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

  • 格式:docx
  • 大小:16.58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

历史史料是指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各种文字、图像、实物资源,诸如原始文献、口述记载、历史遗物、图片与图表以及对博物馆、历史遗迹的参观等等,史料教学就是将史料证据引入课堂,让学生尝试在证据中重逢过去,反思历史,展望未来。

在推进历史课程改革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明显,从近年来的江苏高考命题的改革来看,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史料分析的色彩和比重在试卷中也越来越显著。为此本人就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史料教学的积极作用。

1.增强历史真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儿童在他的心灵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才会转变为信念。”可见,在进行教学的设计中,历史的真实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学生能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受历史的真实,回归到消失的历史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培养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传统历史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和记,

因此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作为基本课程目标。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史料的解读和分析,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3.培养综合能力,增强应试思维

江苏高考考试说明的考核目标与要求,第一点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在近年来江苏高考试题中,各种史料已被广泛运用,对学生史料综合能力的考察成为高考的重头戏,学生在阅读史料过程中,置身于史料所处的历史环境,在充分调动其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思考所涉及的历史知识,根据所设置的问题,能够充分培养他们理解、概括、分析比较及文字表达等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史料进行教学对应试思维的训练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选择史料的原则。

1.广泛性

即使用多种多样的史料。平时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所选用的史料形式上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史料的形式包括历史文献、摘录、历史地图、统计资料、历史图片、艺术作品、名言警句、

诗词对联、民间传统、照片邮票、漫画插图等。将各种形式的史料结合起来使用会使课堂教学活泼而有趣,充分体现历史课堂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是活生生的,能够深入到历史中去,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典型性

即选取最能揭示问题本质的史料。史料应能全面反映所考查的历史现象,杜绝出现非典型性的史料,否则学生依据非本质或有缺陷的史料进行分析,难以确保“论从史出”科学性,涉及政策性问题的史料尤需谨慎,应以国家权威性的观点结论作为史料解读的指导原则。

3.针对性

即根据教学内容来选取史料。史料浩渺,难以穷尽,尤其是网格资源十分丰富的前提下,限于课堂时间有限,面对大量史料,我们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去伪存真。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精选史料,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这些精选的史料学习历史,真正的做到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4.直接性

即史料教学不能忽视历史教科书上的史料。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其所选取的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因此,应充分关注教材中“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中的

相关史料,如果忽视教材史料的运用,势必会导致学生对教材观点理解的困境,而且舍弃教材中史料不用而去找其他的史料,便是舍近求远,大可不必。

三、运用史料解题的策略。

目前高考试题中,史料被大量运用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处理史料的能力在高考考查目标中属于“解读和获取信息”能力范畴。目前高考命题中比较常见的主要是文字型和图表型史料,正确处理史料,要求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从而获取有效信息,为解答试题提供必要的帮助。

(一)正确处理史料

1.文字型史料

对于文字型史料,第一步是以语文的角度阅读史料。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史料大部分是文言文,所以理解和研究的前提是准确掌握信息,理解材料的主旨大意。其次是理解和分析史料,要以所学历史史识为依托,全面分析史料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图表型史料

新课程改革非常突出图表的地位,在历史教材中各种类型的历史图表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历史图表包括历史地图,图片,漫画及其各种数据统计表等。图表的运用可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历史,增强历史的时空感,真实感,但是图表史料不像文字史料那

样来得直观,明确,所已要求学生首先要仔细观察图表,捕捉图表中的历史信息,其次是对通过观察获得的历史信息充分提取,进行“由表及里”的剖析,找到其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从而正确的解答试题。

(二)解读史料的方法

1.捕捉时空要素

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所以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时间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公历纪年法、朝代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民国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注意公元前后、某世纪或者年代的初期、中期、末期等;历史事件发生的某洲、某国、某地区、某城市等。抓住这些时空要素,可以帮助学生对史料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

2.抓关键词,关键句

历史试题所提供的史料,并非所有文字都是有用的,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起铺垫、解释作用的,真正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往往得某个词或句子。只有抓住了关键词句,才能正确理解材料,正解解答题目。关键词、句一般都具有如下特征的一种:历史概念(如代议制、小农经济),历史事件名称(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人物(如梁启超、毛泽东),特有历史名词(如通商口岸、冷战)等等。关键词、句或是上述历史要素的本身,或是对这些要素的解释。

3.洞察命题意图

相关主题