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芽孢杆菌
- 格式:pptx
- 大小:10.65 MB
- 文档页数:43
trauma:hyperfusion,hyperemia,andvasopasm[J].JNeurosurg,1997,87(1):9.[4]FilippiR,ReisehR,MauerD,eta1.BraintissueP02relat-edtoSjv02,ICP,andcPPinseverebraininjury[J].NeurosurgRev,2000,23(2):94.[5]ImbeaiR,BellinzonaG,LangerM.CerebraltissueP02andSjr02changesduringmoderatehyperventilationinpatientswith盹veretraumaticbraininjury[J].JNeurosurg,2002,96(1):97.[6]MenzelM,DoppenbergEM,ZaunerA,eta1.Cerebraloxy・genationinpatientsaftersevereheadinjury:monitoringandeffectsofarterialhyperoxiaoncerebralblcodflow,metabolismandin-tracranialpressure[J].JNeurosurgAnesthesid,1999,】1(4):Z40.[7]BrawauskiA,FahermeierR,RothoedRD.ComparisonofnearinfraredspectroscopyandtissueP02timeseriesinpatientsaftersevereheadinjuryandaneurysmalsubaraehnoidhemorrhage炭疽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丁玉仙(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医院检验科,内蒙古包头014030)[关键词】炭疽芽孢杆菌;研究进展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发生了许多炭疽恐怖事件,引起美国人民的极大恐慌,也使世界各国政府和研究人员认识到了炭疽杆菌检验、预防、治疗研究的重要性‘11。
概述:炭疽是一种烈性和急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炭疽芽胞杆菌而导致,各种动物都能够感染,尤其是食草动物比较容易发生。
各品种牛在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最容易在夏季发生,尤其是雨水较多时,冲洗病死牛尸体而导致病原在一定范围内散发或者流行。
一、病原体病原为炭疽芽孢杆菌。
在体外能形成芽孢,在动物组织和血液中具有荚膜,长度为(3~8)um,宽度为(1~1.5)um,无鞭毛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薗。
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强毒株形成扁平、不透明、边缘呈卷发状、表面粗糙的大菌落,而弱毒株或无毒株生成隆起、光滑性菌落。
炭疽芽孢杆菌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自然环境中能存活20~30年,常用消毐剂如20%漂白粉、0.5%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环氧乙烷等均有效。
二、诊断1、流行病学诊断各种家畜及人对本病均有易感性,牛羊等草食兽易感性高。
病畜是主要传染源,濒死期患病动物体内及分泌物、排泄物中常有大量菌体,若尸体处理不当,炭疽杆菌形成芽孢并污染土壤、水源和牧地,则可形成常在性疫源地。
牛通常由于采食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也可经呼吸道途径或吸血昆虫叮咬传染。
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
2、临床诊断根据病程不同,在临床上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型。
最急性型牛很少呈最急性型。
个别病牛突然发病,倒地,全身颤栗,结膜发绀,呼吸高度闲难,在濒死期口腔、鼻腔流血样泡沫,肛N和阴门流凝固不全的血液,最后昏迷而死亡。
病程很短,为数分钟至数小时。
急性型牛多呈急性型。
病牛体温升高,可达40 — 42C,精神委顿,食欲减退或废绝,常伴有寒战,心悸亢进t脉搏快而细,可视黏膜发绀,并有出血点,呼吸困难;病初便秘,后期腹泻并带有血液,甚至排出大量血块;尿呈暗红色,有时带有血液;怀孕母牛多数流产;在瀕死期,体温迅速下降,高度呼吸困难而窒息死亡。
病程一般为1〜2d。
亚急性型病牛症状较轻微。
表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在颈部、胸前、下腹肩胛部及口腔、直肠黏膜等处出现炎性水肿,初期有热痛,后期转变为无热无痛,最后中心部位发生坏死,即所谓“炭疱痈”病程为2~5d。
果生炭疽菌显微特征炭疽菌(Anthrax)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芽孢杆菌,属于炭疽杆菌属(Bacillus anthracis)。
它是一种致命的动物和人类疾病的病原体。
炭疽菌主要感染草食性动物,但也可以通过接触被感染动物或其产品而感染人类。
炭疽菌的显微特征是其菌体形态和芽孢特征。
在显微镜下观察炭疽菌时,可以看到它呈长杆状,通常为单株存在。
炭疽菌的细胞壁是厚而坚固的,呈革兰氏阳性反应,即在革兰氏染色中会显现出紫色。
炭疽菌的芽孢是其生存和传播的重要特征。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炭疽菌可以产生芽孢,这种芽孢是一种抵抗外界不良条件的休眠形态。
芽孢呈椭圆形,直径约为1-1.5微米。
芽孢的表面光滑,呈白色或灰白色,并且能够很好地抵御热、干燥和化学物质的影响。
除了菌体形态和芽孢特征外,炭疽菌还具有其他一些显微特征。
例如,炭疽菌的胞内含有多个胞内小体,这些小体在显微镜下呈现为亮点。
此外,炭疽菌的胞内还含有大量的多聚D-谷氨酸胞内包涵体,这些包涵体通常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0.5-1微米。
炭疽菌的显微特征对于其鉴定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炭疽菌的菌体形态和芽孢特征,可以确定其是否为炭疽菌属的物种。
此外,炭疽菌的显微特征还可以用于与其他类似菌属进行区分,确保正确诊断和治疗。
炭疽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威胁。
了解炭疽菌的显微特征对于预防和控制炭疽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炭疽菌的显微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传播途径,为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炭疽菌的显微特征包括菌体形态、芽孢特征、胞内小体和胞内包涵体等。
