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经济危机的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9
关于全球经济危机下西部地区吸引FDI的机遇探究【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自身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贸易国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fdi最大的接受国。
其外资分布并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近90%的外资,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数量却很少。
近几年,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一系列的政策实施。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西部地区以其独特的条件开始成为外资进入的新选择地。
本文将以成都为例,对比沿海城市与西部地区对外资的引入,探讨西部地区引入fdi的机遇与挑战,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西部地区 fdi 经济危机四川成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日益扩大的国内市场和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di)。
截至2011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已达到11600985万美元,其中东部沿海地区拥有总投资额15145亿美元,而西部地区只占有1296亿美元。
最近几年西部地区的fdi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随着一些系列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中国西部成为外商投资的新选择。
2012年,成都更是被《外国直接投资fdi》评为“2011、2012年度亚太十大最佳外商投资战略城市”,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内陆城市。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增长放缓,这为西部地区的fdi发展提供了机会。
本文从阐明fdi选择地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中国西部地区fdi现状,探讨成都成为亚太十大最佳外商战略投资地的原因,研究西部地区的优劣势,与沿海城市进行比较,建立模型,最后对西部地区在经济危机下发展fdi提出政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fdi区位问题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它吸收了区位理论、外商投资理论、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要解决外商投资的区位问题,需要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区位理论的结合。
摘要大卫·哈维空间理论研究——基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批判资本增殖的逻辑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在资本扩张的过程中,资本主义遭遇过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但是却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从危机之中挣脱出来并持续存在和发展,这就说明资本主义拥有一套能够修复自身危机的独特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资本主义的“时间—空间”修复策略。
哈维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会导致资本过度积累引发经济危机,危机以多种空间表现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而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机制利用时空修复策略不断消化和吸收过度积累的资本,从而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就是当代资本主义能够不断经历危机并长久发展的秘密所在。
但是,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机制只是暂时性地缓解和修复了资本主义的困境,并不能够从根本上避免和消除资本主义的危机问题,而且,这种时空修复策略在缓解危机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给资本主义带来空间正义的缺失。
因此,如何看待并评价空间生产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就成为当代西方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大卫·哈维就在这个思想转型的背景之下展开对空间问题的探索和研究。
他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融合空间的维度,站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视角上,用自己的空间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展开分析和批判。
基于此,哈维整体上把握住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症结所在,从现实的批判和理想的规划两个层面探索资本主义的替代性方案,以实现辩证乌托邦,从而达到希望的空间。
本文以空间理论为逻辑主线,通过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空间表现形式,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机制,将哈维的空间理论和政治与社会理论贯穿起来并做出系统的梳理,旨在利用大卫·哈维的空间理论探讨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深入分析哈维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批判。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也就是哈维理论建构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第二章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空间表现形式,资本主义在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时造成了不平衡地理发展以及后现代的文化、城市和生态转变。
面对危机议论文危机,顾名思义,是“危难”与“机遇”之和,而这两者往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面对危机议论文,仅供参考。
面对危机议论文篇一危机,顾名思义,是“危难”与“机遇”之和,而这两者往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正所谓“有危才有机”,面对危难,往往能考验一个人是否具备危机意识与处理危机的能力。
而能否将那有90%的几率是危难的事情转化为只有10%几率的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毫不畏缩、勇敢地挑战困难,克服难关。
危机,往往是伟人与平凡人的试金石。
纵观古今,凡能成大事者,必具有克服困难,处理危机的能力。
古,有勾践、项羽;今,有毛泽东、邓小平等。
勾践,具有坚韧的毅力,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创造出“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奇迹;项羽,胆色过人,破釜沉舟,终于“百二秦关终属楚”;毛泽东,雄才伟略,运筹帷幄,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下毅然提出长征;邓小平,深谋远虑,识见过人,于中国颓败之际实行改革开放,带来一片新的春天。
