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钢的热处理(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9
工程材料习题集绪论1.一铜棒的最大拉应力为70MPa,若要承受2000kgf的载荷,它的直径是多少?2.有一直径15mm的钢棒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为11800kgf,问它的强度是多少。
3.一根2米长的黄铜棒温度升高80℃,伸长量是多少?要使该棒有同样的伸长,问需要作用多少力?(黄铜线膨胀系数为20×10-6/℃,平均弹性模量为110000MPa)4.一根焊接钢轨在35℃时铺设并固定,因此不能发生收缩。
问当温度下降到9℃时,钢轨内产生的应力有多大?(钢的线膨胀系数为12×10-6/℃,弹性模量为206000MPa)5.零件设计时,选取σ0.2(σS)还是选取σb,应以什么情况为依据?6.δ与ψ这两个指标,哪个能更准确地表达材料的塑性?并说明以下符号的意义和单位:σe;σs(σ0.2);σb;δ;ψ;σ-1;ɑk7.常用的测量硬度的方法有几种?其应用范围如何?8.有一碳钢制支架刚性不足,有人要用热处理强化方法;有人要另选合金钢;有人要改变零件的截面形状来解决。
哪种方法合理?为什么?参考答案:1.18.9mm 2.871MPa 3.3.2mm,176MPa 4.64.3MPa第一章金属的结构与结晶1.金属中常见的晶体结构类型有哪几种?α-Fe、γ-Fe、A1、Cu、Ni、Pb、Cr、V、Mg、Zn 各属何种晶体结构?2.单晶体与多晶体有何差别?为什么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材料通常不表现出各向异性?3.简述金属常见的三种晶体结构的基本特点。
4.晶体缺陷有哪些?对材料有哪些影响?对所有的材料都有影响吗?5. 分别说明以下概念:晶格;晶胞;晶格常数;致密度;配位数;晶面;晶向;单晶体;多晶体;晶粒;晶界;各向异性;同素异构。
6.在立方晶格中,如果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的数值相同,该晶面与晶向间存在着什么关系?7. 何谓过冷度?为什么结晶需要过冷度?它对结晶后晶粒大小有何影响?8. 何谓同素异构转变?纯铁在常压下有哪几种同素异构体?各具有何种晶体结构?1.金属结晶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结晶过程是怎样进行的?2.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何关系?它对金属结晶后的晶粒大小有何影响?3.如果其它条件相同,试比较在下列条件下,铸件晶粒的大小:(1)砂型铸造与金属铸造;(2)厚壁铸件与薄壁铸件;(3)加变质剂与不加变质剂;(4)浇注时振动与不振动。
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它是美国 ARMCO 钢公司在1949年发表的,其特点是强度高,耐蚀性好,易焊接,热处理工艺简单,缺点是延韧性和切削性能差,这种马氏体不锈钢与靠间隙元素碳强化的马氏体钢不同,它除靠马氏体相变外并在它的基体上通过时效处理析出金属间化合物来强化。
正因为如此而获得了强度高的优点,但延韧性却差。
1、试用金属键的结合方式,解释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导热性、塑性和金属光泽等基本特性.答:(1)导电性: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电子沿电场方向作定向运动。
(2)正的电阻温度系数:随着温度升高,正离子振动的振幅要加大,对自由电子通过的阻碍作用也加大,即金属的电阻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
(3)导热性:自由电子的运动和正离子的振动可以传递热能。
(4) 延展性:金属键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经变形不断裂。
(5)金属光泽:自由电子易吸收可见光能量,被激发到较高能量级,当跳回到原位时辐射所吸收能量,从而使金属不透明具有金属光泽。
2、填空:1)金属常见的晶格类型是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六方。
2)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塑性和金属光泽主要是因为金属原子具有金属键的结合方式。
3)物质的原子间结合键主要包括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三种。
4)大部分陶瓷材料的结合键为共价键。
5)高分子材料的结合键是范德瓦尔键。
6)在立方晶系中,某晶面在x轴上的截距为2,在y轴上的截距为1/2;与z轴平行,则该晶面指数为(( 140 )) .7)在立方晶格中,各点坐标为:A (1,0,1),B (0,1,1),C (1,1,1/2),D(1/2,1,1/2),那么AB 晶向指数为(-110),OC晶向指数为(221),OD晶向指数为(121)。
8)铜是(面心)结构的金属,它的最密排面是(111 )。
9) α-Fe、γ-Fe、Al、Cu、Ni、Cr、V、Mg、Zn中属于体心立方晶格的有(α-Fe 、 Cr、V ),属于面心立方晶格的有(γ-Fe、Al、Cu、Ni ),属于密排六方晶格的有( Mg、Zn )。
金属热处理试题库含答案一、判断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从总体中抽出的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称为样本。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2.合金滲碳体的硬度和稳定性均高于渗碳体,可提高钢的耐磨性,加热时较难溶入奥氏体中。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3.索氏体和回火索氏体的性能没有多大的区别。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4.间隙固溶体是有限固溶体。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5.淬火加热对钢中碳化物堆积处容易产生过热。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6.A1线以下仍未转变的奥氏体称为残余奥氏体。