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现状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磺胺类抗生素污染现状及其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抗生素作为重要的药物之一,在人类健康和动物养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磺胺类抗生素作为抗生素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其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重点研究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现状及其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
二、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现状磺胺类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畜牧业、水产业以及医疗等领域。
由于其频繁的使用和不合理处置,导致其进入了环境系统,进而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当前,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体污染:水体中的磺胺类抗生素主要来源于制药废水、医院废水以及养殖业废水等。
研究表明,许多江河湖泊乃至地下水中都检测到了磺胺类抗生素。
2. 土壤污染:土壤中的磺胺类抗生素主要来自农用化肥、饲料添加剂等的使用和不合理处置。
这导致了农田土壤甚至周边的环境受到了污染。
3. 生物富集与生态风险:进入环境中的磺胺类抗生素可能被生物体吸收并富集,对生态系统的生物造成潜在危害。
此外,长期暴露于低浓度的磺胺类抗生素可能影响生物的生理机能和遗传特性。
三、磺胺类抗生素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为了更好地了解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现状及危害程度,学者们对其环境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以下是关于磺胺类抗生素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1. 吸附与降解:磺胺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吸附、降解等。
研究表明,土壤和水体中的某些成分可以吸附磺胺类抗生素,降低其生物有效性。
此外,微生物降解、光解等过程也能使磺胺类抗生素在环境中得到去除。
2. 迁移转化:磺胺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复杂多样,包括吸附、解吸、生物富集等。
这些过程影响着磺胺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分布和归宿。
3. 生态风险评估:针对磺胺类抗生素的生态风险评估已成为研究热点。
学者们通过实验研究、模型预测等方法,评估了磺胺类抗生素对生态系统及生物体的潜在危害程度。
消化内科常见不合理用药问题分析消化内科是内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负责处理与胃肠道相关的疾病。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医生们常常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情,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然而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一些不合理的用药现象。
下面我将结合个人实践和相关资料,对消化内科常见的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医生们对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一、不合理用药现象1. 过度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包括消化内科领域的胃肠道感染、炎症等。
然而过度使用抗生素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从而对临床治疗造成一定的困扰。
抗生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还有可能引起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进而诱发肠道反应性疾病。
2. 长期连续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是一类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常见于消化内科中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然而长期连续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能会造成胃酸分泌过少,从而导致胃内细菌过度增殖,引发肠道感染等问题。
3. 盲目使用止泻药在治疗腹泻症状时,一些患者可能会因为追求快速止泻效果,而盲目服用止泻药。
然而这样做可能会掩盖患者背后的病因,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
4. 过度使用止痛药在面对一些腹痛、胃痛症状时,一些患者和医生可能会过度使用止痛药来解决问题。
然而这样做不仅可能掩盖患者的实际病情,还有可能造成胃肠道出血等严重后果。
以上问题展现了在消化内科领域中,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的普遍存在,这些不合理用药现象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风险,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医生知识水平和经验不足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一些医生可能并不具备充分的胃肠道疾病的诊治经验,导致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了不合理用药现象。
而一些医生在面对一些复杂疑难病例时,可能会出于治疗压力,从而采用过度使用抗生素等药物的手段来应对。
常见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目的:促进合理使用抗生素,造福人类。
方法:采用现况分析法。
结果: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有:①用法、用量不合理;②合并用药不合理;③选用不当;④用药时间不对。
结论:抗生素滥用是社会严重问题,应提倡安全、有效、合理使用抗生素。
标签: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分析抗生素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近年来,对药品研究,特别是对抗生素的研究发展较快,先后上市的抗生素已有10余类,至少有150种。
高效、广谱、安全有效的新品种不断涌现,为临床药物使用提供了更广的选择余地,但同时,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也逐渐成为临床上的问题。
1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1.1 用法、用量不合理缓释片的主要特点为减少用药总量、减少服用次数、减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使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大的疗效。
