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性肾瘤1例回顾性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囊性肾癌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王永强;刘勇;张强;李胜军【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07(10)16【摘要】目的提高对囊性肾癌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月235例肾癌患者中11例(4.68%)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临床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11例患者中8例行肾癌根治术,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多房囊性肾癌8例,单房囊性肾癌3例.肿瘤大小为6.9 cm×5.5 cm×4.7 cm.透明细胞癌9例,嫌色细胞癌2例.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1个月,平均27.9个月.无瘤存活10例.结论囊性肾癌同肾癌一样采用肾癌根治术或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效果满意,预后佳.【总页数】2页(P1376-1377)【作者】王永强;刘勇;张强;李胜军【作者单位】266003,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66003,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66003,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66003,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大学医学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1【相关文献】1.囊性肾癌5例临床诊治分析 [J], 卢红荪2.不同亚型的囊性肾癌诊疗与预后分析 [J], 邓晓敬;王宇航;刘春雨3.囊性肾癌6例的临床诊治分析诊断和治疗 [J], 闫若东;朴仁京;翟德军;孙少玉4.宁夏定点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 [J], 洪苑; 李静; 赵桂霞; 程瑞霞; 周攀; 刘伯飞5.囊性肾癌临床诊治40例分析 [J], 袁杰;沈乾;厉晓伟;桑乾宏;梁宇;刘星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191例肾囊肿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分析杨盼;乔宝民;陈晓博;姜行康;孙光;徐勇【摘要】目的:总结肾囊肿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收集因肾囊肿住院的1191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诊疗情况。
结果1191例肾囊肿患者中,发病年龄以41~70岁多见;有症状者338例,主要表现为腰痛(307例)、血尿及镜下血尿(148例)、肾功能损害(44例)等,无症状而例行检查发现853例。
肾囊肿部位:左肾454例,右肾334例,双肾均有403例;囊肿最大直径2~18 cm。
术前均行B超检查,明确诊断为肾囊肿者1077例;行CT 检查者767例,明确诊断为肾囊肿者672例。
行外科手术治疗1074例,术后40例随访2年以上,无一例复发;行B超引导下肾囊肿穿刺抽液+注射硬化剂治疗38例,术后15例随访2年以上,仅2例复发。
结论肾囊肿一般无任何症状和体征,有症状者以腰痛最常见;B超是首选检查方法,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5(000)040【总页数】2页(P87-88)【关键词】肾囊肿;临床特征;影像学诊断;治疗【作者】杨盼;乔宝民;陈晓博;姜行康;孙光;徐勇【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天津30021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天津30021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天津30021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天津30021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天津30021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天津300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9肾囊肿是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及体征,大多数患者在中年后出现腰腹部胀痛、血尿、高血压等症状[1]。
近年来,随着 B 超、CT、静脉注射肾盂摄影检查(IVP)等检查以及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肾囊肿的检出率不断提高。
囊性肾瘤(cystic nephroma,CN)是一种主要由上皮和间质构成的良性肾肿瘤,临床比较少见,现报道2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其临床和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情况。
1临床资料本组2例,男女性各1例,年龄分别为44、50岁;男性患者病变位于左侧,女性患者病变位于右侧。
男性患者为查体中发现,无泌尿系统相关阳性症状、体征,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女性患者因腰部钝痛、腹部包块1个月就诊,伴肉眼血尿,无发热、恶心、呕吐、尿路刺激症状。
心肺及其他检查均无异常。
B超检查:男性患者显示左肾外侧中上极可探及9.7cm×8.4cm大小的囊性无回声肿块,女性患者显示右肾下极肾实质内可探及7.4cm×6.8cm的多房性囊性无回声肿块,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
CT检查患肾形态失常,均显示为多个囊性肿物,内部可见多个密度均匀的囊腔,边界清晰,腔内容物中心CT值为6~20HU,增强扫描后无强化表现,囊间隔轻至中度强化。
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提示患肾明显增大及占位性病变,可见集合系统受压,导致不同程度的肾积水。
2结果2例均行手术治疗。
女性患者行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男性患者术前诊断为肾囊肿行腹腔镜下囊肿去顶减压术。