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7.实际加热时的临界点总是低于像图上的临界点。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8.碳是不利于调质钢冲击韧度的元素,故在保证硬度的前提下,应该把钢中的碳含量限制在较低的范围内。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9.一些形状复杂、截面不大、变形要求严的工件,用分级淬火比双液淬火能更有效地减少工件的变形开裂。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0.对于力学性能要求不太高的零件,正火可作为其最终热处理。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1.金属是由很多小晶体组成的,小晶体称为晶粒。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2.炼铁最常用的熔剂主要成分是石灰石(CaCO3),其作用是与矿石中的脉石及燃料中的灰分互相作用,生成熔点低,流动性好和密度小的熔渣,以便将铁从其中分离出来。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3.金属或合金的加热温度达到其固相线附近时,晶界氧化和开始部分熔化的现象称为过热。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14.氯化锂露点仪的结构简单,精度最高只能达到±10℃。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15.因在马氏体转变区冷却过快而引起的淬火裂纹,往往是穿晶分布。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6.细小的奥氏体晶粒能使奥氏体等温转变图右移,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所以细晶粒的钢具有较高的淬透性。
第1章钢的热处理一、填空题1.整体热处理分为、、和等。
2.热处理工艺过程由、和三个阶段组成。
3.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和。
4.贝氏体分和两种。
5.淬火方法有:淬火、淬火、淬火和淬火等。
6.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和三种。
而且感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
7.按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为:回火、回火和回火三种。
8.化学热处理是有、和三个基本过程组成。
9.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渗碳、渗碳和渗碳三种。
10.除外,其它的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中均使C曲线向移动,即使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淬透性。
1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大致包括,,,等四个阶段。
12.碳钢马氏体形态主要有和两种,其中以强韧性较好。
13、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点越,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
二、选择题1.过冷奥氏体是温度下存在,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Ms B.M f C.A12.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该选择在,亚共析钢则应该选择在。
C CA.Ac1+30~50B.Ac cm以上C.Ac3+30~503.调质处理就是。
A.淬火+低温回火B.淬火+中温回火C.淬火+高温回火4.化学热处理与其他热处理方法的基本区别是。
A.加热温度B.组织变化C.改变表面化学成分5.零件渗碳后,一般需经处理,才能达到表面高硬度和耐磨的目的。
A.淬火+低温回火B.正火C.调质6.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A.组织形态B.合金成分C.含碳量7.直径为10mm的40钢其整体淬火温度大约为()A.750℃B.850℃C.920℃8.钢在具体的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A.起始晶粒度B.实际晶粒度C.理论晶粒度D.本质晶粒度9.钢渗碳的温度通常是()。
A.600~650℃B.700~750℃C.800~850℃D.900~950℃10.贝氏体转变属于()。
作业第六章钢的热处理一、名词解释1、钢的热处理—是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2、等温冷却转变—工件奥氏体化后,冷却到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区间等温保持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相变。
3、连续冷却转变—工件奥氏体化后,以不同冷速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相变。
4、马氏体—碳或合金元素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5、退火—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6、正火—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7、淬火—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以适当方式冷却获得马氏体或(和)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8、回火—工件淬硬后,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9、表面热处理—为了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艺。
