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

  • 格式:doc
  • 大小:139.50 KB
  • 文档页数:1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水文地质

第一节井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概述

井田位于北天山东段依连哈比尔尕山北麓山前低中山地带,海拔高程1470—1575米,高差20—100米,相对高差10—45米。地层主要由侏罗系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砾岩及煤组成,坡面多由第四系黄土覆盖,平均地形坡度5—27度,地形地貌对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补给不利。

井田区一带气候属大陆性中温带干旱气候,据八音沟喇嘛庙水文站资料,区内年平均气温3.4—4.3℃,6—8月为夏季,其中7、8间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2.4℃,11月至次年3月为冬季,年最低气温-29.1℃,6月和9月多雨,常雹、雨交加,引发山洪。

据1987年金沟河水文站的观测资料,年平均降水量272.4毫米,最大可达554.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411.91毫米,最大可达2178.4毫米。

井田东4千米的头道河子河是区内唯一的一条河流,此河发源于南部高山区,据八音沟喇嘛庙水文站1980—1987年资料,该河7、8月为丰水期,最大流量达143立方米/秒,每年3—5月及10、11月为枯水期,最小流量0—1.15立方米/秒,11月至次年3月为冰冻期,年径流量2.61—3.45亿立方米。

工作区位于乌拉斯台背斜的北翼,呈单斜产出,地层产状35°—

53°,无构造断裂。因此,构造对地下水的形成影响不大。

区域含(隔)水层的划分及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等内容与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由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在此不再赘述,相关内容见下文。

二、井田含(隔)水层(段)的划分

(一)划分依据及其说明

1、根据钻孔编录资料,侏罗系地层由泥岩、粉砂岩、中~粗粒砂岩、煤层以互层韵律形式组成,各种岩石的单层厚度可由数厘米变化到数米,乃至数十米。因此难以按单岩性岩层划分含、隔水层,只能以较大的岩性段来划分。

2、经生产矿坑、井的实际观察,泥岩、粉砂岩干燥而不含水,细砂岩潮湿,中粗粒砂岩渗水。说明仅中~粗砂岩能给出水来,因此,将泥岩等细颗粒岩石划分为相对隔水层,而将细砂岩、中粗砂岩等划分成含水层。

(二)含(隔)水层(段)的划分

根据上述划分依据与说明,井田共划分了五个含(隔)水层(段),即:第四系风积(Q3eol)、冲洪积(Q4apl)透水不含水层(Ⅰ);三叠系中—上统小泉沟群(T2-3xq)弱含水层(Ⅱ);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弱含水层(Ⅲ);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相对隔水层(Ⅳ);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弱含水层(V)。

三、井田含(隔)水层(段)特征

(一)第四系(Q3eol)、冲洪积(Q4apl)透水不含水层(Ⅰ)

由上更、全新统风成黄土、砂、土、砾石组成。风成黄土分布于井田北部山梁及低缓的山脊上,主要出露于山顶部及缓坡地段上。冲洪积物则分布在冲沟中,其厚度小于20米。这些松散堆积物因分布在较高的位臵上或较低的冲沟底部,透水性虽好,但不具储水条件,为透水不含水层。

(二)三叠系中—上统小泉沟群(J2-3xq)弱含水层(Ⅱ)

呈条带状出露于井田的东南,由一套灰褐色、灰黄色的砾岩、砂岩、页岩、泥岩等组成,局部含劣质煤。井田内出露厚度0—110.83米,据其岩性组合,划分为弱含水层,此层不是本次工作的重点,对井田的水文地质意义不大。

(三)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弱含水层(Ⅲ)

出露于井田的北部边缘,其岩性由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砂砾岩、泥岩及煤互层组成,地下水赋存在岩层的孔隙裂隙中。据岩性组合,此层为弱含水层。

(四)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相对隔水层(Ⅳ)

呈条带状分布于井田的中北部,由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组成,井田内控制厚度60.6—149.18米,由于它被夹于Ⅲ、Ⅴ含水层之间,阻隔了二者之间的水力联系,为良好的相对隔水层。

(五)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弱含水层(V)

呈带状出露于井田中部,伏于第Ⅳ隔水层之下,岩性以泥岩、粉砂

岩夹中砂岩和煤层,此层为本次工作的重点。据《新疆乌苏市巴音沟农七师电力公司红山煤矿四井田详查报告》中ZK3—1孔抽水试验的结果:钻孔单位涌水量为0.0198升/秒〃米,渗透系数0.0265米/日,富水性弱,水化学类型属Cl〃SO4〃HCO3—Na型,pH值为7.90,溶解性总固体为

3.53克/升。

四、地下水与地表水及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井田内无常年流动的地表水流,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依赖于大气降水及雪融水。位于井田东部的头道河子河,其河床水位标高为1200—1350米,井田内ZK202、ZK301孔的水位标高分别为1631.03米、1563.56米,均高于头道海子河床水位,在自然状态下地下水补给河水。

由于第Ⅳ相对隔水层的存在,它形似一堵挡水墙,使得原本富水的第Ⅲ与第V弱含水层失去了水力联系。从区域水文资料及本次工作的结果可说明这一点。因此,第Ⅲ和第V含水层之间无水力联系,而第Ⅱ含水层位于井田的东南,它对井田地下水的形成水文地质意义不大。

五、地下水化学特征

井田东部的头道河子河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型,pH值8.12,溶解性总固体为191.6毫克/升,为淡水。

在井田立井中所采矿井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SO4〃HCO3—Na型,pH值为7.90,溶解性总固体为3533.0毫克/升,为咸水。

以上资料说明,地下水由西往东运移的过程中,水化学特征有一明显的变化过程。河水由于运移速度快,有利于离子交换,溶解性总固体

小于1克/升,水质好。而赋存于岩层中的地下水,岩石裂隙不甚发育,且泥质充填较多,地层渗透性相比前者差,径流条件不佳,溶解性总固体为3533.0毫克/升,其值大于1克/升,水质较差。

六、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通过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了解和认识,结合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可知井田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源为于大气降水及雪融水,它通过地表岩石的风化、构造裂隙顺层补给地下,形成井田内的孔隙裂隙微承压水。

本次工作设计的ZK202孔及ZK301钻孔的水位标高分别为1631.03米、1563.56米,据此可说明井田地下水的运移方向为由西向东。

地下水在运移过程中,受地层结构的影响,速度迟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反应到水化学特征上,则表现为溶解性总固体(矿化度)偏高,多为咸水。

排泄是径流的延续,径流的过程也是不断排泄的过程。位于井田东部的头道河子河是井田地下水排泄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矿坑疏干排水亦将是井田地下水排泄的方式之一。

七、矿床充水条件分析

(一)矿床充水因素分析

根据矿床在井田内的分布情况、井田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认影响井田矿床充水的主要因素为岩性、构造、降水及地表暂时性水流,现分述如下:

1、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