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微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0.46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地理微课教案

【篇一:地理微课教学设计表】

微课教学设计表

【篇二:地理微课】

附件4

微课教学设计及微课的准备

一、微课简介

微课是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就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教学重点、一个

教学难点进行的针对性讲解的课例。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

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10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

微课不等于没有学生的微型课,也不等于一堂课的某一片断,而是

完整地说明解决一个问题的视频课例。微课虽然内容短小,但必须

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它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纠错归纳的讲解,也

可以是方法传授、实验操作、经验总结等技能方面的展示,是课堂

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

二、微课教学设计及微课准备

1、本次参加培训的教师需每人提前准备一份微课教学设计,复印

45份,培训团队和参训教师人手一份。微课教学设计要求做到:目

标明确,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结构完整;语言准确,提问简明;

形象直观,活泼灵动。

2、根据微课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准备10分钟的微课,不用提前录制,培训过程中逐人上台展示,培训团队和参训学员全员参与点评、指导。

3、培训期间,经过培训团队与参训教师的共同点评、指导、打磨,

培训结束一周时间内经过个人后期修改、完善,正式录制不超过15

分钟的微课,提交到本学科培训团队组建设的qq群,供参训教师共

享交流。培训团队按参训教师总数的10%评出优秀微课,形成精品

课例,整个暑期培训结束后,市教育局发文表彰。

三、微课教学设计范例

微课教学设计可参考以下范例准备。《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种不

同的山体部位》微课教学设计

学校:曹家店中学设计者:白毅刚时间:2015年6月

【篇三:杨志梅-地理微课比赛教案】

班级:地理131班

姓名:杨志梅

学号:1301100037

季风水田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一、微课程基本描述

【微课程名称】季风水田农业区位因素

【课程内容所属学科】理科

【课程所属专业】地理科学系

【适用人群】中学生

【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课程时长】 5分13秒

【主讲人】杨志梅

【所在院校】地理科学学院

【所在院系】地理科学系

二、微课程设计背景

季风水田农业区位因素微课程主要面向文科中学生,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重点知识,是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一门基础课程。本微课程系统地讲解了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区域和区位因素,生动形象的展示了水稻种植业的农田景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教材内容分析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密切、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也是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深入而不断扩大和加深的。本微课程紧紧围绕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通过介绍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域分布和影响区位因素,阐述了季风水田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节课,主要是阐述季风水田农业,重点分析这一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区位条件。四、学情分析

本微课程主要针对高中的中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能够初步掌握农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且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作物是大米,与学生饮食息息相关,学生普遍比较熟悉。

五、课程目标

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基础定义

2、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区域

3、学会读图对比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六、教学重点

季风水田农业区位因素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读图分析法、综合比较法

八、学生学法

主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用对比分析综合法来解答季风水田农业的

分布区位因素。

九、教学用具

多媒体网络课件、会声会影软件

十、教学过程

本次课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因此采用读图分析法和综合比较法的教

学方法,通过讲练、讨论、总结等形式将问题引向深入,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愉快地氛

围中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首先解释季风水田农业的定义,然后通

过欣赏季风水田农业的景观图引入本次课的内容;然后由浅入深的

讲解实例,使学生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分布的区位因素;最后通过课

后练习,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本次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上节回顾、导入新课、实例讲解、课堂内容

总结、课后习题五个环节。

1、上节回顾

本次课程是上节课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是季风水田农业这一节课

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对上节课的农业知

识进行回顾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季风水田农业的基本定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

的掌握程度。

2、导入新课

通过解释季风水田农业的定义,展示季风水田农业的景观图,引发

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3、实例讲解

通过对比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与亚洲人口分布图、亚洲地形图、亚洲气候类型图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比分析

的读图的综合能力。得出影响季风水田农业分布的形成因素。

4、课堂内容总结

采用启发式的方法,强调重点,课堂内容总结如下:

影响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5、课后习题

回顾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十一、教学反思与总结

这节课通过对比法、案例分析法、综合比较法等多种教法,创设了

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寻找资料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注重了平等交流;落实了微课程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基

础定义、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区域和学会读图对比分析季风水

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的三大目标,且最后教学过程中辅以课后习题,加深学生对季风水田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做好课后习题总结,为后续学习做

好铺垫。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紧凑,教学内容过短,无法全面

分析季风水田农业,这是其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