10、真空热处理—在低于一个大气压(10-1~10-3Pa)的环境中加热的热处理工艺。
11、渗碳—为了提高工件表面碳的质量分数,并在其中形成一定的碳含量梯度,将工件在渗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碳原子渗入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12、渗氮—在一定温度下,与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面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二、填空题1、整体热处理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等。
2、表面淬火的方法有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接触电阻加热表面淬火、电解液表面淬火等。
3、化学热处理包括渗碳、渗氮、碳氮共渗和渗硼等。
4、热处理工艺过程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
5、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 P(珠光体) 、 S(索氏体) 和 T(托氏体) 。
6、贝氏体分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两种。
7、淬火方法有:单液淬火、双液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和贝氏体等温淬火等。
8、常用的退火方法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和去应力退火等。
9、常用的冷却介质有油、水、空气等。
10、常见的淬火缺陷有过热与过烧、氧化与脱碳、硬度不足与软点、变形与开裂等1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高频感应加热、中频感应加热和工频感应加热三种。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钢在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形成的组织主要取决于钢的加热温度。
错误,钢在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形成的组织主要取决于钢的冷却速度。
(2)低碳钢与高碳钢工件为了便于切削加工,可预先进行球化退火。
错误,低碳钢工件为了便于切削加工,预先进行热处理应进行正火(提高硬度)或完全退火。
而高碳钢工件则应进行球化退火(若网状渗碳体严重则在球化退火前增加一次正火),其目的都是为了将硬度调整到HB200左右并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网状渗碳体。
(3)钢的实际晶粒度主要取决于钢在加热后的冷却速度。
错误,钢的实际晶粒度主要取决于钢的加热温度。
(4)过冷奥氏体冷却速度快,钢冷却后的硬度越高错误,钢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含碳量。
(5)钢中合金元素越多,钢淬火后的硬度越高错误,钢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含碳量。
(6)同一钢种在相同加热条件下,水淬比油淬的淬透性好,小件比大件的淬透性好。
正确.同一钢种,其C曲线是一定的,因此,冷速快或工件小容易淬成马氏体。
(7)钢经过淬火后是处于硬脆状态。
基本正确,低碳马氏体韧性要好些,而高碳马氏体硬而脆。
(8)冷却速度越快,马氏体的转变点Ms和Mf越低.正确。
(9)淬火钢回火后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
错误,淬火钢回火后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回火温度。
(10)钢中的含碳量就等于马氏体的含碳量错误,钢中的含碳量是否等于马氏体的含碳量,要看加热温度。
完全奥氏体化时,钢的含碳量等于奥氏体含碳量,淬火后即为马氏体含碳量.如果是部分奥氏体化,钢的含碳量一部分溶入奥氏体,一部分是未溶碳化物,从而可以减轻马氏体因含碳量过高的脆性,也能细化晶粒,此时马氏体含碳量要低于钢的含糖碳量。
2、将含碳量为1.2%的两个试件,分别加热到760℃和900℃,保温时间相同,达到平衡状态后以大于临界冷速的速度快速冷却至室温.问:(1)哪个温度的试件淬火后晶粒粗大。
900℃粗大,处于完全奥氏体化区,对于过共析钢易造成晶粒粗大.(2)哪个温度的试件淬火后未溶碳化物较少。
热处理部分析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热处理:热处理是将钢在固态下加热到预定的温度,并在该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然后以一定的速度冷却下来的一种热加工工艺。
2.奥氏体化:钢加热获得奥氏体的转变过程3.起始晶粒度:奥氏体形成刚结束,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大小。
4.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方法(YB27—64),经930℃±10℃,保温3~8 小时后测得奥氏体晶粒大小。
5.实际晶粒度:钢在某一具体加热条件下所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
6.过冷奥氏体:在临界转变温度以下存在但不稳定,将要发生转变的奥氏体。
7.退火:将钢加热到相变温度Ac1以上或以下,保温以后缓慢冷却(一般随炉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是将钢件或钢材加热到Ac3以上20℃~30℃,经完全奥氏体化后进行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8.完全退火:将钢件或钢材加热到Ac3以上20℃~30℃,经完全奥氏体化后进行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9.不完全退火:将钢件或钢材加热到Ac3以上20℃~30℃,经完全奥氏体化后进行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10.扩散退火:将工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亚共析钢通常为1050℃~1150℃),长时间(一般10~20小时)保温,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11.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后空冷的热处理工艺。
