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古民居木雕刻的代表—牛腿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皖南民居的特点历史悠久皖南山区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
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独特之处皖南古村坐落与其它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
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皖南民居、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村落选址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是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
皖南古村落的建筑特色是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能够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其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实为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
后来徽商逐渐衰败没落,而这种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却因依附于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来,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
编辑本段位置与荣誉皖南古村落位于古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江西婺源)境内,西递和宏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处古民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形态保存完好、风光秀美。
村中自古尊儒术、重教化,文风昌盛,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现象,如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设中的风水文化、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内涵深厚。
1999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黄山市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也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徽州装饰木雕牛腿的图案题材解析1张军魏洁(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淮北 235000,江南大学,无锡 224122)摘要:通过对徽州古民居装饰木雕牛腿造型种类的分析,指出徽州装饰木雕牛腿图案主要有人物类题材、动物类题材、博古类题材、花卉瓜果类题材和山水田园类题材几大类别。
题材贴近生活、造型引人入胜,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键词:徽州;木雕牛腿:图案;题材解析徽州明、清两代古民居的建筑装饰多种多样,以木雕、砖雕和石雕三种形式为主。
其中,木雕的运用最为广泛,存量巨大。
因为古民居的主体构架和内部墙壁等结构主要是靠木材来建构和围合的。
穿木、牛腿、垂花柱、斗拱、雀替、栏杆、挂落、护板、等木构架的主附部件,其上面的雕刻装饰使徽州的古民居光彩夺目,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一份不可多得的灿烂文化珍品。
在徽州古民居的装饰木雕构件中,艺术效果最为诱人的应当是厅堂立柱上的牛腿。
牛腿高居在檐柱外向的上端,屋檐的重量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牛腿转移到檐柱上,牛腿保持了建筑结构的稳定。
牛腿还支撑着挑檐的椽木,使屋面的出檐增加,使廊檐的面积扩大,保护了立柱、木质墙面和门窗。
同时,屋檐与檐柱之间的牛腿正处于人的最佳视域位置,形成了视觉欣赏的焦点,引人注目,对建筑起到了装饰美化的效果。
视觉效果诱人、对徽州古民居具有画龙点睛般装饰作用的牛腿受到了民居主人和雕刻工匠们的高度重视和精心雕琢。
其装饰造型展现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成就;装饰内容题材显示了明清两代徽州人的精神追求。
牛腿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从不同的层面反映着当时徽州人的人生理想与生命态度。
对徽州装饰木雕牛腿图案题材的解析可以体味传统文化在教化人上的作用,并获得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形式与方法上的启示。
徽州古民居装饰木雕牛腿图案主要有人物类题材、动物类题材、博古类题材、花卉瓜果类题材和山水田园类题材几大类别。
题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张军,安徽灵璧县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011级在职工程硕士,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工美系讲师。