缓释片在临床上的用法错误最常见,如美丰(头孢氨苄缓释片),正确用法:2次/d,2片/次;而医嘱常常按常规用法给药:3次/d,2片/次,这样使用就没有发挥缓释片的优点。
再如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等)、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等为浓度依赖性药物[1],抑菌活性随浓度升高而增加,主要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无关。
另外,抗菌后效应(PAE)较显著,1次/d给药就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临床上常常是2次/d给药,对于治疗窗比较窄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尤其注意。
而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PAE也较小,或没有PAE(除头孢曲松外),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物与细菌接触时血药浓度超过最底抑菌浓度(MIC)的时间,而临床上β-内酰胺类药物几乎都将1 d用药总量,以1次/d方法应用。
应该分2~4次给药,一般要求达到给药间歇时间的40%以上才能产生疗效,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原则上应增加给药次数,缩短给药间隔时间,即1 d总量分3~4次给予,增加药物与细菌的接触时间,充分发挥杀菌效力。
头孢氨苄片正常用法为4次/d,4片/次,而医务工作者则常按常规用法给予,即3次/d,2片/次。
学术探讨·167·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原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曾尚勇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民族医院药剂科 广西 南宁 530001【摘要】目前我国临床上抗感染药物中常用药物为抗生素药物,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但是,伴随抗生素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即抗生素滥用现象,增加了抗生素不良反应及耐药性,对疾病治疗及患者的康复造成不利影响。
本研究从抗生素滥用现状出发,分析滥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以将抗生素应用效果加以提升。
【关键词】抗生素;滥用现状;对策;原因在临床治疗中抗生素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并且其应用率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趋势,抗生素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但是伴随抗生素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随之而来的是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危害着患者的健康。
我国在近些年来部分医院有抗生素滥用情况存在,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耐药性,对治疗效果造成极大的影响。
本研究主要以抗生素滥用现状为出发点,对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研究分析结果进行如下综述。
1.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对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进行分析可知,主要为三方面滥用情况严重,一为在临床上滥用抗生素,很多医师在临床用药时以经验为依据,对患者病原学送检率较低;或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对患者用药时选择进口药、新药及价格贵的抗生素,抗生素选择并不合理。
抗生素滥用情况主要包括联合用药不当、药物配伍不合理、疗程不准确、给药方式不正确等。
根据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儿童输液中包含抗生素药物所占比例为97.3%,而抗生素联合用药所占比例则为30%以上,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对药物控制并不严格,一般手术围术期均要采用抗生素进行预防[2];二为患者自身对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应用主体为患者,抗生素滥用的主要原因也为患者因素,因为患者缺乏医学知识,对抗生素随意应用和购买,有较差的依从性,也不遵循医嘱,因而造成抗生素滥用情况发生。
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在社区医院中抗生素不合理情况,并总结和分析了不合理使用的原因以及改进的对策和措施。
方法:我们选取的分析材料是于2017.01到2017.12之间某社区医院给病人开取的药方共200张,分析整理医生对病人的诊断结论以及给病人开取的抗生素的在种类和用量以及使用周期。
结果:在分析的200分药方中,共有抗生素不合理使用62份,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比例为31%。
其中,不合理使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重复使用抗生素有6份,占比9.68%;溶媒不合理有8份,占比12.9%;抗生素用量不合理有16份,占比25.8%;存在药物互相拮抗的情况有22份,占比35.48%;最后是无指证开取抗生素有10份,占比16.13%。
结论:由以上数据分析,在社区医院中,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出现比例较高,出现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主要有剂量不合理、没有考虑到药物拮抗的情况以及抗生素的滥用。
因此,在今后的临床中,需要格外注意抗生素的使用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杜绝滥用现象的发生。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0-0216-010 引言抗生素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但是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加之环境的不断恶劣,疾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医生对病人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越来越多,随之产生的是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情况越来越多。
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耐药性细菌的产生,疾病越来越难治,从而给病人的身体以及家庭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因此,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抗生素的治疗效果成为了现代医学中必须要关注的一点。
本文针对社区医院中抗生素的使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选取了在2017.01到2017.12之间某社区医院给病人开取的药方共200张,分析整理医生对病人的诊断结论以及给病人开取的抗生素的在种类和用量以及使用周期,现在将分析结果详述如下。