12.淬火: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c3以上,共析钢与过共析钢加热到Ac1以上(低于Accm)的温度,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k的速度快速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13.钢的淬透性: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其大小用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的淬透层深度来表示。
14.回火:淬火后再将工件加热到Ac1温度以下某一温度,保温后再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15.化学热处理:是将钢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它的表面,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组织,达到改进表面性能,满足技术要求的热处理过程。
热处理工艺复习题一、填空题1.钢的热处理工艺由加热、保温、冷却三个阶段所组成。
2.热处理工艺基本参数:强度、硬度、淬火温度、冷却介质、有效面积、淬火后硬度、回火温度、回火后硬度。
3.钢完全退火的正常温度范围是Ac3+20-30℃,它只适应于亚共析钢。
4.球化退火的主要目的是使二次渗碳体及珠光体中的渗碳体球状化,以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以及获得均匀组织,改善热处理工艺性能,为以后的淬火做组织准备,它主要适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和合金工具钢。
5.钢的正常淬火温度范围,对亚共析钢是Ac3+30-50℃,对过共析钢是 Ac1+30-50℃。
6.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点越低,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多。
7.改变钢整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有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四种。
8.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消除淬火产生的内应力,使不稳定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转变成稳定组织,获得要求的综合机械性能,回火温度越高,钢的强度与硬度越低。
9.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包括介质分解、表面吸收、原子扩散等三个阶段。
10.欲消除过共析钢中大量的网状渗碳体应采用正火,欲消除铸件中枝晶偏析应采用扩散退火。
11.低碳钢为了便于切削,常预先进行正火处理;高碳钢为了便于切削,常预先进行退火处理;12.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高频电子管式加热装置、中频发电机或可控硅中频发生器和工频发电机三种。
而且感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薄。
13.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钢的淬火临界冷速大小,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含碳质量分数,钢的表层淬火,只能改变表层的硬度,而化学热处理既能改变表层的硬度,又能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
14.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后,获得一定深度的淬透层的能力,称为钢的淬透性。
淬透层通常以零件表面至内部半马氏体区的深度来表示。
15.中温回火主要用于处理弹簧锻模零件,回火后得到回火屈氏体组织。
16.45钢正火后渗碳体呈片状,调质处理后渗碳体呈球状。
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复习题一、金属固态相变有哪些主要特征?哪些因素构成相变阻力?哪些构成相变驱动力?1.相变特征:(1)新相和母相间存在不同的界面(相界面特殊),按结构特点可分为三种: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非共格界面。
(2)新相晶核与母相间有一定的位向关系、存在惯习面(3)产生应变能,相变阻力大(4)易出现过渡相:在有些情况下,固态相变不能直接形成自由能最低的稳定相,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中间阶段,先形成一系列自由能较低的过渡相(又称中间亚稳相),然后在条件允许时才形成自由能最低的稳定相.相变过程可以写成:母相―→较不稳定过渡相―→较稳定过渡相―→稳定(5)母相晶体缺陷的促进作用:固态相变时,母相中晶体缺陷起促进作用。
新相优先在晶体缺陷处形核。
(6)原子的扩散速度对固态相变有显著的影响。
固态相变必须通过某些组元的扩散才能进行,扩散成为相变的主要控制因素。
2.相变阻力:相界面的存在,产生应变能,原子的扩散3.相变驱动力:存在位相关系和惯习面,过渡相的形成,晶体缺陷二、奥氏体晶核优先在什么地方形成?为什么?奥氏体晶核优先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两相界面上形成,原因是:(1)两相界面处碳原子的浓度差较大,有利于获得奥氏体晶核形成所需的碳浓度;(2)两相界面处原子排列不规则,铁原子可通过短程扩散由母相点阵向新相点阵转移,形核所需结构起伏小(3)两相界面处杂质和晶体缺陷多,畸变能高,新相形核可能消除部分缺陷使系统自由能降低,新相形成的应变能也容易释放;三、简述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的基本过程。
