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老师讲:苍术白术
- 格式:docx
- 大小:15.85 KB
- 文档页数:13
味重金浆,芳逾玉液——苍术和白术的前世今生(day2)苍术和白术这两味本草,以它们都能补脾燥湿,在这次的新冠状病毒肺炎的“战疫”中,国家量身定做的“清肺排毒汤”里就有白术,而苍术则被用来跟艾叶一起焚烧熏蒸以消毒空间,大家都不陌生了。
而我把它写在第二,是因为倪海厦老师把它当做过敏性鼻炎三药:辛荑,石菖蒲,苍术。
等学习完这三味,大概就能理解其中的奥秘了。
看到这里的“术”字,不是学中医的人,大概都会念“shù”。
但其实,我们该叫“zhú”,因为它其实应该写成“朮”,是个象形字。
看看下面,跟白术的切片是不是很像呢?据考证,有关“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尔雅》:“术, 山蓟、杨枹蓟”,在南北朝之前,“术”并没有分成苍术和白术,所以东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将“术”列为上品:“术, 味苦, 温。
主风寒湿痹, 死肌, 痉, 疸。
止汗, 除热, 消食。
作煎饵, 久服轻身, 延年, 不饥。
一名山蓟, 生山谷”,而同一时期的《伤寒杂病论》原文也只有“术”,并没有写成“白术”。
到南北朝时期, 梁代陶弘景首次将“术”分为白术和苍术, 并简要描述二者的区别。
到北宋成立了校正医书局,对宋以前的医书进行校改,认为古书中的“术”都指“白术”,这就是之所以我们现在看宋之前的医书,竟都成了“白术”。
也成就了后人重“白术”而轻“苍术”的现象。
然而,又有人考证,事实并非如此。
他认为“作煎饵, 久服轻身, 延年, 不饥”,指的就是苍术所具有的“延年益寿”的作用,因为这一直是道家(尤其是“茅山派”)服苍术(术煎)养生的体验。
而苍术的道地产地就在茅山。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称赞“味重金浆,芳逾玉液”指的也是茅山苍术。
至李时珍时代还有人称“苍术”为“仙术”。
另一方面,《本经》所讲“主风寒湿痹,死肌”,也是白术所不具有的功效。
苍术饮片Anyway, 我们不如来看看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异同,心中便自有明断。
1.二者皆多孔则能除湿:仔细观察白术和苍术的横断面,可以发现,两者都多孔隙,吸附力强,故皆善吸附湿气而除。
第25讲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的常用药。
(附音频)朋友们好,我是赤脚,一个无门无派的中医人,推崇大道至简的中医思维。
我认为在中国当前环境下,每个人都应该自己懂点中医,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其实,很多病症只需要用常识+思维就能自己解决。
赤脚发愿用下半辈子来普及中医,让普通人有能力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100味常用中药通俗讲解》正在更新,每天学一味中药,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100天成就大改变。
第25讲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的常用药。
认识苍术(zhu,一声)苍术是一味草药苍术的根入药,去掉根须晒干后即可入药。
苍术是一味燥湿健脾药,燥湿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知道要把体内多余的湿气去掉有好几种办法,燥湿是其中一种。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燥湿就好比是用火烤湿衣服,把湿衣服烘干的原理就是燥湿的原理。
那苍术为什么能健脾呢?是因为脾是喜燥而恶湿,苍术可以把脾胃里的湿邪燥化了,就改善了脾脏的工作环境。
脾脏的工作环境环境改善了,就能健运起来。
苍术有一个同胞兄弟,叫做白术,长得很像,功效也非常接近,都可以燥湿健脾。
这里稍微来讲讲他们的区别。
苍术的切面是青色的,所以叫苍术;白术的切面是白色的,所以叫白术;在中医观念里,青色入肝,肝是升的,所以苍术主升;白色入肺,肺是降的,所以白术主降;苍术主升,白术主降,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是脾胃土里有湿,影响到肝脾升不起来,用苍术来升就会好一点;如果是脾胃土里有湿,影响到胃肠降不下去,用白术就会好一点。
这个知识内容有点深了,如果暂时还理解不了也不用勉强。
苍术的功效苍术辛温燥烈,擅长调理中焦湿气的人。
中焦湿气重的人有哪些症状表现呢?如果脾胃里湿气太重,阻滞气机升降,如果影响到胃气不降,人就没有食欲,吃点东西不容易消化容易腹胀,恶心甚至会呕吐舌苔会浊腻;如果影响到脾的升清,人会四肢乏力,头部不清爽,嘴巴里没味等这些症状表现。
苍术最擅长的就是把脾胃中焦里的湿浊燥化掉,这是苍术的第一个功效燥湿健脾。
细解苍术与⽩术众所周知⽩术苍术此⼆术专⼊脾胃中焦,为健脾燥湿要药,临床⼴泛应⽤。
今天⼀起来细细解读⽩术与苍术在运⽤中的作⽤区别。