此四者,皆为人杰也,于危难之际毫不退缩,并妥善处理问题,展现其过人之能。
放眼世界,能化危为机并创出辉煌成就者比比皆是,不仅在中国有,外国也有许多杰出的人才。
其中,通用汽车公司的前总裁兼董事斯隆,就是一个好例子。
在通用汽车的发展史上,斯隆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掌舵人,也是公司中名副其实的精神教父。
他在通用汽车的任期共23年,而这个时期正是通用汽车从艰难走向辉煌的时代。
在他加入通用汽车公司的前几年,公司正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风雨飘摇,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当时,由于创始人杜兰特大肆兼并和收购其它公司,盲目地扩张业务,却没有严密的组织管理,终于到了1920年末,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时,公司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并越来越严重。
通用汽车面临着外部经济衰退和内部管理危机并存的困境。
汽车市场几乎完全消失,公司的收入寥寥无几。
时任通用汽车常务副总裁斯隆受命于危难之时,在杜邦的支持下开始对公司进行全面的组织管理变革。
2017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发展论文2000字当前,随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2017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你的阅读。
2017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论文篇一《试谈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国经济形势析》摘要:尽管受价格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投资实际增速有所下降,但投资需求持续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投资增长的长期动力没有因为短期调整而明显衰减,因此不会出现投资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
关键词: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当前经济形势的概述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扩大与蔓延,已经对我国的当前经济形成了明显的影响与冲击,特别是对外进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外销产品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大幅度的减少,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中国部分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一些中小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的困境,原油、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下降。
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还是被各国所看好。
首先,虽然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还是一直保持向上的。
其次,我国政府积极地进行宏观调控,积极稳妥的推进中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开拓国内市场、及时的调整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以此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再次,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尽快改变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第三,积极采取相关优惠措施,以资金来支持,加大大学生就业,确保就业率稳步上升。
就总体而言,中国经济的增长只不过速度缓慢了而已,但对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
国际环境现状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中国的外汇储备盘踞世界首位,多数用于对美国的投资(包括持有美国的国债),国际经济形式的下滑,人民币被迫不断升值,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缩水近四成;全球市场萎靡及各国的保护政策以及国际市场的疲软,使我国的产品出口大幅度的下降。
中小企业如何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摘要:分析国外的经济形势,剖析目前中小企业遭遇的困境。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但最终要靠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才会尽快走出困境。
关键词:危机融资信贷风险人文营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遍及全球的金融风暴。
如今,这场金融领域引发的危机已经蔓延到了实体经济,酿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
在2008年企业的经营状况与企业业务外向程度密切相关,经济危机造成中国外需市场明显减弱,对出口依赖较高的企业,民营企业首当其冲,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相对较多。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曾发布统计数据称,全国2008年上半年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
就业问题专家陈光金称2008年至少在年中时,有近7万家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倒闭,事实证明这个结论和官方的统计基本吻合。
这些调查无不在揭示一个问题,面对愈演愈烈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挑战最为严重。
1 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主力军,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它们在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地区间贸易协作,将中国制造业推向国际市场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2008年危机之前却没有引起国家对中小企业的高度重视和扶持,这也是中小企业负担过重很难走出这场经济危机困境的原因之一,融资难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对信贷政策的重心都倾向于国有企业或其它大企业,而对于民营中小企业而言,它们生存和发展所用的资金都要靠自己来筹集。
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人民币升值,与此同时经济危机使外需市场紧缩,加剧了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
中小企业承受着国内国外的双重压力。
要想改变现状资金成了关键,但就是这个联系中小企业命脉的资金链出现了裂层。