安徽宏村设计考察报告篇一:安徽黄山市西递宏村考察报告考察报告1.考察地点:安徽省黄山市西递、宏村、屏山、南屏、呈坎。
2.考察目的:通过对考察地人文符号等信息的深入了解,提高收集相关资料的能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专业意识。
3.考察方向:(1)历史遗留符号考察,历史感的来源。
(2)现代符号与现代历史遗留符号的融入与碰撞。
(3)考察地的历史遗留符号与你所了解的其他地区的比较。
10月15日经过了一天的颠簸,终于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黄山市。
来到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激动。
坐着大巴我们来到了第一个考察点—屏山。
拖着沉重的皮箱,迈着同样沉重的脚步,行走在村间的小路上,我开始被这里独特人文气息所吸引。
奇特的房屋造型,灰白斑驳的墙面,村间穿过的小溪,西边青石上的青苔,还有忙碌中的村民,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奇特很独特。
我们住在了万春旅店,躺在床上,感觉自己还在火车上晃晃荡荡,这是我第一次坐这么长时间的火车,有点不适应,不过感觉挺好,心想,古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现在书没读几本,总算是行了几千里路了。
吃过早饭,由导游带我们参观村子,穿过小巷,来到舒秀文故居。
据说他以前是一个很有名的演员,还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这里的陈设很有意思,靠墙放着一个几案,案上左放一个花瓶,右放一面镜子,意喻平静,中间放一个钟摆,寓意终生平静。
地也很有讲究,据说是用吃的东西调和在一起铺成的,真是煞费苦心。
院子里种着几棵竹子,远看是圆的,上前一摸却是方的。
这一方小院虽然不大,却给人一种很舒适很亲近的感觉。
由于景点很多,我们没有过多停留。
出了舒秀文故居,来到下一个景点,村口的绣楼和小溪上的凉亭。
这个绣楼很小,不过很精致,楼檐上有不少木刻,楼上开一扇小窗,据导游说这里就是抛绣球的地方。
回想那个年代,这里应该是多么的喜庆热闹。
小溪上的凉亭据说年代已经很久远了,看上去很破旧,但很结实,亭子上柱子与柱子之间有几幅画,画着菩萨童子等吉祥图案,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著名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参观游览。
我是来自安徽旅行社的导游员王兵,大家啊别见外,叫我小王或王导好了。
那现在在这里开车的,就是我们的司机李师傅了,他可是有十几年驾驶经验的老司机了。
我相信在我和李师傅的“黄金搭档”配合下,一定能让大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西递位于黟县城东8千米处,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是胡氏聚族而居的村落。
古称西川,之所以改名为西递呢,其中有两种说法:一是村中二水环绕,自东向西,取东水西流之意;另一种说法是西递在徽州府的西面,旧时这里设有递铺所。
西递整个村落呈一个船型,布局、结构、和装饰巧妙精湛,堪称为:中国明清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宏村位于黟县城北11千米处,它有着“中国画里乡村”的美誉,宏村是汪姓族人聚居的村落,从建村到现在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老祖先汪定贵因为吸取了前两次大火的教训,整个村落的建筑非常注重水系的安排!整个村子布局呈“牛”型,因此又有牛型村落之称!游客朋友们,下面给大家说一下我们今天行程的具体安排。
上午我们将要乘车游览西递景区,下午再去游览宏村景区!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我们已经到达旅行的第一站西递古村了。
请各位拿好随身携带的物品,有秩序的下车,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徽州古村落的魅力吧!现在映入眼帘的这座牌楼叫胡文光刺史坊,胡文光是西递村胡氏第十八代世祖,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中举,曾担任山东胶州刺史、湖北荆潘首相,在为官23年清廉节俭,替百姓办实事,因此得到明朝神宗皇帝的赏赐回故乡建了这座功德牌楼,整座牌楼全用当地黟县青石雕刻而成,纵观整个牌楼,有 5 个层次分明的楼阁,故又叫“楼牌坊” 。
它高12.3 米,宽9.95 米,石雕古朴精湛,为徽州乃至全国幸存下来石雕当中的精品。
正楼匾的上方雕的是“恩荣”二字,象征这落叶归根,光宗耀祖之意,花板上雕有鹿、鹤、虎、豹等,两旁盘有浮雕的双龙,象征着吉祥如意,双龙图下是文官和武将,喻为安邦定国,国泰民安。
202003/VACATION TOUR 2006年5月20日,“徽州木雕”与“徽州石雕”“徽州砖雕”并称为“徽州三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倘若要推举“徽州木雕”的代表之作的话,安徽省黟县卢村的“木雕楼”,是最最没有争议的共识了。
“五里卢村三里烟,两溪汇流百户间。
祠堂亭台木雕楼,小桥流水杏花天。
”卢村位于黟县北部,距离“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只有两公里,是以卢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
卢村建于南唐,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
卢村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的木雕楼群而著称,这些由卢村7座徽派古民居组成的木雕楼群,主要包括志诚堂、思济堂、思成堂、玻璃厅等宅院。