平胃散,⼆妙散,三妙散,四妙散,四君⼦汤,补中益⽓汤,理中汤,枳术丸,参苓⽩术散,⾹砂六君丸,逍遥散等等经⽅中都有苍术⽩术此⼆味的⾝影,在《脾胃论》中更是担当主⾓分量,多数⽅剂都离不开苍术和⽩术,如清神益⽓汤,半夏⽩术天⿇汤,胃风汤,清燥汤,升阳除湿汤,益胃汤,⽣姜和中汤,异功散,五苓散,和中丸,⽩术安胃散.......还有很多,可见⽩术苍术是治脾胃之要药,⼗分常⽤。
先来说说⽩术,术字,读⾳zhu,⽩术为菊科植物⽩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燥根茎。
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再提及,浙江于潜所产之⽩术,⾊黄⽓⾹,异于寻常⽩术,⽤之有殊效,是为道地药材。
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茎叶,泥沙,烘⼲,或晒⼲,再除去须根。
以个⼤,质坚实,表⾯⾊灰黄,断⾯⾊黄⽩,坚实不空,⾹⽓浓者为佳。
⽤量5--15g.⽩术,苦燥湿,经⽈:脾苦湿,急⾷苦燥之。
⽢补脾,温和中。
在⾎补⾎,在⽓补⽓。
同⾎药则补⾎,同⽓药则补⽓。
⽆汗能发,有汗能⽌。
湿从汗出,湿去汗⽌。
⽌汗同耆芍之类,发汗加⾟散之味。
燥湿则能利⼩便,⽣津液,即燥湿⽽⼜⽣津??何也?脾恶湿,湿胜则⽓不得施化,津由何⽣。
⽤⽩术除其湿,则⽓得周流,⽽津液⽣矣。
⽌泄泻,凡⽔泻湿也,腹痛肠鸣⽽泻⽕也。
久泻名脾泄,肾衰⽽命⽕衰,不能⽣⼟也。
有积痰壅滞,肺⽓不能下降,⼤肠虚⽽作泻者宜阔痰;有伤风泻泄者宜散风。
凡治泻,丸散优于汤剂。
⽩术闭⽓补⽓,故胀满者忌⽤。
⾎燥⽆湿者亦禁⽤。
炮制法与其功效:⽣⽩术:除去杂质,⼤⼩分档,洗净,浸泡⾄三四成透,捞出,闷润⾄透,切厚⽚,晒⼲或烘⼲。
本品性燥,⽣⽤燥湿利⽔之⼒较强。
炒⽩术:取净⽩术⽚,置锅内,⽂⽕炒⾄表⾯深黄⾊,取出,放凉。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苍术的讲座,主讲人是我国著名的中草药专家。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苍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感敬佩。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苍术的起源与分类讲座伊始,专家为我们介绍了苍术的起源。
苍术,又名白术、香术等,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中的一种重要药材。
据史书记载,苍术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我国,苍术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
接着,专家对苍术的分类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根据苍术的药用部位和生长环境,可分为以下几类:1. 根茎类:包括白术、香术等,以根茎入药;2. 根状茎类:如川苍术,以根状茎入药;3. 叶类:如叶苍术,以叶入药;4. 茎类:如茎苍术,以茎入药。
二、苍术的药用价值苍术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专家在讲座中重点介绍了以下几方面:1. 祛风除湿:苍术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功效,适用于风湿痹痛、关节疼痛等症状;2. 健脾利湿:苍术具有健脾利湿、止泻止痢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泄泻、痢疾等症状;3. 开窍醒神:苍术具有开窍醒神、提神醒脑的功效,适用于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4. 抗菌消炎:苍术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咽喉肿痛、皮肤感染等症状。
三、苍术的炮制与用法为了提高苍术的药用效果,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炮制。
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苍术的炮制方法:1. 清炒法:将苍术放入锅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干;2. 酒炒法:将苍术与黄酒一同放入锅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干;3. 焙干法:将苍术晾晒至干燥,备用。
在使用苍术时,需注意以下用法:1. 内服:煎汤或磨粉冲服,每日一次,每次3-10克;2. 外用:煎水洗浴或磨粉撒敷。
四、苍术的文化内涵讲座最后,专家向我们介绍了苍术在中医药文化中的地位。
苍术作为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苍术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福音,展现了中医药的神奇魅力。
名家论苍术白术(选录)胡希恕:...