奥氏体转变(由α到γ的点阵重构、渗碳体的溶解、以及C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重新分布的过程):奥氏体形核→奥氏体晶核向α和Fe3C两个方向长大→剩余碳化物溶解→奥氏体均匀化四、什么是奥氏体的本质晶粒度、起始晶粒度和实际晶粒度,说明晶粒大小对钢的性能的影响。
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方法,在930+ 10℃保温足够时间(3~8小时)后测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七版)习题册参考答案绪论一、填空题1. 石器青铜器铁器水泥钢铁硅新材料2.材料能源信息3. 40 5% 金属材料4.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金属的性能金属学基础知识热处理的基本知识金属材料及其应用5.成分热处理用途二、选择题1.A2.B3.C三、思考与练习1.答:为了能够正确地认识和使用金属材料,合理地确定不同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充分发挥它们的潜力,就必须熟悉金属材料的牌号,了解它们的性能和变化规律。
为此,需要比较深入地去学习和了解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
2.答:3. 答:要弄清楚重要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按照材料的成分和热处理决定其性能,性能又决定其用途这一内在关系进行学习和记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完成作业和试验等教学环节,是完全可以学好这门课程的。
第一章金属的结构与结晶§1—1 金属的晶体结构1.非晶体晶体晶体2.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六方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六方3.晶体缺陷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二、判断题1.√ 2.√ 3.×4.×三、选择题1.A 2.C 3.C四、名词解释1.答:晶格是假想的反映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晶胞是能够完整地反映晶体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2.答:只由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称为单晶体;由很多大小、外形和晶格排列方向均不相同的晶粒所组成的晶体称为多晶体。
五、思考与练习答:三种常见的金属晶格的晶胞名称分别为:(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1—2 纯金属的结晶一、填空题1.液体状态固体状态2.过冷度3.冷却速度冷却速度低4.形核长大5.强度硬度塑性二、判断题1.×2.×3.×4.√ 5.√6.√1.CBA 2.B 3.A 4.A四、名词解释1.答:结晶指金属从高温液体状态冷却凝固为原子有序排列的固体状态的过程。
在结晶的过程中放出的热量称为结晶潜热。
2.答:在固态下,金属随温度的改变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现象称为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第一章金属晶体结构2、金属晶体中常见的晶格类型有哪几种?属于这几种常见的晶格类型有哪些?体心立方,铁铬钨钼钒。
面心立方,铜金银铝铁。
密排六方晶格,镁锌钛。
4、为什么金属结晶一定要有过冷度?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什么关系?对结晶后晶粒大小有何影响?结晶温度Tn与理论结晶温度T0之间的温度差成为“过冷度”,要是液体进行结晶,就必须是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是液体与晶体之间长生能量差,即“自由能差”形成液体向晶体转变的驱动力,才能完成结晶过程,所以金属结晶一定要有过冷度。
冷却速度快,过冷度大,过冷度大,晶粒细小。
第二章金属塑性变形1、为什么金属晶粒越细,强度越高,塑性韧性也越好?答:金属的晶粒越细,其晶界的总面积越大,塑性变形的抗力也越大,强化作用也越大;晶粒越细,单位体积的晶粒越多,变形时同样的变形量可以有更多的晶粒来承担,是塑性变形越均匀些,减小应力集中,推迟了最终引起断裂的裂纹的发生合发展,从而提高了金属的塑性和韧性。
所以晶粒越细,强度、硬度越高;塑性韧性越好。
2、什么叫加工硬化?他给生产带来哪些好处和困难?加工硬化:经过冷态下塑性变形之后的金属的力学性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其强度和硬度随变形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塑性却随之降低,这种现象叫加工硬化或冷作硬化。
优点:冷挤压、冷冲压、冷轧制等加工工艺会使产品具有尺寸精度高及表面质量好。
缺点:金属的加工硬化使其强度和硬度上升,塑性下降,必然给金属材料的加工带来困难。
3、热加工对金属的组织和性能有什么影响?金属在热加工时为什变形阻力较小?热加工后金属的组织与性能产生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过热加工后,可以把铸态金属中粗大的枝晶、柱状晶以及夹杂物破碎为细小的晶粒,从而是晶粒细化。
2)通过热加工,可是铸态金属中的气孔、疏松焊接,提高至密度。
3)热加工还可以改变铸态金属中的成分偏析和夹杂物的分布,是原来沿着树枝晶分布的偏析元素和夹杂物发生改变,而是他们沿变形方向拉长分布,形成在宏观监测时通常所称的“流线”。
金属中常见的晶格类型有哪三种;1、体心立方晶格2、面心立方晶格3、密排立方晶格金属有铬、钨、钼、钒、及&铁属于(体心立方晶格)金属有铜、铝、银、金、镍、y铁属于(面心立方晶格)金属有铍、镁、锌、钛等属于(密排立方晶格)金属的晶体缺陷:按照缺陷的几何特征,一般分为以下三类:1.空位和间隙原子(点缺陷)2.位错(线缺陷)3.晶界和亚晶界(面缺陷)一般来说,在常温下细晶粒金属比粗晶粒金属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
