼 是礼的始源。据研究,冠礼是从原始社会的“成丁 礼”(即成年礼)演变而来的。在氏族社会,男女青 年发育成熟时都要参加“成丁礼”,通过后才能成为 本氏族的正式成员,享受应有的权利,如参加氏族会 议、选举和罢免酋长等,还要履行应尽的义务,如参 加生产劳动和对外战争等。在行礼之前,通常“需 要在连续几年内,受到一定程序的训练和考验,使具 有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坚强的毅力,具备充当氏族正 式成员的条件” 。世界上比较原始的民族和部落, 普遍都有成丁礼。中国古代的成年礼是男子冠礼、 女子笄礼。 我国古代冠礼的仪式,文献记载最详细的是 《仪礼・士冠礼》。清人张尔歧《仪礼郑注句读》一 书将冠礼的程式分为三大段十八节:第一段,冠期前 收稿日期:2oo6— 2— 5 作者简介:戴庞海,男,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200 事。包括五节:筮日、戒宾、筮宾、宿宾及赞冠者、为 期。第二段,冠f3之事。包括九节:冠f3陈设、主人 与宾各就内外位、迎宾及赞冠者入、初加、再加、三 加、宾醴冠者、冠者见于母、宾字冠者。第三段,冠礼 既成后诸事。包括四节:冠者见兄弟赞者姑姊、冠者 见君与乡(卿)大夫乡先生、醴宾、送宾归俎。
二、中国古代冠礼的特征属性 1.冠礼的主体是汉族 世界上,大凡一些比较原始的民族和部落,都有 自己的成丁礼(或成年礼),不过,不同的民族,其仪 式很不相同。如有的民族为成年男女凿齿拔牙(如 古焚人)。有的是纹身(如古黎族)等,从三代直到明 清时期,实行冠礼的主要是汉族。此外,羌族、土家 族、朝鲜族、藏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也有与汉族冠 礼类似的成年礼。 2.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具有明显的儒家色彩 冠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但在发展的过程中 却逐渐儒化,带上了浓厚的儒家色彩。汉朝时,中国 礼制被纳入儒家文化的范畴,有关的种种说法经过 删汰、整理、加工后被纳入儒家学说的体系,多源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论中国占代冠礼的特,止属性 中国礼制被整合成一个相刘‘完整的系统。儒生们通 过对儒家经典“j礼”的整理、诠释,进一步将中困 @LN系统化、规范化、严密细致化。魏晋以后的众多 学者,如于肃、孔颖达、朱熹等人通过对礼书的注解、 研究以及传授,不断地巩固着儒学在;bLN上的垄断 地位。被称为“礼之始”的冠礼作为“_=三礼”中的重 要内容,自然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被“儒化”了。 3.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男孩行冠礼,女孩行笄礼,一是庆贺氏族或家庭 的又一个新成员成长起来了,同时又是一种教育,使 之“弃幼小嬉戏惰慢之心,而衍衍于进德修业之 志” 。通过这种仪式,使初长成的年轻人获得一种 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使命感。实际上, 这种仪式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人类学 家们称之为‘公民教育…㈤。“成年仪式是原始时 代的一种临时性的学校,对培养和教育氏族成员有 重要的作用。” 也有人将仪式视作家庭教育。国外 的教育史学者在研究原始社会的教育时认为:“在 接受男女青年成为氏族的有充分权力的成员的时 候,举行一种特别的、庄严的考验仪式,在这个考验 中,要检验男女青年对生活的准备程度,如忍受困 难、痛苦以及表现勇气和刻苦耐劳的本领。这种考 验通常足由老年人当众主持进行的。” 而且,这种 仪式举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个体实施全环 节教育的过程。如果将仪式的发生序列从教育学的 角度予以划分,可以发现,仪式包含了从教育目的到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等教育内容” , 4.冠礼的发展趋势是仪式化、简约化,重要性逐 渐降低 由于原始社会一些氏族的成丁仪式可能比较繁 复,到了阶级社会,一些“最初本有一套极其繁复的 仪式”的占礼,被“后人择其最重要最具典型意义的 部分保留下来”,这就足旧礼仪的“仪式化”过程。④ 在冠礼仪式中,最核心的环节是“三加”。冠礼为什 么要三次加冠而不是一次呢?常金仓先生研究的结 沦足:“冠礼就是部落社会普遍实行的成年礼,原始 人的成年礼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要经过两次、三 次甚至多次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年。…‘生人的冠礼最 初必然在十二、十六、二十岁三次完成,其间间隔四 年。”㈣陶立瑶《民俗学概论》中说:“流行在我国朝 鲜族中的‘三加礼’,即保存了古代冠礼的典型形 式。三加,分初加、二加0|力Ⅱ。初加时,给受礼的男 子结发髻,加网巾、加冠;几天之后,择个吉U再加, 此时将初加时的冠巾取下,换上纱帽;二=三加时,加上 幞头。行三加礼时,主持者念颂词,冠礼结束后到祠 堂(庙)向长辈施礼。” 可以把朝鲜族冠礼看作是 远古中国冠礼历程略加变异的形式,这里的“三加 礼”虽不再四年举行一次,然而并不在同一次完成。 传说箕子在殷亡后移居朝鲜,它或许就是商代冠礼 的孑遗。由此看来,我国古代冠礼曾经有过一个仪 式化过程,人们把原来前后悬隔八年的三次仪式集 中在一个仪式中完成了。 5.具有明显的等级色彩 在原始社会,成人礼(成丁礼)是人人平等的。 后来,情况发生了改变,成人礼成为贵族阶层的特 权。不过,起初也只是其中的“士”阶层行成人礼 (冠礼),大夫、公侯、天子等阶层并无冠礼。如《晋 _f5》卷二十一《礼志》日:“《周礼》虽有服冕之数,而 无天子冠文。” 《仪礼・上冠礼》也说:“无大夫冠 礼,而有其昏礼。” 但是,同书又说:到r夏朝末年, 公侯阶层有了冠礼。之后,又出现了天子冠礼(加 元服)、皇太子冠礼、皇子冠礼、品官冠礼、庶人冠礼 等,几乎涉及社会上的所有阶层。 