胡希恕:苓桂术甘汤术一般不用白术,用苍术,有时合泽泻汤。
“(苓桂术甘汤)就因为头晕眩得厉害,(说明)胃蓄水多。
咱们(很多人)说白术健胃健脾,(我认为)这东西也不能这么看,胃里要停水用白术非常好,如果胃发炎,有炎性的病变,而且没有水,用白术是有害而无益。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148页)
邓铁涛:玉屏风散的白术绝对不能用苍术代替,白术性守而苍术性走也。
(《邓铁涛医话集》51页)
李济仁:《玉揪药解》曰:“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
”苍术味苦,偏于燥湿,以治外湿为主;白术味甘,偏于健脾,以治内湿为善;内外湿邪并盛则苍、白术并用。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国医大师·李济仁卷》137页)
朱仁康:近代张山雷曰:“本经别录皆无苍术、白术之分,而所言术治风寒湿痹云云,多属苍术之功。
陶隐居等且明言术以茅山为胜,是古人所用即苍术也。
”苍术治外科结核病、丹毒、鸡盲眼、泄泻、痢疾有良效。
苍术粉剂、丸剂、膏剂,保存了苍术全部有效成分,效果比汤剂好。
(《朱仁康论皮肤病》130-136页)。
白术与苍术都能燥湿健脾,功效应用如何区别?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在古代,白术与苍术统称为“朮”,最早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并未对二者做详细的分类,那时可能存在通用现象,本经中记载“朮,主风寒湿痹……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所谓风寒湿痹是人体受到外部的风,寒,湿等邪气郁闭经络,引起关节肿胀疼痛,白术与苍术味道均是甘中泛苦,气味清香苦燥均具有除湿散邪的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证的配伍。
痉病是指肌肉痉挛抽搐,可由多种原因造成,常见的有热盛伤津,血虚风动,发病基础是津液不足,无法濡养肌肉经脉,导致经脉拘挛抽搐,白术可健脾胃,输送津液水分的分布,针对痉病属津液不足证;从气味来看,苍术味道胜白术,具有辛辣香燥的特点,可发散风寒在表,迅速燥解脾胃湿滞,退除风寒感冒之发热,散出湿邪困脾,本经说到的除热作用以苍术见长。
从味道来看,白术味甘而苦,炒后焦香,香气入脾,甘能补益,能健脾胃,促进食欲,消食健脾方面白术略胜一筹。
综上所述,白术与苍术均入脾胃,可燥湿健脾,我将从脾虚与湿滞两个方面入手,谈谈二者的主要使用区别。
★脾虚与湿滞互为因果•脾胃位于脏腑的中部,按照五行分类,中部属土,所以中医常说脾土,土要均有一定的湿度和热量才能生长草木,孕育万物。
这个过程就好比人吃下去的饮食,需要脾胃运化消化,吸收,再变化为气血供人体日常生理活动所需。
脾胃运化饮食的前提是脾具有泌津液的作用,将水分津液供养给胃,以平衡胃的燥热。
同时,胃内的热量输送于脾,防止脾过于燥热。
这就是中医常说的“脾喜燥恶湿和胃喜润恶燥”。
•有些时候,因饮食不规律,过多的食用生冷食物,或情绪不畅,气滞于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饮入的水液停滞,不能输送到人体的脏腑组织,就会形成湿滞。
这属于脾胃虚弱,引起的内生湿邪。
生活环境过于潮湿,或在夏季湿气较重的环境,湿邪从外部侵犯人体,就会形成外源性湿邪。
•内生湿邪或外感湿邪,均会引起脾胃运化失调表现。
内生湿邪源于脾胃虚弱,多是慢性长期发病过程,以腹胀便溏,饭后加重,四肢乏力,形体浮肿肥胖,舌淡苔白腻,脉弱为主。
祛湿超级厉害的一味药,简直是为肥人量身定做的妙药,用它来减肥治标又治本今天小叔要隆重介绍一味药,它是白术的大哥,白术是健脾圣药,是祛湿王药,那么今天小叔要介绍的药就是祛湿圣药,健脾王药,这味药就是祛湿药中的爷们——苍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苍术的神奇妙用吧。
首先,苍术最大的作用就是祛湿,苍术祛湿比白术更加厉害,白术祛湿力度远远不及苍术,毕竟苍术是大哥嘛,古代苍术与白术是不分的,可以混用的。