青霉素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及分析将青霉素类全日量一次性滴入青霉素类药静滴血药浓度达峰很快,青霉素为0.5小时,而消除半衰期为0.65~0.70小时,经过3~4小时约90%已排泄,6小时血药浓度已低于MIC(最低抑菌浓度)。
而细菌受到青霉素冲击后再生长只需3~4小时,若1次/日静滴,则细菌有>12小时不接触药物,从而继续繁殖,而繁殖的细菌到下一次药物达峰时又不易被杀灭,致使青霉素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应严格按药典规定,青霉素静滴160万~400万U,2~4次/日,使其充分发挥繁殖期杀菌优势,得到最好的疗效,同时避免一次性大剂量给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青霉素类用葡萄糖作溶媒葡萄糖对青霉素的6-内酰胺键具有催化分解作用,故一般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
葡萄糖溶液偏酸性增加青霉素钠的水解,浓度愈高愈不稳定,如属必需则应在短时间内滴完。
青霉素类与红霉素联用青霉素类为繁殖期杀菌药,而红霉为快速抑菌药,两者合用时,青霉素的杀菌作用大大减弱,临床考虑细菌、支原体感染时,可先用青霉素,待其起效后再加用红霉素。
青霉素钠与碳酸氢钠合用青霉素钠(或钾盐)在水溶液pH6~6.5时最稳定,若pH<5或pH>8时极易分解。
因青霉素为6-氨基青霉素酸的衍生物,6-氨基青霉素酸系由6-内酰胺与四氢噻唑两环组成,极易被酸、碱所分解而失去活性。
虽然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疗效佳、不良反应小等优点,但如不合理应用仍会导致抗菌药物疗效的降低,耐药菌的产生等,故临床应科学正确地运用以保证疗效,避免不良反应。
青霉素类药物静滴时的输注速度青霉素类药物静滴时速度过快使机体难以适应,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过多药物会引起脑、手等不良反应。
过慢又会使其水解和发生聚合,只要有0.1%的四聚物形成,就足以引发过敏反应。
水解又使青霉素疗效下降,所以最好将一次剂量的青霉素溶在100ml0.9%氯化钠注射用溶媒中。
于0.5~1小时内滴完,并严格遵照现配现用的原则,绝不可久置再用。
《磺胺类抗生素污染现状及其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磺胺类抗生素已成为兽医临床及人类治疗中的常见药物。
然而,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与过量使用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本篇论文将详细阐述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现状,以及其在环境中的行为研究进展。
二、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现状磺胺类抗生素(SAs)在农业和人类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磺胺甲噁唑、磺胺二甲嘧啶等。
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一部分会随着动物排泄物和人类排泄物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此外,工业废水处理不当、农业灌溉等也可能导致磺胺类抗生素进入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中。
目前,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研究显示,磺胺类抗生素在各种水体、土壤、底泥等环境中均有检出,且浓度逐渐升高。
这些污染物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三、磺胺类抗生素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磺胺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行为复杂,包括吸附、降解、转化等多个过程。
以下为磺胺类抗生素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1. 吸附行为:磺胺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吸附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环境介质(水体、土壤等)、温度、pH值等。
研究显示,磺胺类抗生素在水体中的吸附过程可能受到颗粒物、有机质等因素的影响,而在土壤中的吸附则与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因素有关。
2. 降解与转化:磺胺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降解与转化过程是研究重点。
研究显示,微生物在磺胺类抗生素的降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此外,光解、化学氧化等过程也可能参与磺胺类抗生素的转化。
3. 环境归趋:磺胺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归趋受其物理化学性质、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
研究显示,磺胺类抗生素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此外,长期积累的磺胺类抗生素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四、结论与展望目前,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问题已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现状及环境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为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内一科抗生素使用分析及整改措施引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特别是在内科领域,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还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效果。
因此,对内一科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及整改是当务之急。
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抗生素使用量内一科的抗生素使用量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
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抗生素使用量增长了20%以上。
抗生素使用类型目前,广谱抗生素是内一科主要使用的种类。
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使用比例较高。
抗生素使用指征内一科医生常用抗生素的适应症主要包括疑似或确诊感染、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抗生素使用期限抗生素的使用期限一般为7-14天。
但是,实际上在内一科,很多医生在没有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仍然继续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问题分析内一科抗生素使用的不合理之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单纯根据病情判断使用抗生素在内一科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的原因之一是医生过分强调治疗感染,而忽略了病情的其他方面。
广谱抗生素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可以快速治疗感染,但也会导致菌群失衡和耐药性问题。