工业中常用以下方法细化晶粒1.增加过2.变质处3.附加振动4.降低浇注速度1.铁素体(F)碳溶入&铁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2.奥氏体(A)碳溶入y铁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3.渗碳体(Fe3C)铁与碳组成的金属化合物称为.渗碳体,第四章铁碳合金相图根据相图中S点碳钢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共析钢(含碳量小于0.0218%)的铁碳合金,其室温组织为铁素体。
2亚共析钢(含碳量等于0.0218%到2.11%)的铁碳合金,其室温组织为珠光体+铁素体。
3过共析钢(含碳量等于0.77%到2.11%)的铁碳合金,其室温组织为+二次渗碳第五章钢的热处理一般加热时的临界点用Ac1、Ac3、Accm来表示;冷却时的临界点用Ar1、Ar3、Arcm来表示。
共析碳钢的过冷奥氏体在三个不同的温度转变,可发生三种不同的转变:珠光体型转变、贝氏体型转变、马氏体型转变。
珠光体型转变有区别起见,又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托氏体三单晶体的塑性变形的方式有两种:滑移和孪生(孪晶),而滑移是单晶体塑性变形的主要方式。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的方式有两种:晶内变形和晶间变形。
二、填空题1.珠光体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共析组织)。
2.莱氏体是由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共晶组织)。
3.奥氏体在1148℃时碳的质量分数可达2.11%,在727℃时碳的质量分数为0.77%。
4. 根据室温组织的不同,钢可分为亚共析钢、共析钢和过共析钢。
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工艺10-1 何谓钢的退火退火种类及用途如何答:钢的退火:退火是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种类:根据加热温度可以分为在临界温度AC1以上或以下的退火,前者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后者包括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根据冷却方式可以分为等温退火和连续冷却退火。
退火用途:1、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3以上20-30℃,保温足够长时间,使组织完全奥氏体化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其主要应用于亚共析钢,其目的是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提高塑韧性、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中碳结构钢中的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等缺陷。
2、不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1- AC3(亚共析钢)或AC1-ACcm(过共析钢)之间,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对于亚共析钢,如果钢的原始组织分布合适,则可采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达到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的目的。
对于过共析钢,不完全退火主要是为了获得球状珠光体组织,以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
主要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和合金工具钢。
其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均匀组织、为淬火做组织准备。
4、均匀化退火:又称扩散退火,它是将钢锭、铸件或锻轧坯加热至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消除铸锭或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枝晶偏析及区域偏析,使成分和组织均匀化。
5、再结晶退火: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等轴晶粒,同时消除加工硬化和残留内应力,使钢的组织和性能恢复到冷变形前的状态。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一章习题1.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1 2 3)、(0 -1 -2)、(4 2 1)等晶面和[-1 0 2]、[-2 1 1]、[3 4 6] 等晶向3.某晶体的原子位于正方晶格的节点上,其晶格常数a=b≠c,c=2/3a。
今有一晶面在X、Y、Z坐标轴上的截距分别是5个原子间距,2个原子间距和3个原子间距,求该晶面的晶面参数。
解:设X方向的截距为5a,Y方向的截距为2a,则Z方向截距为3c=3X2a/3=2a,取截距的倒数,分别为1/5a,1/2a,1/2a化为最小简单整数分别为2,5,5故该晶面的晶面指数为(2 5 5)4.体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1 0 0)、(1 1 0)、(1 1 1)晶面的晶面间距,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解:(1 0 0)面间距为a/2,(1 1 0)面间距为√2a/2,(1 1 1)面间距为√3a/3三个晶面晶面中面间距最大的晶面为(1 1 0)7.证明理想密排六方晶胞中的轴比c/a=1.633证明:理想密排六方晶格配位数为12,即晶胞上底面中心原子与其下面的3个位于晶胞内的原子相切,成正四面体,如图所示则OD=c/2,AB=BC=CA=CD=a因△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有OC=2/3CE由于(BC)2=(CE)2+(BE)2则有(CD)2=(OC)2+(1/2c)2,即因此c/a=√8/3=1.6338.试证明面心立方晶格的八面体间隙半径为r=0.414R解:面心立方八面体间隙半径r=a/2-√2a/4=0.146a面心立方原子半径R=√2a/4,则a=4R/√2,代入上式有R=0.146X4R/√2=0.414R9.a)设有一刚球模型,球的直径不变,当由面心立方晶格转变为体心立方晶格时,试计算其体积膨胀。