白术与苍术都可以祛湿,那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是白术健脾是首要的,祛湿是次要的,也就是说白术是通过健脾来祛湿的,苍术却反过来,祛湿是首要的,健脾是次要的,苍术是通过祛湿来健脾的。
苍术祛湿,不仅仅可以搞定脾胃的湿气,更可以搞定全身上下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湿气,白术祛湿更多是针对中焦脾胃。
如果脾胃有湿气,体表也有湿气,或者关节里面甚至脚趾头缝里有湿气,可以用苍术。
苍术气味雄烈,药性可以走遍全身,甚至骨节里的湿气它都可以逼出来。
苍术走而不守,白术守而不走。
苍术祛湿的性子就像大黄,大黄也是走而不守,如将军一般的性子。
苍术祛湿的力度如此之大,那到底有什么具体妙用呢?因为苍术性子雄烈,辛温发散,可以发散表寒与表湿,所以苍术是一味风湿要药,风湿病或者类风湿病,但凡有冷痛的都可以用苍术。
比如风湿性头痛,风湿性肩周炎,风湿性腰背痛,都可以用苍术,苍术可以把这些部位的湿气与寒邪逼出来,如果配上麻黄来解表,开毛孔效果更佳。
有一个治疗风湿病很好的方子就是麻黄加术汤,就是大名鼎鼎的麻黄汤加上一味风湿要药苍术。
因为苍术的祛湿力度远远大于白术,所以一般急性腹泻用苍术,而不用白术,白术更适合脾虚湿气重的慢性腹泻,如果急性腹泻,来势汹汹,用苍术有神效。
无论什么样的腹泻都可以用苍术,因为无论什么样的腹泻都与湿气有关,我们先不管其他的原因,我们先重点解决湿气,湿气没了,腹泻就会停止。
比如小叔走哪带哪被奉为国民神仙水的藿香正气水,治疗腹泻没有人不服的,通常喝上一两瓶腹泻就止住了,尤其是那种水一样的腹泻,效果真没得说。
“边读书,边临证”有感之十四——话说白术与苍术中药的“术”分白术和苍术,素有“北参南术”、“十方九术”之说,可见其重要性。
《神农本草经》将术其列为上品,谓其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术在《伤寒论》入方10次,《金匮要略》入方25次。
1.白术与苍术的历史沿革现行版《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只用到白术,而未用苍术。
据专家考证,在张仲景时代只有“术”这一名称,并无白术苍术之名,现存《伤寒论》《金匮要略》版本中的白术是由北宋林亿等校正医书时由“术”校改得来。
与《伤寒杂病论》同时代的医籍中,只有“术”而无白术苍术药名,白术苍术首次出现在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
梁·陶弘景撰《本草经集注》,首次从名称和性状上区别白术、苍术。
其于“术”条下言:“术乃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
可知南北朝时期,白术、赤术(苍术)已经可以区分。
2.白术与苍术的功效关于白术与苍术的功效,清·张志聪《本草崇原》有精到论述:“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品虽有二,实则一也”。
白术与苍术都可以健脾祛湿。
白术与苍术的临床应用区别大抵有如下几点:(1)白术甘苦温,以健脾为主。
苍术苦温,以运脾为主。
白术健脾,即补土益脾气,脾土充盈,自能制湿燥湿。
苍术运脾,即运化水湿,脾恶湿喜燥,湿去则脾安,脾气能醒,脾方能健运,化生气血和升举清阳。
(2)有汗用白术,无汗用苍术。
如玉屏风散中的白术是益气止汗,麻黄加术中的苍术是解表祛湿。
(3)无苔用白术,有苔用苍术。
舌淡无苔或少苔多用白术健脾益气,苔白厚腻多用苍术燥湿泄浊。
(4)里证用白术,表证用苍术。
大剂量白术可健脾生津,用于脾虚便秘。
苍术可解表祛湿,用于风水、皮水。
如温病学家薛雪惯用苍术、苍术皮,其在《湿热论》开篇第二、第三条就分别论述了“湿在表分”和“湿在肌肉”使用苍术祛表湿的治法。
2011年中药士考试辅导黄芪解析苍术和白术比较苍术、白术:均味苦性温入脾胃经,功善燥湿健脾,治中焦湿滞证。
苍术以燥湿为主,治湿阻中焦脘闷苔腻者用之为宜;又兼辛味而能祛风湿、发表,治风寒湿痹及表证夹湿。
白术以健脾为主,并有补气之功,故治脾虚夹2011年中药士考试辅导黄芪解析苍术和白术比较苍术、白术:均味苦性温入脾胃经,功善燥湿健脾,治中焦湿滞证。
苍术以燥湿为主,治湿阻中焦脘闷苔腻者用之为宜;又兼辛味而能祛风湿、发表,治风寒湿痹及表证夹湿。