没有限制应用抗生素时间对于感染的治疗,抗生素使用多长时间,需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和感染性状况。
抗生素联合用药抗生素联合使用时需要有明确的治疗原因和药物吸收、代谢、排泄等因素,但在内一科中,很多医生盲目使用抗生素联合用药。
内一科抗生素使用整改措施为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问题,内一科应采取以下整改措施:确定抗生素使用的规范依据科室的临床实践指南、抗生素使用指引以及感染病的诊断标准等来使用抗生素,避免盲目或滥用等问题。
加强抗生素的监控科室要建立抗生素的监控机制,及时收集使用数据,对医生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定期开展抗生素使用培训通过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提高临床人员的抗生素知识水平,推广感染病和抗生素使用的指南和规范。
加强临床团队内部沟通临床团队内部需要多方面合作,及时交流患者的情况,避免重复或冲突的使用抗生素。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自查整改措施
为合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接上级部门通知后,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自查,现汇报如下:
在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
1 、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联合用药率过高。
虽然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今年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但与目前相关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 医师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只能根据经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给药方式和剂量存在问题。
目前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这说明抗菌药物给药方式存在不合理现象。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有效地控制感染, 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 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制订了以下整改措施:
1、切实贯彻执行上级关于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文件精神。
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作为业务学习的重中之重,掌握临床选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2、掌握抗菌药物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联合使用及预防使用的指征、细菌学、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在临床用药中,严格执行上级关于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分级制度。
3、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王立华 2012-6-9。
抗生素使用分析范文抗生素是一种用来抑制或杀死细菌生长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恰当使用,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和药物副作用的出现。
因此,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促进正确合理的使用,对于预防耐药性的形成和保护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抗生素耐药性是目前全球医疗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导致了多种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的产生。
例如,研究表明,不合理的抗生素处方和使用导致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耐药性的形成使得原本可以有效治疗的抗生素对一些细菌无效,从而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此外,抗生素的不恰当使用还会导致药物副作用的出现。
很多患者在感冒发烧时就会自行使用抗生素,结果不仅没有达到治疗效果,反而引起了一系列不良反应。
一些常见的抗生素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肝损伤、胃肠道不适等。
因此,对于抗生素的正确合理使用,不仅可以避免耐药性的增加,还可以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针对抗生素的滥用和不恰当使用问题,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首先,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严格规范了抗生素的销售和处方行为。
这些法规要求医生在处方抗生素之前必须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患者的感染是否由细菌引起以及对哪种抗生素敏感,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其次,加强了对医生和患者的教育宣传工作。
医生通过接受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了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处方的意识,避免了滥用情况的发生。
同时,对患者进行教育,告知他们感冒等病情一般是由病毒引起的,并非需要抗生素治疗,避免了盲目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此外,一些实践探索也被引入来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例如,医院推行了临床路径管理,通过规范患者入院、就诊的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此外,实施了抗生素监测和反馈系统,及时采集和分析医院内抗生素使用的情况,鼓励医生合理、科学地应用抗生素。
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抗生素的滥用,减少了耐药性的增加和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内一科抗生素使用分析及整改措施
一、不规范使用抗生素现象仍然存在,从抽查病历用药情况
看,部分医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
如:有的病历中抗
菌药物选择不合理;有的病历中存在无指征使用抗菌药
物,或无指征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现象;有的病历痰培养
药敏结果与选用的抗菌药物不符,病程中无分析记录;
有的病历中未反映出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入院后微生
物送检前首选限制类抗生素,第二日查房中未反映或分
析为什么选用此类抗菌素,部分病历使用抗菌药物时间
过长,病程中无记录分析。