由于全球性的资金趋紧,存货占款增加,原材料付款期限缩短,导致一些中小企业本身流动资金减少。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形势论文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总体呈现良好的态势。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论文篇一:《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取向》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减速,物价涨幅继续回稳,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就业形势总体良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随着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有所改善和我国经济政策的微调,今年下半年,国民经济有望改变下行的状况出现企稳态势。
宏观经济政策应在“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主基调下,加大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求进”的政策力度。
当前国民经济仍运行在合理区间今年年初以来,我国工业回落速度有所加快,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继续收缩,物价涨幅收窄,外贸基本平衡,失业仍在正常区间之内。
经济放缓既有外部经济减慢的影响,也有我国前期刺激经济增长政策退出的影响;既有短期库存周期调整的影响,也有过剩产能调整和制造业更新投资缓慢的影响。
经济增速继续下行,但仍处于合理区间。
今年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继续回落,第一季度GDP增长8.1%,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
受工业增加值增长放缓,工业品价格增幅回落尤其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同比回落等因素影响,企业利润下降,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2%。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增就业岗位继续增加,第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32万个,外出农民工人数比上年末增加508多万人,同比增长3.4%,从经济增长和就业看,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上仍在合理的区间内运行。
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减轻,但仍处于高位。
总体上看,通货膨胀继续延续了2011年7月份以来减缓的势头。
第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8%,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但涨幅仍处在高位,尤其是对CPI走势影响较大的肉禽、鲜菜等食品价格居高不下。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0.1%,涨幅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5.9个和7个百分点;如此同时,价格环比出现了上涨的趋势。
【东南亚金融危机论文】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始末亚洲金融危机前,很多东南亚经济体都存在货币高估(以泰国最为典型)、经常项目赤字和外汇储备规模不足等问题。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东南亚金融危机论文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东南亚金融危机论文篇1试谈金融危机在东南亚的传导与启示摘要: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后,东南亚经济体的实体经济和金融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人们普遍认为经过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东南亚经济和金融体系已非常富有弹性,很少有学者意识到这场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次贷危机会演变成为影响深远全球性金融危机,并对东南亚国家造成严重冲击。
本文认为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很难与发达经济体“脱钩”,这也反应了东南亚经济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东南亚传导;金融危机;启示一、问题的提出亚洲金融危机前,很多东南亚经济体都存在货币高估(以泰国最为典型)、经常项目赤字和外汇储备规模不足等问题。
亚洲金融危机后,其在汇率政策、资本账户、外汇储备、债务结构和地区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步。
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东南亚经济体不但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且在很多国家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应对可能的金融市场波动。
如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国际储备值分别为650、2292、51639、622、89756百万美元。
随着东南亚区内贸易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经济体的崛起,东南亚已经能够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中“脱钩(Decoupling)”的乐观情绪普遍存在。
[1]但事实证明,受金融危机影响东南亚各国经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甚至萎缩。
无论是金融渠道、还是经济渠道,当前这场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都深深影响着东南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二、金融危机影响东南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金融渠道(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亚洲金融危机相比,国际金融危机下东南亚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了显著下降,资本充足率基本上达到或者超过国际水平,资产回报率也在不断提高(见表1)。
目录1 次贷危机概述 (1)2 次贷危机原因 (3)3 次贷危机影响 (5)4 我对次贷危机的看法和评价 (6)次贷危机事件分析1 次贷危机概述(一)定义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
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
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二)爆发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汇丰控股宣布业绩,并额外增加在美国次级房屋信贷的准备金额达70亿美元,合共105.73亿美元,升幅达33.6%;消息一出,令当日股市大跌,其中恒生指数下跌777点,跌幅4%。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2007年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
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
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
2007年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
2007年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