这些特征对于炭疽菌的鉴定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预防和控制炭疽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炭疽菌的显微特征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该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还为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炭疽的诊断标准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发热、皮肤疮痍和脓毒症的传染病。
本文介
绍炭疽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
炭疽的临床表现包括剧烈发热、恶寒、头痛、肌肉痛、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以及皮
肤疱疹、水疱、溃疡和淋巴结肿大等外部症状。
病程短暂,一般在1-2周内出现病情急剧
恶化和危及生命的全身症状。
2. 病原体检测
炭疽芽孢杆菌的检测可通过细菌培养、直接荧光抗体法、PCR检测、免疫荧光等方法
来进行。
3. 血液检测
在炭疽感染的早期阶段,血培养通常是阴性的,但脓毒症时血培养通常为阳性。
血清
特异性抗体IgM和IgG可在感染后1周内升高,IgG可升高数年。
4. 影像检查
CT和MRI可以观察皮肤、淋巴结、肺、肝、脾、肾等器官的情况,并可辅助诊断。
5. 确定暴露史
炭疽是由自然暴露或人为暴露而感染的,确定暴露史包括挖掘地下水污染土壤、处理
动物皮毛、工厂生产、恐怖袭击等途径进行。
总之,炭疽病的诊断基于临床表现、病原体检测、血液检测、影像检查和确认暴露史。
诊断炭疽的确立需要综合评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以得到准确的诊断。
因此,如果怀疑患有炭疽病,应尽快就医诊断。
炭疽及其防控炭疽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炭疽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炭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流行特点本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及人对本病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
对于本病最易感的是草食动物,其次是杂食动物,再次是肉食动物,家禽一般不受感染,人也是易感对象。
炭疽产生的芽孢对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经芽孢污染过的土壤、水源以及场地可形成持久的疫源地。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因炭疽而死亡的动物尸体以及污染过的土壤、草地、水、饲料等。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感染。
本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呈地方性流行,且多发生在雨水多、洪水泛滥以及吸血昆虫多的季节。
2.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20天。
本病的典型症状主要是呈急性经过,多以突然死亡、天然孔出血以及尸僵不全为特征。
(1)牛感染炭疽病毒后基本临床症状:体温升高常达41℃以上,可视黏膜呈暗紫色,心动过速、呼吸困难。
呈慢性经过的病牛,一般会在颈、胸前、肩胛、腹下或外阴部出现水肿;皮肤病灶温度增高、坚硬,并伴有压痛,且有可能发生坏死,有些情况会形成溃疡;颈部水肿常与咽炎和喉头水肿相伴发生,致使呼吸困难加重。
急性病例一般经24~36h 后死亡,亚急性病例一般经2~5天后死亡。
(2)马感染炭疽病毒后基本临床症状:体温升高,腹下、乳房、肩及咽喉部常见水肿。
舌炭疽多见呼吸困难、发绀;肠炭疽腹痛明显。
急性病例一般经24~36h后死亡,有炭疽痈时病程可达3~8天。
(3)羊感染炭疽病毒后基本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最急性(猝死)病症,如磨牙、摇摆、挣扎、抽搐及突然倒毙,有的还会发生从天然孔流出带气泡的黑红色血液的症状。
病程稍长者也只持续数小时后死亡。
(4)猪感染炭疽病毒后基本临床症状:多为局限性变化,呈慢性经过,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在宰后见病变。
(5)犬和其他肉食动物临床症状不明显。
3.病理变化死亡患病动物可视黏膜发绀、出血;血液呈暗紫红色,凝固不良,黏稠似煤焦油状;皮下、肌间、咽喉等部位有浆液性渗出及出血;淋巴结肿大、充血,切面潮红;脾脏高度肿胀,达正常数倍,脾髓呈黑紫色。
一、引言皮肤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皮肤伤口感染。
炭疽芽孢杆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感染后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正确的皮肤炭疽伤口处理对于控制病情、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皮肤炭疽伤口的处理原则、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皮肤炭疽伤口处理原则1. 隔离:一旦发现皮肤炭疽患者,应立即将其隔离,避免病原体传播。
2. 清洁:对伤口进行彻底清洁,清除坏死组织,防止感染扩散。
3. 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对伤口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杀死病原体。
4. 抗菌治疗:根据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5. 抗毒素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者,可使用炭疽多价抗毒素进行被动免疫治疗。
6. 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营养,增强患者免疫力。
三、皮肤炭疽伤口处理方法1. 伤口清洗(1)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伤口及周围皮肤,清除泥土、污物等。
(2)用生理盐水或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等消毒液冲洗伤口,去除坏死组织。
2. 消毒(1)使用碘伏、聚维碘酮溶液等消毒剂对伤口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
(2)对深部伤口,可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
3. 抗菌治疗(1)根据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一般推荐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疗程为10-14天。