二、二季度使用抗生素前三名的医生为:XXX,XXX其原因
可能是管病人相对较多,住院时间长,导致抗生素用量
大。
三、二季度微生物送检率达到53.5%,达标,抗菌素的选择
必须按照药敏阳性选择。
四、对抗生素专项整治活动务必高度重视,整治力度还需进
一步加强,如发现不规范用抗生素罚款100-500元,情
节严重者请示医务科处理。
五、加强三级医师查房,规范医师的抗生素应用,xxx、xxx
主任医师各负责一组,认真执行抗菌素分级管理制度,不能越权开具抗生素,二联、三联应用必须经上级医生
指示,对特殊使用抗生素必须严格掌握指征,凡停用、
更换、联合使用抗生素必须在病程中详细记录及说明。
六、反复学习《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素临床应
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抗菌药
物管理制度,并严格按制度开展工作。
2014年10月20日。
2014年3月第7卷第3期中Chin J of ClinicM R&tional Drug Use,March 2014,Vo1.7 Nn 3B 是关键一环,对安全用药十分重要 。在拿到输液单或医嘱 单时应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包括:给使用高危药品的患者使用 手腕带并注明姓名、药物名称、剂量和频次等信息;在输液袋上 贴警示标识;做到在正确的时间、通过正确的途径、以正确的药 品、给正确的患者,并给予观察,遇到特殊情况立即向医师或药 师反映。 2.3.2.4院方责任:医疗、药学、护理、信息科应该共同促进高 危药品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循序渐进,不断完善。 3讨论 我院通过1年来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提高了医护人员对 高危药品的认识,让他们了解了高危药品的风险环节及预防方 法,在预防严重的高危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及时补救方面发 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新科室不断开展和医务人员的不断 增加,高危药品的管理必须持之以恒。高危药品一旦发生不良 反应则后果非常严重,应该引起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错误的 用药不仅给患者、患者家庭都造成了无法挽留的严重后果,对 医院也产生了负面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广大医务人员应 认真的吸取以往错误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尽管我院高危药品管理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 仍需不断努力探索和完善,将高危药品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
・171・ 核中,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落实到科室、落实到人。相信在医 务人员共同参与下,我院高危药品的管理会更上一层楼,患者 用药会更加安全放心。 参考文献 1汤永勤,王红莲.肿瘤病区高危药品用药安全管理[J].现代医院管 理2010,(37):64—65. 2侯颖,叶欣,宋洪涛.医疗机构高危药品管理[J].中国医院药学杂 志,2010,30(16):1399—1401. 3张幸国,饶跃峰,张国兵,等.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的理论研究和 实践[J].中国药房,2009,20(22):1690—1692. 4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10:652. 5王楠,谢学建.医院高危药品的管理体会[J].中国药业,2012,21 (24):89—91. 6孙世光,李秀敏,崔杰,等.医院高危药品管理模式研究[J].药学服 务与研究,2010,10(4):256—259. 7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 试指导・药学(中级)药学(中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716—719. 8宋晓勇,马传根,张永州,等.我院高危药品管理的实践和体会[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7):124—126. (收稿日期:2014—01—14)
《磺胺类抗生素污染现状及其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其使用量日益增加。
磺胺类抗生素作为其中的一种,广泛应用于畜牧业、水产养殖以及人类医疗等领域。
然而,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排放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现状及其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环境保护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现状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主要来源于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以及人类医疗等领域的排放。
随着这些排放物的不断进入环境,磺胺类抗生素在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中广泛分布,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现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表明,磺胺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分布广泛,且具有较长的环境滞留时间。
在各类水体中,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均检测到了磺胺类抗生素的存在。
此外,这些抗生素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三、磺胺类抗生素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磺胺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研究磺胺类抗生素的环境行为,有助于了解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为控制其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3.1 迁移转化磺胺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主要受到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类型、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磺胺类抗生素在土壤和水体中可通过吸附、光解、生物降解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此外,它们还可以通过水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进行生物富集和传递。
3.2 归宿磺胺类抗生素的归宿主要包括在环境中降解和被生物体吸收。
环境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代谢作用将其降解为更小的分子,或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难以被生物利用的形式。