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2007年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
经济危机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探讨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1-216-02摘要近些年来全球经济迅猛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也大幅度提升。
在还没有走出美国次贷危机的阴影下,又爆发了更为严重的美国债务危机和欧州债务危机,全球经济增长处于萧条滞缓状态,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
为此,在当前经济危机中,如何做好企业内部内部风险控制,财务管理改革成为了当前企业自我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改革战略经济发展财务管理是企业理财投资过程中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即在企业发展战略筹划的过程中,为了确保企业资金能够有效周转,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提高投资理财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企业必须要加强财务管理体系模式的更新与改进。
一、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财务管理改革与完善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的加速,使得受益于政策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中国企业出现了规模化和多元化经营的快速成长,但是作为企业核心管理内容的财务管理并没有与时俱进,仍受制于诸多因素的束缚:首先,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客观来说还是处在体制作用深化的转型时期,相关的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还相对滞后,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其次,由于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还不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得到有实施,企业权力都过度集中在主要负责人手中,导致企业战略部署、重要决策实施都过于简单且科学性相对缺失。
最后,加上企业投资理财过程中未能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在经营决策中未能充分发挥。
如,不少企业在发展阶段往往重视财务管理系统中资金管理的短期安排,客观长远考虑相对欠缺。
为此,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内容应需逐步完善与更新改进。
(二)财务管理目标远瞻性缺失当前,我国不少企业非常重视短期经济效益的变现,并把盈利收益的多少作为企业财务考核的重点目标。
潜在经济危机下的政策思考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10-000-02摘要 2011年,由于欧美经济持续萎靡、国内政策持续紧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已然显现出通胀居高不下,经济增长连续下滑的不利态势。
面临新的潜在的经济危机,我国政府应当寻求新的政策套路,稳定国内经济增长势头。
08年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成都、杭州等城市发放消费券的新政为社会所广泛关注,这些尝试不仅仅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其积极意义和带来的启迪更加值得人们关注。
关键词消费券乘数效应替代效应制度创新一、引言也许三年一个轮回,2008年金融危机尚且历历在目,2011年国内外经济环境风云突变。
欧洲债务危机缠身,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国内通胀形势严峻,货币政策收紧而经济却呈下滑态势;尤其是中小企业受海外市场需求疲软、通胀导致的经营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融资难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企业利润率急剧下滑,开始出现大量企业停工、半停工局面,这一切简直就是08年金融危机前兆的另一个翻版。
面对新的危机,我国政府一方面应当努力降低经济二次衰退的几率;另一方面也应未雨绸缪,丰富政策储备,以应对新一轮的全球经济衰退。
面对08年金融危机,中央财政安排了巨大的财政赤字,为配合宽松的财政政策,在随后的半年时间中,央行3次调低存款准备金率,4次调低各主要政策利率,并在2009年支持银行大举放贷高达10万亿元之巨。
如今看来,政府2008年过紧以及随后的过松政策不仅没有起到稳定宏观经济的作用,反而恶化了经济波动,纵容了通货膨胀,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因此,我国政府应当而且必须,在下一轮政策轮回时跳出财政直投配合货币宽松的刺激政策套路,丰富政策组合。
08年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成都、杭州等城市发放消费券的新政为社会所广泛关注,消费券的引入不仅仅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其积极意义和带来的启迪更加值得人们关注。
二、消费券引发的争议消费券是一种只能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现金替代品,历史上也早有应用,如美国“大萧条”时期,发放的“食品券”;日本股市、房市泡沫破灭后的长期萧条阶段,发放的“地域振兴券”等等。
历史研究性学习——小议次贷危机小组成员:刘畅张文宇王若钦王鑫唐柏文指导老师:李俊民论文概要:我国受到了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1,大量外国资本外流,造成短期内流动资金不足,导致过高的有形资产价格无法维持2,通货膨胀,物价走高,3,经济衰退,无法保持10%以上的GDP增幅,大量中小企业由于无短期资金拆借,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量生产加工企业倒闭4,美元的持续走低导致我国存有的大量美元大幅度缩水,等等。
透过当今的经济形势,以及在课本上对经济危机的初步认知与学习,对经济危机产生了兴趣,目的是加深对机的认识与理解,和对当前经济危机平稳度过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字:次贷危机经济形势政府设施正文: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
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始于2007年初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走软,逐渐演变成美国次级债危机,致使数家国际知名的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因为资金链条受到巨大损伤,面临危机甚至倒闭。
在美国,有一种次级按揭,就是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住房贷款。
之所以有这种贷款,是因为当时贷款公司比较看好美国的经济,他们认为美国的房价还会不断上涨。
因此这种贷款的借款人无需提供任何可以还款的证明。
由于这部分贷款的风险极高,贷款公司贷出这些贷款后,为了降低风险就与投资银行合作开发了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并把这些证券出售给投资银行。
而投资银行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将那些次级贷款包装成债务抵押债券CDO(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 t Obligation,简称CDO),并把这些CDO分成高级CDO和普通CDO出售给对冲基金,结果高级CDO热卖。
