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减振降噪措施简析
- 格式:pdf
- 大小:324.52 KB
- 文档页数:4
第27卷第3期 2010年06月 江苏船舶 JIANGSU SHIP V01.27 No.3 June.2010
船舶减振降噪措施简析
张平,于全虎
(江苏省船舶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苏镇江212003)
摘要:船舶减振降噪措施的采用是船舶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措施主要包括螺旋桨的减震 降噪、机电设备的减振降噪以及避免共振。各种减振降噪措施的采用不仅要强调效果,同时必须考虑到经济性, 所以减振降噪只要达到合理适度、满足使用要求的效果就可以。 关键词:振动噪声;阻尼;振动控制 中图分类号:U661.4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船舶噪声不仅影响到船员自身工作生活和身体
健康,而且对水域沿岸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产生
噪声的振源是造成船舶结构疲劳破环的根源之一,
对船舶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造成影响。船舶噪声由
其自身设备工作时以及外界风浪等拍击船体发出的
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地组合而成,它
包括存在于舱室部位的空气噪声,存在于船体结构
中的结构噪声(即振动)以及存在于船体周围水介
质中的水噪声。如何采用减振降噪措施,降低由振
动源引起的船舶结构振动、降低由噪声源引起的空
气噪声和结构噪声,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1激振力分析
船体结构产生振动的首要原因是螺旋桨和船舶
主机的干扰力作用。对于螺旋桨而言,由于螺旋桨
所处流场的伴流不均匀,当桨叶处在伴流峰值位置
时,叶型在较大的来流攻角下产生较大的推力和切
向力,随着桨的旋转,当桨叶处在较小的伴流中时,
相应产生较小的推力和切向力,结果使传递到轴承
上的力产生周期性的变化。同时螺旋桨在旋转时,
每片桨叶均被压力场所包围,在旋转过程中,这些回
转压力场就会在船底后部桨叶上方部位产生压力冲
量(称为表面力),使得尾部船板上承受的压力产生
周期性的变化。特别是当螺旋桨产生较大范围的空
泡时,这种压力变化会有更大的幅值。
由螺旋桨旋转引起的轴承激振力,其激振频率
收稿日期:2010—04—10 作者简介:张平(1966一),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船舶设计工作; 于全虎(1974一),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船舶设计工作。 为螺旋桨转速×1。
由螺旋桨表面力产生的激振力,其激振频率为
螺旋桨转速×叶数(称为叶频)。
对于船舶主机而言,活塞在燃烧混合气体的推
动下,通过活塞杆、连杆、曲轴、轴承传递运动会激起
机械振动;燃烧过程中,气压的变化会通过燃气和扫
气空气传播,在汽缸壁上产生结构振动;主机内振动
会通过主机座传递到与之相连的船体结构上,引起
船体结构的振动。
船体结构振动同样也会由机舱辅机或其他设备
如往复式压缩机、通风机引起。
在某种状态下,由波浪运动传递到船体外板上
的周期性的波浪力也会引发船体结构产生振动。
振动与噪声是共生的。当结构产生振动以后,
这种往复运动传递到周边的空气场中导致了空气噪
声;当振动在结构中传播至诸如舱壁、板格处再传递
到空气中就导致结构噪声的产生。由于船舶主要结
构材料是钢,钢的内部阻尼很小,所以结构噪声传播
时能量损失非常小。
2减振降噪措施的采用
船体振动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影响:①
不利于人体健康和工作效率;②不利于船体寿命和
结构安全;③不利于机电设备正常工作。船舶噪声