同时,磺胺类抗生素也可能被植物、动物等生物体吸收,通过食物链进入生态系统。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为了更好地研究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现状及其环境行为,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现状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 抗生素 不合理应用 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品种增加,抗生素的使用日益广泛,已成为各
级医疗单位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由此导致的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甚至
滥用,正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并带来严重的后果。由于抗生素的不合
理应用所导致的耐药病原菌的增加不仅使医疗费用增高,而且使感染
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广
泛的社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合理应用抗生素进行探讨和研究,现
对其现象分析如下。
1 把抗生素当作“常规武器” 有一些医生和患者总是把“炎变”和抗
生素连在一起,处方时常把抗生素当作首选的常规武器,狂轰滥炸。
其实许多炎变和细菌并无关系,如扭伤引起局部肿胀是无菌性炎症,
一般感冒许多是病毒性感染,连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也不都是
细菌引起的[1],使用抗生素应在有细菌感染时才有意义。没有细菌感
染时用抗生素,无菌可抗,而患者往往付出巨大的代价。
2 把抗生素当作“预防药” 所谓抗生素的预防用药,指的是针对可能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发生的感染扩散或病原体入侵,即在病原体构成全身性感染的威胁时,
所采用的主动治疗,而不是为了怕发生感染和为了放心所采用的所谓
的预防用药[2]。而现在有些医生不管有菌无菌,只要患者来到医院,
就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但这种预防性用药极易产生耐药性。实
验表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整个冬季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不能减
少发作次数,只能是发作程度稍轻,但很易导致菌群失调和耐药性的
产生,等到需要使用抗生素时再用则疗效不佳。而且,任何一种抗生
素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尤其对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所以在预
防用药时一定要慎重。
3 加大剂量,“多多益善” 有的患者为求速效,擅自增加药量。但是
药效学研究证明,不是所有药物的剂量和效应都是成正比的,相反,
许多药物加量后毒副作用相应增加,有的还会产生积蓄中毒,这样到
适得其反了。
4 实行“大包围”治疗方式 有的医生对抗生素的抗菌机制认识不清,
无药敏作指导,又急于求成,就实行大包围治疗方式多种抗生素联合
使用,认为药物品种越多,保险系数越大,总有一种药物是对症的。
但是,这样的“大包围”治疗方式不但对疾病的治疗起不到积极作用,
还会导致菌群紊乱、耐药细菌增加或严重的二重感染,往往较难治愈。
可见,“大包围”治疗方式虽然增加了医生的保险系数,但是却往往丢
掉了患者的长远利益甚至生命。
5 长期用药,“打持久战” 有的慢性病病程较长,用药时间也相对长
一些,但长期服用一种药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如长期服用四环素、磺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胺类药物可对肝脏产生损害;服用阿司匹林易导致出血性中风和胃溃
疡,并且在同一病房内医院流行菌株在抗生素的压力下容易产生耐药
性,还会造成新的感染。另外,长期用药产生积蓄性中毒也很常见,
类似的教训很多,我们不能忽视。
6 药物配伍混乱 抗生素之间或与其他药物配伍不合理,往往造成
两药作用的相互拮抗甚至发生危险。如β-内酰胺和双歧杆菌活菌制剂
联用,前者为杀菌剂,后者为活菌剂,两药同时使用前者使后者的疗
效降低,所以两者应该分开服用[3]。此外,如果患者使用茶碱缓释片,
同时口服大环内酯类或者喹诺酮类抗菌药,后者使茶碱缓释片代谢减
少,导致茶碱药物浓度增高,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7 药物用法不合理 临床上较常见的以青霉素类、头孢菌
素类(头孢曲松钠除外),大部分是1天1次给药方法,这种给药方法
是不正确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繁殖杀菌药,除少数品种外,大
多半衰期短,静滴后血药浓度下降很快,较难维持有效血药浓度,若
采用1天1次静滴,每次2~3 h,使致病菌每天有很长一段时间不
接触抗菌药物,继续得到繁殖,而成熟的细菌,β—内酰胺类药物又
不易将其杀灭,结果使有效的抗生素未能发挥应有的疗效.既达不到
治疗目的,还易产生细菌耐药,客观上造成浪费[4]。
8 随“症”服药 有的患者常自备一些抗生素在家,只要身体不适,就
服用一些抗生素,症状减轻就停用。还有的患者对医生缺乏信任,不
如实向医院陈述病情,点名用药,不遵医嘱,不按疗程、不懂科学用
药知识,任意更换药物品种,随意增加药物剂量或者缩短用药间隔,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重复用药等,一般1天应用3次的药物,他们不是按照间隔8小时
来用,而是跟随三顿饭来服,这样既产生耐药性,又易耽误病情,是
十分有害的。
总之,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现象很多,要实现合理应用抗生素,减
少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不但需要医务人员的努力,也需要
病人的密切配合。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健全的抗生素合理应用管理
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生素及相关药理知识的培训来提高医
务人员的整体水平,强化合理用药观念。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患
者和家属进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宣传教育,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生
的治疗,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必要时我们可以采取督查与奖惩的办
法,促使医务人员进行自我对照、自我评价,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
理的意识,在一个合理用药的大氛围中自觉规范地用药,更好地为人
民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燕, 李秀云.临床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及对策[J].柳
州医学,2007,20(3):228-230.
[2] 葛绳德.抗生素合理应用问题点滴[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7,7(5):321-324.
[3] 阳怡,白兆平.繁殖期杀菌剂与速效抑菌剂的联合应用[J].
中国药师,2007,10(2):171.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4] 陈东堂.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病历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
杂志,2005,8(10):1074-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