对冲基金尝到了高级CDO的好处后就向利率最低的银行贷款购买普通的CDO。
案例四: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对墨西哥债务危机的思考一、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萨利纳斯担任总统后,为了应对以美国为首的债权国的债务压力,墨西哥政府根据“华盛顿共识”的要求进行改革,开始实施空前的私有化工程。
首先,借助外国资本实行国营企业私有化,单方面降低贸易壁垒,实现资金和贸易的自由流动,使墨西哥成为美国制成品的第二大销售市场。
⑧其次,墨西哥与美国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在1993年加以实施。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墨西哥政治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协定承诺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不应对墨西哥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把改革写入协定将会大大减少墨西哥放弃进行经济改革的可能性。
⑨“华盛顿共识”并没有改善墨西哥吸引外国资本投资的环境,反而导致在美国众多企业和产品涌入后,墨西哥大批民族企业垮台,⑩改革引发了国内大量的社会问题,如高失业率、贫困化,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正等结构性问题。
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时,比索迅速下滑至交易区间的下限,萨利纳斯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冒险措施,如发行短期债券“tesobons”,将价值300亿元的债券与美元汇率挂钩。
这种债券销售容易,但到期兑现困难,除非比索贬值的压力得到缓解。
但发行“tesobons”,使墨西哥赢得必要的时间,萨利纳斯政府把希望寄托在墨西哥股票市场攀升、全球原油价格上涨的基础上。
由于短期债券“tesobons”的数额庞大,且又与美元相联系,因此墨西哥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墨西哥政府实施有限制性的比索贬值,但不能阻止国内金融资本外流。
按照“华盛顿共识”经济改革模式,克林顿政府原先预测墨西哥大选后资本流动会恢复正常。
[11]但美国人想象的结果没有出现,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萨默斯表示,不应该再允许墨西哥从美国借款来支持已经高估的比索。
墨西哥政府只有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是需要兑现230亿美元的“tesobons”债券。
墨西哥政府面对的困境是,如果为了将外国资本留在国内而将利率提得很高,投资和就业就会受到破坏,流入国内的外国投资将大大减少。
分析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随着2008年底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逐步向国外扩散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使得国际金融形势急剧变化,并在越来越高的失业率和巨额的债务风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逐渐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向实体经济蔓延,使得我国承受着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外部经济冲击,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率不断下滑。
因此,从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趋势和状况的分析结果看来,如何做好充分的准备,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负面的影响由于一个国家受金融危机传染的程度通常与这个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稳健程度、市场开放程度、经济实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加深,致使我国在金融、贸易、预期和产业联动等多种传染机制中受到改革开放以前所未有的冲击,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的影响以及全球济增长呈下降趋势的影响,我国面临着的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矛盾越来越突出,可以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下行风险比预想的要严重的多。
2.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投资的影响。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受到金融传染机制和预期传染机制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在面对当前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诸多潜在风险的经济形势下,普遍对经济增长没有信心,加之国内银行放贷更趋谨慎和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明显不足等因素,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企业是不是要投资的意愿和能否进行投资的能力存在一定疑虑,这就导致多数企业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趋势呈不断下滑的趋势。
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在在金融危机爆发的第一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累计增长同比回落达到5.7个百分点,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同比呈增长趋势,但是也降低了3.2个百分点。
3.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我国作为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对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对外依存度很高,GDP的2/3左右都来源于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然而受贸易传染机制收入效应、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价格效应,的影响,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对外需求降低,进口数量萎缩,由于这些我国的主要出口国家经济走向衰退或增速放缓状态,使得我国在外贸出口增幅明显回落,与此同时受国内需求不旺和预期收入降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内进口数量也开始下降,最终导致我国在对外贸易交易中的出口总值增速呈下降趋势,进出口形势急转直下。
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策略研究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3-030-01摘要 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信用经济过度发展以及实体经济发展滞后。
我国经济刺激计划虽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近一年以来,我国相关物价指数不断上扬,通货膨胀趋势日趋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过度经济刺激的负面效应不断显现。