b)经X射线测定,在912℃时γ-Fe的晶格常数为0.3633nm,α-Fe的晶格常数为0.2892nm,当由γ-Fe转化为α-Fe时,求其体积膨胀,并与a)比较,说明其差别的原因。
第五章钢的热处理(含答案)一、填空题(在空白处填上正确的内容)1、将钢加热到________,保温一定时间,随后在________中冷却下来的热处理工艺叫正火。
答案:Ac3或Accm以上50℃、空气2、钢的热处理是通过钢在固态下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操作来改变其内部________,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
答案:加热、保温、冷却、组织3、钢淬火时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叫________,钢淬火时获得淬硬层硬度的能力叫________。
答案:淬透性、淬硬性4、将________后的钢加热到________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这种热处理方法叫回火。
答案:淬火、Ac15、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时形成________的能力称为钢的淬透性。
淬透层深度通常以工件________到________的距离来表示。
淬透层越深,表示钢的________越好。
答案:马氏体(M)、表面、半马氏体区、淬透性6、热处理之所以能使钢的性能发生变化,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铁具有________转变,从而使钢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其内部________发生变化的结果。
答案:同素异构、组织7、将钢加热到________,保温一定时间,随后在________中冷却下来的热处理工艺叫正火。
答案:Ac3或Accm以上30℃~50℃、空气8、钢的渗碳是将零件置于________介质中加热和保温,使活性________渗入钢的表面,以提高钢的表面________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答案:渗碳、碳原子、碳含量9、共析钢加热到Ac1以上时,珠光体开始向________转变,________通常产生于铁素体和渗碳体的________。
答案:奥氏体(A)、奥氏体晶核、相界面处10、将工件放在一定的活性介质中________,使某些元素渗入工件表面,以改变化学成分和________,从而改善表面性能的热处理工艺叫化学热处理。
答案:加热和保温、组织11、退火是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________冷却,以获得接近________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答案:缓慢(随炉)、平衡状态12、将钢加热到________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________冷却到室温,这一热处理工艺叫退火。
答案:适当、缓慢(随炉)13、V临是获得________的最小冷却速度,影响临界冷却速度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答案:全部马氏体(全部M)、钢的化学成分14、钢的热处理是将钢在一定介质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使它的整体或表面________发生变化,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
答案:加热、保温、冷却、组织15、钢热处理加热时的各临界温度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表示。
答案: Ac3、Accm16、共析钢淬火后回火,根据回火温度不同,得到的组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回火马氏体(M回)、回火托氏体(T回)、回火索氏体(S回)17、在工业上,常利用回复现象将冷变形金属低温加热,即稳定组织,又保留加工硬化,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
答案:去应力退火18、含碳量高于1.0%的马氏体称为________马氏体,其性能特点是________;含碳量小于0.25%的马氏体称为________马氏体,其性能特点是具有良好的________及较好的韧性。
答案:高碳针状(孪晶)、硬而脆、低碳板条(位错)、塑性19、亚共析钢要使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必须加热到________以上;对于过共析钢,则要加热到Accm以上,________才能完全融入奥氏体。
答案:Ac3、二次渗碳体(Fe3CⅡ)20、调质处理的钢与正火钢相比,不仅强度较高,而且塑性和________也高于正火钢,这一差异是由于调质处理后钢中渗碳体呈________而正火后的渗碳体呈________引起的。
答案:韧性、颗粒状、层片状21、钢件渗碳、淬火后要进行________,以消除淬火应力和提高韧性。
答案:低温回火22、把钢的表面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而心部温度仍保持在临界温度以下,然后快速冷却,使钢表面一定深度转变为________,而________组织不变,这种淬火方法叫表面淬火。
答案:马氏体(M)、心部23、共析钢加热到Ac1以上时,珠光体开始向________转变,其晶核通常产生于铁素体和渗碳体的________。