白术以健脾为主,并有补气之功,故治脾虚夹湿乏力便溏者用之为宜;又能利水、止汗、安胎,治水肿、表虚自汗以及脾虚胎动不安等天冬的功效与作用天冬麦冬(中药天冬)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天冬是百合科草本植物天冬的块根,天冬具有滋阴、润肺、降火等功效,是秋冬滋补中药之一。
天冬秋、冬采挖,洗净,除去根茎、须根,置沸水中蒸透心,除去外皮,干燥。
可切片用。
性味:甘、苦,寒。
归经:归肺、肾经。
天冬的功效与作用:养阴生津、润肺清心、除燥降火。
天冬具有镇咳、祛痰作用;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有抗肿瘤活性。
天冬用于阴虚发热、肺燥干咳、虚劳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肺痿、肺痈、白喉。
用法:一日10~15g。
煎汤,煎膏滋,作蜜饯,入菜肴等。
禁忌:虚寒泄泻及外感风寒致嗽者,皆忌服。
龟甲与鳖甲:两者均能滋阴清热,潜阳息风,用治阴虚发热,阴虚阳亢与阴虚风动等证,常相须为用。
但比较其功力,相同之中略有差异,即滋阴以龟甲为主,潜阳则以鳖甲为长。
故欲其滋阴为主之方多用龟甲;欲其退夜热早凉、骨蒸为主之方多用鳖甲。
鳖甲能软坚散结,常用治癥瘕积聚、疟母等症,则为鳖甲之所长,而龟甲则无此作用。
但龟甲能补肾健骨,治腰膝酸软,囟门不合,及固经止血,养血补心等,鳖甲很少应用。
天门冬、石斛、玉竹、百合、枸杞子的功效、主治病证:天冬:功能养阴润燥,清火,生津。
主治阴虚肺热的燥咳或劳嗽咳血;又能滋肾阴,清降虚火,生津润燥,故又治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的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苍术与白术鉴别方法《苍术与白术鉴别方法:独家秘籍大分享》宝子们,今天我来给你们唠唠苍术和白术的鉴别方法,这可是我多年积累的独家小秘籍哦。
咱先从外观说起。
苍术呢,就像是一个粗犷的大汉,它的根茎比较粗大,而且是结节状的。
你可以想象它就像那种一节一节拼接起来的大粗棍儿。
白术相对来说就像是个文弱书生,根茎相对瘦小一些,虽然也是有点结节的样子,但整体给人感觉就比较纤细。
就好比苍术是那种吃多了肌肉发达的大汉,白术就是吃得比较精致的瘦弱书生,这一对比,是不是就有点感觉了?再看它们的表皮。
苍术的表皮颜色比较深,有点像那种深褐色,而且还比较粗糙,就像被砂纸打磨过似的,摸起来麻麻赖赖的。
我有一次不小心把苍术的表皮蹭到手上,那感觉就像被老树皮划了一下,糙得很。
白术的表皮呢,颜色浅一点,是灰黄色或者是淡棕色的,表面也相对光滑一些,就像小书生的皮肤,比较细腻。
然后咱们看看它们的断面。
这可是个重点啊,宝子们,可不能走神儿。
苍术的断面是不平坦的,中间有那种红棕色的油室,就像在断面上镶嵌了好多小红宝石似的,特别显眼。
我刚学鉴别这俩的时候,就老记着苍术断面上有这些个“小红宝石”,一下就区分开了。
白术的断面呢,虽然也是有点不平坦,但是它的油室是棕黄色的,而且比较少,不那么扎眼,就像那种低调的小黄花点缀在断面上。
还有气味也很关键。
苍术的气味那叫一个浓烈啊,有点刺鼻,就像那种很冲的香薰味儿,你要是闻一下,保管你一下子就精神了。
我第一次闻苍术的时候,差点被那味儿给冲个跟头,感觉就像有人在我鼻子前突然打开了一瓶超级浓烈的香水。
白术的气味就比较清淡,有一种淡淡的清香,就像春天在田野里闻到的那种清新的草香,很舒服的感觉。
宝子们,咱们再来总结一下重点哈。
从外观上,苍术根茎粗大像大汉,白术相对瘦小像书生;表皮苍术深褐色粗糙,白术浅黄或淡棕较光滑;断面苍术油室红棕色且多,白术棕黄色且少;气味苍术浓烈刺鼻,白术清淡清香。
这几个点要牢牢记住哦。
在鉴别苍术和白术的时候,可别着急,一样一样地按照我们刚刚说的方法来。
白术的用法(一)白术的用法白术,又名苍术、白術,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在中医药学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白术的根茎具有药用价值,被广泛用作中药材。
以下是关于白术的用法的一些列举和详细讲解。