4. 抗毒素治疗(1)对于病情严重者,可使用炭疽多价抗毒素进行被动免疫治疗。
(2)抗毒素使用剂量及疗程需遵医嘱。
5. 支持治疗(1)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2)补充营养,增强患者免疫力。
(3)给予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四、皮肤炭疽伤口处理注意事项1. 严格隔离:患者应住单人病房,避免病原体传播。
2. 伤口处理时,医护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如口罩、帽子、手套、隔离衣等。
3. 清洁伤口时,避免用力挤压,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4. 消毒剂的选择应遵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5. 抗菌药物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一、概述皮肤炭疽(Cutaneous 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皮肤伤口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
炭疽杆菌属于芽孢杆菌属,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人类和动物均有致病性。
皮肤炭疽病情严重,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疫情,我国对皮肤炭疽病例实行报告制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原体: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具有强大的抵抗力。
炭疽杆菌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和混合型炭疽四种类型。
2. 发病机制:炭疽杆菌侵入人体后,在局部形成感染灶,引起皮肤炎症反应。
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毒素A和毒素B)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毒素A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和组织破坏作用,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毒素B则具有细胞毒素作用,可破坏细胞膜,导致细胞死亡。
三、临床表现1. 病程:皮肤炭疽潜伏期一般为1-7天,平均3-5天。
2. 临床表现:(1)初期: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硬结,直径约1-3厘米,局部有疼痛、瘙痒感。
(2)进展期:硬结逐渐增大,形成水肿,中心出现坏死,呈黑色焦痂。
周围组织红肿明显,疼痛加剧。
(3)恢复期:坏死组织脱落,焦痂愈合,形成疤痕。
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
四、诊断1. 病史:询问患者近期接触史,如屠宰、加工、运输动物等。
2. 临床表现:根据典型的皮肤病变,结合全身症状,可初步诊断为皮肤炭疽。
3. 实验室检查:(1)病原学检查:采集局部皮肤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
(2)血清学检查:检测炭疽特异性抗体,如ELISA、免疫荧光法等。
五、治疗1. 抗菌治疗:早期、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环素等。
2. 局部治疗: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促进愈合。
3. 全身支持治疗: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给予输血等支持治疗。
六、预防与控制1. 加强疫情监测:各级卫生部门应加强对炭疽疫情的监测,及时发现、报告病例。
一、背景炭疽是一种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制品传播。
皮肤炭疽是炭疽的一种类型,主要通过皮肤破损处接触病原菌引起感染。
近日,我国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发生一起皮肤炭疽病例,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我单位接到通知后,立即组织专家对病例进行排查和排除。
二、病例基本情况患者,男性,35岁,农民,居住在阳谷县七级镇。
患者于2024年8月1日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症状,8月2日就诊于当地医院。
经诊断,患者被诊断为疑似皮肤炭疽病例。
为排除病例,我单位接到通知后,立即组织专家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检测和病例排除工作。
三、病例排除过程1. 流行病学调查专家小组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患者居住地、工作环境、接触史、近期活动轨迹等。
经调查,患者居住地附近有肉牛养殖场,患者曾于近期与牛只接触,有接触史。
2. 样本采集与检测专家小组对患者进行了血液、尿液、痰液等样本采集,并送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如下:(1)血液检测:炭疽芽孢杆菌核酸检测阴性。
(2)尿液检测:炭疽芽孢杆菌核酸检测阴性。
(3)痰液检测:炭疽芽孢杆菌核酸检测阴性。
3. 临床表现分析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乏力,符合炭疽疑似病例的临床表现。
但根据检测结果,患者血液、尿液、痰液等样本炭疽芽孢杆菌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故排除皮肤炭疽病例。
4. 密切接触者排查对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了排查,包括家庭成员、同事、朋友等。
经调查,密切接触者中无炭疽病例发生。
5. 环境监测对患者居住地、工作环境及周边环境进行了炭疽芽孢杆菌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四、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样本检测、临床表现分析、密切接触者排查和环境监测结果,结合病例排除标准,患者不属于皮肤炭疽病例。
现将病例排除情况报告如下:1. 患者不属于皮肤炭疽病例。
2. 患者密切接触者无炭疽病例发生。
3. 患者居住地、工作环境及周边环境无炭疽芽孢杆菌污染。
4. 患者症状可能与其他疾病有关,建议患者进一步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