也会给人带来烦躁情绪,影响工作效率,严重时也会
危及人体健康,所以必须采用各种有效措施来减振
降噪。
2.1针对螺旋桨的减振措施
我们知道,作用于螺旋桨的不均匀进流是导致
振动和激起螺旋桨噪声的主要原因,因此改善船尾
伴流分布,提高尾流场的均匀性,可以起到明显的减 2 江苏船舶 第27卷
振降噪效果。具体措施有:
(1)改良船体尾部的线型。采用双尾线型、球
尾、优秀的船模系列以及船尾加设尾鳍等,都能很好
地改善尾部伴流。如果能通过船模试验对尾部线型
进行优化,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整流尾鳍的设置
如图1所示。
二
图1整流尾鳍的设置 (2)许多情况下在螺旋桨外面安装一导流管证
明可明显减小振动和噪声。这是由于导流管可以平
稳伴流分布。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使螺旋桨的一大部
分负荷可以转移到导流管上,从而减小螺旋桨的轴
承负荷和空泡的产生,对于重载螺旋桨还可以提高
桨的效率。为了充分利用导流管可以降低桨振动的
特性,导流管必须正确安装,与螺旋桨同心,同时还
要保证导流管安装部位处的船体结构刚度。
(3)尽可能加大螺旋桨和船体问的间隙。螺旋
桨与周围船体间的问隙应尽可能加大,不能仅满足
船级社的最低要求,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由螺旋桨产
生的脉动压力场传递到船板的表面力。特殊情况
下,当无法增大桨与船体间的间隙时,采用特殊的减
振装置——减振穴,可减弱螺旋桨作用在船体上的
表面力,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密闭的空气弹簧和水质
量的吸振作用。减振穴的设置如图2所示。
(a)常规减振穴 (b)钟形减振穴 图2减振穴的设置 (4)选用大侧斜螺旋桨。选用该种形式螺旋
桨,首先不会影响螺旋桨性能,但可以大幅减小激振
力。效果理想时可使机舱内各处振动量值减少1/4
左右,上层建筑前后振动量可减少1/5左右。
(5)增加螺旋桨桨叶数。桨叶数的增加可能会
导致螺旋桨的敞水效率略有下降。但就表面力而
言,形成空泡时螺旋桨产生的压力冲量总是随桨叶 数的增加而减少,并且能使该压力值保持在一个较
低的量级上;同样的,随着桨叶数的增加,也会降低
螺旋桨作用在轴承上的负荷,如果桨叶数为偶数时,
效果更佳。
(6)敷设阻尼材料。在船体内部合适部位敷设
钢质或橡胶质的阻尼材料,一般是在螺旋桨上方船
底板处、机舱主机座面板和腹板处、主机座前后船体
结构处、机舱前壁处,有时在与上甲板室邻接的机舱
顶甲板处等位置进行敷设。阻尼材料的敷设一定要
符合工艺要求,一定要注意钢结构表面的清洁工作,
以保证贴合效果。利用阻尼材料在其内部产生拉
伸、弯曲、剪切等变形,吸收大量的入射能量,将部分
振动能转换为摩擦热能。图3为降低螺旋桨和主机
引发的结构振动而敷设在不同部位的阻尼材料的示
意图。
I ——,一 尾尖舱 机舱
\~ 皂 主机座
底舱平面阻尼橡胶 或阻尼钢板分布 图3阻尼材料的设置
2.2针对机舱设备的减振措施
机舱里的主机及其他辅机、减速齿轮箱等机器
设备在工作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振动与噪声,并且
噪声会以空气噪声和结构噪声两种形式同时存在,
特别是当机器与结构刚性安装时,影响更甚。结合
振动的特点及声音传播特性可以采取的减振降噪措
施有:
(1)增加机座的尺寸和刚性。提高机座的刚性
可以有效降低由机器传递过来振动的振幅。从理论
方面讲,当机座的刚度足够大时,可以使机座的振动
趋向于零;增加机座的尺寸则可以降低振动的幅度。
当然,机座的刚性和尺寸不可能无限制的提高,还要
服从于布置和经济性的需要。
(2)采用弹性支撑和弹性连接。弹性支撑一般
是采用隔振器,有橡胶隔振器和金属隔振器等形式。
橡胶隔振器优点是价格便宜、不易塑性变形,缺点是
高温下易老化及弹性变差、可燃;金属隔振器优点是
抗水耐油,高温下不变形且维护方便,缺点是价格较
贵。弹性连接一般采用弹性联轴器,也是含有橡胶
的元器件,它可以允许有一定的轴向和径向位移及
一定的角偏差。图4是弹性支撑和弹性连接的典型