内服用法1.白术汤剂:将白术切片煎煮,可以制成白术汤剂。
白术汤剂可以用于治疗脾虚、食欲不振、腹胀等消化系统疾病。
服用方法是口服温服,一次剂量为10-15克,每日3次。
2.白术粉末:将白术研磨成粉末,可以用于制作中药饮片、药丸等。
白术粉末可以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泄泻等问题。
服用方法是口服,剂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白术煎剂:将白术和其他中药材一起煎煮,可以制成一种煎剂。
白术煎剂常用于治疗湿热、脾胃虚弱等症状。
服用方法是口服温服,剂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外用用法1.白术粉敷料:将白术研磨成粉末,可以制成敷料。
白术粉敷料可以用于治疗湿疹、疮疡等皮肤病。
用法是将白术粉末撒在患处,用纱布包裹固定。
2.白术膏药:将白术和其他药材炒制并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草蜡和植物油,制成膏药。
白术膏药常用于治疗关节疼痛、扭伤等问题。
用法是将膏药均匀涂抹在患处,固定或包扎。
3.白术药浴:将白术切片加入热水中,用来泡澡。
白术药浴可以用于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等。
用法是将白术切片加入热水中,泡澡时间为20-30分钟。
注意事项1.孕妇慎用:孕妇在使用白术前应咨询医生,并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
2.药物相互作用:使用白术时要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尤其是中草药和西药的混合使用。
3.用量控制:使用白术时应控制用量,不要过量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以上是关于白术的用法的一些列举和详细讲解。
在使用白术前,建议咨询中医或其他专业医生的意见,并按照医嘱正确使用。
行者老师讲:苍术白术 苍术与白术大家好,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神农本草经》 的白术。 “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 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本经里面的术代表白术和苍术,是两种,更偏于白术。按照 古人取类比象,白术就是它整个切面偏于白色,苍术偏于青 黑色,大家看看饮片炮制,这两种不同。中医取类比象白色 入肺经,敛降,而苍青色属木,升发。所以从这两点说,在 术的基本作用上,白术跟苍术这两种药物产生出一升一降的 差别。苍术比较燥烈一些,白术润一些,这是因为白术它里 面质地汁液浓稠一些,大家如果尝过的话就知道。 我们常用苍术燥湿,来推中焦湿热结聚。为什么用苍术呢? 因为苍青之色,主木气生发,中焦只有木气生发上来,郁滞 才能打开。所谓中土有郁滞,什么郁滞啊?中土是靠木来疏 泄的,如果木不能疏土的话,就会导致土木不和,这在中医 卦象中讲是剥卦,而那个土木相和是一阳来复的复卦象。所 以中焦有寒湿,壅滞比较明显的话,一般不用白术而用苍术 中焦禀赋不足,形质上不足,有着津血不足,一般考虑用白 术。白术可以养脾精,苍术偏于振奋脾阳。这两味药在基本 作用上升降是稍微有所区别的。白术,伤寒论中经常是“若 大便干者加白术四两”,这是桂枝附子汤。从这点上来看, 白术有润通肠道,润大便的作用,临床上很多人也这样用。 脾虚大便干的病人,经常只加生白术一味药,加二三十克, 在全方之中就会产生效果。 下边按照原文给大家讲讲。 “白术味苦温”,白术苍术都是苦温的,苍术苦温稍微浓重 一些,苦能燥湿。 “主风寒湿痹,死肌”,这是作用部位显示出来了。苍术白 术本身是入中土的, 风寒湿痹,湿为主,湿去则痹不成。痹, 着而为痹。痹症必须待在一个地方,要不然邪气没法停留和 凝聚。死肌呢,肌肤长期淤阻,慢慢产生溃烂,与黄芪的“痈 疽久败疮”,黄芪里有个“主大风”、“久败疮”,这个是什么 意思呢?它可以入脾胃经,脾主四肢肌肉,可以医治溃烂。 