面对此势,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应该把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作为重点,改变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制造业为先导的强国发展模式。
关键词经济危机产业结构升级策略一、引言2008年起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已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分析本轮经济危机深层次原因是:信用经济过度发展以及实体经济发展滞后。
经济危机发生后,我国出台了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经过近2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经济各项指标已经恢复甚至超过了经济危机之前的水平。
但是,由于投资过度放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得近一年以来,我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相关物价指数不断上扬。
本文认为,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应该把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作为重点,改变过去粗放型发展方式,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制造业为先导的强国发展模式。
二、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经济结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取向偏重于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由此引发了一些经济结构问题:1.生产结构不合理。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低水平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企业低水平下的生产高消耗、高成本和低效益。
2.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分析目前中国各类产业组织结构发现,首先,一个普遍现象是分散程度较高,集中度较低。
此外,企业普遍追求“大而全”和“小而全”,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对接市场的企业有机链条没有形成。
3.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
由于中国长期重复了一条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开展科研和技术开发的道路,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造成了投资活动成本约束和效益激励的缺失,因此客观上形成了科研与产业相分离、技术转化能力不高的状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历史上历次经济危机的启示姓名:准考证号:院(系)远程与继教学院专业:国际金融指导老师:职称:评阅人:职称:2012 年 4 月原创性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___________日期:摘要自1929 年经济危机至今,国际上不断发生大型经济危机。
而始于2007 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使人们再次领略到危机形成过程的异常复杂性。
每一次危机都有其独特的形成机制,并紧随着一场广泛的社会经济变革。
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际,中国恰逢经济周期回落。
对中国而言,不仅需要推出一系列政策组合,防止危机向国内传染,同时更需要总结历次危机形成的原因和演化机制,深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确保今后不发生中国式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爆发后具有一定传染性, 先是从少数国家或地区内部爆发, 再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快速蔓延到周边国家或地区。
通过对历史上的金融危机的考察,分析各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以深化对危机生成、演化的启示, 同时也对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及金融发展战略的构建提出了一些设想。
每次国际金融危机都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有内在联系。
关键词:经济危机影响启示AbstractFinancial crises have happened a lot since the 1929 economy crisis. People realize the complexity of the formation after the 2007 American financial crisis. Every crisis has its own process of formation together with a wide social economic evolution following behind. While the American financial crisis becoming bigger, China is faced with the fall of the economy circle. In terms of Chi na, it’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prevent the crisis from invading China as well as conclude the reason of crisis to prevent the same crisis happening in China. Financial crisis is infectious. It breaks out in small area and then spreads rapidly into other countries. By studying the financial crises ever happened in history, I come up with a think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mation and revolution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Western countries founded the everlasting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finance system after the 1929 crisis. The result of the Euro-currency crisis is the birth of Euro and Euro-economy. And the 1997 Asia financial crisis denied the traditional style of division, speeding up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Asia.