卢村木雕楼,是卢氏三十三代传人卢帮燮在清道光年间所建。
卢帮燮早年经商,家富百万,当时被人称作“卢百万”。
“卢百万”后来转入仕途,官至奉政大夫、朝政大夫,还曾出使过德国,在拥有了丰厚的财富之后,一连娶了六房太太,因此而建造了这些木雕楼豪宅以金屋藏娇,于是请了徽州著名的、最好的木雕工匠,花了20年时间精雕细刻而成,享有“中国木雕第一楼”的美誉。
走进木雕楼,就仿佛走进徽州木雕的杰作:卢村木雕楼江志伟金瑶鸣品读徽州/PIN DU HUIZHOU20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02003/VACATION TOUR了中国徽州木雕艺术博物馆。
但见那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前前后后,铺天盖地冲击着视野的——木花门、木窗棂、木横梁、木立柱、木雀替、木栏板、木家具、木楹联,全部都是密密麻麻、琳琅满目的木雕大世界;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混合雕、线雕、隐雕、平雕、圆雕,全部都是形形色色、百态千姿的木雕艺术品,霎时想要高声喝彩:“好一个‘无处不木、无木不雕、无雕不精、无精不绝、物必饰图、图必有意、意必用典、典必薪传’的木雕楼啊!”在木雕楼群的一座座木雕楼风景线中梭巡,只觉得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你会发现:不只是木雕楼的木雕技艺是绝对的“徽州的”,而且那些个木雕雕刻的内容,也绝对是“徽州的”。
牛腿柱简介
牛腿有的地方又叫“马腿”,也是指从柱中伸出的一段短木,它一般只起装饰的作用而不起传承力的作用。
但在有些地方和有些资料中,牛腿和雀替两者是混称的。
牛腿是外挑结构,比如自己家造房子时,为了支撑外挑阳台而在阳台地下增设的悬挑短梁就是牛腿牛腿柱。
还有厂房中,柱身上为了搁置吊车梁等而设置的外挑物就是牛腿。
通常独立的牛腿属于梁(自己造房子),如果与板现浇可计入板中,与柱相连的计入柱中。
前者在大型建筑物中已很少使用,都采用其他与现浇结构整浇中,后者在厂房中大量引用。
在古建筑中,牛腿和雀替是相似的构件但又不完全相同。
雀替是指位于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它既可以起到传承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
相当于现代建筑中混凝土加腋梁中的加腋部份。
牛腿有的地方又叫“马腿”,也是指从柱中伸出的一段短木,它一般只起装饰的作用而不起传承力的作用。
但在有些地方和有些资料中,牛腿和雀替两者是混称的。
牛腿和雀替都是古建筑中雕画装饰的重点。
西递宏村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黄山风景区内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也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递、宏村古民居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
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中文名称: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英文名称: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and Hongcun批准时间:1999年12月遗产种类:文化遗产遗产遴选标准:西递、宏村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黟县西递交通图[1]2古村概貌西递西递村[2]坐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她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yè)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
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
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3]西递导游图[4]宏村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
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
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
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城市不同的景观和建筑文化。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居住建筑、景观越来越趋向于同质化,面临着丧失地域特色的危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层次以及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设计师们迫切需要寻求一个新的景观设计的突破点。
中国古民居建设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
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而位于安徽黄山脚下的皖南宏村古民居村落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古徽州外出的商人为了恩泽故土,在营建宅院、构筑村庄时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