所以临床上,痈疮溃疡,烂了一个大洞,整个肌肉都溃烂掉 了,这种情况下用药得当的话,肌肉还是会慢慢长起来的。 痉,是什么?伤寒论中讲刚痉柔痉,这是外感病。这里的痉 指什么?是指抽搐,筋脉不和,这里主要讲的痉很多药都可 以治疗,但白术治这个的不同。白术治的这个是什么?是因 为中土湿聚了,津液不能荣养经脉了,导致的这种痉。这种 痉一般是说白术化湿的作用,白术既能化湿,又能润养筋脉 的枯燥,这是它独特的作用。但是临床上真正要治这类病的 话,一般要白术茯苓干姜一块用,中土湿气燥化了以后,津 液疏达就能养筋脉了。 临证上,大家如果看过《四圣心源》的话就知道,痉证,关 于脾湿的话,黄元御用茯苓泽泻这两味药去湿止痉。大家可 能说止痉都是酸柔,酸敛啊,岂不知痉在经脉是燥,在中土 是寒湿。如果中土寒湿不化的话,徒用一些木瓜四物丹参这 些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楚,还是 黄元御那句话,中土是从湿化还是燥化。如果从湿化了,必 须立足中土为本。如果是从燥化的话,就是荣养肝木,养肝 血,滋水涵木这条路。 我看房间广播里写的“配黄苓能清热安胎,什么配……” , 我还要给大家提醒一句,伤寒论全篇讲的一个最关键的一点 就是“察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你只要治疗对证 了,砒霜大黄也能救人,治不对证了,黄芪党参也能害人。 所以清热安胎这个胎动不安是为什么?要搞清楚。如果这些 搞不清楚了,妄用一些套药的话,不能无功好象也无过,其 实已经有过了,只是常规的看法看不出你的弊病罢了。 你像腹泻腹胀啊,胀满分很多种。还是内经那句话“治病必 求其本”。“大小不利治其标,腹满者治其标”,其实还是治 本,为什么?你不知道他为什么大便小便不利,为什么腹满 ――当然了,本经,他这个意思就是说, 这三种症状比较急, 大小不利的话马上导致人身生化机制产生凝滞,会引起一系 列的问题。腹满化源不开,那是更大的问题,所以说指出来 关键问题。其实每个病都是治本,没有说是治标的,不能治 本的人也治不好标,呵呵。
“痉疸”,疸证一般就是湿淫于内,寒湿或湿热,造成的一一 种,分为五疸。白术呢,正好是走中焦脾胃化湿,这几种疸 证呢白术大部分都可以作为佐助药。 “止汗”,什么东西能发汗?什么东西能止汗?先知道了汗 是怎么出的,才能知道什么能止汗什么能发汗。如果不知道 这个生理的过程,更谈不上病理了。正常的生理这个基础上 产生太过不及,产生了一种病态。首先生理上这个汗是怎么 发的呢。汗是取之于中焦,营卫二气化生,开达于肌表,全 身毛孔开达作汗。白术这味药啊,是从中土化湿,中土一旦 湿了就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脾不升,一种是胃不降。脾湿 胃燥,脾属阴,胃属阳。胃本身是燥热之性,所以胃是怕燥 的,所以要润降。脾呢,脾本来属阴,三阴之气要升达呢又 不能缺乏阳气。这是它们两个的治法之常。但是有的时候, 脏腑精气匮乏就要润。养脾精的话,要用些大枣白术,那是 另外说的。 为什么会止汗呢?营卫二气开发于外, 营气开泄,卫气收敛。 营卫二气都是开发于中焦的,营卫二气不足的话,就会产生 两种情况。第一种卫气不足,营气过于开达,就会产生汗出。 另外一种是营气不足,不能开达,不能够营润皮肤肌腠,产 生皮肤干燥的疾病。卫气不足的话,开达向外,力不足的话, 第一个体现就象射箭一样,劲道不足,射了一半就没劲了, 开达到肺部以后,它没有足够的力量敛降。这时在上阳气不 足就会导致,第一方面怕风怕冷,易于出汗,一活动就多汗 卫气不足呢,营气过于开达,导致平常的自汗。 下边一条“止汗除热”,除什么热?营卫之气,只能发而不 能收的话,滞于半途则发热。白术治疗的发热,是典型的甘 温除大热,其实甘温不能除大热,只能除小热,辛温才能除 大热。甘温除热这一点在东垣的学说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就是补中益气汤。这个白术治的甘温除热恰恰反应了这点, 至于说辛温除热,姜附一类的那是元阳离脱,那个是暴热, 比这个厉害,姜附除的热跟这个还不一样。辛温啊不是除大 热的,是除暴热,亡阳厥脱的这种热,都是暴热,一下子就 起来,特别高,或者炽热,就是说莫名其妙地产生高烧。甘 温除热是中焦不足,徐徐热,其实是阴虚热。为什么叫阴呢? 