术后6个月复发,行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
术中见病变呈囊实性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切面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肿,囊间有质韧的软组织分隔,囊内有淡黄色或清亮液体,部分囊内合并出血。
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多房囊性肾瘤。
光镜下见肿块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囊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内衬上皮细胞,间质有少量散在淋巴细胞,可见梭形细胞增生。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6~36个月,影像学检查无复发。
3讨论CN属于软组织肿瘤,是一种主要由上皮和间质构成的良性肾肿瘤,既有囊肿特征又有肿瘤性质。
过去曾称为肾淋巴管瘤、多房性肾囊肿、肾囊性腺瘤、囊性错构瘤、局灶性多囊肾等。
WHO泌尿系统肿瘤分类(2004)统一命名为囊性肾瘤。
国内将本病归属于肾血管肿瘤一类[1],其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是由于淋巴管先天发育异常或继发性淋巴管损伤所致,也有学者认为与先天性肾集合小管发育不良有关。
多囊性肾瘤1例回顾性分析
多囊性肾瘤是临床上较罕见的一种肾脏良性肿瘤,我院近期收治多囊性肾瘤1例,现对该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个月25d,发现左下腹包块2月余。
患者家属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患儿左下腹有一巨大包块,约成人拳头大小,无压痛,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一直未作特殊处理。
2个月来包块慢慢增大,外院B超提示囊性包块。
患病来患儿精神、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
CT平扫示左肾区巨大囊性低密度肿块影,可见纤细分隔,病灶大小约12cm×10cm,边界清,肾实质受压变薄,周围肠管受压移位,周围组织未见侵犯改变,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增强示病灶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分隔及囊壁见轻度强化,分隔显示更清晰。
病理检查:左肾肿块切开成多囊性,囊内容清亮液体,镜下见囊壁内衬单层扁平、立方或靴钉样上皮细胞,囊腔之间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织,考虑为多囊性肾瘤。
2 讨论
临床特点:多囊性肾瘤(2004WHO肿瘤分类统一命名)是一种较罕见非遗传性肾脏良性肿瘤,目前临床上对本病的病因尚无明确解释,临床症状通常不明显,多在体检时发现或触及腹部包块。
多囊性肾癌好发年龄人群以及患者性别比例均呈双相分布,即中年女性以及男性幼儿发病率最高。
据文献报道,患者年龄30岁,男女发病比例为1:8[1]。
多数幼儿患者除腹部较大包块外无任何临床症状,成人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腰痛、腹痛、血尿。
本次研究病例以腹部包块入院。
病理特点:多囊性肾瘤是由间叶组织癌变后发展而成的一种错构瘤,临床发病率较低。
大多数多囊性肾瘤瘤体直径在5~15cm,少部分侵袭整个肾脏,部分病灶沿着肾被膜下向前延伸,通过局部形成疝从而进入肾盂组织或肾窦组织,或者在肾皮质部分向外膨出。
少部分瘤体可见病理切片可见大小不一的多个囊腔,多数囊腔之间为0.1~3cm,少数囊腔直径超过3cm,囊壁较薄,质地比较均匀或呈半透明状,局部囊壁厚度可稍稍增加,偶见钙化病灶,但无乳头形成。
囊壁内衬扁平、立方或鞋钉样上皮细胞,囊内液为清亮液。
镜下可见肿块被纤维性假膜包裹,部分囊壁无上皮被覆,上皮细胞无异型性,缺少核分裂像,间隔薄,厚度相同,实性结节突入腔内,间质为成纤维样成熟细胞,部分可出现黏液样变性,少部分区域可见呈波浪状富于细胞,同卵巢间质组织比较相似,有时可出现平滑肌细胞、横纹肌细胞或软骨细胞,甚至出现不成熟的胚芽组织以及不成熟的肾小管上皮成分,其间质散在不规则厚壁小血管及慢性炎细胞浸润[2],间隔内无透明细胞,或骨骼肌纤维组织。
CT表现:肿块位于肾实质内并突出于肾包膜外,边界光整,内可见完整分
隔将病灶分成大小不等囊腔,无壁结节,可见钙化病灶,多数呈线状、点状、片状以及絮状等多种形态,增强扫描成延迟强化,分隔显示更清晰。
本病例CT显示结果与上述典型表现相仿。
另有文献报导少数病灶可位于肾门,部分多囊性肾瘤分隔显示不清,厚薄不均,可有潜在恶性倾向[3]。
鉴别诊断多囊性肾瘤主要与多囊肾、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囊性部分分化的肾母细胞瘤、多囊性肾发育不良、中胚层肾瘤等鉴别。
①多囊肾,中老年患者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51岁,男性患者多见,男女比例为3:1,囊壁内衬被透明、扁平上皮覆盖,间质内钙化病灶多见,多数间隔内常聚集透明细胞,且呈巢状表现;②多房囊性肾瘤可在肾内见到多房囊性肿块,边界比较清楚,病灶多发病于肾下极,且囊壁多有包膜构成,囊内组织密度同水密度比较接近,无强化出现,分割厚度不相同,多数可见间隔与包膜出现增强;③囊性部分分化的肾母细胞瘤,24个月以下幼儿为高发人群,患者性别比例不明显,通常为1:1,囊壁内衬上皮为扁平、立方或鞋釘样上皮细胞,部分无内衬上皮,瘤体间质内可有胚芽细胞存在,未发育成熟的间叶组织,而且间隔内存在分化程度不一的肾小球或肾小管、以及横纹肌、纤维性组织或脂肪组织;④肾盂囊性错构瘤,大多数患者为成人,男女发病比例为1:7,囊壁内衬上为柱状上皮、立方上皮以及移行上皮,小囊可密集成堆,也可能呈孤立状、间质比较丰富,或为分支比较复杂的扩张小管,肿瘤间质内可见梭形细胞,细胞未发生可分裂象,但可见平滑肌细胞或管壁较厚的血管。
对于临床医师或病理医师来说,加强对多囊性肾瘤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都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多囊性肾瘤多通过肾切除术、部分肾切除术,或采用肿物剜除术进行治疗。
术中无需清扫淋巴结,而且手术前后无需如化疗或放疗等相关辅助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松鹤.多囊性肾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9(5):156-157.
[2]刘岩,张春阳,张大田,等.多房性囊性肾瘤2例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0(01):38-40.
[3]丁建国.周建军,周康荣,等.多房囊性肾瘤的影像学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08):816-819.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