方式。
(3)敷设阻尼材料。如图3所示,在机舱合适
部位敷设阻尼材料。
第3期 张平等:船舶减振降噪措施简析 3
图4弹性支撑和弹性连接
2.3针对机舱的降噪措施
机舱里的噪声主要是各种机器发出的空气噪
声,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能是第二噪声源以结构噪声
的形式辐射出来,比如螺旋桨在尾舱壁上激发出的
结构噪声。一般来说,机舱的噪声都会在90dB以
上,足以损伤人的听力,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进行
降噪处理。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选用低噪声的机器设备。在机舱机电设备
选型时,选用低噪声型号,从源头上注意降低机舱的
总噪声。
(2)采用吸声设施降低总噪声级。吸声材料一
般多采用多孔性材料或纤维性材料诸如矿渣棉、玻
璃纤维织物等。当声波传递到吸声材料内部结构中
时,就会引起吸声材料的振动,导致材料间的相互摩
擦,振动能转换成热能。吸声材料一般用拉制的金
属丝网或钢、铝质穿孔薄壁板固定在机舱围壁和天
花位置处。这种结构形式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钢、铝质穿孔薄壁板的穿孔面积要达到30%
一40%以上:
②吸声材料不能被油烟所覆盖,不能油漆,否则
会大大降低吸声性能。
(3)采用隔声罩。机器发出的噪声部分是结构
噪声,部分是空气噪声。对于空气噪声部分,可以采
用隔声罩将机器封闭在有效屏蔽的罩壳空间内(除
了必要的冷却水和空气进出口),在罩壳内部表面
尽可能多地敷设吸声材料。对于结构噪声部分,应
该在机器与底座之间、罩壳与底座之间采用弹性安
装。同时在空气进出口处加装消声器。机器隔声罩
安装示意图如图5所示。
(4)装设隔声屏障。声音的一个特性是遇到坚
硬的表面时能非常有效地反射,如钢板能反射大约
99%的声波,而且与声音的频率基本无关。隔声屏
障要想取得明显效果,其高度尺寸要大于波长,所以
隔声屏障适用于产生短波高频噪声的小型机械,在
以反射声场占主导地位的机舱里很难起到令人满意
的效果。
(5)进排气、通风管道中的消声。进排气、通风
管道中的噪声也是机舱噪声的组成之一,采用安装
消声器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噪声。消声器有两种结 构形式:抗式消声器和阻式消声器。抗式消声器的
原理是通过管道流通面积的变化,反射一部分入射
声能来降低噪声。该种消声器结构简单,使用普遍,
对一定的频段相当有效。阻式消声器的原理是通过
吸收一部分入射的声能并将之转换为摩擦热能来降
低噪声。这种消声器在一宽广的频率范围内都有
效。两种消声器的结构形式如图6所示。
图5机器隔声罩安装示意图
阻式消声器
图6消声器的结构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当机舱中有多处噪声源时,仅把
一个次要声源降低几个分贝是徒劳的,因为它对总
噪声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表1显示了不同降噪方
式产生的不同降噪效果。由表1可见,若要降低噪
声级,必须找到区域的主要声源,采取各种行之有效
的措施加以解决。
表1 采用各种降噪措施后的减噪效果
第1噪 第2噪 第3噪 合成 噪声源 声源 声源 声源 噪声 初始噪声级/dB 80 90 l0o 1oo.45
第1噪声源降低10dB后 70 90 lo0 Ioo.42
第2噪声源降低10dB后 80 80 l00 1oo.09
第3噪声源降低10dB后 80 90 90 93.22
所有噪声源降低10dB后 70 80 90 90.45
3避免共振措施
船体结构在多种激振源和不同振动频率的联合
作用下,设计参数选择不当时极有可能产生共振现
象。在设计当中首先应该避免下述情况的发生:
(1)避免螺旋桨与船体结构、主机及轴系发生
共振现象。主要通过增加螺旋桨的叶数即叶频来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