三阳之气敛降不下来了。左路是升阳,右路敛降阳气。黄元 御先生左路温升用的是姜桂附,但又不能缺乏生地首乌当归 白芍,这滋阴统统归于温升阳气,为什么?万物生长,靠阳 光,更离不开雨露。所以中土能够运化的基础上,既要有姜 桂附的温燥,又要有归芍生地首乌的敛凝,只有底下肾气封 固好了之后,元阳才能升达,这就是滋水涵木。 今天讲的黄芪白术也是一样,是把中焦之气升达上去,只有 充分升达才敛降。中焦中气不足的话,不能开的话根本谈不 上敛降,开降是同时的,有开才能有降。黄元御先生把黄芪 白术人参右路敛降,中土开达敛降,对于很多右边的疾病, 阳气不能收敛的疾病,中上二焦气不化足的话,考虑用参芪 术来开化源,紧跟着上焦三阳之气就能敛降。这点在郑寿全 先生的书中也有体现,他的当归补血汤,以及还有个别的补 阴的例子,阴虚病例里经常用到黄芪,而在温阳的病例中很 少用到。 “消食,作煎铒,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消食这一点又偏 于苍术,燥烈的味道,苍青入肝木啊,破散。白术是敛降的, 主金,有敛凝的意思。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这个服的应该是 白术。 大家有什么问题问一下。 我问问大家,我刚才看到有位朋友说,腰痛用白术二三两水 煎服,一剂而痛减半,再剂而痛如失。当然了,对于腰沉痛, 在伤寒杂病论中用肾着汤,君药是白术,白术为什么治疗腰 痛?不要讲什么白术可以通腰脐之气,这个太泛泛了。黄元 御先生讲过两点:肾气为什么不足?第一盗泄于肝木,第二 是耗散于脾土。盗泄于肝木好理解,肝气不能升达,克犯导 致肾水更不能闭藏,在下有亡精失血,在上有盗汗、健忘等 等。 第一个盗泄于肝木(泄、泻这两个字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 是耗散于脾土。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会耗散于己土,湿气为 什么会耗散于脾土?脾主意,人的这个意念。我们这些平常 人呢,意志不坚定。神志平常处于涣散的这种状态,这种情 况下的人不好治。你像有些病人,陈修园先生讲,要给病人 治病之前,首先给病人讲:你这个病是怎么回事,是怎么得 的,我要怎么治疗,通俗地把病人引导一下,让病人对吃药 充满了信心,这样就会意志坚定, 脾土就会敛凝。不然的话, 六神无主,脏精自己不能收藏,徒服草木之品更加耗散。很 多虚损的病人很不好治,所以说这是一方面,病人信不信, 对于很多慢性病的治疗是很关键的。意不能敛的话,脾土整 个精就不能收。土不及,就土不能治水,导致肾精不能敛藏, 一派湿象。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温啊温,一温好一点, 不温又不行。其实这种病人长期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恰 恰不好。因为他脾土不收,精气不能敛。反复吃这些草木盗 泄之品,到最后精神倒是好了一点,肾精呀体质又匮乏了, 所以这种病要养。 白术这味药,既能燥湿,又能收养。温燥中土,脾阳自生, 敛凝脾精,这脾肾的精气自然就敛下了。这个方面呢,为什 么会有湿邪留住在肾腑?第一个就是肾气不藏,肾气本来就 湿气泛滥了,肾水为中土脾湿的来源,肾气不藏了中土才会 湿泛。所以重用白术,会达到很好的效果,肾着汤这个腰困 重如裹五千钱。但是白术这个药治疗腰痛,根据它的生长习 性,所谓药物的个性所在,也并不是说就入中土这么简单的 作用。 提到这个养病啊,养生啊,怎么养呢?养病要收敛意志,不 是说我们待在家里休息就叫养病。比如我们要去干事业,要 去奔波忙碌,整天神志耗散于外,这个时候就需要静养,待 在屋里静心下来,这叫养病。现在很多人养病,每天呆在家 里看电视玩电脑,这都不是养病,还不如在外面活动活动肢 体更好一些。所以古人说练功第一步练意,收藏脾土啊。到 最后为什么会有意生神呀?就是把这个脾精收藏下来,这个 意志,散乱了的神志都收藏起来。这个意是总督五神的,把 意控制住了以后,魂魄意志皆在其中。 所以说呢道家练功夫是以“练己”贯穿前后的,不管你是炼 精化气,炼气化神,皆是在炼己的基础上来谈的。这一点大 法上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