二皖南古村落的概况(一)皖南古村落的区域范围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古村落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以及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从而使得皖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皖南古村落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宏村概况宏村,皖南古民居村落的典型代表,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原为汪姓聚居之处,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
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刚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好似一副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因此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的美誉。
1999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世界文化委员会上,皖南宏村与西递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世界上首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山因水清,水因山活,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具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
宏村导游词宏村有“画里乡村”之称,全镇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主要景点有: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
下面给大家分享了宏村导游词,欢迎借鉴!宏村导游词1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位于黄山市黟(yi)县的世界文化遗产———美丽宏村!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朱正焜,很荣幸能陪你们一起仔细游览。
宏村原名“弘村”,在清朝乾隆皇帝的当政期间被改名为“宏村”。
宏村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明朝时候就已经尚存。
村里住户大多姓“汪”,这是因为宏村的开山鼻祖是一位姓汪的大户人家,他在此兴建了第一座大房子,而经过了风风雨雨的岁月,子子孙孙的修筑,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宏村。
现在请大家聚焦我们前方的荷塘。
这片荷塘十分清澈,有许多鱼儿在荷叶间游戏,不亦乐乎。
满池的荷花多姿多彩,有的才刚刚是花骨朵儿,有的已经绽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还有的长出了小小的莲蓬……它们就像是镶嵌在荷叶上的小香囊,真是美丽!而荷叶呢,好似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过了池塘上的那座桥,我们就可以进入宏村了。
看,宏村的建筑有着一种古老的味道,属于明清风格,内部保存完整,而它们的样式还是沿袭古代的模样。
我们脚下是一条条的水渠,从东向西,来来回回,是整村人的生命之源,依着房屋渐进,有一句俗话说“有房子的地方就有水渠”。
宏村到处都有美丽的风景,怎么也介绍不完,就请你们自行细细地欣赏。
最后,我奉上一首我赞美宏村的诗:“细水潺潺依村行,永保纯清不驻停。
小街通野蔬果盛,蝶扑花躲戏新春。
豪放农家迎过客,淡饭新菜化佳肴”。
欢迎大家来宏村玩。
宏村导游词2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代表安徽旅行社欢迎大家来到“桃花源里人家”——黟县观光旅游,我是你们此次西递宏村之旅的导游王兵。
大家就叫我小王吧,希望通过小王的讲解和服务能使大家的此次游程更加愉快。
坐在驾驶位上的是我们的司机王师傅,王师傅呢,已经有近二十年的驾龄了,所以大家对安全问题可以尽管放心。
我们还有10分钟就可以到达西递了,在这段时间,就请允许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西递宏村吧!西递宏村坐落在黄山市黟县境内,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审为4A级旅游区,并成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2005年它们还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魅力名镇”。
第6卷第4期2006年12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 URNAL O F HUNAN IND USTRY POLY TECHN I CVol 16No 14Dec 12006安徽宏村古民居的建筑美学马昆林1,2,陈敬良1(11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设计艺术系,湖南长沙 410208;21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075)[摘 要] 分析了安徽古村落宏村的规划布局与建筑的美学艺术。
整个村落布局似“牛”形,宅居栋宇鳞次、庭院相贯、雕饰如画。