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thinks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America will surely influent the future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we should seek the rule of history to establish a new way to increase the power of China.Keywords: Economic crisis influence enlightenment目录1绪论 (1)经济危机的起源及概述 (1)2经济危机 (2)2.1历史上的历次经济危机 (2)2.2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 (3)2.3主动型危机 (3)3关于经济危机的探讨 (4)3.1战前的经济危机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影响 (4)3.2战后经济危机 (5)3.3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7)3.4经济危机的影响 (8)4归纳与启示 (9)4.1历次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 (9)4.2关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思考 (11)4.3中国的未来出路和应对之策 (13)5结束语 (14)6致谢 (15)7参考文献 (16)1绪论经济危机的起源及概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有关经济危机的论文经济危机已成为当代经济社会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它的频繁发生对社会产生严重冲击。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经济危机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经济危机的论文一:资本主义的虚拟经济与经济危机研究肇始于20XX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在短时间内形成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并在一定程度上演化为全球经济危机。
自20XX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尤其是在20XX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倒闭之后,美国政府实施了极其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以稳定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
但是旧的危机还没解决,新的危机又猝然来访,20XX年以来,欧债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又让欧元区乌云密布。
面对危机,资本主义原有的制度、理论束手无策,中外学者和政治家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著作,以期从中找到解决危机的良策。
《资本论》重又热销,马克思主义又热了起来,喧嚣过后,人们开始将危机的根源指向资本,指向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
一、马克思主义对虚拟资本的深刻揭露:虚拟性和对世界人民的剥削是当代金融资本的本质虚拟资本范畴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商品价值形式的分析,尤其是通过对信用制度下复杂的金融关系的分析所做出的深刻而形象的概括。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虚拟资本的本质,同时看到了虚拟资本的扩张性,以及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运行的关系,从资本的运行规律出发,科学而富有远见地预见了虚拟资本的产生和发展及对经济的巨大影响。
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的信用工具,可以加速资本的周转,促进资本的集中和股份公司的发展,广泛利用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从而满足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但同时,虚拟资本又是资本主义信用投机的工具,它会造成虚假的经济繁荣,加速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对虚拟资本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虚拟正是当代资本主义金融经济的本质:它可以作为资本增值而当作商品来买卖,但它自身并没有任何价值。
它与实体资本的共同之处在于:可以通过循环运动瓜分利润,更直接的G-G 的过程撇开了G-W-G的周转。
马克思认为,伴随着这一过程虚拟资本出现了,它也是生息资本的派生形式。
而信用制度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资本也会越来越虚拟化。
同时,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衍生品五花八门,虚拟资本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展,虚拟资本额已远远超过实体资本。
当人们读到马克思关于目前金融危机不过预示着它会有更残酷、更有害的结局。
危机拖得越久,后果也就越坏的论述时,当人们看到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即将发展成为经济危机的预想时,当人们重新发现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根源所做的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阐述时,就好像是马克思在一个半世纪前就已经对现在发生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作了科学预言和科学分析。
这是马克思在西方再次受到青睐的重要原因。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或公司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经济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表现为市场经济中生产盲目扩大的趋势与广大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历史和现实证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科学的。
美国实体经济全面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之前没有爆发的原因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创新制造了短暂的虚假需求;而虚假繁荣暂时推迟了普遍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但虚假需求绝不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也不是有效需求,它只能缓解矛盾却不能根除矛盾。
而且在虚假需求的泡沫破灭后,危机会以更猛烈、更具破坏性的态势爆发,一次次的破坏会越来越逼近人类生存的极限。
二、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虚假的、透支的生产过剩与短暂的、不可持续的消费狂欢实际上,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
马克思的论述深刻而透彻,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
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过剩的真正含义,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资本家的生产过剩与劳动人民的贫穷存在于同一时空。
马克思说: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548在世界市场危机中,资产阶级生产的矛盾和对抗暴露得很明显570。
马克思还用生动的语言说明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原因:棉布充斥形成市场停滞,工人当然需要棉布,但是他们买不起,因为他们没有钱,而他们之所以没有钱,是因为他们不能继续生产,而他们之所以不能继续生产,是因为已经生产得太多了596-597。
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
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