6.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成人礼中的男女有别,首先表现谯冠礼前所受 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上。先看男孩的教育内容。《礼 记・内则》云:“子能食食,教以右于;能言,男‘唯’ 女‘俞’;男辈革,女肇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 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 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L年,教之数日。十年,出 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农不帛襦祷,礼帅初,朝 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 《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同书《学记》篇也 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 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 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谓之大成。”古人8岁入 小学,则“小成”应在15岁,“火成”应在l7岁。女 孩的教育与男孩相比有很大不同。《礼记・内则》 云:“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巢、治丝 茧、织红组糸Ⅲ,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 浆、笾、豆、范、醢,礼相助奠。”经过数年的教育,到 l5岁左右,女孩就可以举行成年礼(笄礼),之后便 可以谈婚沦嫁_『。 20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其次,礼仪的隆重程度有天壤之别。《礼记・ 曲礼上》日:“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 字。”明确指出,男子成年的年龄为20岁,必于此年 行冠礼,女子许嫁之年“笄”,即举行“笄礼”。女子 许嫁之年为l5岁,所以《礼记・内则》云:“十有五 年而笄。”但这不等于说女子都在l5岁行笄礼。孙 希旦云“盖自十五以前,未可许嫁也,至十五始可许 嫁,许嫁则笄矣。然许嫁不必皆十五,即笄亦不必皆 十五也。故男言二十而冠,而女子之笄不著言其 年。”⑩“十有五年而笄”,是指始笄之年,其后数年 许嫁者,则随时行笄礼,正因为如此,《礼记・曲礼 ~E》才笼统地说“女子许嫁,笄而字”。《仪礼・士昏 礼》亦云t“女子许嫁,笄而醴之。”都不言行笄礼之 年。由上述情况可知,笄礼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成年 礼,而是许嫁之后的一种仪式,时间并不固定,只要 许嫁了就可以随时“上笄”。如果一直没有许嫁,那 么至迟在20岁时也要行笄礼。这就是《礼记・杂 记下》所说的:“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笄,礼之,妇 人执其礼。”女子到了20岁就是成人了,因而不得 不行笄礼,但礼仪的规格要低于许嫁之笄。《仪 礼・士昏礼》郑玄《注》云:许嫁之笄,“犹冠男也,使 主妇、女宾执其礼”。许嫁之笄,由主妇、女宾主持; 而未许嫁之笄则如上文所引是“妇人执其礼”,只是 由自家的妇人主持,礼仪的规格是大为不同的。妇 方接受男方纳征礼即为“许嫁”,因而笄礼实际上是 从属于婚姻的,根本无法与男子冠礼的庄重严肃相 比。所以,《仪礼》详细地记载了冠礼的礼仪,却没 有记笄礼,只是偶尔提及而已。 最后,行礼以后的待遇迥异。男子通过成人仪 式后,就获得了结婚生子、参加祭祀、做官治民等权 利和参加军事行动等义务,而女子通过笄礼之后,只 是得到了结婚生育、侍候舅姑与丈夫等义务。显然, 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7.具有明显的象征性 古代的冠礼和笄礼,具有明显的象征性或符号 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改换装 束作为成年标志的具体象征,使冠笄礼具有了明显 的符号意义。二是“命字”作为成年人的象征符号。 上海民间的“庆号”习俗便是这种礼制的残留。上 海人乳名多带“阿”字,长大成人后在公共场合被人 喊着不雅,于是小伙子们长到l8岁时,就自行串联 202 几个人,约定时间,邀请亲朋好友举行废乳名、定大 名的“庆号”仪式。在筵席上,男青年们纷纷宣布, 自己已长大成人,请亲友们今后喊自己的大名,不要 再叫小名了。之后,大家相互庆贺。@--是更换服饰 和在名之外获得“字”,同时又象征着“死亡与再 生”,表明此前少不更事的“我”已经死去,而一个全 新的“我”诞生了。⑩此外,如冠礼在祢庙举行,象征 着“尊先祖”;“冠于阼”,象征着“著代”,即子代父 位,冠者将要接过父亲的地位、责任与权力等等。 8.具有很强的交际性 冠礼的过程实际上是有关各方人士进行信息交 流的过程。冠礼的举行,正好为周围地区的人们 (包括较远地区的亲属)提供了一个相互见面、交流 信息的机会,特别是主家的子弟即将步入成年人行 列的消息,就在冠礼举行的过程中被发布了出去,这 样一来,那些有“适龄”姑娘的人家就可以及时捕捉 信息,找媒人牵线搭桥。同时,冠礼过程本身实际上 也是个交际过程,冠礼就是冠者及其家庭成员与其 他相关社会成员交往的仪式。在冠礼举行的过程 中,主人(冠者的父兄)与宾客(加冠的主宾、助手与 观礼的众宾等)之间的交流,是不同家庭间的交往。 三加、宾醴冠者、宾字冠者则是主宾与冠者之间的交 往。冠礼仪式结束后,刚刚加冠的青年去见国君、卿 大夫、乡先生等更是受冠者与所属社会团体上层的 交往,目的在于求得上层人士的承认,为自己将来的 发展铺平道路。此外,还有受冠者与自家成员之间 的交流,如见母、见兄弟姑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