宏村的规划与建筑不仅是人们对物质的需要,更是满足人对精神的需求,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在使用与美学欣赏的统一。
[关键词] 宏村;规划;建筑;美学[中图分类号] J524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004(2006)04-0108-02Arch itecture aestheti cs of the anc i en t folk house i n AnHu i Hong v ill ageMA Kun -lin1,2,CHEN J ing -liang1(1.Hunan I ndustry polytechnic,modern art and design depart m ent,Changsha 410208;2.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 rchitecture,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75)[Abstract] The layout and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of the ancient Hong village in s outhern Anhui are analyzed .Buffal o -shaped village is thecharacteristic of Hong V illage,and houses are r oomy and luxury .I n a word,the s pecial layout and structure of HongV illage can meet both the mate 2rial and the i m material life .Hong village gives a good sign of the use and aesthetics .[Key words] Hong V illage;layout;architecture;aesthetics [收稿日期] 2006-09-15 [作者简介] 马昆林(1976-),男,云南昆明人,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木建筑;陈敬良(1964-),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美学艺术。
浙江古建筑中的牛腿徐友岳方春晖[摘要] 浙江省古建筑中的牛腿,无论就其数量还是精美程度,都在全国独领风骚。
牛腿集建筑结构与工艺为一体,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
保护与利用好这一文化遗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研究牛腿,对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与工艺品制作,有很大的启迪。
[关键词] 演变分布特点构造木雕艺术保护与利用一、牛腿的作用与演变这里的牛腿是指出现在中国古建筑中一种比较粗壮的粱托。
牛腿的作用主要是与挑梁配合以之承托挑檐檩,有时也用来承托楼座悬挑部分的梁枋,但以前者居多。
中国古建筑,绝大部分是木结构。
为了保护墙身少受雨水冲刷,屋面出檐一般较大。
礼制要求较高的建筑,追求天人合一与吉祥高贵,仿凤凰、朱雀成为不解的情结,因而深远飘举的屋檐长期为人所喜爱。
屋面基层结构构件是排列甚密的椽子。
椽子悬挑过大必须加大断面尺寸,既浪费材料,又显粗笨,增加挑檐檩便是必然的选择。
挑檐檩的支撑一般有四种办法:(1)斗栱;(2)挑头;(3)斜撑或撑栱;(4)牛腿。
斗栱的雏形出现在战国时期,也许更早。
有人推测,其造型可能与上天崇拜及生殖崇拜有关(可参见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等著作)。
此后,受替木的启发,才逐渐用来承托挑檐檩等构件。
斗栱造型优美,传力巧妙,但制作繁难,主要用在标准较高的殿堂建筑之中(图1)。
唐、宋之后,受礼制要求限制,斗栱常见于所谓的大式建筑,且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民间建筑采用较少,或将斗栱简化变形后才使用(图2)。
图1 斗栱图2 富顺某农居大门上的斗栱挑头是指将屋面梁外挑以承托挑檐檩等构件的构造做法。
挑头分硬挑与软挑两种。
硬挑是将屋面梁直接外挑。
由于受到屋面坡度的影响,梁的截面高度必须较大,且应设置纵向的枋木以保证其侧向稳定(图3)。
清代斗栱中的柱头科有桃尖梁,可以说是斗栱与挑头结合的一种形式。
当屋面梁用料较小时,可以在屋面梁下附设随梁,通过随梁外挑,也是硬挑的一种形式(图4)。
这时,随梁与檐柱多用榫卯连接。
中国古建筑构件之美:雀替和牛腿,你分得清楚吗?中国古建筑磅礴大气、富丽堂皇,承载着历史和中国人的智慧。
但细细欣赏,它的美更多地体现在了细节处的精美与讲究。
雀替与牛腿,便是不可或缺的表现元素。
很多人会把牛腿和雀替两者搞混,但实际上大不相同哦。
牛腿和雀替都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构件,雀替一般是梁下的木雕构件,而牛腿基本上是檐下的木雕构件。
雀替雀替,被放置于梁与柱或枋与柱的相交处,用以缩短梁枋跨度从而增强其荷载力,同时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倾斜。
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雀替,其形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如同一只栖居在古建檐梁上的云雀,是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代表产物。
雀替的制式成熟较晚,虽于北魏期间已具雏形,但直至明代之后被广泛使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至清时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