答案:奥氏体(A)、相界面处25、淬透性对钢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大,淬透性好的钢,即使零件的尺寸较大也能________,经高温回火后,表面和中心都得到________组织,可得到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答案:(完全)淬透、回火索氏体(S回)26、钢的热处理是通过钢在固态下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操作来改变其内部组织,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
答案:加热、保温、冷却27、共析钢加热转变成奥氏体后,随炉冷却得到的产物为________组织;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的产物为________;在油中冷却得到的产物为________组织;在水中冷却(V冷≥V临),得到的产物为________组织。
答案:珠光体(P)、索氏体(S)、屈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T+M+A残)、马氏体+残余奥氏体(M+A残)28、将工件放在一定的活性介质中________,使某些元素渗入工件________,以改变化学成分和________,从而改善________的热处理工艺叫化学热处理。
答案:加热和保温、表面、组织、表面性能29、为消除铸造、锻造、焊接和机加工、冷变形等冷热加工在工件中造成的残留内应力而进行的低温退火,称为________。
答案:去应力退火31、亚共析钢要使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必须加热到________以上;对于过共析钢,则要加热到Accm以上,________才能完全溶入奥氏体。
C)答案: Ac3、渗碳体(Fe332、将钢加热到________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________冷却,这种退火方法叫完全退火。
答案: Ac3以上30~50℃、随炉冷却33、当力学性能要求不太高时,正火可作为________热处理;当力学性能要求较高时,正火可作为________热处理。
答案:最终、预先二、单项选择(下列题中选项可能多个正确,但只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1、T8钢与60钢相比,T8钢的特点是()。
A、Ms点低,C曲线靠左B、Ms点低,C曲线靠右C、Ms点高,C曲线靠左答案:B2、调质处理就是()的热处理。
A、淬火+低温回火B、淬火+中温回火C、淬火+高温回火答案:C3、化学热处理与其他热处理方法的基本区别是()。
A、加热温度B、组织变化C、改变表面化学成分答案:C4、高频淬火时淬硬层的深度与频率的关系是()。
A、频率越高,淬硬层越深B、频率越高,淬硬层越浅C、频率对淬硬层深度影响不大答案:B5、调质处理就是()的热处理。
A、淬火+低温回火B、淬火+中温回火C、淬火+高温回火答案:C6、钢在加热时需保温一段时间的目的是()。
A、奥氏体形核B、获得成分均匀的奥氏体C、奥氏体晶核长大答案:B7、第一类回火脆性的特点是()。
A、具有可逆性B、只有合金钢才有这种脆性C、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无关答案:C8、影响临界冷却速度的主要原因是()。
A、奥氏体晶粒的粗细B、奥氏体成分的均匀性C、钢的化学成分答案:C9、一个理想的淬火冷却介质应具有的冷却特性是( )。
A、在约500℃以上的高温区的冷却速度应尽可能缓慢,在低于约250℃的低温区应具有足够快的冷却速度B、在约550℃的高温区应具有足够快的冷却速度,在低于约250℃的低温区的冷却速度应尽可能缓慢C、从高温到低温一直应保持足够快的冷却速度答案:B10、用高碳钢和某些合金钢制锻坯件,加工时发现硬度过高,为容易加工,可进行( )处理。
A、退火B、正火C、淬火答案:A11、贝氏体与马氏体不同,它是();A、固溶体B、金属化合物C、机械混合物答案:C12、共析钢经调质处理后,其组织为();A、索氏体B、回火屈氏体C、回火索氏体答案:C13、在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鼻子”处,孕育期最短,所以在该温度下()。
A、过冷奥氏体稳定性最好,转变速度最快B、过冷奥氏体稳定性最差,转变速度最慢C、过冷奥氏体稳定性最差,转变速度最快答案:C14、感应加热工件表面时,涡流在零件截面上的分布是()。
A、均匀的B、表面大,中心小C、表面小,中心大答案:B15、合金进行相变时的过冷过热现象是()。
A、一种热处理缺陷B、一种认为现象C、促进相变的动力答案:C16、共析钢淬火后,在500~650℃范围内回火,得到的组织是()。
A、回火托氏体B、回火索氏体C、回火马氏体答案:B17、第一类回火脆性的特点是()。
A、具有可逆性B、只有合金钢才有这种脆性C、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无关答案:C18、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力学性能变化的基本趋势是()。
A、σb、HB下降,δ、αk提高B、σb、HB、δ和αk均下降C、σb、HB、δ和αk均提高答案:A19、钢的淬透层深度一般是指工件表面至()。
A、100%马氏体的深度B、50%马氏体+50%贝氏体的深度C、50%马氏体+50%屈氏体的深度答案:C20、钢的淬透层深度一般是指工件表面到( )。
A、100%马氏体的深度B、50%马氏体+50%贝氏体的深度C、50%马氏体+50%屈氏体的深度答案:C21、将加热的工件投入温度稍高于Ms的盐浴中,保温足够的时间,使其发生下贝氏体转变后取出空冷,这种方法称为 ( )。
A、双液淬火B、分级淬火C、等温淬火答案:C22、钢件渗碳后,一般( )。
A、不必进行任何热处理B、需经淬火及低温回火C、需经调质处理答案:B23、高碳钢为了便于机械加工,可预先进行();A、球化退火B、淬火C、回火答案:A24、45CrNi钢在高温回火时应采用(),以抑制回火脆性的产生。
A、炉冷B、空冷C、油冷或水冷答案:C25、零件渗碳后,其表层为()。
A、亚共析区B、共析区C、过共析区答案:C26、工件在淬火过程中,导致尺寸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组织转变(相变)B、热应力和组织应力C、工件形状设计不合理答案:A27、钢的热处理工艺应包括()。
A、加热和保温B、加热、保温和冷却C、加热和冷却答案:B28、钢经表面淬火后,将获得()。
A、一定深度的马氏体B、全部马氏体C、下贝氏体答案:A29、钢件渗碳后,一般()。
A、不必进行任何热处理B、需经淬火及低温回火C、需经调质处理答案:B30、影响临界冷却速度的主要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