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56.75 KB
- 文档页数:4
大学辅导员队伍结构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分析大学辅导员队伍的结构,并提供相关建议。
辅导员在大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支持和指导。
因此,建立一个合理的辅导员队伍结构对于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2. 现状分析大学辅导员队伍的结构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主要观察结果:2.1 辅导员数量不足目前,大学辅导员的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生-辅导员比例过高,导致辅导员无法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需求。
2.2 缺乏专业多样性大学辅导员队伍中缺乏多样性,主要专业背景集中在某一领域,如心理学或教育学。
这导致了在其他领域的学生需求方面的不足。
2.3 缺乏培训机会辅导员在职业发展方面缺乏机会和资源。
他们需要持续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3. 建议和解决方案为了改善大学辅导员队伍的结构,以下是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3.1 增加辅导员数量大学应该增加辅导员的数量,以降低学生-辅导员比例。
这将确保辅导员能够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并提供个别的支持和指导。
3.2 多样化辅导员队伍大学应该在招聘辅导员时注重多样性,包括不同专业背景和技能的人才。
这将有助于满足不同领域学生的需求,并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3.3 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大学应该为辅导员提供持续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可以通过组织专业研讨会、培训课程和交流机会来实现。
4. 结论大学辅导员队伍的结构对于学生的发展和研究至关重要。
通过增加辅导员数量、多样化队伍和提供培训机会,大学可以改善辅导员队伍的结构,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成功。
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现状[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决定了我们不断深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本文在当前新形势下,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维度下,结合高职院校发展新形势特点,研究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对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指导、明确高职院校辅导员发展方向提供实践指导,对理清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思路有着重要的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建设与管理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2-0166-011、研究背景与意义1953年,为了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同志提出并建立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选拔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高年级学生,“半脱产”做同学的政治思想工作,标志着我国辅导员制度初步确立。
1953年至1966年是我国辅导员制度形成和发展期。
文革时期,我国的辅导员制度在动乱中彻底废止,1977年恢复高考后辅导员制度也同时恢复,到了2004年我国辅导员制度有着显著的发展。
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第16号文件提出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成为新时期我国辅导员制度战略发展的标志,全国各级高校围绕文件精神着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有关高校辅导员建设管理的一系列保障激励等制度陆续出台,并逐步提出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观点。
2007年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
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基本情况报告【三篇】第一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基本情况报告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43号),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按照学校关于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及学风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环资学院高度重视,不断优化学生工作队伍,坚持狠抓优良教学学风,全面促进人才培养工作,具体如下:一、辅导员配备与聘任环资学院现有本科生2388人,研究生274人;按照1:200师生比配备辅导员,目前辅导员共计12人(不含学办主任、分团委书记)。
其中,专职辅导员10人(含彭熙——在读博士,未聘岗位,但从2023年开始暂代休产假辅导员王娇工作),兼职辅导员2人(含2023年学校公招分配的新近人员——王岩,暂代休产假辅导员尹春燕工作,实际上是7月正式到岗,现提前上岗工作);向香源——新聘三类兼职辅导员,本院研二1+3学生,接手转岗辅导员王琳琬工作);12名辅导员中担任本科生的辅导员11人,研究生辅导员1人(其中事业编制1人,人事代理7人,合同制4人;具有副高职称1人,讲师职称3人,其余助教及以下;聘辅导员专业技术岗6级(副高级)1人,专业技术岗9级(中级)2人)。
目前辅导员基本满足工作需要,但随着李春林(大四辅导员,借调到学校党校办兼职2年)将在6月份带完毕业生后调入党校办,王婧怡带完一届后现带大一拟调入图书馆,如果同意2人调离,就面临着下半年还得补充1-2名辅导员接任工作(彭熙下半年博士毕业回教研室的话,就缺2人),如果没有补充得再聘任1-2名三类兼职辅导员。
二、辅导员工作条件、待遇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院中心工作来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
学院近年来积极改善辅导员工作条件与待遇。
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聂文俊(1979——),男,硕士,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
摘要:本文结合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的现状,从专职辅导员的职责不明确、工作压力大、工资待遇低、职称晋升困难以及选聘制度不科学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影响专职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原因,并提出高职院校应当明确专职辅导员的职责,在加强专职辅导员培训教育的同时,还应建立完善专职辅导员激励机制和选聘制度,从而保证专职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因素对策g515专职辅导员制度的实行,是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适应了高校的发展要求。
但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平均职业寿命3~5年。
专职辅导员流动性强,是高职院校的普遍特点,也是导致专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性关键因素。
因此,笔者在这里结合我院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对影响高职院校专职辅导队伍稳定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因素1.1 角色不明、职责不清,工作缺乏成就感专职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由此可见,专职辅导员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其核心工作是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学生成长成才。
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对专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明,职责划分不清,把一些繁杂事务都划归辅导员职责范围,甚至给专职辅导员派以行政性事务工作和较重教学任务。
专职辅导员工作内容过于繁杂,不能静下心来加强自身学习,业务能力和水平也无法得到提升,从而弱化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职工作。
如我院现有专职辅导员35人,其中既从事行政事务又担任教学任务的专职辅导员有11人、从事行政性事务工作的有10人、承担教学任务的有9人,占专职辅导员总人数的85.7%。
由于对专职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确,工作职责划分不清,从而导致专职辅导员在组织上无归属感、事业上难有成就感、职业卷怠感等诸多弊端,也极大地影响了专职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问题及成因摘要: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研究从分散到系统、从对现实的思考到理论探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经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色建设一支过硬的辅导员专业化队伍还存在一些问题,剖析问题成因的目的是为建设一支过硬的辅导员专业化队伍提供研究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问题成因;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认同度低。
调查发现,对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认为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师的占51.60%,而认为辅导员是管理干部和后勤管理人员的则分别占37.98%、10.42%。
可以看出,不同岗位的教职工对于辅导员角色的认知存在着明显差别。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存在职业倦怠现象。
调查发现,高职辅导员有压力感的占21.72%,工作不舒心、有职业倦怠感的占8.05%,长期的压力感会逐渐转化为职业倦怠感,因此,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明显。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制度缺失现象。
调查发现,认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健全的占33.33%,认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制度没有特色的占43.26%,认为制度缺乏,迫切需要加大制度建设的占13.65%,不了解的占9.75%。
可以看出,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缺失或特色不明显。
(四)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效受到制约。
相关数据得知,有40.51%的学生认为高职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的效果不够好,尚需要进一步丰富、提升。
(五)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人力储备不足。
样本中,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占26.6%,管理类专业背景的占24.9%,理工类和其他类专业背景的占48.5%。
可以看出,高职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不高,人力储备不足。
(六)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素养偏低。
在学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到59.01%辅导员的学识和能力较强,还有30.78%的辅导员学识和能力一般,10.21%的辅导员较差。
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探讨[摘要]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怎样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已成为高职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高职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等教育类型,它起步晚、发展速度快,特别是高职大学生作为一个崭新的大学生群体同普通大学生群体相比,具有独具特色的一面,怎样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如何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生辅导员是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学生辅导员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也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目标。
因此,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为突破口。
一、辅导员现状分析按照1987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的明确规定:高校学生辅导员既是学生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是教育工作者,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区别是工作内容不同,而工作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迈进,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几年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但是,由于诸多历史原因,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或由职工大学改制而成,管理机制、办学经验、师资力量、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相对薄弱,特别是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机制还远未建立起来。
因此,从学生辅导员的现状看,很难承担起教育、启发、培养和管理学生的职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