明清时期的雀替,在靠近柱头处都是有三幅云及拱头承托,雀替的雕刻或写实,或写意,或精致细腻,或粗犷豪放,姿态万千,随着其不断的发展越来越精美。
清代时,雀替从力学构件发展成建筑上纯粹的装饰性构件,尤为丰富多彩而精致,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百花齐放,丰富着古典建筑的形式。
雀替的表现手法往往隐喻而含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小说戏曲以及动物花草皆被赋予一定的寓意。
放置的位置不同,结构和样式也有所差异,因此就出现了各种形式和风格各异的雀替,其样式大致可分为七类: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子牙。
在中华建筑中,所有雀替都油漆或雕刻得很华丽。
给人印象很深,大有无雀替不成中华建筑之感。
牛腿牛腿,作为古建筑中的构建之一,指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位于梁柱之间的三角形木质构件,主要起支撑建筑外挑木、檐与檩之间承受力的作用。
“牛腿”的正式得名不可考,但根据其粗壮的形态,不难看出应是由于形似牛腿而得名,有的地方又叫“马腿”。
最初仅仅是一根支撑屋顶出檐部分的木杆,即撑栱。
游皖南纪实14:皖南古村落-6《芦村》(2022.11.8)早饭后民宿老板送我们到景区大门,8.30离开宏村,8.40来到被誉为中国木雕第一村的《芦村》。
卢村:又名雉山村,是以卢姓为主聚居的古村落。
它是由“七家里民居”组成的木雕楼群,主要包括志诚堂、思济堂、思成堂、玻璃厅等宅院。
是卢氏三十三代传人卢邦燮于清道光年间所建,他早年经商,家富百万,后转入仕途,累官至奉政大夫、朝政大夫。
有卢百万之称。
卢帮燮一共娶了有六房妻妾,并为他生下了16个女儿,8个儿子。
为了金屋藏娇,卢百万在卢村修建了志诚堂、思济堂、思成堂和双茶厅。
志诚堂由大房、二房与父母合住;思诚堂是三房和四房居住;思济堂又叫官厅是五房居住,双茶厅是六房独住……志诚堂:卢村的木雕楼,系清朝道光年间文物,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卢邦燮大房、二房与父母合住的地方。
雕刻技艺精湛,图案栩栩如生,简直就是一座雕刻艺术的博物馆,折射出古代徽州艺人娴熟的技巧和超凡的智慧。
集木雕艺术之大成的志诚堂,仅木雕一项便由4个工匠用了25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志诚堂里的木雕气势恢弘、内容繁多。
两侧厢房的莲花门从上到下,眉板、胸板、腰板和裙板,几乎每寸木头都雕满了图案;艺人们运用线刻、凹刻、凸刻、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将宗法礼教、戏曲典故、世俗生活等雕刻在门窗上。
人物造型生动,沉雄奔放、呼之欲出,画面构图饱满、雕刻技法缜密繁复,不到一寸厚的木板上雕刻层次竟达四五层之多……。
思济堂又叫官厅,非常大气,是五房居所,也是卢百万的“办公楼”。
五房张双凤是一位上得厅堂的女子,所以卢百万常常在这里接待访客,带着五姨太一起进行社交活动。
述理堂:又名“雉翠园”,建于清朝早期,是一栋典型的四合屋,三楼结构形式的徽派古民居。
“述理堂”就是阐述为人之理、处事之理的意思,述理堂由南园、过院和正院组成。
最美安徽宏村的导游词范文5篇宏村是一座“牛形村落”,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
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民居为牛躯,水圳为牛肠,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河溪上架起的四座桥梁作为牛腿。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宏村导游词,感谢您的阅读。
最美安徽宏村的导游词1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导游,今天我很荣幸带领大家来浏览宏村。
我们现在正站在宏村的大门口,宏村,它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
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这里还是具有代表性的徽派建筑呢!你如果从远处看,宏村就像一个牛的形状。
我们现在要进去,请注意以下事项:不要乱丢垃圾,不要随地吐痰,请保持好宏村的清洁,谢谢!看!我左手的荷花池,是用来排放污水的地方。
这个荷花池是弓箭形的,由于特别设计,脏水不会漫出来,即使下大雨,也不会溢出来。
为了让污水池不那么单调,所以住在这里的人在里面种上了荷花。
每当夏天荷花盛开的时候,都会引来很多的游客来这里看荷花。
我们继续往前走,现在我们正经过的小巷旁边的是一条小溪,是这里人的饮用水,另外还特别规定,8:00以前可以拿这种水洗衣服,以后的时间供人们饮用。
接着我们到以前人住的房子里去看,请大家跟紧队伍,不要走散。
全村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丽堂皇,被誉为“民间故宫”。
宏村的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
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木雕、砖雕和石雕等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村内街巷大都傍水而建。
接着我们到一户人家的房子里去看一看。
楼上是住女人的,以前的女人不能随随便便地进进出出,所以墙上只有两个大洞,结婚的时候男的看不到女的,但是女的可以看到男的,所以女人自然占了一点小便宜了。
现在请你们往我指的方向看,你看在这么小的门廊上,竟然有古代人民精心雕刻的101个小人,他们精湛的艺术,雕刻出来的小人栩栩如生,个个活灵活现,至今好完好无损。