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
社会性的生产同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这个基本矛盾是危机的总根源。
危机的爆发让矛盾暂时得以缓解,但是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就不可能彻底根除。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唯一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驾驭一切的绝对规律。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美国政客及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常常津津乐道:美国普通民众均持有股票,人人都是资本家。
其实,这是一个骗局,真相是占人口10%的富人持有美国股票市值的%和全部债券的90%,而普通员工持股之和仅占全部股票市值的%。
贫者越贫,富者通吃,且后者的奢侈建筑在前者的贫穷之上。
这就是只顾效率优先所建构的今天美国的社会现实。
垄断资本不仅对内欺瞒、剥削本国人民,而且也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剥削者与公敌,金融资本对世界的控制就是对整个世界的剥削。
斯蒂格利茨说得好:发展中国家在自己也非常需要的时候,几乎以零利率借给美国数万亿美元。
这反映了问题的实质。
估计以此种手段使世界上的财富每年进入美国的数额约占美国新增长GDP的30%,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利国。
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它以破坏性的调整强制地实现社会生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合适比例,使社会走上新的经济发展周期。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占有的基础仍然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无法消除,各种矛盾经历一定阶段的积累尖锐化起来,还会爆发再一次的危机。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缓冲地几乎已涵盖整个地球,不知下次如何缓冲?美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机给生产和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试图解决经济危机问题的代表人物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主要是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此时,国家干预在西方国家处于主流地位。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市场调节,同时也存在政府调节。
不仅宏观经济领域存在政府调节,微观经济领域也存在政府调节。
例如,在金融业中存在政府调节金融的政策,即媒体所说的政府对金融的监管。
但凯恩斯主义也只是延缓了经济危机的发生,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虽然诱导了投资并增加了总需求,但这需要大量的货币来支持,加大货币发行量是最常用的手段,结果是出现了滞胀,即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和失业增加并存。
面对棘手的滞涨问题,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上升到主流地位。
新自由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私有化、自由化和非调控化,取消或放松对金融业的监管。
新自由主义将一个虚假的居者有其屋的美国梦呈现在民众面前,但是次贷危机的爆发,无力偿还住房抵押贷款的家庭数、无家可归的人数激增,证明了克林顿布什美国梦的破灭。
新自由主义解决了凯恩斯主义所造成的问题,但没有解决经济危机问题。
当资本主义发展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已不满足于作为生产资本的从属和配角的地位,逐步与实体经济脱节,完成了由服务于生产资本向主宰生产资本的异化,完成了由协助生产资本并分割其剩余价值向直接圈钱的演化12。
美国经济由此创造了20世纪末十年高速增长的神话,西方的学者和政客因此预言新经济结束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窠臼。
与此同时,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美国民众家庭已经入不敷出,消费信贷急剧增长,从1971年到20XX年的36年间,美国民众的消费信贷从1200亿美元激增至万亿美元,增加近20倍。
这还不包括高达万亿美元的住房负债,如将两者相加,总共负债4万亿美元,比美国一年的GDP还要多,平均每个美国人负债近5万美元,当然,负债最重的还是低收入者。
虚假繁荣与深重的危机并存,自20XX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经济增长急剧降温,固定资本投资大幅下降,失业迅速增加,生产大量缩减,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为过去数年来的最低增幅。
在增长速度降低的同时,少数富人的财产份额却迅速增大,财富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在这种经济形势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加激化。
为了刺激消费,提高经济增长率,美国政府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流动性,利率和风险溢价均较低,贷款发放机构有丰富的资金,并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
同时,贷款发放机构忽视次级贷款产品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采取了激进的信贷策略,利用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工具,多方分散和转移贷款风险,以低风险、高回报为诱饵进行推销,从世界各地吸引巨额资金,供美国国内放肆扩大消费,使金融资本获取惊人的高额利润。
美国《新闻周刊》报道:这些金融衍生品经过包装和再包装,最终变得面目全非,没有人知道它们到底包含什么内容,或者它们到底值多少钱。
这也为日后市场低迷、恶化时出现资金链断裂留下隐患。
次贷危机实际上是美国国际金融垄断集团及其守门人美国当局共谋的恶果。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泡沫,对于现状,美国政府熟视无睹。
对待已形成的经济泡沫听之任之,甚至不断制造新的泡沫去转移风险、转嫁危机,是华尔街的现代炼金术,也是美国金融当局默认和鼓励的惯用手法。
用泡沫掩盖矛盾,致使矛盾因长期积累、发酵而孕育更大的危机,终于在极度膨胀后破灭了。
由此可见,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居民消费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的积累,是爆发这场经济危机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
三、虚拟经济的发展远快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对人自身的否定马克思指出,诱人的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金所许可的范围来进行过度的扩充活动。
实体资本和虚拟资本的本能都是追逐自身增值。
而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寄生性,它从实体经济中产生,又依托于实体经济系统,虚拟经济不可能离开实体经济系统而存在。
没有,没有生产活动,就没有物质财富的产生,钱(或货币)就是虚的。
高智商的金融精英们却犯了弱者的致命错误:他们在制造赚钱机器的同时,又制造了制造次贷泡沫、金融泡沫和经济泡沫的机器,制造了杀伤力极大的定时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