皖南古民居木雕刻的代表—牛腿
江南古村镇中的传统民居,傍山依水,黑瓦白墙,空灵隽秀,饰以素雅的木雕、石雕和砖雕,充满着浓郁的文化底蕴,洋溢着诗情的神奇韵律,它们犹如一幅幅衬托在青山绿水中的水墨画卷,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游客,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在江南传统古民居中,最为诱人的是雕刻精美的牛腿。
牛腿,学名叫“撑拱”、“斜撑”、“托座”,是檐柱上方外伸的斜木杆,上加横木,以支撑挑檐的檩。
牛腿的作用有三个,一个是加大屋顶的出檐,达到遮风避雨的目的;二是承担屋檐的重量,使上方的重力通过牛腿传到檐柱上,保持建筑的稳定牢固;三是使支托的楼厢或屋檐与檐柱之间过渡自然,无剪切感。
牛腿的基本形状如上大下小的直角三角形,依附在檐柱外向的上端。
明代初期,牛腿是由木工制作的,上面没有雕饰,其形状就像壶瓶的嘴。
至明代中期,开始出现装饰性的阴刻曲线,继而慢慢出现卷草纹。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浮雕、深浮雕、半圆雕等工艺,形状趋向多样化,使牛腿成为最能发挥雕工技艺的地方,花工越来越多,水准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
至清代中后期,牛腿的雕刻达到鼎盛,
艺人们交错地运用浮雕、镂空雕、半圆雕技法将其雕刻的灿如锦绣,有时一只牛腿得花数十工、上百工,不仅形象雕刻得精美绝伦,而且还雕出故事的连环情节,从而使牛腿成了中国古民居木雕艺术中最为亮丽的一双眼睛。
牛腿的装饰可分为三种类型:斜撑型、图案型和全雕型。
斜撑型的牛腿状如斜撑,往往呈上细下粗的纺锤状,上连托斗,下接梁垫,有的饰有少量花纹;图案型牛腿的外形呈图案形态,或卷草形,或会纹形,或S形。
装饰精美的
牛腿还用图案做分隔,再在图案内部作精细的雕刻;全雕型牛腿的本身就是一件雕刻作品,雕刻的内容多种多样,有人物、动物和山水风光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狮子和梅花鹿。
“狮”与“事”谐音,表达住户事事如意的愿望,因此,狮子的形态已失去官家的威严,变得生动活泼可爱,它用波纹作毛发,卷纹作漩涡,想人们传递着吉祥瑞气。
狮子
一般由大狮子和小狮子组成,大狮小狮即“太师少师”,其寓意为官运亨通,爵位世袭。
梅花鹿是珍贵的瑞兽,能给宅居者带来吉祥的前程,如意的生活。
人物类题材是从清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般呈全型雕刻,是牛腿装饰的重点。
它往往通过历史、戏曲和神话故事来表达寓意。
《三国演义》、《说岳传奇》、《杨家将》及《封神榜》中的情节是常用的题材,这些情节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君臣之间的“忠”、父子之
间的“孝”等。
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诸葛亮的智、岳飞的忠、杨家二郎的孝等均能在牛腿的雕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人们的刻划
多采用戏曲形象,姿态采用亮相式,头像采用脸谱式,从而典型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气质。
“福、禄、寿”三星也是牛腿中的常见题材,“福星”常用员外郎的形象来表现,寓意人们生活幸福、和睦美满;“禄星”常用吏部天官的形象来表现,寓意官运亨通,年年高升;“寿星”本为星辰名,后来以南极星翁的形象来表现,寓意颐养天年,健康长寿。
安徽的古徽州是徽商的集聚地,徽商发迹后往往建造宅第,以耀门庭。
在这些古民居中,道教人物“八仙”是牛腿常见的装饰题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实是一种生意经,一种商业崇拜,故受到徽商的青睐。
“渔、樵、耕、读”也经常在牛腿雕刻中得到反映,其宗旨亦是儒家的哲理思想:渔,为捕鱼之意,是以义来谋取财物;樵,为打柴之意,樵与翘同意,寓翘首盼来鸿福
;耕,能带来不断的风水,寓财富之源;读,华夏子孙以读书为人生的追求,“传家二字耕与读,守家二字勤与剑”,耕读是华夏子孙的传家之本。
山水风光牛腿由山水风景构成,具有较强的工艺性,宛如一幅丰富多彩的山水画卷,有的还在山水画卷中出现人物
形象,构成一个故事的情节,耐人寻味。
雕饰精美的牛腿,上方往往有一块长方体木料作盖头,艺人们称其为“挑头”。
并在挑头的两面开栏施雕,雕的大都是人物浮雕群像,富有戏剧情节,如《三英战吕布》
、《郭子仪献寿》、《文王访贤》等。
一些装饰华美的牛腿,在挑头的前方还有一组独立的圆雕,称为“刊头”,雕刻体量虽不大,但由于位臵突出,雕刻得较为精细,或花
鸟、或人物、或动物,形态生动,寓意鲜明,富有指向。
一些上档次的厅堂还运用双重挑头,即在第一层挑头的上面加一个托斗,其上面再支出一个挑头。
双重挑头的雕刻形
式和内容大致上相同,使整座建筑构建成为一个整体,显得丰富、好好而有气派。
有的牛腿下面还有一块类似扇形的垫木叫梁垫,贴在立柱上,成了牛腿的支点。
由于梁垫的位臵相对较低,因此雕刻工艺较为精细,画面构图独立而完整。
戏台,是民居的一个类别,江南乡间多戏台。
戏台有一个独特的称谓——“万年台”,象征戏曲艺术永续不断的绵延和发展。
万年台通常位于寺庙或宗祠建筑的中轴线上
,戏台醒目处的建筑构建往往是雕刻艺人们大显身手的地方,其中的牛腿更是雕镂得精美绝伦,其内容常和戏曲有关,反映戏曲祖师爷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有
戏曲的经典剧目《牡丹亭》、《龙凤锁》,也有祥禽瑞兽等。
古民居上的木雕牛腿,尽管经理了百多年甚至数百年的
风雨,浅淡的木质本色已黯化成古旧的棕黑色,然而,正是这样一种复杂、沉重的色调,给这些古民居增添了几分
历史的沧桑感和浓浓的文化内蕴,成了旅游者观雕刻之艺术,发思古之幽情的好场所,亦成了收藏家争相收藏的新宠。
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